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紀實與評析

來源:才華庫 2.74W

一、風趣聽背,體會詩題內涵

九年級語文下冊《鄉愁》教學紀實與評析

師:同學們,我記得你們!現在來聽一聽我記得對不對:昨天上午,你們同趙老師一起學習《打折與策略》時,我看到了你們的“聰明與睿智”;昨天下午你們隨著遲老師一起到“泗水河邊遊春”時,我又看到了你們的“沉著與冷靜”。我說得對嗎?我的記性還可以吧?

生:(點頭)可以。

師:你們的記憶力一定比我強。我想考一考你們,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生:敢!

師:那好,我現在考考大家:我來說一首詩,這首詩共有兩節,每節有四句話,我每次說兩句,而且只說一次。大家聽清要求了嗎?

生:聽清了!

師:詩人說: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了,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了。

(師指名背誦,生背誦得十分準確。)

師:(鼓掌)你真行,老師只說了一遍,你就把這樣複雜的兩句詩背下來了,你覺得你行不行?

生:還行吧!

師:(朗讀)果實把秋天的門推開了,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了。

(師指名背誦,生背誦得十分準確。)

師:能把這四句一起背出來嗎?

(生準確背誦。)

師:你看你多行,一次背出了四句詩!

(師繼續讀詩,生背誦。)

【點評】教師以挑戰學生的記憶力為由,引入了一首意境優美的小詩,讓學生在練習背誦的同時學會認真傾聽,為學習《鄉愁》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消除了學生課前的緊張情緒,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再“沉著與冷靜”,迅速進入到快樂學習的良好狀態。

師:剛才我們背的是現代詩,現在我們背一首古詩吧。你們誰會李白的《靜夜思》?

(生齊背《靜夜思》。)

師:《靜夜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鄉的思想感情。

師:同學們,你們說李白思念故鄉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憂愁的。

師:因思故鄉而憂愁簡化成兩個字來概括,應該是什麼呢?

生:鄉愁。

【點評】對“鄉愁”二字的理解,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從學生最熟悉的《靜夜思》入手,通過對“思念故鄉的憂愁”進行概括,“鄉愁”二字的含義一點點清晰起來。這樣,省去了直白無味的解釋,既降低了難度,活躍學習氛圍,又訓練了語言,設計甚妙。

師:《鄉愁》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詩,我們仍然用一邊聽、一邊學、一邊背的方法來學習。

師:這首詩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誰聽說過這個人?

(學生沉默,表示都沒聽說過。)

師:現在我來介紹作者余光中。我說三句話,這三句話裡蘊含著我將要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同學們要注意聽,認真想。余光中是我國臺灣省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於南京,現在是臺灣省高雄市中山大學文學院的院長。

師:余光中還活著嗎?還在世嗎?

生:在世。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他現在是臺灣省高雄市中山大學文學院的院長。

【點評】在這一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強化了聽力訓練,把“聽”與“思”緊密結合起來,要求學生不僅要認真傾聽,還要積極思考,通過分析找到問題的答案。同時,“余光中還活著嗎”這個問題簡單易答,於瞬間拉近

了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感到本課學習的詩比以往學習的古詩更加親近。

二、吟詠品味,體驗詩情流程

師:同學們,“鄉愁”這個東西你們摸過、看過嗎?

生:沒有。

師:這樣一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讓你寫,你會寫嗎?

生:不會。

師:其實就是讓作者余光中來寫,也是件很難的事。但是余光中找到了一個方法,真就把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鄉愁寫出來了。你們想知道是什麼方法嗎?

生:想!

師:這個方法就是: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來指代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

師:同學們,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學,你最思念家裡的誰呢?

生:親人、朋友。

師:那麼你會用什麼方法來寄託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電話、寫信。

師:對!對家信的等待就是對鄉愁的等待,余光中爺爺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樣東西說出了自己濃濃的鄉愁,你們猜是什麼?

生:郵票!

師:說對了,現在我就把第一節詩讀給同學們聽。(師讀課文。)

師:我只讀了一遍,有沒有人能背下來?

(生紛紛舉手,師指名背誦,生背誦得十分準確。)

【點評】在這裡,教師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怎樣寫鄉愁。學生因難題而生困惑,思維機器便快速地運轉起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揭示詩的意向(郵票)的重要性與可

感性便水到渠成了。

師:慢慢地,作者長大了,從少年變成了青年,而且還娶了一個溫柔賢慧的女孩兒做妻子。可是剛剛結婚不久,他又不得不與新婚妻子離別,坐船到外國留學。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時鄉愁對於作者來說,還只是一枚郵票嗎?

生:不是,是船票。

師:對。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用第一節詩的結構和形式自己編寫出第二節詩。可以獨立編詩,也可以與周圍同學討論。

(生一邊討論,一邊創編。)

師:誰來朗讀自己編的詩?

(生紛紛舉手,師指名朗讀。)

師:第一節詩同學們沒忘吧?誰能把一、二兩節詩一起背誦出來?

(生背誦得很好,師帶頭鼓掌。)

【點評】此處教師採用移位創編法,確實匠心獨具,也出乎常人意料,但細細想來又合情合理。在上一個環節中,學生不但理解了第一節詩,而且熟讀成誦,把握了詩的結構。在這個基礎上去創編,自然順理成章,不會感到困難。採用讓學生自己創編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詩文的結構特點,體驗詩的音韻美,同時,有利於學生進入作者的創作狀態中,與作者同呼吸、同感受——這是很好的學詩方法。

師:我們這樣吧,大家挑選兩名同學,一人背一節詩,等他們把前兩節背完,我的感情就醞釀好了,然後,我背誦第三節。這樣好嗎?

生:好!

(配樂,生背誦一、二節詩。)

(背景音樂響起,師背誦第三節詩。)

師:記住這段的同學點點頭。

(全體學生都得意地點點頭。)

師:我們一起把這一節背一遍。(配樂,生背誦。)

【點評】這個教學片段很精彩。教者沒有拘泥於課前的預設,而是審時度勢,以當時的教學場景大膽地修改預設,即以情感為引線,讓學生背誦,強化情感體驗,在情滿欲溢時才娓娓道來——背誦第三節詩。這種對教學中“火候”的準確把握,不僅體現了教師對文字的濃濃敬意,還體現了教師對教學節奏超強的調控能力,更表現出了教師努力追求完美的嚴謹的教學風格。背景音樂的運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漸強的音樂與長達十幾秒鐘的安靜無語,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瞬間讓人潸潸淚下、如哽在喉。教師讓記住第三節詩句的學生點點頭,此處無聲勝有聲,比之用“誰記住這節詩”的問句效果更好,因為此時,喪母的哀思已經瀰漫了整個課堂,這樣做更能準確而深刻地觸及學生的心靈。

三、深思細察,體悟詩理精髓

師:第一節詩作者寫的是“小時侯,少年,離家之愁”;第二節寫的是“長大後,新婚,夫妻離愁”;第三節寫的又是“後來,中年,喪母哀愁”。那麼,第四節作者會寫什麼呢?這是你們想像不到的,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大概應該寫老年了。

師:對,作者想寫老年時的思鄉之愁。請大家背誦前三節,老師背誦第四節。

(生齊背前第三節,師背第四節。)

師:記住這節詩了嗎?誰來背給同學們聽?

生:而現在……

師:現在明白作者第四節寫的是誰了嗎?是——

生:祖國!

生:祖國母親!

師:對,是祖國母親!作者在寫完前三節詩時思路忽然斷了,不知該如何往下寫了。這時,他猛然想起了祖國,對,祖國就是我的母親,是我更偉大的母親!於是,頓時想起第四句“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灣,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師:請大家看板書,在板書啟示下,小聲背這首詩。(生背詩)第一、二節詩寫的是作者思念(生跟隨師自覺地說)母親、妻子,在那個時候,他們還能見到嗎?

生:能!

師:對!這叫“生離之愁”。第三節詩寫母親去世了,還能見到嗎?

生:不能!

師:這是“死別之愁”。這些都是作者自己家的事,所以,這樣的愁又叫——

生:家愁。

師:而國土分離,還是自己家的事嗎?

生:不是!

生:這是國愁。

師:非常正確!這家愁和國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鄉愁”。小朋友,現在我們都知道作者寫的鄉愁是指什麼了。

生:就是國愁和家愁。

師:國愁和家愁就是作者的——

生:鄉愁!

師:現在請同學們起立。我們都是余光中,一個年近80歲的離開大陸久居臺灣的老人。此刻,正站在海岸上,翹首眺望著無限思念的大陸,那可愛的故鄉,深情的吟誦著小詩:《鄉愁》。

師:(配樂,教師充滿深情地敘述)小朋友們,相信余光中爺爺所寫的《鄉愁》一定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其實,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他的祖國。

【點評】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引領學生從情感的漩渦中跳了出來,和學生一起做理性的思考。這也是學詩的重要方法:在感受的基礎上領悟。教師對文字的剖析相當深刻,不僅找出了四節詩描寫的內容都與“女性”有

關,同時又以“家愁”和“國愁”再次點題,揭示出了“鄉愁”的深層含義,與上課伊始提到的“思念故鄉的憂愁”相比,又深入了一步。最後的結語,教師用詩一般的語言延續著說不盡盼望祖國統一之夢,設計之妙、構思之巧令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