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背影

來源:才華庫 5.12K

一、寫作背景

解讀背影

《背影》是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後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作者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透了時代和社會的沉痾,將哀傷和憤懣凝聚於筆端,淋漓盡致地勾勒出父親的背影,描繪出自家光景慘淡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展示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中外反動派的殘酷壓榨下朝不保夕的苦況,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處在社會下層的小私有者日趨破產的真實生活。表達了在艱難環境中父愛子、子愛父的真摯感情。作品通過這種描寫父子之情的藝術閃光,照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照出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酷。

二、整篇文章的框架結構 第1自然段總領全文,全文還應該包括四個大段:1.父親的卸職和奔喪,地點在徐州。(第2自然段)2.父親辦喪事和要到南京謀職,地點在揚州。(第3自然段)3.父親送我北去,地點在浦口。(第4、5、6自然段)4.父親給我來信,地點在北京。(第7自然段) “ 送我北去”一段是本層結構的主體。為了突現這個主體,作者先用了兩個自然段的篇幅,遠處落筆,一路寫來,為送別的體文字,製造了氣氛。作者先寫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回家奔喪。這就是說,父親是在老境頹唐、東奔西走的情況下,送我北的。維其如此,父親在送我之時愈是對我關懷備至、細心熱切,他為我所做的內心犧牲就愈大,因而他的愛子之心就愈見其深沉。由此看來,1、2自然段為突現主體作了必不可少的鋪墊。主體文字後的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在淚光中彷彿重睹父親的背影,這是變換地址再現主體部分的旋律,形成了餘韻,同樣對主體結構起到突現作用。

(一)“送我北上”一段文章的結構包括四段:1.父親決定送我。(第4自然段)2.父親送我過江進站上車。(第5自然段)3.父親給我買橘子。(第6自然段大部)4.父親與我告別。(第7自然尾) “買橘子”一段是本層結構的主體,一、二兩段是前導,第四段是尾聲。為了突現第三段的主體文字,作者也花了兩個大段的篇幅,緊承上文,順次寫來,備細述說,自然引出了父親給我買橘子的一段主體文字。買橘子一段主體文字之後,作者也寫到了父親告別後的背影,這同樣是在主體文字之後,形成餘韻,對結構主體起了突現作用。,“透視”出了父親愛惜兒子的真情,從而使文章放射出奪人的藝術魅力。

(二)注意父親攀上月臺的特寫鏡頭──這就是父親攀上月臺的一幅獨立的畫面:1.父親兩手攀著上面;2.兩腳再向上縮;3.身子向左微傾;4.顯出努力的樣子。顯然,為了突現這幅畫面,作者進行了細緻的描摹。先是父親的手、腳、身子等幾個點,之後是全身的努力。從而把父親舉手投足的形象永遠地印在讀者心中。同時,作者還賦予了人物以灰暗的背影、悲涼的色調,從而加強了對主題的表現力。

(三)、文章四次寫背影,四次落淚

第一次在開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著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群裡”。第四次在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難過的淚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感激的淚背影遠去,依依惜別——惜別的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辛酸的淚四次背影的刻畫描寫更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三、文章主旨

無私的父愛,高尚的父子深情,這就是《背影》中“父與子”關係所表達的主題。但如果我們再深入一步,透析這人間的感人劇照,就會發現“父與子”關係的表達意義並不這樣簡單,在它背後,還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和時代內容。 在《背影》裡,一個為官多年的父親的兒子離家外出之際開始父親因自己不能送而叫茶房陪去,“躊躇”再三又決定親自去。顯然,他對“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的兒子還有著不必要的“不放心”,表現出超出等級之上的真情,深摯的真情。而竟不惜在月臺上爬上爬下,且心滿意足,可見在他的心中,對孩子的一片深情早已取代了封建倫理所謂的長幼尊卑。正是在這一點上,《背影》通過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為一個真實的人而能佔有並表露自己的感情。這也是《背影》中父子關係所蘊藏的革命性的歷史內容及其思想意義。與此同時,《背影》也隱含了款款情深的兒女之愛。

四、寫作特色:

(一)語言樸實而簡潔 作品全用白描記述事實,不做任何修飾、渲染。如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形象時用了這樣的語言:“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這些語言平白如話,但就是這麼幾句平白如話的語言,把父親的穿著、體態、步履,買橘子的過程和動作,描寫得栩栩傳神,使我們不僅好像看到了父親憨厚朴實的形象,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至愛,而且好像也看到了關注著父親的兒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對他語言和行動的描寫,也是很樸實的,沒有精雕細琢的痕跡。如父親送“我”上車前後的幾句話: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他)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

(二)抒情深沉而自然

1.滲透在敘述父親形象的字裡行間。文章有三次寫到父親的背影形象,第一次是通過作者的.眼睛“看”寫的,寫得具體細膩,表明作者對父親是多麼關注,“關注”是深情的形象表現;第二次是通過作者眼睛“望”、“找”寫的,儘管一筆帶過,但作者對父親的依戀之情仍躍然紙上;第三次是通過作者讀信時看到的幻象寫的,更見作者對父親是何等的思念。

2.直接寫作者自己的情感表現。三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都有直接寫作者情感表現的語句。第—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有“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第二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有“我的眼淚又來了”;第三次寫父親的背影之後,有“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3.以自責、悔恨來反襯對父親的思念。文中幾處敘說自己悔恨的情緒,後悔自己當初總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譴責自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悔深由於情切,這種後悔和自責,正是多年後由於省悟到父親對自己的體貼而勾起的。在這裡,作者巧妙地以自責、悔恨來反襯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顯得深沉。

背影分析:

1.感受深切父愛。

想想父親當時的困厄,對父愛的感受就會更加深切。當時,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父親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兒子,還在大學唸書,接手還早,還要供養,養家重擔壓在父親一人肩上,他是怎樣急於謀事啊。父親在謀事與送行二者之間再三躊躇,天平的一頭是那麼沉重,他卻把天平的另一頭──兒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這種愛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親親自送行,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光顧到眼前,還為兒子一路著想,臨別還給兒子買橘子。買橘子要過鐵道,那時月臺很高,爬起來非常費勁,父親是看在眼裡的,為了兒子,再難的事情他也心甘情願。“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他是這樣吃力地過鐵道買橘子的,愛子之心是多麼強烈,父愛的力量是多麼巨大,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背影》中的父親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說“我們在《背影》中看到的與其是一個父親的形象,毋寧是一個母親的形象”,這是把父親的形象絕對化了,以為父親就是嚴父,其實慈父的形象也是父親的形象。朱自清父親性格中也有剛強的一面。聽他面對雙重災難的心聲:“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而浦口送行,則更多地表現他慈愛的一面。

看看父親愛子的行為方式,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這樣。儘管急於謀事,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去送兒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麼閃失。講價錢要自己講,揀座位要自己揀,買橘子要自己買,力不勝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為孩子盡心盡力,心裡就會感到滿足、舒心。“背影”,為了兒子而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國的慈父總是甘為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兒子享受,請注意,父親是一身布衣,給兒子的是紫毛大衣。

2.體會“我”當年的感受與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20歲,北京大學學生,寫《背影》那一年28歲,清華大學講師,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年齡,所以對父愛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歲時的心智還不夠成熟,28歲就比較成熟了。文中一再寫當時怎樣自以為是,現在想起來非常後悔,為什麼起初體會不到父愛,反而對父親的言行不以為是呢?一方面,因為中國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長大了,有很強的自立自強的要求,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無論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裡,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兩代人之間容易起衝突。另一方面,20歲那樣的歲數,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為是,對父愛不容易體察到,對父親的行為方式往往以為陳舊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是他那個時代養成的,應該透過這種行為體察父親的愛心。作者一再自責“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太聰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狀態,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聰明,真聰明才能理解父輩的行為方式,不去計較父輩的行為方式,才能感受父愛。

望著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觸動,頓悟父親的愛心,“我”哭了。“我”發現了父愛,引得讀者都聯想起父愛,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心靈淨化了,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