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後感民情日記

來源:才華庫 1.57W

按照縣基層辦的通知要求,9月12日晚上10點,收看了廣西衛視《第一書記》欄目拍攝的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派駐我市三江縣良口鄉產口村第一書記羅良鴻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專題片。

《第一書記》觀後感民情日記

片中講述了“十歲女娃沒有娘,錯把奶奶喊作媽”的侗家女孩石欣顏,出生38天母親改嫁他鄉,與奶奶相依為命。“家窮偏無頂樑柱,姐弟有淚不輕彈”的姐弟李願娥、李願恆,因父親去世早,母親身患重病,靠殘疾伯父支撐一家生活的感人事蹟。

作為第一書記羅良鴻,為了改變山區貧窮面貌,想方設法帶領廣大村民發展稻田養魚、種植茶葉、侗繡等專案,來增加群眾經濟收入,讓村民早日脫貧致富。但由於扶貧專案缺乏資金和技術,也是紙上談兵。藉助廣西衛視《第一書記》這個平臺,事蹟播出後,得到了相關單位及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援,三個貧困小孩得到了共計10.7425萬元的愛心款,扶貧專案得到了151.97萬元的愛心啟動資金。在這些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關愛和支援下,讓石欣顏、李願娥、李願恆等3個貧困村小孩改變了生活,實現讀書夢;使該村的稻田養魚、種植茶葉、侗繡等扶貧專案得以順利開發,實現廣大村民脫貧致富的夢想指日可待。

看完該期節目後,同樣作為一名貧困村第一書記,感同身受,在被事蹟感動的同時,也有所啟發。

首先,扶貧要先扶人。廣大村民祖祖輩輩、世襲沿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陳舊思想觀念、參差不齊的人文素質等因素,要想在短期內得到轉變,是不切實際的,只有通過政府引導感化,駐村幹部深入農戶示範帶頭,加強生產生活技能的培訓,尊重群眾的意願,在扶貧專案的開發、設計、實施、管理上,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在得到更多實惠的同時,逐步轉變和提高他們的思想觀念和開拓意識,變“輸血”為“造血”。

其次,扶貧專案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受地理氣候、土壤、水質等因素的影響,在開發扶貧專案的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在制定一些扶貧政策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多方因素,科學論證,不能搞“一言堂”,要因地施策。只有這樣,才能讓扶貧專案得以順利實施,達到預期的效果。

再次,扶貧專案需要後盾單位、職能部門、社會資源的共同支援和參與。要想改變貧困村面貌,早日脫貧致富。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制定扶貧計劃的基礎上,作為後盾單位要把扶貧工作列入單位重要議事日程,在資金、技術、協調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援。作為相關職能部門,要大力配合,給予扶貧政策、資訊、專案、專項資金、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協調和參與。作為社會資源,要充分利用一些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資源,讓他們共同參與和支援扶貧專案的開發。

只有充分藉助社會資源,後盾單位、職能部門、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三方共同參與,全社會共同關注,才能有效推進扶貧專案的實施。廣大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夢想才得以早日實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