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言”問題的思考

來源:才華庫 1.91W

智慧名言,人生的哲理。看懂一條。收穫多多。下面是關於“名言”問題的思考,歡迎閱讀。

關於“名言”問題的思考

摘要:文章主要針對市場上流行的各類名言詞典,從理論上探討“名言”的內涵,指出“名言”應該具備權威性、通行性、稱引性、哲理性、精練性五個基本特徵。文章還探討了“名言”與“名句”、“格言”、“警句”、“贈言”等之間的區別以及“名言”的發展變化。

關鍵詞:名言 內涵 基本特徵

一、何謂“名言”

現在市場上出版的名言類詞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還有的叫“引語(引用語)”、“贈言”等。翻開一看,又似乎大同小異。這些名目繁多的術語或概念是一回事還是全無關聯,看來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以下簡稱《現漢》)解釋為“著名的話”。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話”。“話”不難理解,一般應該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語或固定短語的集合。何謂“著名”?《現漢》釋為“有名”,而對“有名”的解釋是:“名字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釋語中的“名字”與“言”沒有關係,只有後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內涵。但從“著名”到“有名”、“出名”,我們依然無法判斷到底什麼樣的話才夠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編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2版(以下簡稱《規範》)對“名言”的解釋是:“著名的話;常被人們引用來說理的話。”這個定義比《現漢》進了一層,其後半部分可以視作對“著名”的進一步說明,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們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來說理”的。其中,“用來說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們引用”至為重要,它是構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條件,反過來說,名言的“著名”程度實際上取決於人們對它的稱引率。

著名語言學家陳原寫過兩篇文章,一篇是《關於“引語”或“名言”詞典的隨想》(1988),一篇是《論名言》(1997)。他在《論名言》中開宗明義,給“名言”等下了一個描述性的定義:“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諺語、引語……所有這些具有微小語義差別的稱呼,在社會語言學某一層面上,卻通通表達了同一種語言現象……那就是一種濃縮了的思想片段、一種純化了的或結晶了的論點,或者一種具有普遍意義、普遍價值的超時空信念……在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和社會公眾的篩選,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把這許多語言材料稱為‘引語’的緣由。名言、警句——所有稱之為引語的——這些語言材料,是一種語言結晶體。”“濃縮了的思想片段”、“純化了的或結晶了的論點”、“具有普遍意義、普遍價值的超時空信念”雖然不是語言學、詞典學的定義,但卻非常精闢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諦:“名言”的'“言”並非普通的話,而應該是一種“思想片段”、“論點”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著名”,而應該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普遍意義”和“普遍價值”。同時,陳原還指出了“名言”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濃縮”、“純化”或“結晶”——簡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練性。我們基本贊同陳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贊同他所說的“超時空”,因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時空的特點,有些名言明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名言未必為其他民族的價值體系所認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反映某個特定歷史階段的核心價值觀的名言也未必為後世的社會認同。

綜上所述,我們試做如下歸納:“名言”是在一定時期內流傳很廣,包含一定的價值觀並經常被人們稱引的話。

二、“名言”的基本特徵

我們認為,“名言”要成為“名言”,更準確些說,在一定時期內能被大家公認為“名言”,應該具備五個基本特徵:

(一)權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會認可度或社會影響力,它所內含的核心論點符合社會公眾的普遍認識或普遍價值觀。漢語有一個成語,叫“引經據典”,引經據典的目的無非是增加話語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論點並非平空杜撰,而是合於聖人思想的。那麼,引證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們表明自己與權威人物、權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謀而合。絕大多數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會給我們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諱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話尤其是名人充滿哲理的話更易於成為名言,獲得一定的社會認可度,但是這樣的“名人”必須是對人類文明做出傑出貢獻的名家,同時名家所說的“話”必須符合人類的普世價值觀,代表人類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語能夠獲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膾炙人口的傳世名言,並非出於名人之口,但後人一定將其附會於某個名人,才覺得夠分量和權威。比如,中國有一副著名的勸學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本不知何人所作,後人將創作權歸於韓愈,原因即在於此。世界各民族民間流行的一些諺語和格言,幾乎都經過了千百年的錘鍊和篩選才積澱下來,其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進入名言,也可作為證明。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名言的“權威性”是指名言內容的權威性,而非說話人的權威性,儘管後者有助於名言的形成。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反對今人“創造”名言的說法,因為,儘管所有的名“言”都是由人創造的,但其成為“名”言卻非一人、一時、一地之力所能為的。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時期內為社會公眾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這是判斷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據。從“言”到“名言”,有一個社會公眾逐步認可的過程,運用社會學的數理統計方法應該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認可度。從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論不能稱為“名言”。但如果僅僅這樣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將“名言”與“流行語”(這裡指流行的言論而非流行詞語)混同了。流行語尤其是現在的網路流行語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在某個時段和特定範圍內空前流行,被人們大量引用、複製和仿製,但像大浪淘沙一樣在很短時間內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相比於流行語,真正稱得上不朽的名言則大都具有陳原所說的超時空特點,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和社會公眾的篩選”,也就是說,名言能夠通行於不同的歷史階段,通行於不同的民族和國度。更進一步說,名言一旦成為“名言”,它就不再為某個創造它的個人、民族或國家所有,而成為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和文化財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論點也就成為了人類普世思想和普世價值觀的一部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