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赤壁賦》教案範文五篇

來源:才華庫 2.9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赤壁賦》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赤壁賦》教案範文五篇

《赤壁賦》教案 篇1

【教學思路】

一、教材介紹

《赤壁賦》是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以遊賞山水為題材的辭賦,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語言精練優美、內容雋永深長。

二、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重點文言實虛詞。

語文常識:

蘇軾,賦。

2、學科能力:

⑴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⑵ 欣賞寫景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方法。

⑶ 學生閱讀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3、教育性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4、發展性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古代散文的能力,通過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和形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總體安排

本文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誦讀,初步學習本文。

第二課時翻譯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第三課時文學鑑賞。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議論。

2、分析鑑賞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佈置預習:

找出文中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

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課件準備:

配樂赤壁泛舟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播放畫面優美的赤壁泛舟圖幻燈片,並配放富有感情的配樂朗誦,使學生的思維進入到泛舟遊赤壁的優美意境中,將學生帶入一個愉悅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匯入正課。

二、指導學生完成以下三題

1、畫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樣描繪的?

2、在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蘇子)有怎樣的活動?

3、主人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活動?

(以上三題的設計使學生由觀看幻燈片的審美感知過渡到審美鑑賞,三道題銜接緊密,環環相扣,使學生認識並懂得鑑賞文學作品的一些規律性常識,即什麼樣的景色、情境會產生什麼樣的心情和舉止。同時,三道題也鍛鍊了學生篩選資訊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完成本課的難點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由樂入悲的

播放赤壁泛舟圖中客吹洞簫的片段幻燈,配之哀怨、傷感的旋律。然後質疑:

1、客吹洞簫之音有何特點?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2、客為什麼會吹出這樣的曲調?

(幽美的景色、閒適的心態,蘇子既誦且歌,可這個客為什麼如此不識時務,奏出如此不和諧的音符?)

(第1題訓練重點是鑑賞作者對簫聲的摹繪。第2題則重點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文學鑑賞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沒有正誤之分,錯對之別,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討論多發言,發揮他們作為鑑賞主體的作用,教師扮演領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對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做些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

對於第2題,學生會出現這樣幾種理解:

⑴ 是為了引出後文的主客問答,起過渡作用。

⑵ 是為了與蘇子從歌詞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

⑶ 簫聲哀怨悲涼的音調是作者真實心情的流露。

這幾種認識都有道理,但都欠全面,教師可適當的點撥引導。

四、指導學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寫景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完成教學重點

1、播放赤壁泛舟圖中客曰片段幻燈,在哀怨、憂傷的旋律中齊聲誦讀第三段。

2、質疑設問:

⑴ 概括客曰的意思。

⑵ 找出第三段中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並說明它們之間是怎樣聯絡到一起的。

(第⑴題的設計在於鑑賞客的哀痛的思想感情,並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題的設計在於鑑賞藝術手法。找出相應的句子並不難,難點是說清它們有怎樣的聯絡。)

要點點撥:

眼前的江水明月山川(寫景);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議論);

哀嘆自身的渺小(抒情)。

3、播放赤壁泛舟圖蘇子回答的片段幻燈,在優美的旋律中齊聲誦讀第四段。

4、質疑設問:

⑴ 用自己的話轉述蘇子的意思。

⑵ 對蘇子的這種認識作出評價。

(設計這兩道題,目的是鑑賞分析蘇子的思想感情。第⑴題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題學生的看法會很發散,教師要做好點撥。)

下面是關於第⑵題鑑賞分析的一段課堂教學實錄:

生:蘇軾的觀點很具辯證色彩,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身處逆境而心胸坦蕩曠達,難能可貴。

生:蘇軾的觀點無非就是要抓緊時機,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看不出來有什麼積極的意義。

師:對這兩位同學的看法,教師沒有立刻作出評價,而是繼續設疑激趣:有人認為,客的觀點實際上是蘇軾思想的委婉流露,你們怎麼看?

(設定這一疑問,目的是要學生加深蘇軾被貶後矛盾思想的理解,並照應前面辭賦文體採用主客問答形式的講解。)

生:作者借主客問答的形式,巧妙地流露了自己被貶黃州後鬱悶愁苦而又樂觀曠達,意欲實現個人抱負的思想感情,比起直接坦陳個人心跡,真是巧妙。

師: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他們政治失意或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往往會陷入苦悶、迷惘之中,蘇軾也不例外,但他的可貴之處,就是並不消極沉淪、萎靡不振,而是以自己豪放樂觀的胸襟去擁抱生活。現在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能用簡單的積極或消極來概括,但他那種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不應給我們很多啟示嗎?──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活著。

學生圍繞世界觀、人生觀的話題充分發表看法。

五、總結,佈置作業

分析本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異同。

(設計此題,目的是鍛鍊學生的鑑賞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回答該題,既要考慮思想感情的表達,又要考慮藝術手法的表現。)

【評析】

以人為本是《赤壁賦》課例分析的靈魂和精華。而通過審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本課的一大亮點。讓學生做鑑賞活動的主體是文學鑑賞課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學者絕不能採取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簡單地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鑑賞的知識和方法,讓他們自己去質疑、去尋求、去發現。教學中,教師很好地把握住了這種觀念和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地位,使學生的審美感受(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展現。

教學中,教師圍繞鑑賞主題設疑激趣,引導學生鑑賞、審美,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聯想,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家庭作業的設定更體現了這一目的。學生的思維發散了,鑑賞的味道也就出來了,教師再適宜地輔以引導和點撥,本課的教學重點得以輕鬆解決,很好地完成了本課同時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真正培養了學生鑑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赤壁賦》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瞭解“賦”的特點,瞭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掌握課文大意,把握主客間問答的內涵。

3、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通過主客問答,瞭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2、蘇東坡散文的風格。

【學習難點】

與《後赤壁賦》的比較閱讀理解

【學習內容】

文體知識

賦,始於兩漢魏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例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或描寫、或敘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雲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鑿的痕跡,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知人論世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

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鍼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託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衊他“銜怨懷怒,恣行醜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裡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築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

《赤壁賦》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彙,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鑑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於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匯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節: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佈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蒐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並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夜閒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於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賦》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後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學生曠達樂觀、勇於面對坎坷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

1、藉助註釋,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內容。找出對照註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覆朗讀課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匯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國小、國中就已經接觸過,今天我要與大家講一個他“死裡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託一個朋友給牢裡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皇帝拆開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裡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與願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於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裡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歷了“烏臺詩案”死裡逃生的蘇軾,生活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闢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裡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可見蘇軾的思想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板書:赤壁賦 蘇軾 無臺詩案 死裡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註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 餘音嫋嫋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後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後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並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鬆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範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指導朗讀,體會優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指導朗讀,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遊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傾心的物件,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後,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藉助誇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與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迴的哀音表現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複習匯入

齊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後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就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後一句“託遺響於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於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遊,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就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就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課文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課文開頭就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就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課文,再次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蘇軾經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遊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遊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赤壁賦》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詩中景物描寫與詩人情感的關係。體悟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文人身處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脫模式的比較中肯定蘇軾的達觀精神,探討這一精神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大家熟悉吧?齊讀。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那麼,當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了“陰晴圓缺”時,應該怎麼辦呢?

面對不幸,我們應該……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又是怎樣選擇的?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進千古名篇《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

1、同學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文人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親近山水的情懷。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特別是當人在現實中受到傷害的時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顆苦悶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黃州迎來了一位滿心傷痛的人,他就是蘇軾。所幸,黃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納了這個傷痕累累的人。面對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蘇軾心裡有一絲慰藉,有一點感悟,感情有一些變化。那麼,蘇軾的心情有著怎樣的變化呢?現在,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

(板書)

樂甚 ——愀然——悲——喜而笑

樂————悲———— 樂

三、賞“樂”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開頭說:“於是飲酒樂甚”,請問作者因何而“樂”?(第一自然段)

(1)如詩如畫的美景。

(2)有哪些景?

清風、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不僅是“樂”,還是“樂甚”。

(3)你能為我們將這個畫面描繪出來嗎?

◆肯定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寫,有的思考。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涼爽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微波。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裡?

徘徊: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生動形象,而且寫出了月亮對於遊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

◆好,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種情景吧(讀第一段)

(板書)

第一段:夜遊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四、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樂,那麼,他為何在第三段開頭突然就“愀然”呢?什麼叫愀然? (第二段)

(1)來自歌詞中的“美人”,為什麼“美人”就讓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說明什麼?

……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美人”還象徵什麼?

蘇東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鬥爭,由於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這時的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一生忠君,卻被貶他鄉,壯志難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寫過一首《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處貶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來,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在政治上是個地地道道的失敗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心已萬念俱灰,只能隨波逐流)

(2)來自客人悲怨的“蕭聲”,怎樣描述“蕭聲”的?

◆難道僅僅是因為蕭聲?蘇子的內心本來就沒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蕭聲產生了共鳴。

(板書)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發出了“託遺響於悲風”的感嘆。這“悲”又從何而來呢?(第三段)

①來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與子”的處境對比:

由眼前的水月聯想到像曹操這樣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隨“大江東去”,銷聲匿跡,“而今安在”?何況“漁樵於江諸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的“吾與子”,只能是白添幾許白髮而己,悲!

②悲嘆生命的短暫:

宇宙無窮而人生短暫,渺如滄海一粟;江水無窮而人生須臾。

③由理想現實矛盾生悲。

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小結:同學們,你看,作者真可謂樂極悲來,至悲至痛啊!(讀:“方其破荊州……”)

(板書)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五、悟“樂”之理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後一段又為何借客人說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討論)(第四段)

心病還須心藥醫。聽了蘇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頓悟。蘇子是怎樣說理的?你能為我們闡述一下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說的是水,它千百年來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歲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偉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說的是月,它雖有圓有缺,但卻並沒有增加也不見減少。從這兩個角度推廣到天地萬物的話,可以來說明一個事理:

角度一:變。天地萬物時刻都在變化著,即使是一瞬間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陰晴圓缺一樣。

角度二:不變。天地萬物包括我們人,一樣都是永恆的。什麼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們的恆久我們是可以認同的,但人怎麼是永恆的呢?人也在萬物之內,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恆的,是因為它們和人的壽命相比,要長久得多;對於壽命短暫的蜉蝣、螻蟻、落葉等來說,在它們的眼中,我們人類又何嘗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樣永恆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螻蟻、落葉等壽命更短的生物,在他們的眼中,蜉蝣、螻蟻、落葉不也是永恆的嗎?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為恆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對於廣袤的宇宙而言,它們還是永恆的嗎?因此,蘇子便得出了一個結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恆的,我們又何必感嘆那人生的苦短呢?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真正的脫胎換骨,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他——真正地成熟了。

這種成熟讓“客人”最終“喜而笑”。 (讀最後一段)此時的喜是大徹大悟的喜,是徹底悟透人生後的喜。

(板書)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慾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2、小結:

同學們,你看,作者從遊之樂,到生悲,到最後的喜而笑。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恆。

六、品“蘇”之韻

1、這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詞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貶居黃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1082 貶居黃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這兩首詞分別寫出了蘇軾被貶黃州後的心路歷程。大家自由讀一讀,注意藍色的詞,看看你分別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一個孤獨寂寞的蘇軾;《定風波》,一個憂樂兩忘,禍福不驚,任天而動的蘇軾。

3、點撥:

注意《定風波》的下闕,這裡描繪了一個充滿哲理的畫面:一邊是料峭春風,作者感到絲絲的寒意;一邊是山頭斜照,作者感到些許的暖意。這既是寫景,也是表達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這樣充滿辯證法嗎?在寒冷中有溫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憂患中有喜悅。當我們的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的時候,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

七、總結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回到課前的問題:

面對亡國的悲痛,屈原……選擇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面對官場的黑暗,陶淵明……選擇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面對權貴的威,李白……選擇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面對命運的不公,蘇軾……?

2、寫一句你認為最有文采最有意蘊的話。(有時間就寫,沒時間就留待作業)

所以,蘇軾是——

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超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

3、小結:

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他的精神滋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提升著每個人的人格。願我們用心去體味生命中的每一縷清風,每一輪明月。因為——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周國平

附:

板書設計

第一段:夜遊之樂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異現

主人:樂甚、歌之、美夢

客人:嗚然、舞蛟、泣婦

第三段:樂極生悲

生活空虛 生命短暫 歡樂難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變換角度 摒棄貪慾 及時行樂

第五段:隨遇而安

嬉笑、不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