關於漢字的故事(通用10篇)

來源:才華庫 2.52W

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漢字的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漢字的故事(通用10篇)

漢字的故事 篇1

“風”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此字實為鳳凰的鳳的本字,象形。而“風”這種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既難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又難以描畫出具體的形狀,因而將“鳳”字借用為“風”。如甲骨文中的“大風”就是“大鳳”,“小鳳”就是“小風”,“不鳳”就是今天不颳風。

到了小篆時代,人們將“鳳”字還給了“鳳凰”,而造了一個“風”字,“風”為“風”的繁體字。《說文解字?風部》:“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六書故?動物四》:“天地八方之氣吹噓鼓動者命之曰風。”可見“風”的本義就是指自然界空氣流動的現象。古人認為“風”動而蟲生,因此用“蟲”作“風”字的意符,“凡”字作聲符,新造“風”字。《莊子?齊物論》:“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其意思是大地發出來的氣叫做風。

由於“風”與“空氣”關係密切,因而引申出“風氣”、“風俗”的意思。如《呂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高誘注:“風,風俗。”其意思是:因此聽到那個地方的音樂就可以瞭解那裡的風俗,考察那個地方的風俗,就可知道那裡人的志趣。由於“風”指“風俗”,因此引申指“民間歌謠”。如《詩經》中的詩分為“風”、“雅”、“頌”三類。自《周南》至《豳風》合稱為十五國風,收詩160篇。宋朱熹《詩集傳?國風一》:“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風”指民歌、民謠。

歷史上關於“風”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時,在富春山上的鉤臺上造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後,范仲淹為之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記中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好後,將此文送給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後讚不絕口,隨後對范仲淹說:“如果詩中改動一個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連忙請教。李泰伯說:“詩中寫雲山江水的話,意境很大,後面用一‘德’字來承接,便覺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風’字,你看如何?”范仲淹聽了,連聲說好,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風”字,並且尊稱李泰伯為一字之師。

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裡做客。席間話題突然轉到繪畫上來,有人說:“世上什麼東西都好畫,就是有一種東西畫不了!”另一個人問他是什麼東西難畫,那個人只回答了一個字:“風!”

在場的人聽後都默不做聲,心裡都承認風確確實實是一種難畫的東西。

這時李方膺站起來說:“能!風也能畫。”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當場揮筆作畫,一會兒,他果然把“風”畫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到的《風竹圖》。看了李方膺的《風竹圖》,有人評價說:“李方膺不僅把風畫出來了,而且把風聲也畫出來了。”

遊泰山的享受,除了自然風景之外,便是登泰山途中的歷代文人墨客的題字石刻。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到中國來訪問。一天,他們登臨泰山時,見盤山路一側的石壁上刻著“二”兩個字,這兩個字引起了這些日本客人的極大興趣,卻不解其中的意思。於是便詢問陪同的中國學者。不料,陪同的人也被這兩個古怪的字難住了,他們只好答應客人回去查詢。

遊山歸來,日本學者追問“二”的讀法和意義,於是陪同者翻遍典籍,多處走訪專家學者,都沒有解開此謎。

不久,此事傳到北京。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到中國科學院去請教郭沫若。郭老看了這兩個字,沉思了一會兒,提筆在“二”兩個字的外邊各添上兩筆,於是便成了“風月”二字。然後郭老笑著說:“這兩個怪字的意思是‘風月無邊’。這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遊戲而已。”後來,當代書法家謝逢鬆以“二”二字為上聯,並題寫了下聯。他的下聯是“年華”,並在“年”和“華”兩個字上各加了一個方框,其意思是“有限年華”。這種文字遊戲確實玩得很有水平。

漢字的故事 篇2

夫”———衝破天的氣概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髮的簪子。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髮是披髮,成年後,即到了20歲以後,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髮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髮加冠後,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捱餓。

古代稱身高一丈的男子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不過我們不要認為古人比現代人身材高,這是因為古制1尺約相當於今天的0.6尺,也就是說古代的大丈夫,即使是個子最高的人也不過2米。男子成年後,就要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因此“夫”引申為從事不同體力勞動的人。如:“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其意思是諸侯和大夫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時,見到那些邪惡之事,就必須像種田的人見到的惡草那樣一定要根除。其中的“農夫”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男子。另外還如“漁夫”、“船伕”、“車伕”等。

對“夫”字,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過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畫,表示達到這一高度的人才可稱“夫”。中記載:古代的徵兵制度規定,國(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當於今之農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可服役,即在徵兵的範圍之內。由此看來,當時徵兵的條件只看身高,而不論年齡。這就是中為什麼記載有二毛(頭髮已經發白,即年紀很大的)兵。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實向人們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風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夫”是這樣構形的:“夫”字中的“人”是,即“人”的形象,當“人”把兩手張開,就成了“大”,即“大人”。但是,在人們看來,再大的事物也大不過“天”,所以造字者在“大”字上再加一橫,而成為“天”字。而人總是不甘做“天”的奴隸,拜倒在老天爺腳下的,他們有敢於衝破天的氣概,所以“天”字出頭,成為大丈夫的“夫”字。

漢字的故事 篇3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裡,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麼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型別——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型,也湧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詢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的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的漢字也是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複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誌,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漢字的故事 篇4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佈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佈告,卻笑著點點,應聘雲了。大夥都說先生“鬼迷心竅”。張先生只說了句:“等著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在談到待遇時,他擔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寫道:

“無米麵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後滿心歡喜,認為佔了大便宜,於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先生實在難以下嚥,便叫來財主。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麼,笑著說:“你看,這協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財主遞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財主聽得目瞪口呆,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黴。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費。財主哪裡肯給,二人爭執不下,便帶上字據,一同到縣衙評理。縣官問明瞭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唸了一遍,聽完最後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費!”責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費。

漢字的故事 篇5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南方有一名大[)地主,平日依靠欺詐老百姓,搜刮了很多錢財,但他卻是個1個不認識字的人。所以他想自己有這麼多的財產肯定需要1個又學問的人來管理才好,就將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兒子身上。從當地請來了一名非常有名望的先生來教自己兒子識字。

識字第一日,先生教地主的兒子寫字,寫上一劃的時候,老師告訴他這是“一”字;而寫上二劃的時候,則告訴他這是“二”字;三劃即是“三”字。財主的兒子聽後,將筆扔下開心得跳了起來,說:“識字那麼簡單,有什麼必要請老師呢!”地主聽從了兒子的話,當天就將先生辭退了,還誇獎自己的兒子,說他真聰明,這麼快就會識字了。

隔了幾日,地主要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家吃飯,叫兒子寫個請柬。地主的兒子1大早就來到書房動筆寫了,大半天過去了,還是沒有寫成。地主著急得很,接連去摧他。

兒子很不耐煩地嚷著說:“姓啥不好,偏偏要姓萬。我從早上到現在,才寫了五百多劃哩!”

漢字的故事 篇6

中國的文字傳說最早是倉頡創造的,自從有了文字,人類才開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倉頡造字開創了我國文字的先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源頭。岐山縣城南三華里處倉頡廟中的一通石碑,就記錄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據典籍中的神話傳說,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個眼睛,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遠古時候,人們只會說話,不會寫字,要把事情記錄下來很不方便。傳說有一次,倉頡的母親出外採桑,倉額一人在家編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來告訴他,山上的一隻猛虎將本村一頭黃牛咬死吃掉了。倉頡十分氣憤,約了夥伴去除害。臨行前,他在西牆上畫了一隻老虎,又畫了一個圓圈,裡面點了一點,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陽落山才能回來。倉頡的母親歸來,見牆上畫了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口井,誤以為自己的兒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氣得暈了過去。傍晚,倉頡打獵歸來,見娘臉色蠟黃,氣息奄奄,忙問有何傷心事,娘說明了原委,由於過度驚嚇,不久便去世了。倉頡既後悔又難過。從此,他便騎著驢騾,離開家門,體察各地風土人情,記錄方言土語,立志要造出字來。

那時沒有紙,倉頡便把蒐集到的資料記錄在樹皮和葦葉上。驢騾馱得過重,行到今岐山縣境內倉頡廟村時累死了。倉頡不能繼續前行,便尋了座茅草房住下,從早到晚寫寫畫畫,忙著造字不停。當時,他正琢磨著“出”和“重”兩個字,山上架山本該為“重”,遠行千里本該為出門在外的“出”,但由於青蛙的聒噪擾亂了他的思緒,把這兩個字給弄顛倒了。他一氣之下,飽蘸了濃墨,狠勁向旁邊的池塘中甩去。墨點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這才不叫了。至今,這裡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詩云:“倉頡造字思緒濃,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筆輕點墨封嘴,從此閉口永無聲”。據說,倉頡在這兒造的字非常多,民間有詩為證:“倉頡造字一石粟,孔子讀了七鬥七,剩下二斗無用處,撒到鄰邦贈外夷。”

關於倉頡及倉頡造字,在許多辭書典章中均有論述。《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述“倉頡作書”。《淮南子》記載:“史皇生而能書”。《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黃帝的記事官員倉頡,看見鳥獸的瓜印蹄遠之跡,知道了從事物的本質及外在表現形態來區別各種不同的事物,這才開始創造了文字。

漢字的故事 篇7

相傳,上古時期有一條河名為繁水河(今南樂縣樑村鄉吳村北),依河定居著一個部族,他們靠種植農業和打魚捉蝦繁衍生息。部族首領倉頡,二目重瞳,且是睜目降世,眾人皆稱奇事。

少年時代的倉頡聰明過人,且擅於描摹繪畫。有一天,倉頡與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鬧玩耍,忽然從河水中游出一巨龜,同伴見狀驚慌而去,獨倉頡於沙地上畫巨龜形狀。這巨龜受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已成靈物。它睜目細看,見倉頡生得虎頭燕頷,日月角起,伏犀貫頂,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猶似電閃,心中大悅,說道:“天生你大貴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聖賢之君,以土為德,名為黃帝,你將來可投奔於他,定成大器。”說罷,那龜飄然而去。

後來繁水河氾濫,部落之民無法棲身,四散逃亡。倉頡投奔了黃帝。黃帝知其擅長描摹繪畫,而且聰明過人,就封他為史官,負責結繩記事。倉頡就把大事在繩上打一個大結,小事打個一小結,特別的事情則打一個特別的結,凡事相連就打一個連環之結,甚是細緻。

有一年,蚩尤請出風伯和雨師,縱起狂風暴雨,困住黃帝,搶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黃帝不服,讓倉頡帶上結繩前去評理。那蚩尤為人狡詐,否認搶走了牛羊和人,倉頡拿出結繩上前理論,蚩尤卻說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顏色,就立即送回。由於結繩記事簡單,無法記得那樣詳細,結果黃帝與倉頡失敗而歸。此後,倉頡決心研究出能詳細記事的辦法。

有一次,倉頡到陽虛山,只見河水濤濤,滾滾東去,忽見一隻大龜揹負一丹書前來,倉頡上前相拜,認出是曾經點化他投奔黃帝的那隻靈龜。倉頡便說,為創制詳細記事的辦法而苦惱。靈龜就把揹負丹書賜給了倉頡。丹書全用紅色寫成,故稱丹書,文字深奧,凡人不能認讀。得丹書後倉頡廢寢忘食,朝夕研讀,常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象,又旁觀鳥獸魚蟲之跡,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造出各種不同的形勢。歷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風呼嘯天下粟雨,神鬼亂號。

後來,黃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見倉頡問道:“聽說你借靈龜神書,方成文字,可否一觀神書?”倉頡把丹書呈上。黃帝觀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寫些什麼,就讓倉頡解說其中的原故。倉頡說:“此乃六體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擬事物形狀方得一種造字法。如日像一輪紅日,月像一彎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辦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號標出事物的特徵。四是形聲,是用意符和音符組成新字的一種方法。如:“賞”字,“貝”是意符,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錢財有關,“尚”是音符,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五是會意,是合字表義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借日月之強光,來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轉註,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訓“考”。天下禮儀歸於文字,文字必歸於六書類。黃帝聽後高興地說:“你將六書更加詳解,佈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萬世之功也。”

漢字的故事 篇8

有一天晚上,熠熠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鬚髮皆白的老爺爺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說的是在一個古老的地方,有一座城池叫做“漢字王城”。城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王宮,由地位最高的“皇”統治著整個王城。由於“皇”愛民如子,又善於治理國家,所以漢字城民們都過著衣食無憂的太平日子。也不知過了幾世幾代,漢字王城裡的城民們人丁越來越興旺。但大家仍然過著相敬如賓的快活日子,整天很開心。誰知有一天,全城內外的漢字都傳染了一種奇怪的病,使生存在漢字王城裡幾千年之久的漢字變得奇形怪狀了。這些漢字不但外貌個個不同了,而且性格也千奇百怪,有的喜歡微笑,有的喜歡哭泣,有的喜歡打架,有的喜歡勸和。反正每個字都很有個性。

有一次漢字們在草坪上玩耍,大家互相看了又看,都覺得對方很新鮮。“又”好奇地對“叉”說:“你怎麼比我多一點呢?”“長”仰起頭對“弓”說:“大叔,你什麼時候背了一張弓?”“日”心疼地對“曰”說:“兒子,你看生病多麼可怕啊,你的身子都縮掉了。”“木”揉了揉昏花的眼睛,對“林”說:“你會變身有什麼了不起了啊?”“兵”憂鬱地對“乒”和“乓”哥倆說:“要是這場病能快點過去該有多好啊,瞧你倆只剩一條腿了。”一時間,只聽草坪上嘰嘰喳喳,大家議論紛紛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場疾病終於被治好了。漢字們都很高興,他們又不約而同地集中到草坪上來了,大家清點了一下字數。哈!數量不僅沒減,反而從兩三千增長到了五六千。大家心裡別提有多美了。

熠熠聽到這裡,也跟著高興地笑了起來。這一笑不打緊,熠熠睜眼一看,才發現自己正躺在床上睡覺呢,熠熠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心想,也許是因為自己太痴迷於探索漢字了,所以夢爺爺才會出現在他的夢裡呢。

漢字的故事 篇9

在漢字的王國裡各種各樣的漢字根本數不清,所以大家在漢字的王國裡的時候必須留心觀察每一個你認為你最會寫錯的幾個字。不然就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和一些有趣的錯誤。

在我自身上也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那是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叫我們回家寫個300字的作文題目自擬,我聽從了老師的話回家寫了作文。我寫的是關於皇宮的,我就在在寫皇宮裡面的時候把太子錯寫成了犬子,老師到學校檢查作文的時候把我的作文拿到了講臺,我還以為老師要表揚我的作文呢?老師卻是說:“餘偉豪你寫的是什麼呢!”雖然作文嗎寫的不錯但是你把太子寫成了犬子,你給我去操場跑個兩圈雖然那個時候跑兩圈不是問題但是從那以後我寫字的時候更小心翼翼了。老師在那個時候還立刻把我寫錯字的事情打電話告訴了我的老爸,我一回家還被打了幾下子,雖然我是那麼的痛但是我在下一次寫作文的時候更加小心翼翼了,這真是一箭雙鵰啊!我可真後悔,只恨當初不細心,錯把太子寫犬子。

在我的同學身上也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在寫作業的時候把休息錯寫成了體息,結果被他媽媽發現了,被他媽媽打了幾個,但是還不夠,他媽媽又叫他把那個休息抄了1000遍。還好那一天我在他家做客,陪了他一起寫1000遍,要不然的話他就算是寫個一天也寫不完了。我陪他寫了一大半,這是因為他要寫週末作業。所以我才幫他寫了一大半的休息。如果是在星期一到星期四的話那就一定寫不完了。

在生活中有許多的有趣的事情,在漢字的王國裡你要是不在漢字的王國裡,留一點心,細一點心的話。你就一定是漢字之王了,不然你就會想我和我的同學一樣,太丟臉了啊!

漢字的故事 篇10

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後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麼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彷彿悟到了什麼,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麼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麼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麼了?”等了又等,老翁終於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裡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麼多,他為什麼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