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學法指導

來源:才華庫 2.35W

導語 本文是由小編上傳的:《木蘭詩》學法指導。歡迎閱讀原文!

《木蘭詩》的語言豐富多彩,質樸生動,有樸素自然的復沓,有姿致諧適的排比,有新奇幽默的比喻,儘管流傳千百年,仍保留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突出了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鑑於這個特點,我比較注重此文的語言教學,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誦讀

在教學中,誦讀是詩歌學習、鑑賞的切入點。反覆朗讀,熟讀成誦是詩歌鑑賞的開始。因為詩歌本身具有形之於聲的特性,較其他文學樣式更宜於朗讀和背誦,素有“三分詩七分讀”之說。所以在教學《木蘭詩》這篇敘事詩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根據註釋自由朗讀。詩中語言以五言為基礎,串用了七言和九言詩句,參差錯落,明快和諧。因此適當的吟誦不僅使得學生把注意力傾注在音樂效果和意義上,而且通過節奏的變化和情感的起伏,會獲得對詩歌層次的理解。

全班朗讀後,我進行了必要的朗讀指導。

如:“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願”“從此”要重讀,表現堅決語氣。“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需表現出急驟跳躍,活潑明快的特點。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旦、暮”重讀,上下句之間要讀得似斷實連。“不聞、但聞”重讀,兩句要前輕後重,讀出對親人的眷戀之情。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朗讀時要起伏跳蕩,前高後低,表現出熱烈歡快的氣氛。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動詞要讀得響亮,極力表現喜悅之情,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要表現讚美驚歎的語氣等等。

在學生明瞭一些朗讀技巧後再進行自由誦讀,然後個別示範,其他同學簡單評價,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同時通過反覆誦讀,學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活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將他們很快地帶入詩的意境,去領略那搖盪心靈的思想美、圖畫美和音樂美,分析內容、人物形象時水到渠成。

二、合作探討

《木蘭詩》共六十二句,所用的修辭方法達十餘種。如此集中的修辭是學習語言的突破口,我花了一課時請學生合作探討詩中的修辭及作用。學生以四人為小組,以敏銳的眼光馬上就發現了熟悉的修辭。

如:排比:“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對偶:“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誇張:“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借代:“願馳千里足”;摹狀:“磨刀霍霍向豬羊”;比喻:“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反問:“安能辨我是雄雌”等。

有個別小組提到了頂針,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我在讚揚這一小組的同時把頂針的定義給全班講述了一遍,然後有學生補充:“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有學生把“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作為反覆,我及時作了訂正,復沓更確切。復沓與反覆的區別是,復沓可以更換少數詞語,而反覆的詞語完全相同。這一點播,馬上有學生找到了“旦辭爺孃去”以後兩節八句。

可以說學生對互文現象是最陌生的了。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用含蓄而凝鍊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互相呼應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⑴“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西、南、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是到處的意思,駿馬、鞍韉、轡頭、長鞭都是打仗所需的工具,這裡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準備的緊迫情況。 ⑵“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既開的是東閣門,怎麼會坐西閣床呢? 其實其上句省去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兩句要表述的意思是:開啟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開啟西閣門在床上坐坐,以表達木蘭對久別的故居的'喜愛。類似的學生又找到了“當窗理雲鬢,對鏡帖黃花。”“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如此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靈活多樣,生動形象,學生也找得饒有興趣。

三、比較探究

《木蘭詩》圍繞著木蘭的形象著墨,在表達上做到了“惜墨如金”與“潑墨似水”的巧妙結合。所以接下來我請學生比較文章詳略的安排。

先從簡略入手,可以說全文只有典型的一處:“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僅三十個字就十分簡練地敘寫了十年征戰的過程。其中“萬里”二句,寫出木蘭馳騁沙場的矯健雄姿。一個“飛”字既寫出戰事的匆忙,又寫出轉戰南北、經歷的關塞山巒之多。“朔氣”二句,則形象地概括了木蘭所處的戰爭環境艱苦,從而襯托出木蘭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將軍”二句,則以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木蘭十年不平凡的戎馬生涯。這些簡勁之筆,以少勝多,不僅寫出了木蘭的出生入死、終於凱旋的經歷,而且寫出了木蘭的英雄形象,真可謂字字千金。 至於詳寫的語句在文中更是不厭其煩,細膩獨到,形式優美,音韻和諧。

如“旦辭爺孃去”以下八句,我們可以細細品位:

① 喚女聲與流水聲、嘶叫聲,一面是親情、思家之情,一面是戰情、衛國之情。

② 爺孃喚女的親切、關懷、熟悉的聲音與黃河水聲、胡騎鳴叫聲的陌生、淒厲、可怕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反映了木蘭複雜、矛盾的心情。

③ “黃河流水鳴濺濺”寫自然環境的嚴酷,“燕山胡騎鳴啾啾”寫戰爭環境的嚴峻。

④ “不聞”與“聞”的對照,則表現了木蘭忠貞報國的精神。

這裡寫征戰而緊扣兒女之思,以宿營地空寂荒涼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細微地刻畫出年輕女子細膩的情懷。這種不滿足於木蘭英勇堅強的一面,也不把乍離雙親的少女情懷簡單化,通過發掘木蘭心靈深處的情感,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此外還有木蘭當戶織時的重重心事,準備行裝時的活動,回家後家人的歡樂,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容,都採用鋪陳的方式。正是在這種繁複中,《木蘭詩》顯得意趣橫生,讀來酣暢淋漓。

在比較探究中,學生明確了為中心剪裁、合理運用語言的重要性。 學生在學習《木蘭詩》時,不僅感受到了巾幗英雄的人格魅力,同時得到了美的享受,沉浸在獨特的語言中細細品位、深深思索,吸取樂府詩歌的精華,提高了自己鑑賞古詩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