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9.46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童年的祕密》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通用6篇)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童年的祕密》是由義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蒙臺梭利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為我們提示了童年的祕密,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瞭解和理解兒童。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裡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接受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著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角色的統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並認為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充套件,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上釦子、繫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祕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中發展孩子的多元智慧,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為孩子創造迴歸以人為本的生態式教育環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於發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為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著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於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面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於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於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長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是"童年的`祕密"。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與其把這本書當作兒童教育類書,更不如說這本書是一本心理類書,可以療愈成人的心理書,因為“一名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嬰兒時期,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造成的影響慢性而持續,它們是造成成年人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更可以看作是一本哲學書,啟迪成人怎樣生活、怎樣更有意義地生活,因為“兒童的祕密,隱藏著成人的祕密”。

也是讀完了這本書,基本上理清了蒙臺梭利的教育思想體系。首先,她認為兒童是有思想的、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以及主動發展要求的,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然後,認為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前者追求競爭、結果,體現在生活中就是儘量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或事情等,而兒童的世界是緩慢的、追求過程的,他需要自己慢慢地體驗做事情才能逐漸身心發展;第三,由於成人與兒童世界的不同生活方式,導致了兩者的衝突,而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自己為標尺來衡量兒童,就覺得自己都是正確的、並以此為樣板來塑造、糾正兒童,或者為了不影響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兒童強行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成人藉助力量和權威總是去幹擾兒童、阻礙兒童的自身發展,而兒童因為弱小無力只好被迫按成人的意願來最終表現為壓抑自己,或通過發脾氣、搗亂等反抗方式變成所謂的“問題”兒童。

書中,分析了兒童在成人的干擾或阻礙下是如何“偏離正軌”的,比如自卑感、恐懼等的形成。但作者認為只要我們耐心觀察兒童,給予兒童適當的環境和一些材料做成的物品,兒童就會良好地自我發展,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多“問題”成人了。也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強烈地對觀察兒童、瞭解兒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堅定了在這方面繼續深入工作的信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假期內有幸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大人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甚至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成人們卻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為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為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著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以前沒當幼兒園教師之前,認為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擔任幼兒教師,但自從接觸之後才知道,幼兒教師不僅要有愛心、耐心和照顧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備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我自從當了幼兒教師之後,不斷地向同事學習他們的工作能力,而且園裡也給予我們理論上的學習。這次我閱讀了《童年的祕密》,說實話,剛開始開啟看主要是寫關於幼兒一些行為及其心理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絡不夠緊密,但看著看著,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為老師必須瞭解的,而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文中的第二章說道,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描述成人教育兒童的方式,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當一個兒童受到成人壓抑時,他就不能獨立堅強的發展和成長。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圍的人,甚至我們幼兒老師。成人總是認為是過來人,自己給孩子做的決定是為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彎路,浪費孩子的時間和我們大人的金錢,其實他們的想法是有一定錯誤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對以後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有個相處四年的同學,學習一直是班級第一名,老師佈置的任務從來不拖,剛佈置就要做完。同學們認為她很要強,追求進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才知道,她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學習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學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為從小父母就是這樣教導她,什麼事情都是父母給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評價於是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長大以後,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反而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時缺乏主見,不知怎樣去處理人際關係,甚至和陌生人說話時也會臉紅。這就是在成人的壓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長道路。而我瞭解的其他同學卻截然相反,不僅處事經驗豐富而且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通過我看這本書結合我身邊朋友的經歷,讓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們老師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助或以不科學的教養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麼、看到孩子發生錯誤急著想幹預些什麼,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他自然地展現和成長,還兒童一個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祕密》給我啟發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後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我也會給朋友及家人介紹讀閱,讓成人有個更好的方式來教育祖國的花朵。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在備孕階段即讀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定會受益匪淺。原先以為剛出生的小寶寶,除了吃喝拉撒睡,他只是一個偶爾會抿嘴痴笑的小玩意,原來,他也有很多的祕密。

這個祕密的核心我認為是孩子的本能。

我們大人做的很多事情,似乎是壓制了他們的本能。回想一下,在他們尚在襁褓之中,我們除了將他們捆得嚴嚴實實,偶爾在他睡醒時分逗樂一下,是否有給他創造一個獨立的空間,將他斜放著可以看清周圍的環境,辨別周遭的聲音?在他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很不厭其煩的對他說很多,卻沒有認真聽他在講什麼,或者想表達什麼?在他蹣跚學步之際,我們是不是在旁邊認真的盯好,一旦他有些許的跌跤姿態即立刻抱起來,寶寶長寶寶短的開始用心呵護?又或者是拽著他的手往前奔?

蒙臺梭利作為教育界的醫學博士,列舉了一些小孩的行為,雖然是100多年前的小朋友,這個普遍性卻是古今中外的一致。比如,他們在捉迷藏的時候,小朋友都一定要躲在某個固定的地方,然後找的人也是在固定的地方找,找到之後大家就開始開心的大笑,然後重複同樣的動作,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作為成人的我們看著很無趣,會指導他們躲在一個新的地方,這個時候,藏的人和找的人都很茫然失措,過不了多久就會結束這個變來變去他們覺得不好玩的遊戲。這個現象歸結為一個理論即兒童看重的外部秩序和內部定向。他們不喜歡變來變去,就喜歡簡單的東西重複做,而且沉浸其中。不禁想起現在流行的網路用語: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

我們理想中的孩子,是熱愛學習,彬彬有禮,懂禮貌,乖巧,不迷戀遊戲(特別是網路遊戲)的。但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作為父母的我們對他們瞭解少之又少。在蒙臺梭利的“兒童之家”,這些孩子的是自由的,老師更像是一個局外的旁觀者。看著他們自理,自處,自我調節和交往,而這些孩子可能只有十幾個月到幾歲而已,通常我們以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的幫助,否則只會讓事情一團糟。而放手讓他們去發揮自主性時,他們反而是禮貌的,考慮周全的。

這裡就不得不說回孩子的本能,我們成人不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勒絆者,只做心中關切,行為疏導,不用命令式而是多建議,是否孩子會更茁壯成長呢?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6

“在兒童的心靈中有著一種深不可測的祕密,隨著心靈的發展,它逐漸展現出來。這種隱藏的祕密像生殖細胞在發展中遵循某種模式一樣,也只能在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小兒7歲,已是梅小一年級國小生了。讀完《童年的祕密》一書,看到了蒙臺梭利所描述的很多各種情況下的兒童形象,我的感覺是作者很肯定的認同:兒童不僅是個生物體,更是一個精神的胚胎,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要尊重孩子的心靈,而不是更注重分數。

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她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是社會賦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讓他們有權力決定兒童的教育和發展。由此聯想到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自己的教育所為有多少與此書所著相吻合呢?對比起來,似乎不多。

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名教師,因而對於孩子的教育並沒有“與時俱進”,也不曾想到“輸在起跑線上”,多年的教育告訴我所謂起跑線只是暫時現象,如果孩子的興趣、心理愛好不健全,即再多的超前教育也有落後的一天,因而我對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在遊戲中鍛鍊孩子,發現孩子培養孩子。

與別的孩子不一樣,時至今日,他沒有上過一天與學習有關的興趣班——他不想我也不願意。雖然成績在班級只是中等,但我沒有感覺到他差。因為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他喜歡的活動上,陪他玩,激發他在玩中體驗成功、在玩中學習。我看到的是他每天快樂的笑臉,每天回來看到他的笑容,聽到他高興的介紹在學校發生的故事,積極的要求下去鍛鍊,我覺得孩子就是應該這樣享受生活,學習很重要,學習成績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是在我強迫下被動的去學,即使每次考試都得滿分又如何呢,經驗告訴我如果學習沒有興趣,分數不會長久。

想當初才開始學習跳繩時,總是跳不好,雖然我心裡很著急,特別是看著別的小朋友跳得很好的時候更著急,但是我從來沒有放在臉上,沒有拿他與別的小朋友比較,而是從心理上去疏導他,如果你願意,成功離你不遠,如果你不願意,再努力也沒有用,當他一次一次主動要求我陪他練習跳繩的時候,我就知道成功不遠了,慢慢在旁邊看,一次次示範給他看,在他有興趣的時候讓他觀察大孩子跳,終於自己逐步感悟,一天一天的進步了,最後體育測試回來他很興奮的告訴我:爸爸,我跳繩跳了全班第一。在這時候我鼓勵他的同時幫助他回顧了自己幾個月來跳繩的經歷,幫助他總結出自己成功的祕密。自己有興趣,自己動腦筋什麼事都能夠成功。在高興之餘,兒子很激動的告訴我他下一步的目標:期末考試的成績,要像跳繩一樣努力成為全班第一。

說實話我並不真正在意他當下的成績,我更關注他自己的主張,無論是學習過程中對具體知識的獨特見解,還是對自己如何努力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我所要做到的是儘可能配合他,幫助他體驗成功,從而幫助他豎立起我能行的自信,使他不僅在學習過程中,在任何情況下都有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當然要實現在這一目標還需要不斷的努力。

雖然做到很難,但如果我們認真思考《童年的祕密》一書中種種注意點,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仔細觀察、認真傾聽,與孩子平等交流,適時引導,那麼成功就會不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