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範文集合7篇

來源:才華庫 7.96K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湖心亭看雪》教案範文集合7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閱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係;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敘事、寫人之間的關係。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彙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瞭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覆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痴(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裡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閱問題研究,不展開)。

三、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齋

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牆高於柵,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牆,鼎彝尊,不移而具,餘於左設石床竹几,幃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晒窗,紅爐()毛氍(毛毯)。以崑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柵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木。

餘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於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緻地敘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裡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於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嘆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

完成課後作業二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2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揣摩文中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語言風格。

2.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3.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

2、熟讀背誦課文。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孤高自賞的情懷。

教學關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點撥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簡介作者: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明朝滅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隱居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夢憶》和《西湖夢錄》。書中緬懷昔日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獨樹一幟。

2、掌握體裁:小品是一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形式比較活潑,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從時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小品文,同時也是一篇遊記。

3、讀準注音:

崇禎更定拏毳衣霧凇沆碭一芥氈更有喃喃

4、解釋實詞:

絕拏毳衣霧凇沆碭一白一芥焉得更強飲大白客此及

三、走進課文

1、老師範讀2、同學讀課文,以組為單位疏通課文,提出疑問。3、疏通文意。

四、賞析課文

1、初探敘事內容

(1)歸納記敘要素

A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B地點:西湖湖心亭

誰來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一下湖心亭

正如同學們所介紹,湖心亭四面環水,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那冬季的湖心亭風景如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C人物:餘、舟子、兩金陵人、童子

D事件:看雪,喜遇知音

2、共賞雪後奇景

(1)找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B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C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簡要說明理由。

(3)“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古人寫文惜墨如金,此處卻連用三個“與”字,是否拖沓重複?

(4)把“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A體會量詞的妙筆B寫法:白描

問:文中“西湖夜雪圖”的景物有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手法?“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C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吧,“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3、同品冰雪痴情

(1)大雪三日後,天寒地凍之時,作者為何深夜獨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麼志趣與追求?

(2)本文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了,這是不是矛盾?

(3)飲酒之前不問姓氏,之後才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卻不寫名字,不留地址,這樣寫有何深意?

五、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為張岱覓知音

六、佈置作業

1、課後選一處鍾情的景緻,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文字,注意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飽含深情的誦讀全文。

3、收集並積累關於“西湖”及“冬雪”的詩詞句。

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標: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要點】

重點: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

難點: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設想】

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匯入新課】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於下雪了,那飄揚著的雪花,凝聚著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淨、闊大而遼遠——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新課探究】

一、作者介紹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

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暢,注意音韻鏗鏘。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讀課文,讀清句讀。

讀清句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讀,完全可以藉助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把握句意。這樣在重新朗讀時,就能體味出語句的停頓,讀得韻味十足。

3.學生有感情的自讀,並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4.熟讀課文,對照註釋,翻譯並理解課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拏(ná)一小舟,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jiè),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裡人聲、鳥聲都絕跡了。

這一天,夜深人靜,我僱了一條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爐火,獨自去西湖裡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裡霧氣濃重浩茫,天空、濃雲、遠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著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著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痴呆,還有像您一樣痴呆的人呢。”

三、整體感知、討論課文的結構

1.朗誦全文。

2.理清文章線索。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確: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3.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層次結構: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然後作者將筆峰一轉,敘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個環節: “敘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4.思考:從文章哪裡可以讀出西湖在張岱心目中的地位?

學生自讀,交流,並在課堂交流過程中解決相關的文言詞語。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獨往湖心亭看雪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5.齊讀,感受

三、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

教後記: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能力目標

1.賞析描寫雪後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態度。

德育目標

文中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句子。

2.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文章意思,體會作者描繪雪景的獨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3.理解文中“獨”與“痴”兩字的內涵,體會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我們耳濡目染的詩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等。寫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遊西湖的喜悅,六月西湖荷花的豔麗。

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見,擁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見不同的西湖。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明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張岱曾有《自題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覆甕,比喻著作毫無價值,只可以作蓋醬罐用,多用為謙詞。作者在自嘲中諷世罵時,顯示自己的卓然獨立。

三、通過教學媒體資源,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意。

四、學生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意義,重點字詞共同解決

1.提出重點字詞: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結束。

⑶餘拿一小船:撐,劃。

⑷霧凇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還。

⑹餘強飲三大白而別:豪爽。

2.學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結構

(一)走進“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體會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體顯示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四人組合作討論

1.這段文字中的三個“與”能否省略?

2.這段文字

中的四組數量詞的使用,是否恰當?

3.這段文字雖是寫景文字,其中卻蘊涵著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動傳神的15個字,描繪出了大雪三日後奇特的夜間雪景。三個“與”字將天、雲、山、水連成一片,造成了一種蒼茫的浩大氣象,與後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繪出雄渾闊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組數量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勾畫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與第一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它們極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蒼茫宇宙的味道。讀過之後,我們不難想見作者獨行於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進“湖心亭奇遇”,聯絡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懷。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兩三粒”,與“獨”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裡,芸芸眾生不可為伍,像舟子這些凡夫俗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當張岱奇蹟般地在亭中見到另兩個人時,他又會有怎麼樣的心理?

提示: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遊人,大喜過望應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暫的相遇之後就是別離,不禁讓他悲從中來,但畢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讓人愉悅不已,情感一波三瀾。

3.對於張岱的這種行為,文中舟子用“痴”來評價,談談他“痴”的表現。

提示:

⑴在此時此地漫遊西湖,實是“痴人”所為。

⑵“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識,不管對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對飲而別。這對常人而言實是難以理解。

⑶本是故國難覓,知音難求,文章中瀰漫著淡淡的愁緒,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過望,豪氣沖天,而轉眼就到的離別又讓他喜極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轉悲為喜。其間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於一人身上,怎能是一個“痴”字了得!

教師小結: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寫景是本文的重點,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內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兩者當中又始終貫穿著作者的複雜情感,三者有機結,天衣無縫。

六、問題研討

(一)關於白描手法:

讀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西湖雪景,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簡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嗎?(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卻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作者為什麼要強調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麼?(是要突出“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壯觀景象。正是這種滿世界都白的奇觀,才使他覺得眼前的具體景物都變小了。)

文章開頭說作者“獨往湖心亭看雪”,這裡又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來,芸芸眾生不足為伍,一個“獨”字表現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

文章用白描手法寫要西湖雪景,敘述了湖心亭奇遇,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作者是一個超凡脫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課文表達了他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七、課後作業:

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和閒情雅趣。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課型:賞讀課

教學方法:讀讀,說說,議議。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1、多媒體顯示雪景。

2、匯入語:這是一幅什麼圖?能不能用幾個詞描述一下這

圖?同時它讓我們想起哪首古詩?唐朝柳宗元的《江雪》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明未清初的文學家張岱也寫了一篇冰清玉潔的雪的文章。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的,一起到《湖心亭看雪》!(多媒體出示文章題目)

二、多媒體展示本文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介紹作者與湖心亭

多媒體顯示:

1、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2、湖心亭:位於西湖中,據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四、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設定背景音樂、教師範讀。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劃出句子朗讀節奏。

讀一讀,寫一寫。更(ɡēnɡ)定毳(cuì)衣霧凇(sōnɡ)沆碭(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教師答疑解惑。

五、分步賞讀領悟情感

1、課文中有一處明顯的前後意思矛盾的地方?哪個問題是作者的疏忽呢?還是另有奧妙?

2、如果讓你用文中的一個字對張岱作一個恰當的評價,你會選用哪一個字?如何解釋?

1.讀文,找“痴行”,初悟痴心。

(1)張岱的“痴”體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2)痴人必定有痴行,下面我們一起來“觀其痴行”,一起品讀“崇禎五年十二月獨往湖心亭看雪”句。張岱有哪些異常的舉動呀?(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更定時,獨往)

(3)那麼張岱冷不冷?(品“擁”、“獨”字——張岱不但身體冷,而且心裡也是感到冷清的)

(4)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的天寒地凍的晚上,獨自一人去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麼性格嗎?(清高、孤傲。沒有朋友,獨來獨往。不同常人。)

(5)當我們瞭解了張岱是個清高孤傲、沒有知己的人,是不是可以解決我們開始遺留下來的問題?(內心很孤獨,而不是獨自一人的意思。舟子他們不理解他的心,這個“獨”字更顯出他的清高、孤傲。)

2.讀文,品“痴景”,再悟痴心。

孤獨的張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並加以評析。(提示:可從修辭用字用詞哲理表達感情描寫角度聯想等方面來賞析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

(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前一句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於“大”字。後一句表現了隨著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側面烘托出雪籠西湖、水天之間茫茫一片的景色。體現出作者超凡脫俗的閒情雅緻。

小結:白描:本是中國畫的技法。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後來泛指文學創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主要用樸素簡煉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3.讀文,議“奇遇”,三悟痴心。

(1)、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張岱寒夜去看雪,萬萬沒想到會碰到像自己一樣的人。他們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

(2)哪幾個詞重讀,可以更好地表現他們的高興?(更、此人)

(3)這種人,指什麼人?指有雅興的人。(指張岱這樣的痴人)

(4)痴人碰到痴人,那他們是?(知己)

(5)“酒逢知己千杯少”。於是,他們痛飲而別。我們把張岱他們在湖上相遇的這一段讀一讀,注意不要多讀。(學生讀“到亭上———金陵人,客此”)

(6)問姓名答地點是何道理?提示:你能不能聯絡作者的思想性格和“金陵”的特殊含義來想想?) “金陵”是南京。

(7)南京和明朝有什麼關係?請你聯絡作者對明朝的感情來思考。(會思念明朝、 思念故國、 因為張岱本來就是個不忘明朝故國的人。)

四、評點張岱

同學們,我們通過找“痴行”、品“痴景”、議“奇遇”,已經體會到了張岱的痴心,他是個怎樣的人呢?請你用“好個______________的張岱”的句式評點張岱其人。

(孤獨清高 痴人 超凡脫俗痴迷自然思戀故國 內心孤獨)

五、在音樂聲中試背課文

同學們,通過賞讀,我們讀懂了張岱其人,那麼我們還要背誦張岱其文。大家自由誦讀,試背全文。

(師生共背。師背一句,生背一句。在朗朗的書聲中下課。)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年代,領會湖山空靈之意及作者遊湖的雅趣,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學習側面襯托的寫作手法。

2、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3、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預習導航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2、關於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舉例:(齊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抽讀)朱自清《背影》“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3、自讀文章,注意字詞正確的注音。

4、藉助工具書,解釋字詞的含義。

學習過程:

一、匯入:用多媒體展示西湖畫面,西湖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諸多的名勝古蹟讓我們心馳神往,這節課我們就隨著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師生賽讀全文。

三、交流預習成果

四、課堂研討

⑴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去看雪?(時間 天氣 方式)從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獨往湖心亭看雪

可見作者行事特別 思想孤傲 ,潔身自好,不隨波流俗。

⑵找出寫景的句子,品味其妙處,並結合預習導航的知識品味白描的妙處。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徵。 B、妙在用樸素之語。 C、妙在構悠遠意境。

⑶作者見到“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裡看得出來?為什麼?

高興 “強飲三大白而別”;因為感覺自己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人而高興。

⑷“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應怎樣理解?以舟子的話作結有什麼妙處?

所謂“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通過側面襯托更能突出作者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⑸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作者開頭用儉省的筆墨交代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中間交代了遊蹤“到亭上”“及下船”,並且記敘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敘事中處處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經歷三天大雪後,人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出一股肅殺、冷寂,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及與眾不同的情趣。再如“獨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兩三粒”,看似矛盾,實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有獨自賞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驚喜,有分別的傷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點,這正透露出作者遊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

⑹ “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孤高自賞的愁緒和冰雪獨抱的操守。

五、寫作提升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學到了寫景的一種新的手法——白描手法,那我們來辨析下面的這些句子,哪一個使用了白描手法。並說說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遊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瀰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2、利用白描寫法寫人或物的片斷,3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2、品讀賞析,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並體會白描手法的妙處。

3、細心品悟,感悟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課前預習

1、首先,小聲朗讀課文,將文中的生字、生詞圈畫出來,讀完課文後,查工具弄清楚這些字詞的讀音和意義,並將它們記在課本上。

2、然後,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停頓,並將全文讀通順。

3、最後,大聲朗讀課文,自查下面字詞你掌握沒有。

(1)讀準下列加點的字

更( )定 擁毳( )衣 崇禎( ) 霧凇( )沆( )碭( )

一芥( ) 鋪氈( ) 強( )飲

(2)解釋加粗的字

餘住西湖: 人鳥聲俱絕: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長堤一痕: 餘強飲三大白: 問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課堂學習

1、匯入課文。

2、檢查預習。

3、從課文標題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麼事?

5、找出文中相關語句,說一說湖心亭的雪有什麼特點?

6、舟子說“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認為相公“痴”嗎?為什麼?

7、《湖心亭看雪》中你體味到作者怎樣的情趣?

課時作業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答案:

課前預習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餘,我。 俱,全部;絕,消失。 是,這。 一,全部。 惟,只有。

強,盡力; 白,指酒杯。其,他們。 是,表判斷。 及,等到。

課堂學習

5、 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作者寫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徵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6、 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含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課時作業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