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原詩以及賞析

來源:才華庫 1.07W

原文

《觀滄海》

東 漢

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大意:向東到碣石山來觀看滄海雖然已到秋風,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秋風蕭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執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

中心思想: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巨集偉的政治抱負----即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重點賞析:

開頭交代觀海的地點

(1)“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竦峙的山島,後二句則是具體寫“水何澹澹”,這裡寫了動態的“盪漾的海水”、“洪波”和靜態的“聳立的山島”、“草木”,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巨集偉遼闊氣象。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這是實寫,同時對下文起了襯托的作用。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詩人在這裡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巨集偉氣象,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巨集偉的政治抱負----即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這首詩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