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老師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來源:才華庫 8.22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人與海》老師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人與海》老師說課稿範文(精選3篇)

《老人與海》老師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單元地位:

《老人與海鷗》是國小語文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文章。本組課文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讀來令人難以忘懷。

學習本組課文,要求學生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主要內容: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吳慶恆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來臨,每天到翠湖之畔去餵食海鷗,風雨無阻,老人去世後,海鷗們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文字結構: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喚海鷗、談海鷗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目標】:

本篇課文需要兩個課時,我在這裡著重說的是第二課時的設計。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著重理清課文的脈絡,切實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一片深情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我擬定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與海鷗對老人的感情。

2、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通過朗讀、想象,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深厚情誼。

教學難點是:揣摩作者是如何將海鷗對老人的真摯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

二、說教學法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學法上我設計整合全文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用質疑法閱讀課文,運用勾畫、批註、圈化、朗讀、想象的方法,品味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受大自然的和諧之美,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點燃他們熱情的火花。

本篇課文感情真摯,文字流暢,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特別適合學生讀中感悟,因此在教法上我採用以讀悟情的方法,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寫應成為閱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因此,我在教學中趁熱打鐵,進行了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小練筆。讓學生把在學文中的真情流露記錄下來。又配合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來渲染氣氛,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畫面體會出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激發學生讀文時的感情的表達。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上的是《老人與海鷗》第二課時。為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匯入,奠定情感

首先我以回顧性的方式進入這節課,提問學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發生了哪些事啊,那你有什麼感受呢?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回答: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由此為新課開始奠定一個情感基調: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受動物與人濃濃的親情。

【設計意圖】:以複習匯入的方式進入新課,開門見山,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進入課文,收效良好。

(二)仔細研讀,入文解疑

這個環節我又分成三步:

第一步:以“親人”引入

學生自讀14~19自然段,思考:你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情感?先讓學生在讀後說說自己整體的感覺,先對文章大體思想有個認識。再用誰是你的親人?怎樣的人算親人?那海鷗和老人、動物與人類之間有血緣關係嗎?等問題來指導學生找出那句直接點出了海鷗是老人的親人的話。

第二步:以“愛”為主線,圍繞“意想不到”展開

在這個步驟我先請一生朗讀課文16、17兩段,其他同學思考:海鷗們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劃出相關的句子,並作批註。接著,學生反饋找到的句子,交流點有四處,主幹問題是:①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麼?並講自己的體會。②當中重點詞是什麼意思?③指導朗讀。

第三步:總結“震撼的情”

老師先提問是什麼原因會發生這樣“意想不到”的事呢?再用過渡語講解省略號單獨成段的作用,既講解了省略號單獨成段的作用,又給這部分作了很自然的結尾。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能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第二部分是整堂課的重點,其中的第二步——圍繞“意想不到”展開部分是重點中的重點。教學中我提出了一個大問題——海鷗們做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找出相關的語句,並作批註。這種充分地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形式,特別有助於學生思維的訓練、表達能力的提升,還能培養學生的預感,真可謂“一舉多得”。

另外,語文字身所具有的人文性、情感性,讓每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們的總是不同的閱讀感受。語文教學應該是以讀為本,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閱讀教學會是殘缺的。教學中我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加上採取不同方式的讀(範讀、指名讀、引讀、齊讀)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三)品味送別,想象寫話

1、這部分先用師生配合讀的形式再次有感情地讀讀15~17自然段。再用課件出示

(1)假如你是一隻老人曾經餵養過的海鷗,面對天堂裡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2)假如你是天堂裡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說些什麼?

(學生分成兩大組伴著音樂想象寫話)

2、伴樂,生寫,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同時昇華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讓學生讀懂作品,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主旨,領悟真諦,通過超越文字的讀書讓學生變得智慧、變得美麗。

(四)、總結全課,情感延伸

最後我總結全課:同學們,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很多的人,後來,人們在翠湖公園裡建立了一個銅像(出示課件圖片),並且解說:2006年1月18日,海鷗老人的塑像在翠湖公園揭開面紗,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邊面帶微笑,手捧鷗食,伸向空中,紅嘴鷗在他手上、肩上翩躚環繞,一幅人鷗和諧的美麗畫面永久定格。

同學們,老人十幾年如一日與海鷗相依相伴,是緣於一個字,那便是──愛,海鷗與老人相知相隨,也是緣於一個字──愛,這老人與海鷗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只有人愛自然,自然也才會愛人,地球也才能永遠充滿愛,充滿和諧。生活中,像老人一樣愛護動物的人還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來關愛動物,都和動物和平共處!

《老人與海》老師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的一篇課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喜一悲兩個場景:第一幅場景是老人與海鷗親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場景是老人去世後海鷗為老人舉行葬禮的場景,非常感人。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情感豐富,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情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場景圖,配以音樂渲染幫助學生理解。

根據教材與學生的特點,本課時我將帶領學生走進文字,去感受老人喂海鷗親人般的感人情景。為此我預設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課本生字新詞,並能理解重點詞及“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詞語。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動作、語言體會老人與海鷗間的親情。

3、朗讀抒情,字裡行間流露出的老人與海鷗間的深厚感情。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神態、動作、語言來品悟老人與海鷗之間濃濃親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題,語文教學因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併力求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預設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品讀詞句,感悟親情;四、設定懸念,再度激發情感。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我的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質疑匯入。

我採用直接入題讓學生讀題後質疑,老人與海鷗之間到底會發生怎樣的故事,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文字。

二、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讀準生字字音,瞭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同時嘗試解疑。整體感知符合人的閱讀習慣,嘗試自己質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時體會文中“獨腳”等特殊名詞,為課文學習做鋪墊。

學生讀完後,指名簡要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三、品讀詞句,感悟老人與海鷗的親情

基於文字特點與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如親人一般的情感。

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老人怎樣的神情給你印象最深,找找相應的句子讀讀體會體會,然後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我預設了如下兩句話展開教學。

1、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2、老人望著高高盤旋的鷗群,眼睛裡帶著企盼。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圍繞第一句話,我作了如下預設:

首先再次讓學生朗讀課文,劃劃哪些情景最吸引你,可在旁邊寫寫自己的感受。根據學生交流重點出示句子“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一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和“在海鷗的鳴叫聲裡,老人抑揚頓挫地喝著什麼。”,讓學生自由談談說說體會,各抒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接著引導學生從文中這些句子——“老人喂海鷗的情景”繼續來體會老人“眼睛立刻生動起來”。學生還可能會找到很多句子,交流時老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盡情讓學生挖掘文字中的詞句品讀,如想象老人“撮起嘴向歐群呼喚”,“抑揚頓挫”,“老人得意地指給我們看”等。

另一面引導學生從海鷗的描寫中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如“親暱地說著話”,在學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後讓學生帶著自己這份獨特的情感有聲有色地進行朗讀,新課標也有要求,老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對文字有第一層次的感悟後,我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圖片配樂,讓學生在情境中釋放自己的情感,再次來朗讀句子。是呀,正因為老人與海鷗之間是如此默契,就像一位老人在喂自己的孩子一般,這一切怎能不讓人感動,難怪老人一談起海鷗,回讀句子:“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必來,每次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歐群,眼睛裡帶著企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那雙企盼的眼睛在企盼著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的情感再次升溫,六年級學生想象豐富,思維活躍,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此時,學生的思維碰撞,情感澎湃,內心肯定有很多感受想說,於是我配以音樂渲染,讓學生寫一寫,相信這一安排無疑是課堂的又一亮點。

四、設定懸念,再度激發學習情感。

在課進入尾聲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畫像,四周海鷗翻飛。(插圖)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十多年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可沒想到十多年後的今天卻是這樣一幅場景……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學習。這樣的結尾既讓學生的情感再度升溫又激發了學習的慾望,更為下節課學習打下了情感的伏筆。

最後講講板書設計:

老人與海鷗

喂(默契)

老人海鷗(親情)

舉行葬禮

《老人與海》老師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通讀完人教版課程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選編的4篇課文後,那一幕幕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與海鷗》作為本單元的第一課,在統領單元的教學中就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潛心讀書,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把讀與思、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後續3篇課文做好學法鋪墊。

本課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吳慶恆)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去照顧他的“兒女”。老人去世後,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閱罷,讓我們不得不慨嘆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原來是那樣美好,如此動人。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理解課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閱讀的方法。我班學生多數思維較活躍,課堂上敢於發表個人的見解。孩子天生就喜歡小動物,每個人與動物之間都可能發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難忘的事,所以學習這篇課文,

很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教師只需精心設計好問題,引領學生自主的探究,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要關心個體差異和共同的學習需求,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意識。

三、說教法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以此我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為:

1.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並理解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之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本課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老人對海鷗的關愛之情。

四、說學法

閱讀期待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是閱讀教學得以有效展開的基礎。文字是死的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閱讀之後所理解內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深人思考閱讀內容,得出自己的結論。本設計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在閱讀體驗中感悟文字,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引導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學生感受人與動物的親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諧之美。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書可分為兩個課時,我主要說說第一個課時的教學過程。我的課堂分為四個板塊:歌曲引題,走進老人與海鷗的故事——初讀感知,找到“井眼”——重點研讀2---13段,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總結昇華。

1、歌曲引題,走進老人與海鷗的故事

德國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上課之前,我先讓學生欣賞一首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看著歌曲中的女孩,為了救一隻受傷的丹頂鶴,滑進了沼澤地。瞬間,孩子們被這個不平凡的女孩所感動。女孩為丹頂鶴付出了一切,甚至於生命。這樣使學生在感情上得到了昇華,情為之所動。隨後在轉入對文中這位不平凡的老人的學習時,相信孩子們也一樣被文中的老人所感動,為文中老人與海鷗之間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所感動。

2、初讀感知,找到“井眼”

通過讀兩塊詞語,讓學生明白課文主要描繪了兩幅畫面:老人喂海鷗和海鷗送老人,通過這一步,學生就理解了作者的排版佈局。

3、重點研讀2---13段。

本篇課文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學中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在生生交流的思維碰撞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及海鷗回報以老人的愛,在引導交流體會的同時,相機指導學生讀好有關的句子和段落。說感悟和朗讀有機結合,讀體現悟,悟促進讀。

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對話。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採用了先整體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不僅僅是停留在字、詞、句、段、篇地教學上,停留在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層次上,而是充分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在迴環往復的朗讀中去意會、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老人與海鷗那浩瀚無邊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老人和海鷗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達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這一板塊分三步走:

第一步:一品“褪色”,感受老人的節儉。找出描寫老人外形的句子。讓學生抓住三個“褪色”來感悟老人生活的節儉。並補充材料:老人叫吳慶恆,是昆明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無兒無女,當時的退休工資是308塊。以當時的生活水平而言,308塊並不少,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左右,足夠老人買一身體面的衣服,買一個像樣的包。讓學生自然體溫老人為什麼要過著這樣檢樸的生活?

第二步:二品“褪色”,感受老人的可敬。

讓同學們快速瀏覽2—13自然段,找出老人關愛海鷗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感悟老人對海鷗的關愛之情,我讓孩子們找出老人喂海鷗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在這一部分我是分四部分都的:第一步讓學生抓住老人一呼喚,海鷗就應聲而來感悟老人與海鷗之間非常熟悉;然後抓住老人為海鷗取名字感悟老人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子女。第二步抓住很小心、餅乾丁、退開一步、圍欄上感受老人的細心,對海鷗的愛。第三步抓住節奏一詞理解兩者之間的默契。第四步抓住老人對海鷗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通過一遍遍地朗讀、想象,加上多媒體課件中老人與海鷗的畫面,一次次充斥著學生的思維,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第三步:三品“褪色”,感受老人的永恆

從教學的過程來看,閱讀教學中對詞句的理解要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然而我們的學生往往缺乏某些實際生活的體驗,因此,巧妙藉助現代化教育技術來創設氛圍,不僅可以使學生如臨其境,增加感性認識,而且可以加速他們對文中相關詞語的理解、感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這部分時,我通過收集資料,穿插了老人最後一次喂海鷗的畫面,並輔以一段悲傷的音樂。使學生在感情上得到了昇華,情為之所動。隨後,我立刻在電腦中展現海鷗送老人時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讓學生在音樂“離開你的那一天”的伴奏中集體朗讀。並提問:此時,你就是白色旋渦中的一隻小海鷗,你會鳴叫些什麼?此時,學生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和朗讀,彷彿真得成了那一隻只小海鷗,表達著對老人的依戀。

4、總結昇華。本板書設計彰顯了行文思路,凸現了文章主旨,畫龍點睛地濃縮了文章的內容。

六、說板書設計:(省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