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質量分析會發言稿

來源:才華庫 8.07K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發言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發言稿的寫法比較靈活,結構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講稿那麼嚴格,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你所見過的發言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質量分析會發言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聯考質量分析會發言稿

大學聯考質量分析會發言稿1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元氏一中是一所薄弱學校,沒有成功的經驗,但我們同樣也渴望成功,在這裡,我把我們為大學聯考所做的努力向大家做個彙報。

一、面臨問題

元氏一中由於整體搬遷帶來的鉅額負債之外,發展瓶頸還很多:如生源整體水平較低,這屆學生高一入學的統招線是500分(含體育微機實驗分),成績好的往往偏科,成績差的往往品學雙差。師資力量薄弱,218個一線教師,初始學歷是本科的91人,佔41.7%,35歲以下的100人佔45.3%,,女老師佔62.8%。

二、思想認識層面要求高站位

班子成員:打破不對稱競爭的悲觀論。名校不是等來的,是創造出來的,是幹出來的。山東杜郎口中學、江蘇洋思中學是在難以為繼的困境中知恥而後勇,背水一戰迅速崛起為全國名校。與重點中學在師資、生源、硬體設施上沒有可比性的不對稱競爭中,找出自己的著力點,提升學校的軟實力。埋頭苦幹才有出路,才會贏得尊重。

教師:斬斷“二流學校”的意識糾結,擺脫抱怨沮喪、自慚形穢、心態羈絆,塑造一流學校的氣質和精氣神。打破生源決定論。我校在生源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從08年大學聯考開始,連續四年快速提升。在同樣生源的一屆裡,不同班級成績相差很大。伴隨著大學聯考成績的不斷攀升,老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教育信念的堅守,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日益成為教師團隊的共同價值取向,事業成為凝聚人心的有效途徑。

學生:打破基礎決定論、智力決定論。不斷挖掘整理宣傳大學聯考成功者的事蹟,用有相同經歷的大學聯考成功者,特別是成功校友、身邊夥伴的現身說法,向學生證明,決定大學聯考的是積極的心態和正確的方法,付出總有回報,一切皆有可能。

三、管理理念層面出新招

單從大學聯考成績來看,衡水模式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的,是大學聯考文化的典型代表,雲集了各地的尖子生、高強度大容量的訓練我們學不來。我們一直在想,針對現有的生源,能不能找出一條適合我們特點的大學聯考成功之路。

我們通過多方尋找,從去年3月實施了教育部重點課題“全員育人導師制,三大步勵志教育”,我們試圖吸收大學聯考文化的合理核心,在學校營造一種勵志文化,實現薄弱學校的大學聯考突圍。

勵志文化的基本理念有:全員育人,優化師生關係。師生關係就是生產力,就是大學聯考成績。全員育人,讓每個學生都能淋浴師愛的雨露,讓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的關注,不拋棄、不放棄。當老師充滿期待地關注學生時就會產生改變的動力。,老師研究學生問題背後的學習規律,發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特點,針對性給予正確指導,學生的偏科問題會有改變。

大學聯考可以勵志但不以為志。大學聯考不能作為終極目標,“奮鬥三年,享樂一生”咬牙切齒地經歷了大學聯考,考上大學了就不用奮鬥了。這是十分有害的。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後處於高度厭學狀態。經歷大學聯考,取得了一紙大學通知書只是副產品,而最有價值的核心就是這個意志品質。人生是個馬拉松比賽,不在於誰在某一階段走得快,更看誰走得穩,走得持久。

關注成功的過程。勵志就象磨刀,在反覆磨礪中才能永葆鋒芒。利用一日三操的點評,利用寫成功記錄,落實“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方法,把成功具體化。今天時間抓得更緊,今天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的問題,今天上課更加專注讓學生感到每天的進步,每天的提高。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引入,大學聯考前很多考生由於缺乏規範的訓練,無法控制影響學習的五個因素(情緒狀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及自我管理),尤其是在解題過程中的情緒及微觀的解題策略的影響,造成學習成績一直的得不到顯著的提高。如果說勵志教育營造了濃厚了德育氛圍,解決了學生想學的問題,那麼從技術角度怎樣進一步解決高三後期學生出現的如何學好的問題,我們與遼寧師範大學的金洪源教授合作引入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通過問題圖式分析方法、知識表徵頓悟原理和干預潛意識條件性情緒的技術手段,達到想學能學進,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目標,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習成績。

四、管理實踐層面抓落實

高三後期管理有兩個難點:一部分學生因升學無望而自暴自棄,興趣點轉移。一部分學生因壓力增大,自信心不足導致心態上患得患失。我們希望絕大部分學生靜下心來,信心不減、心態平穩地努力學習,形成濃厚積極的備考氛圍,為尖子生脫穎而出和大面積豐收提供肥沃的土壤。所有這些的一個核心點是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品嚐到學業成功的快樂。這似乎出現了一個矛盾,大部分學生是上不了本二線的,如果把大學聯考成功定義為上本二線,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面臨一個註定失敗的結局,什麼樣的鼓勵和口號都是蒼白的。

重新定義大學聯考成功。成功就是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今天比昨天做得好就是成功,戰勝了自己就是成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成功者,我們每天都可以成為成功者。

學習問題是高三學生所有問題中的癥結。學生的所有心理上問題都是由學習障礙問題引發的。目前學生普遍感受到的困惑是:經過了無數次的考試,做了大量的練習,無法實現自我突破。感覺會了拿不了分,認為努力了成績不提高。由此產生的焦慮更導致了成績的下滑,形成惡性迴圈。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把落實“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方法做為高三後期管理的重要措施。

明確問題:針對多次考試的各科試卷進行分析,明確各科每個專題知識點所掌握的狀態,包括沒有思路、似是而非、有思路但常出錯、能做對偶爾會出錯。按照先捏軟柿子後啃硬骨頭的原則確定解決前後順序。

解決方法:圍繞所要解決的'問題,在老師指導下,進行迴歸課本、整理錯題、總結規律,在做對的基礎上,大量練習熟練掌握,達到解題思路成為條件反射、規範的解題步驟一氣呵成。

解決策略:保證時間的密度,短時間、高強度、大容量,一次性突破臨界點。忌拉長戰線、零敲碎打。

解決標準:會、對、熟,達到熟練地得滿分即有效得分為標準。

效果:讓學生從關注結果向關注過程轉變。從盯著分數向盯著問題轉變,從期待整體提高向實現區域性突破轉變。從大量個案報告顯示,解決問題後,很快就在小測中得到區域性分數的提高。(李任靜的個案。長期數學落後的女生,因為選做部分得了滿分,一下子打破了數學上的畏難情結,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成績也在波動中不斷提升)。問題的解決就象發動機的引擎,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成功,品嚐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樹立了學習上的信心,從而成為大學聯考成功的發動機。

大學聯考質量分析會發言稿2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對本次的期末考試進行分析和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一、 幾個故事

1.一個女生,二年級下期從外校轉到我班上,害怕老師,跟外界幾乎零交流,語文上連看寫這樣的字都不認識。原來她是河南人,一年級時來自貢讀書很多話聽不懂,後來成為班上的邊緣人物當時我在寄宿制學校,我們班上的學生在睡覺前都有輪流讀幾個故事的習慣,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我讓生活老師多安排這個女生讀故事,一學期下來識字量大增。慢慢的,這個女生在班級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開始樂於做好事,和班級裡的男女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並和中隊長一起幫我管理班級。在國小畢業考試的時候,因為她考了84分,讓我們班的優生率從全區第一降到了第三,但她的進步讓我快樂。後來,她讀28中,讀二中,在我過生日的時候,在我生孩子的時候,她都會帶著同學來看我。前年,她去瑞士留學了,出發的前一個晚上還帶著同學來我家告別。

2.也是在原來的學校,一個學生三年級的時候轉到班上。這是一個換了三所學校,沒有地方讀書的男孩。滿口髒話,滿臉的無所謂,課堂上總是坐不住。三年級、四年級,每一次考試成績都在60以下,可是到了五年級下學期,他的成績開始70多了,到了六年級畢業的時候他考上了85分。畢業後的教師節他打來電話,我說:你還記得我呀?他趕緊回答:忘了你我就太沒良心了。

3.來到綠盛實驗學校以後,我接的六年級班裡有一個女生,人很斯文,畫畫很棒,當圖書管理員非常負責,考試成績也不錯。在畢業的前兩個月,她的爸爸跟我聊天,忽然說到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說孩子智力有問題。

4.辦公室的一個同事在跟另一個同事請教:你班上的學生這半年變化好大,進步好快,是怎麼做到的?這位年輕的老師很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我接過了她們的話:閱讀。可能是閱讀的作用吧。自從去年這位老師參加了國培以後,回到班上很喜歡給學生講繪本,也注重引導孩子和家長課外閱讀,剛在辦公室改孩子們的閱讀日記,就跟我們分享了好幾篇不錯的讀後感。喜歡故事,喜歡閱讀,就會喜歡語文,喜歡老師。 我接著說。呀,真的,我班上的孩子很喜歡上語文課,那天這位老師滿臉的興奮。

二、一點感悟

最近看到這樣的一則新聞:有人說到幼兒園裡去看小朋友,感覺個個都是那麼地活潑可愛。到國小裡,開始出現了差生;到國中,差生的數量就已經佔據大部分了;再到高中,老師眼裡就沒幾個聰明的同學了!

我國國小生的厭學情緒呈低齡化,厭學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國小的調查表明,國小一年級的厭學率兩年內上升了7個百分點。厭學者大都過早接受知識教育,而且往往採用灌輸式的方法。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一個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看見的遇到的,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我常常想:我們應該讓步入國小校園的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看些什麼?讓他們遇到些什麼?給他們的童年留下什麼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呢?國小六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什麼辦法讓孩子們對學習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會學,而不是慢慢開始厭學呢?

三、幾點做法:

基於以上的故事和思考,慢慢的在語文教學中我開始有了特別重視的東西:

1. 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

竇桂梅說:一個不曾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孩子,一個極少接觸優秀文學作品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將是苦澀無味的,他的精神世界也將是極其荒蕪和可怕的。

而作為一線的老師我們知道:一個愛讀書的孩子,他的語文成績是不會糟糕的。

所以,我參加 毛蟲與蝴蝶新教育兒童階梯閱讀實驗,花許多的時間去研究怎樣幫助學生喜歡讀書,會讀書。一年級就帶著孩子們聽繪本故事,寫繪本日記,讀《日有所誦》等。

2. 習慣和方法

養成好的習慣和方法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事。比如花一兩節課的時間帶著孩子一步步掌握預習課文的方法。用整整一節課的時間教會學生做幾個詞的筆記。把整本書的課文拿來數自然段玩等等。不急著趕教學進度,不需要預留很多的時間出來做題複習,這些教參上一兩句話就寫完的東西花時間帶著學生去做,又好玩又有用。

3. 相信歲月,相信種子

對於少數成績拿不出手的孩子,換種心態,允許差異的存在。但不是放棄不管,而是降低要求,不步步緊逼。教育班上的同學一起幫助他們,鼓勵他們不斷進步,做更好的自己。只要不是硬傷,在健康的心理環境下,在良好的班風學風下,他們都會慢慢好起來的。如果是硬傷,使勁練題使勁嚴格也不會有什麼效果,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記得剛教語文那會兒我曾經向一位前輩抱怨:又要素質教育又要考試要成績,怎麼可能!當時,那位前輩很淡定的告訴我:其實兩者並不矛盾。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我發現前輩說的實在很有道理,真的把素質教育搞好了,落實了,學生成績不會差到哪裡去。

今天在各位前輩和同事面前說了我教語文的困惑、思考和做法,很多地方可能不夠成熟,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