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平與孫少安兩兄弟的比較

來源:才華庫 1.88W

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畫是一位仁者,是紮根與農村奮鬥者開拓者而又安於農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則是以進取和挑戰的姿態面對生活,但是兄弟倆都生活的勝利者,愛情的失敗者。兩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選擇和生活哲學上一個重物質,一個重精神:他們一個求實,一個幻想一個源自傳統,一個指向未來;;一個封閉,一個開放;一個深植農村,一個卻被遠行的夢所召喚!孫少平是以進取和挑戰的姿態面對生活!他是一個“新人”。他的追求是“夢”,是理想,是未來,他不僅僅滿足於物質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實。他躋身於現代文化的城市,不僅是追求物質生活,更是追求精神價值的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為了他離開了寧靜和諧的家去外做了“攬工漢”。這令孫玉厚不解,也令孫少安迷惑。

孫少平與孫少安兩兄弟的比較

他們都想不到孫少平為什麼要出去“受罪”。他們不明白孫少平就是在這樣與困境的搏擊中實現自我的!可以這樣說,從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國農村青年的不幸就在於“出身農門,不甘於農門”,不屈從於不平衡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農村政策禁錮了農村青年的發展。這實質是國家制度的悲哀。但孫少平沒有割棄傳統文化的滋養,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現代意識和文化觀念!他充滿夢想和冒險地走向現代文明。在他身上處處洋溢著新的時代精神。而孫少安是一個心底善良,情操高潔,善思考,敢奮鬥的農村青年,他只想通過自己拼命的勞動求改變自身貧困的“世事”,無論他的“搞分擔包產”,還是後來的辦磚廠,無一不是為了擺脫貧困,脫離苦難,一家人能填飽肚皮,過上安適的生活。作者對孫少安堅強地承受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磨難的品格和令人蕩氣迴腸的道德情操,傾注了深情的讚美。在他質樸的農民思想中滲透出了發展才是出路的意識,勤耕勤作,改變生活。他是一個多麼有情有意的.人。同時,在少安的身上似乎有一種認命的感覺。

在小說《平凡的世界》有孫少安這樣的話:不要管農民種什麼!政府給農民的應該是資源服務,不能把農民簡單視為國家的僱工,而把自己作國家的代言人、掌櫃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懷有這種強烈的主人公意識,認為自己是老闆,是吃“官飯的”,人民是“打工仔”,這種認識上的錯位,制約著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也制約著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孫少平式的農村青年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吃官飯”,將這種“中國式”悲劇演繹得一波三折。

小說描述了中國從1975年—1985年這十年間黃土高原上農村的後,巨大發展及給農民思想帶來的變化。全書以青年農民孫少平的成長為主線,記錄了他在這十年裡的坎坷生活和奮鬥經歷,向我們展示他精神世界和價值觀的逐漸成熟。讀完這部小說,我們從心裡與孫少平一起成長,一起經歷了大變革的時代,他身上所具有的魅力光環,會一直照耀在我們生活的道路之上。喜歡看書的孫少平,在面對生活的壓力時,任然正直不屈服於醜惡,面對自己的目標就堅持不懈地與出現的困難抗爭、奮鬥,充滿著希望。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於樹立正確目標,勇敢面對苦難,戰勝它,堅持不懈的拼搏。

孫少平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一個自強不息、執著奮鬥的形象。在擺脫貧困,追求自身價值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堅韌頑強,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質。對於當今時代我們這樣年輕人,這些言語有著巨大的鞭策力。我們不一定會有保爾或孫少平他們的經歷,但

我們應多感受苦難,因為任何人的成長、成才、取得成就的過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成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這句歌詞也許正是這些形象的另一個縮影。

同時,也是當代社會城鄉發展時期,渴望跳出農門勇往直前的青年農民的寫照。與那個年代的孫少平相比,身為新時代的我們,無時無刻不處在於外界的衝突中,學習和工作中碰到困難和挫折也不算的什麼,我們需要的正是孫少平勇於面對苦難、克服苦難堅韌不拔毅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