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名師教學案例

來源:才華庫 2.87W

《木蘭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

《木蘭詩》名師教學案例

《木蘭詩》名師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反覆誦讀,背誦全詩;體會排比等手法的表達效果和詳略得當的敘事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複述等方式,把握詩歌的情節,認識木蘭的形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賞析木蘭的英雄形象;體會詩歌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有哪些?

學生回答: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等。

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英雄——花木蘭,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千百年來,她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她的藝術形象還被美國迪斯尼公司搬上銀幕。今天我們來欣賞這位女英雄的颯爽英姿。

二、背景解題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是北朝樂府民歌。這首民歌可能產生在後魏,形成於民間,經後代文人加工潤色,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和《孔雀東南飛》並稱樂府“雙璧”。

《樂府詩集》是一部完備的樂府歌辭總集,其中的民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分南歌、北歌兩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歌,題材廣泛,格調雄勁、熱烈、質樸。

三、誦讀詩歌,初步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勾劃出不認識的字,並注意教師朗誦時的斷句和節奏。

2.識記生字。教師重點強調:“十二轉”的“轉”zhuàn、“可汗”kèhán等。

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對字音,讀準句讀。

4.疏通文義,質疑釋疑。

5.學生分組開展誦讀比賽。

四、整體感悟,走近木蘭

1.這首詩敘述了什麼故事?

明確: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

2.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初步理解,複述木蘭故事。

3.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與結構。

依據故事發生、發展、結局的幾個階段,詩歌可分為哪幾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木蘭從軍緣由,敘述出征前的準備、征途中的見聞。

第二部分(第4段),寫木蘭萬里出征,十年轉戰凱旋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5-6段)寫木蘭請求還鄉,和親人團聚的情形。

第四部分(第7段)以兔為喻,讚美木蘭。

五、品讀探究,走進木蘭

1.人物賞析:

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同座位交流。

明確: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深明大義、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

(4)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榮華,願過普通百姓生活。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總結木蘭形象特點,板書: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誦讀並體會木蘭的形象。

2.寫法探究:

(1)第3自然段為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2)文中哪些句子描寫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3)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什麼樣的情操?

(4)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採用什麼修辭手法?表現她怎樣的心情?

(5)結尾附文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全詩結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麼?

(6)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安排?

討論明確:

(1)不繁瑣。①渲染戰前緊張氣氛,表明戰事緊迫。②表現木蘭準備從軍的繁忙細緻和出征前的急切。③這是樂府詩常用的鋪陳寫法。

(2)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3)運用誇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4)排比,渲染了木蘭一家人團聚的'歡樂氣氛,表現了木蘭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5)結尾一段用兔比喻,說明在“十年征戰”的生活中,識別不出木蘭是女郎的原因,讚美木蘭的機智謹慎。木蘭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隱瞞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樣英勇無畏,為國立功,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6)從軍緣由――詳寫;出征前準備――詳寫;關山飛度——詳寫;沙場征戰――略寫;凱旋辭官――詳寫;家人迎接――詳寫;木蘭改裝――詳寫。

這樣寫,(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木蘭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實感人。(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誦讀並體會詩歌的寫法。

六、體驗交流,分享智慧

任選下面的一個話題,先小組內部討論,再全班分享。

1.試想你是木蘭姑娘,說說自己替父從軍前後內心的想法。

2.假如你是英雄木蘭,說說自己的十年征戰生活。

3.假如你是木蘭的親人,相別十年,如今見面會說些什麼呢?做些什麼?

七、拓展延伸,練習鞏固

(1)誦讀與背誦課文。

(2)完成想像作文:《木蘭到家第二天》

板書設計

深明大義 巾

木 果敢堅強 幗

蘭 英勇善戰

詩 不慕名利 英

謹慎機敏 雄

《木蘭詩》主旨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於《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後,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並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於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後》)。《樂府詩集》列入《樑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雲是“古辭”,並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度使,誤)。又據《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樑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樑代樂府,後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現,並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於“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樑詩中已經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做官,顯然也衝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蘭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木蘭湖,木蘭天池等木蘭八景,並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後,據地方誌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手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