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木蘭詩有感

來源:才華庫 1.88W

小時候,父親讓我看的第一首詩是《木蘭詩》。父親一字一句的讓我反覆念,逐字逐句的領會。久而久之,我就被詩中那優美雋永的文字和木蘭英姿颯爽的形象所吸引。從那時起,木蘭的形象便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歲月如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

長大後,方知木蘭及木蘭從軍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至今已流傳了兩千多年,唐朝白居易贊木蘭“怪隆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題木蘭廟曰:“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千載後,木蘭的魂魄仍然活著,活在許多平民百姓、文人墨客、市井商賈中間,活在許多影視劇作品中,成為中國古代乃至現代女性的驕傲,她的光輝形象矗立在我國曆史的豐碑之中。

據傳花木蘭是西漢初人,木蘭原姓魏,名木欒。其父魏應,住在今陝西省延安市西南萬花山的花原村。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甚廣的木蘭動人故事,均出自於《木蘭詩》所述,一個少女的傳奇就伴隨著這首詩走向世界各地,而她的精髓也蘊含在這樣一首詩中:“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在我國古代有名的敘事詩中,除了《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算是最長的一篇,但它在詞調上更加清新自然,健康而明快,其詩韻更富有樂觀向上的精神,它比起其它的敘事詩,更要膾炙人口,舒展歡暢。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筆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詩的開局即從“當戶織”點明瞭木蘭是一位典型的農家女子,在外患憂憂的動亂歲月,“軍貼"頒下,本應父親應徵,但念及父親年邁,弟弟年幼,思來想去,毅然決定女扮男裝,“從此替爺徵”。

出發前,準備工作是十分緊張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僅僅四句話,把一個忙忙碌碌的火熱場面描繪得淋漓盡致。行裝剛剛備齊,即刻就要出征,“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嗚啾啾。"兩排八句,精僻地寫出了征途的艱辛和對父母深切的思念。“旦辭”和“暮宿”在此二次吟詠,更加重了漫漫征途艱難險阻和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把讀者一下帶到了悠遠的邊關要塞、古道沙場,很有一番“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感慨。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在塞北的冬夜,寒風凜凜,傳來刁斗聲,冷月清清,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生活的艱苦,戰鬥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經過十年的浴血奮戰,在百戰死的付出後,戰爭結束了。替父從軍的`木蘭勝利歸宋朝見天子,天子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封為尚書郎,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木蘭本不稀罕爵賞,也不企慕榮祿,唯一的願望是“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至此,一位純樸善良的木蘭躍然紙上。

木蘭回家,全家老小和鄉親們興奮異常,有的“出郭相扶將”,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來迎接木蘭;有的“當戶理紅妝”,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有的“磨刀霍霍向豬羊”,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把木蘭凱旋歸來的迎接場面在這裡又推向一個高潮,從詩的意境上又展示了木蘭與父母和鄉親們的情深意切,再一次烘托了木蘭令世人頌揚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木蘭詩》塑造了花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這也正是《木蘭詩》的生命所在,在紀念“建軍90週年”的日子裡,讀其詩令人回味,為千秋不滅的魂而振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