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橋的作文推薦

來源:才華庫 2.42W

幾叢青苔,幾棵小草,抑或是幾粒小螺,悠然展示著小橋的殷實和安寧。走過前人屐履磨潤得青石板路,足音空跫,當是現實與歷史相互碰撞的回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描寫橋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描寫橋的作文推薦

【篇一:蘭溪大橋】

蘭溪大橋又名仙遊大橋,連縣城南北,是莆田市第一座三拱大跨度鋼管混凝土中承式結構的大橋。 大橋跨木蘭溪,橋樑全長2126米,橋面寬度27。7米,三拱淨跨分別為:中拱64米,兩側邊拱各54米。它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結構十分堅固。當發生洪水時,安全洩洪量為2760立方米每秒,它於1995年10月奠基,1998年春節竣工。 蘭溪大橋形體十分優美,遠望去,就像一道道橘紅色的彩虹一般。真有“立身站在此橋中,定疑蘭溪飛彩虹”的感受。每個拱都有幾根細細的鐵柱子支撐著,放眼望去,就像一架架豎琴,讓人情不自禁地就陷入了沉思,感受大橋的美。

近幾年來,由於科技的飛速發展,那些建築師們在橋上設定了許多霓虹燈,每到夜晚,橋上燈光閃閃,人流散散;橋下流水盪漾,浮萍點點,好不熱鬧!而且人們將大橋這裡當作了“就業”的地方,橋上橋下,休閒娛樂之地真是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

每天早上,來橋上晨練的中老年人更是多,在這裡,他們享受了業餘時間的“好”待遇,自然就越來越年輕。由此可見,蘭溪大橋不僅美,而且還可以為人們提供非常大的方便。

每當發生洪水時,人們也不必擔心它會被沖毀,它的洩洪量相當大,這也為我們仙遊人民提供了方便。

在橋上來回散步,我的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受。蘭溪大橋啊,你是仙遊的象徵,是連線仙遊人民之間的友誼長線。我想對各位朋友們說,來仙遊,不看蘭溪大橋,不來蘭溪大橋遊玩,真乃平生一大憾事!

【篇二:家鄉的橋】

拱,是弧形的建築構造,而用天然石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拱橋就稱之為石拱橋。在江南水鄉山村,較為常見的是單孔石拱橋,該類石拱橋狀若藍天長虹,美其名曰“飛虹”,宋代蘇東坡曾有“東海獨來看日出,石橋先去踏彩虹”句。 磐安縣尚湖鎮慄樹山村就有一座興建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儲存完好的單孔石拱橋,當地百姓稱該石拱橋為“筒橋” 筒橋”橫跨村邊溪流,南北走向,長22。2米,寬4。3米,離溪面高8。5米,中孔淨跨18米; “筒橋”兩邊石階逐級向上,南30階,北24階;拱頂呈長寬為3。6米的正方形,並置整條石做橋欄。這座單孔石拱橋全部使用條石砌就,拱圈及橋面共用600餘塊打鑿光滑的礫石巖和花崗岩整齊砌築,看起來十分美觀。

據記載,永興橋建成於清道光二十三年(葵卯年,公元1843年)的仲冬,如此算來永興橋至今已有166年。後來永興橋又重修過一次,時間為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仲冬,也就是說距最近一次重修業已過了76年。這麼堅固的橋建築足以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

永興橋建成後還成為了聯結玉山區域和磐安縣城安文之間山區交通的必經之路。之後,玉山至安文公路通車,永興橋又作為橋對面湖口、馬南山等村通往慄樹山的交通橋一直使用至上世紀末。

現在的永興橋,已失去了交通的功能。但是已成為了文物供人們欣賞。在周圍的土地、樹木、溪流的映襯下,頗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篇三:長風橋】

我們太原有一條著名的汾河,江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長風橋。它建於2001年,是一座新橋。

長風大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太原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城市開始快速向南延伸,“老五橋”對太原發展的制約日益顯現,在此情況下,太原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新建汾河大橋。2001年,太原實施南移戰略的標誌性建築——連線長風大街的長風大橋建成,長風大橋是太原城南一條交通與景觀並重的綜合性城市一級主幹道,全長571米,其中主橋長460米,濱河東路、濱河西路立交橋各長55。5米。橋樑寬52。5米,其中中間花池分隔帶3米,機動車雙向八車道寬31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6。25米,兩側人行道寬各3米。橋樑主橋八孔,主跨60米,下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薄壁橋墩、混凝土灌澆注基礎,上部結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超過了迎澤大橋主橋511米的長度和50米的寬度,成為新的“第一橋”。如今已成為太原長風商務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太原還對原有五橋全部進行了拓寬改造,使“老五橋”脫胎換骨。 歷史滄桑六十載,汾河從上蘭村老龍頭蓬勃而出山谷,養育了太原。如今,一座一座的大橋飛跨而過,也會讓太原更加繁榮。長風橋也是人們去汾河公園飯後散步的必經之路,這樣就形成了長風橋的繁榮。長風橋不僅是這些,而且它是連線濱河東路與新晉祠路的要道,意義重大。

它將永遠屹立在汾河上。

【篇四:蘇州寶帶橋】

寶帶橋是江蘇省蘇州市的一個著名的景點。它又名長橋,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我國十大名橋。

它橫臥在距蘇州三公里的古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

它的建造同我國曆史上的漕運關係十分密切。眾所周知,江、浙一帶自古就是魚米之鄉,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重地。大業年間,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浙糧食和珍寶通過船運往京都。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是以蘇州到嘉興一段運河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要頂西北風行進,不背纖很困難。可纖道在澹臺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寬約三百米的缺口,需填土作堤;但是這樣做會切斷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且堤壩也會被水沖決。因而蘇州刺史王仲舒決定廣駁纖道,建橋湖上,並捐自己的玉質寶帶充橋資,寶帶橋因此得名。

寶帶橋橋面寬廓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聯綴,孔長249·8米。全長317米,寬4·1米。橋堍成喇叭形,下端寬6·1米。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處碑亭和五級八面石塔。整座寶帶橋狹長如帶,多孔聯翩,倒映水中,虛實交映,有如蒼龍浮水,又似鰲背連雲;不僅為行人縴夫提供方便,還為江南水鄉增添旖旎景色。工程技術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可防多橋孔連鎖倒塌。它的砌拱法採用“多絞拱”,這在古代建橋史上極罕見。

元代僧人善住對它描述道:“借得他山石,還摒石作樑。直從堤上去,橫跨水中央。白鷺下秋色,蒼龍浮夕陽。濤聲當夜起,併入榜聲長。”從中看出,遠在元代,它不僅一是一座頗具規模的石拱橋,而且還肩負繁忙的運輸任務。

【篇五:我家鄉的橋】

橋,是沒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築物,它體現著人類的智慧,並給人以美感,人們情不自禁地用是詩文來讚頌它,關於它的故事傳說也十分豐富。這些賦予了“橋”無窮的魅力。

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是用喜鵲來架的.橋;幾千年前用石頭家的橋;幾百年前用木板架的橋;現代用鐵板架的橋…… 我的家門口也有一座橋,它把淥江河的兩岸連線起來了。 大約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淥江橋是一座浮橋,浮橋就是浮在水面上,不用吊的。它是一條長為四十米,寬為三米的直線。前一段是用木板,中間一段是用鐵板,最末端是用水泥砌成的。看上去不是很美觀,很堅固,但是它幫助了不少的人,很多人都經常誇它呢!

用個傳說,說在七月七日晚牛郎織女就是在這做橋的正上方相遇呢!這個地方是看得最清楚的。假如這天晚上哪對情侶看到了兩顆最閃耀的星,並且還有兩顆小星在其中一顆閃耀的星的左右(也就是牛郎織女一家人),那麼著對情侶則可以幸福一輩在,一路都會平平穩穩的。但是難得有人同時看到這四顆。

假如要寫生那麼在這座橋的對岸是一個最好的地點,用為那兒有很多的樹木花草,以及房屋。

這座橋雖然不能與中國的趙州橋和盧溝橋相提並論,但是它也是代表了中國橋裡的一種。

【篇六:谷城南河大橋】

谷城縣南河大橋是縣城南出連線襄樊的唯一通道,大橋全長730米,是七十年代民工建勤修建雙曲拱橋。當你從東經過南河大橋抵達谷城的門戶時,可以感受到這座古樸的山城在現代文明的侵淫中蛻變。南河上游梯級開發的小水電站已經使這條河流變得了無生氣,大橋下游興建的橡皮壩擄去了南河僅有的一點激情。進入城區,你很快會被這個城市湮沒,找不到絲毫屬於自己的影子,映入你眼簾就是人們匆匆的行色和不息的車流。再往東南右行200米就到了政府街,在這條融入了小城政治和文化精英的街道顯得相對整潔和有序。在晚上,到處的車水馬龍和浮光豔影彰顯著它的卓而不俗。

西行的始端則是電影院,修葺過的電影院除了幾個鎦金大字和耀眼的藍玻外,一切似乎並無改變。白天這座影院仍是死一般地沉寂,到晚上,從影院發出那些靡靡之音和刺耳的武打聲對上座率沒有絲毫的幫助,倒是影院門前攤點上的新疆羊肉串和金龍泉啤酒成為人們夜生活的首選。 再過去就是粉陽路、西大街。在這條街道上,那些高聳的廣告牌、華美旖麗的霓虹燈、漂亮的模特兒無不昭示、變換著商業文明的巨大誘惑力。大大小小的老闆、經理,形形色色的掌櫃、夥計深藏著生活的艱辛或喜悅,滿臉堆笑地迎送著賓客。早上,那些從汽車客運站呼嘯而出的大巴承載著人們各種各樣的夢想,奔向十堰、襄樊、武漢,甚至更遠。“擦身而過”的襄渝線把谷城的石花美酒、汽車配件、蓄電池、紡織、化工等產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有些甚至飄揚過海遠銷國外。

【篇七:觀雁棲湖大橋】

光陰似箭,六十年歲月匆匆流逝;滄海桑田,映證著中華的發展,燦爛。想著家鄉的八景,想著那“青草橋頭九百家。”雁棲湖上,皎潔的月光襯起祖國的發展,襯起雁棲湖大橋……

走在雁棲湖大橋上,踏著瀝青大道,賞著兩岸交相輝映的彩燈,那麼壯觀。橋有一欄杆,形如風帆,象徵著祖國的發展一帆風順;色如彩虹,象徵著祖國的未來燦爛美好……遠觀如波濤,象徵祖國變化一日千里!近看似風琴,拉出祖國的明天!凝視著橋下的雁棲湖,圍繞在湖周圍的那一片燈光,從半空中倒映在烏藍的湖面上,隨著波浪,晃動著,閃爍著,像一串流動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佈在蒼穹裡的星斗相互輝映,煞是好看。月光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真有種“月光如水水連天”的感覺。

望著雁棲湖大橋,望著這一派繁榮的景象,似乎有什麼東西被遺忘在心底。是啊,沒有革命先輩的努力,能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沒有華夏兒女的萬眾一心,能有這跨世紀的發展?祖國啊!今年是您60歲華誕,21世紀將是您騰飛的舞臺!

夜色加濃,下起絲絲小雨,相信,風雨過後定是彩虹,那皎潔的明月將會隨歲月的步伐見證雁棲湖大橋的輝煌,見證祖國明日的輝煌!

【篇八:九眼橋的興與衰】

九眼橋,古名叫巨集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由當時市政餘一龍所見。系石欄杆、石橋面的大拱橋,長四丈,寬三丈,高三丈,橋下有九個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有總督李世傑修補時,改名為九眼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加以重修。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九眼橋一帶是熱鬧的水碼頭,要從水路出成都下重慶,都必須從這裡搭船啟程。從外地水路運來的貨物,也得在這裡上岸。當然,由於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九眼橋也因此而開始了他的繁榮。 九眼橋碼頭因木柴而興

九眼橋水碼頭坐落在錦江南岸。天剛亮,密密麻麻的船就停泊在那裡,準備上樂山。早晨的水碼頭有點冷清。但是到了下午,碼頭就熱鬧的原因是由於裝滿青木岡木的船隊從樂山回來了。

其實在當時的成都,還不興燒煤,老闆姓都用木柴燒火做飯,木柴需求量很大。樂山、峨邊、洪雅一帶,盛產青木、岡木、松木,當地人要把木頭賣出去,必須從水路把木頭運到成都銷售,因而成就了九眼橋的繁榮。

九眼橋衰落的水運

九眼橋碼頭的熱鬧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再也無法繁榮下去了。由於這個時候,成都與以前大不相同,以前燒火用木柴,現在用木柴的人家已經不多了,柴鋪子一間接一間關門,賺夠錢的老闆都去轉了行業,有的與現在差不多——開了煤店。1951年,有人到九眼橋水碼頭看了看,河裡幾乎沒有柴船了,往日的熱鬧,不復存在,十分冷清。這個著名的水碼頭,可謂因木柴而興,因木柴而廢。

後來的九眼橋

直到八十年代末,九眼橋模樣大致沒變,只是九眼橋遠來拱起的橋背經過整修,變得平緩些,橋的西邊則多了一座新橋,也就是現在的“新九眼橋”,至於繁華的水碼頭,早已成為過眼雲煙。

再後來九眼橋在1992年被拆,重修了一座依然有九個橋洞的混凝土橋。而老碼頭也還派上了用場,有夜航的遊船從這裡駛往黃龍溪,但是成都的水雲興盛的日子,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