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5篇

來源:才華庫 2.79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閱卷打分時的參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5篇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下列四個選項中與“見漁人,乃大驚”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送東陽馬生序》

C.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D.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口技》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

(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1)原來的,從前的;

(2)計劃,打算。

3.(1)捕魚的人對此感到很詫異。(他)繼續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2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 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⑤南陽劉子騏,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翻譯下面句子。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2.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離開桃花源時,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再來尋找時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從第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漁人)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自己發現桃花源的)這番經歷。

2.欲窮其林 怡然自得 處處志之 不復得路

3.(1)環境優美(2)和睦安樂(3)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3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和劃線短語。(2分)

①漁人甚異之(▲)②阡陌交通(▲)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13.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他們描寫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麼共同的用意?(2分)

參考答案:

11.(2分)①對感到詫異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12.(4分)

①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之類。(2分)

②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們聽了都很驚歎。(2分)

13.(2分)都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憎惡,(1分)以及對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1分)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4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學家________(人名)(2分)。

小題2:聯絡上下文,解釋文中劃線的詞:(5分)

①鹹: ②邑人: ③絕境:

④無論: ⑤不足:

小題3:翻譯劃線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小題4: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2分)

小題5:為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小題6:桃花源人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 (2分)參考答案:

小題1:東晉 陶淵明

小題1:①都 ②鄉鄰 ③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④不要說(或更不必說) ⑤不值得

小題1:這個人(為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

小題1:桃花源人的祖先為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小題1: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小題1: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小題1:試題分析:陶淵明也可寫成陶潛。

點評:對於文言文中的文學常識,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點,即出處,作者、生活朝代。

小題1:試題分析: “絕境” “無論”“不足”都是古今異義的詞語,解釋時要注意。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1: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具”“嘆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詳細”的意思,“嘆惋”則是兩個片語成的,應譯為“感嘆惋惜”。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會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1:試題分析:原文中有相關語句,即“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回答時,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點評:要整體理解文章內容,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係。回答問題時,要能抓住並利用原文語句做答。

小題1:試題分析:從上文中的“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個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紛爭不斷,人們過著雞犬不寧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們害怕世人知道此處後,都會紛紛來這裡。如果是這樣的話,這裡也就和世外一個樣子了。

點評:理解文章要透過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們要深入地想一想,這個句子有沒有深層的含義,它告訴了我們什麼,它和上句有沒有聯絡,有什麼樣的聯絡等。這樣,多思多想,對於文章的理解就會逐漸深入,我們的置疑的能力也會提高。

小題1:試題分析:“乃大驚”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沒有見到陌生人了。

點評:理解文章要透過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們要深入地想一想,這個句子有沒有深層的含義,它告訴了我們什麼,它和上句有沒有聯絡,有什麼樣的聯絡等。這樣,多思多想,對於文章的理解就會逐漸深入,我們的置疑的能力也會提高,提出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有水平。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子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題1】翻譯句子。(6分)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此中人語云:“不足外人道也。”

【小題2】找出選文中描寫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1分)

【小題3】“此中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聯絡上下文,想想“此人” 說了些什麼 ,試概括為三點。(3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4】後人把《桃花源記》的故事凝縮成一個成語,是什麼呢?現在是什麼意思?

成語:。現在意思是:。(2分)

【小題5】用“/”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1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答案

【小題1】⑴桃源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

⑵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⑶這裡的人告訴他:“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小題1】其中往來種作……怡然自樂。 (1分)

【小題1】(1)講漢魏晉以來社會的動亂,黑暗和秦以後的變遷。(2)講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難。(3)講統治者對老百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3分)

【小題1】成語:世外桃源。現在意思是: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注: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2分)

【小題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2分)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除了要注意“要、還、乃、無論、語、足、道”等重點字,有時還要注意省略的成份,同時還要使整個句子的翻譯的完整性。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第一段的文字進行概括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魏晉以來的社會動亂”來概括漁人說的內容。

【小題1】本題是一道綜合題。概括成語為“世外桃源”,然後根據桃花源中的生活圖景以及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理解文中和現在的意思。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的節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注意句子的意思,還要根據句子的結構,比如“主謂賓”這一結構。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6

文言文閱讀

【甲】①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10.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皆若空遊無所依 依:依託。

B.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鬥:北斗星。

C.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互相通達。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要:通“邀”,邀請。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同“乃記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B.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D.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傷仲永》

12.下列對文段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從側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B.從乙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擾這裡的生活。

C.甲乙兩文都寫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發的思想感情是一樣的。

D.從表達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側重於描寫,乙文第②段側重於敘述。

參考答案

10.B 11.D 12.C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IO - 5題。(15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日: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署易節,始一反焉。

1.用/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每句標一處)(2分)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2分)

(1)便要還家 ( ) (2)雜然相許 ( )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諸渤海之尾

C.屋舍儼然 雜然相許

D.不復出焉 且焉置土石

4.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文: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譯文:

5.內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虛構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願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人們怎樣的願望?(2分)

答:

參考答案:

1.(2分)(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每小題1分)

2.(2分)(1)通邀,邀請 (2)贊同,讚許 (每小題1分)

3.(3分)C

4.(4分)

(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2)冬夏換季(寒來暑往),(他們)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時間,(他們才往返一次。

(每小題2分,翻譯準確、表連通順即可)

5.(4分)

(1)表達了作者嚮往自由、平等、和諧生活的願望。

(2)反映了人們與困難作鬥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願望。

(每小題2分,意對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8

讀文答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B.①停數日,辭去②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D.①設酒殺雞作食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2.翻譯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他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3.答案示例: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他對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9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甲〕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乙〕房玄齡①奏:“閱②府庫甲兵,遠勝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備,誠不可缺;然煬帝④甲兵豈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房玄齡:唐太宗時任宰相。②閱:檢視。③上:指唐太宗。④煬帝:指隋煬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來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論述治國更需重視民生時舉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劃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還家( )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3)誠不可缺( )

(4)卒亡天下( )

3、下列各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項是()

A.良田 無論

B.絕境 問訊

C.交通 妻子

4、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公等盡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兩文都傳達著使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如何實現這一願望呢?選一個角度舉例說說你從古文學習中獲得的啟示。

〔幫幫你〕:可聯絡《治水必躬親》、《陳涉世家》等文章內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祖先躲避戰亂;隋煬帝失天下

2、(1)同“邀”,邀請 (2)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3)確實 (4)終於

3、C

4、(1)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述說,他們聽了都很驚歎。

(2)如果你們盡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這是我的武器裝備(或盔甲兵器)。

5、示例1:我認為關注民間疾苦可以使百姓安樂。《陳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失期當斬”……等句,讓讀者看到秦王朝的暴力統治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因此,減輕賦稅,關注民生,這才是使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關鍵。

示例2:我覺得為官者親歷親為、廉政愛民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治水必躬親》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時親臨現場,風雨無阻,不苛扣百姓錢糧。像他這樣才可以真正造福於百姓。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0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悉如外人 ( ) (2)便要還家( )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4)尋向所志( )

【小題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3】《桃花源記》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黃髮垂髫”中“黃髮”指 ;“垂髻”指 。(3分)

【小題4】“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4分)

答案

【小題1】(4分) (1)全部、完全。(2)通“邀”,邀請。(3)與世隔絕之地。(4)標記。

【小題2】(4分) (1)(只見那)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樹,竹林這類的東西。(2)(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就更不用說魏、晉了。(每句2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3】(3分) 豁然開朗;老人,小孩。

【小題4】(4分)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或:為了寄託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全文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比如本題中“要”“絕境”“志”是古今異義字中,要注意辨析。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的語境,瞭解句子大意,準確理解關鍵字詞。古文中大多數都是一字一義,本題中“平曠“儼然”“無論”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本題選自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理解詩句的意思,在文段中找到與之意義相關的內容,用一成語來概括。“黃髮垂髫”是借代用法,用裝束借代某種身份的人。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根據課堂老師的講解,結合作者生活的背景來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1

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成語是:

4、“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有

7、“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漢,無論魏晉”的原因是

9、文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

10、文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語句作答)

13、、文中與蘇軾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語“無人問津”化自文中“ ”一句。

15、、文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16、桃花源人為什麼“見漁人,乃大驚,”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暗示了這一點?

17、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亂,沒有“王稅”的理想社會,這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18、語段從哪兩個角度描寫桃花源?

19、請你概括第二個語段的主要內容。

20、文中劃曲線的句子表現出桃花源人什麼樣的特點?

21、桃花源中的人們聽了武陵漁人的見聞後,為什麼“皆嘆惋”呢?

22、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23、 第3段文字主要寫哪兩方面內容?

2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5、桃花源中的人們為什麼叮囑漁人“不卟為外人道”?請談談你的理解。

26、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該怎樣評價?寫一段話,談談你的意見。

27、古往今來,人們對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於無意有不同理解: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似為無意;而謝得枋卻說:“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又覺有心。你認為作者的本意是什麼?請說說理由。

28、在桃花源裡,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

29、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30、作者為什麼詳細地寫漁人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一句讀過後,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漁人不要對“外人”說起這裡的情況,為什麼?

33、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境界?聯絡作者的生平簡要分析。

34、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後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漁人外出後竟“詣太守”,談談你對漁人做法的評價。

36、陶淵明在此文中不是寄託了社會理想嗎?請問我們今天應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7、請寫出三句含有“桃花”的古詩詞。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參考答案:

1、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豁然開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戰亂破壞了他們的'和平寧靜的生活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6、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7、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與外人間隔

9、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1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4、後遂無問津者 15、豁然開朗

16、(1)與外人間隔(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17、世外桃源18、從自然環境、人物活動這兩個角度來描寫桃花源的景象。

19、通過漁人所見,著力表現桃花源中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和平安樂的景象。20、表現出桃花源中人們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21、桃花源中的人們本是“避秦時亂”而來,為外界動亂黑暗的世界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22、不足為外人道也(2分) 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 ②百姓能安居樂業 ③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2分,以上三點答出兩點即可)

23、①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或寫桃花源中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睦關係)②寫村人自敘秦時避難來此經過(或寫桃花源中對戰亂的厭惡和對沒有壓迫剝削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24、是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5、不希望外人破壞桃花源中安寧和平幸福的生活。26、桃花源中的社會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客觀上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7、既表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透露出他對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28、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後聽了漁人的回答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裡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29、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30、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後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31、人的一生都可能經歷坎坷與不順,都可能經歷苦難與艱辛,而只有經歷這些之後,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32、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外人”來打破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

33、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他對這一黑暗的社會現實極為不滿,對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以此來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

34、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的 產物35、為人不講信用

36、《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社會的願望37、如(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分;(4)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38、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39、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社會: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極強的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2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字詞的意思。(4)

(1)漁人甚異之

(2)便要還家

(3)一一為具言所聞

(4)便扶向路

【小題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小題3】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桃花源的美好恰好反襯出當時社會現實的殘酷。請在表格中各填入一個四字短語,完成對文章內容的解讀。(4分)

桃花源當時社會安定和平

A. 賦稅繁重

怡然自得

③平等互愛

【小題4】留白,是繪畫藝術的一種手法,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文學創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你認為本文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試舉一例,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

【小題1】(1)對感到詫異;(2)(通邀)邀請;(3)詳細地說出;(4)沿,順著。

【小題2】(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2)(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

【小題3】①戰亂頻繁(連年戰爭);②自食其力(人人耕作、沒有賦稅);③苦不堪言(水深火熱);④階級壓迫(剝削壓迫)。(符合題意即可,順序不可換)

【小題4】符合題意即可,舉例1分,分析2分。示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和嘆惋的內容文中都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結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嘆惋的是桃源外世事變遷,人們飽經戰亂之苦。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異應解釋成意動用法的詞。要是通假字。具言中的具是詳細的意思。扶根據語境亦可推斷出來,譯為沿著、順著。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字詞的意思的能力。

點評: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據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當然仍以課文下面的註解為主。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並做到重點突破,對於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妻子、絕境、無論等,這幾個詞都是古今異義詞。妻子應譯為妻子兒女,絕境應譯為與人世隔絕的地方。無論應譯為不用說,更不必說。然後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會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3】試題分析: 根據題幹中的反襯的字眼,可知,要填寫所給詞語的反義詞,再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即可把相關詞語填寫出來。如第一個安定和平的反義詞可寫動亂紛擾,第二個賦稅繁重的反義詞可寫沒有剝削沒有賦稅等。依次類推,表格即可填寫完整。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點評:要在審清題目的基礎上,看清題目的要求,再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把切題的詞語擬寫出來。

【小題4】試題分析: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 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具言的內容沒有具體體現,但讀者根據後面的皆嘆惋就可以想象到具言的內容。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寫作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點評:我們要知道寫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徵,常見的寫作手法如懸念,照應,聯想,想象,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託物言志、鋪墊懸念、比喻象徵、借古諷今、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實寫虛寫、託物寓意、詠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3

桃花源記(6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漁人甚異之( ) (2)便要還家( ) (3)處處志之( )

2.用現代漢語寫出 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譯文:

3.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中華大地出現了“處處自詡桃花源”的現象,請結合本文分析原因。(3分)

答:

答案

1.(3分)(1)以......為異,認為......奇異 (2)通“邀”,邀請

(3)記,做記號 評分標準:共3分,每個1分。

2.(3分)這個人一五一十詳細地說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況,(他們)都(對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嘆、惋惜。

評分標準:3分,意思符合即可。

3.(2分)因為桃花源是人們理想中 的最佳風景,寧靜而優美;但又絕不是單純的風景,是為理想的光環所籠罩著的山水,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生活。(因為桃花源不是單純的美景,“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一種文化標記,寄託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理想社會、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木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桃花源記》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詩人___,國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鮮美( )

②屋舍儼然( )

③甚異之( )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最終卻“不復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麼你理想中的社會王國是什麼樣的?結合社會現實談談你的設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東晉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歸園田居》

2、(1)鮮豔美麗(2)整齊的樣子(3)對……。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

3、(1)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顯得心滿意足。

4、此題只要能圍繞作者的矛盾思想來答,語言表述清晰流暢即可。

示例:寄寓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理想無法實現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文中的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得路”,暗示了桃源並不存在,這樣的理想無法實現。

5、“略”。符合社會現實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5

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大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小題1】.上面兩段文字選自《 》,作者是北宋文學家 。(2分)

【小題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題3】.選文第①段在總寫滁州山景之後,由遠及近依次寫了西南諸峰、 、 、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題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第②段的內容。(2分)

答案

【小題1】醉翁亭記 歐陽修

【小題1】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裡而寄託在酒上。

【小題1】琅琊 釀泉

【小題1】山間早晚(朝暮)和四季的優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間)美景、山水之樂均給滿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題1】考查對文學常識的準確掌握。

【小題1】文言文翻譯原則:1、以直譯為主:能直譯的一律直譯,實在不能直譯的才能意譯。2、字字落實(一一對應):每一個詞語都有與之對應的譯文。另外注意關鍵字的解釋:

得:領會 寓:寄託

【小題1】聯絡原文: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範圍由大到小:西南諸峰 琅琊 釀泉 醉翁亭

【小題1】概括能力的考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