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育論文

來源:才華庫 3.03W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對這種時代要求,積極地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而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關鍵。為此,我們的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重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育論文

【關鍵詞】知識經濟 課堂互動 創新能力

一、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的必然要求

21世紀已開發國家正在邁進知識經濟的門檻,在我國知識經濟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種新經濟形態必然要求教育具有創造性、多樣性、開放性和個性化的特徵。作為擔負著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傳播、應用使命的教育者,將為知識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援,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其基礎性、先導型作用。知識經濟推動人類教育大幅度的改革,作為知識傳遞者——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尤為重要。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在沒有解除升學給我們帶來的重壓下,傳統教育觀念仍然束縛著大批教師。因為有升學的壓力,大部分老師偏重於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傳授的方法和被傳授物件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如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老師單方面灌輸知識,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並如同倉庫一樣儲存知識和積累知識,以既定的答案為最終和唯一的答案,學生自然而然變成了書本和知識的奴隸。另外,有些老師在聽到學生的不同意見時,常常用教材給定的標準答案或者自己的思維習慣去束縛學生,甚至給予傷害性的批評,最終使學生變成只會聽人吩咐,不會思考也不願意思考的人。因此我國的很多學生都缺乏獨立性、變通性和創造性。事實上,只有老師具備了科學的教育觀念,才能使教學不斷改革和創新,才能使學生以良好的素質去主動適應並深入開展蓬蓬勃勃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造性的人才。

二、培養創新能力重在課堂教學中互動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傳統教學方式偏重於知識具體內容的'傳授,片面理解“灌輸”的教學方法,而忽視了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的提倡課堂的知識互動,在互動中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最終達到熟練的運用於實踐的目的,這才應該我們所追求的。每一個老師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地學習、獨立地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為學生的秉賦和潛能的發展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求知慾、好奇心是每個兒童的天性,如何最大限度的滿足,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一方面要善於發現孩子個體興趣和潛能,另一方面要能夠加以正確引導。

互動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既不同於傳統的僅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法,也不同於放任學生自發學習的“放羊”式教學方法。它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教學計劃的要求系統地學習,也要求教師按學生的提問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在課堂的教學互動過程中,建議採取兩種教學互動模式,問題互動的教學模式和討論互動的教學模式。

1.問題互動的教學模式

所謂“問題互動”就是先根據學生背景、知識背景和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提出相關中心問題。然後,通過系列實驗和問題,交叉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以逐步解決中心問題。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我施行了區別化教育,簡單的問題讓學習不好的或是一般的學生來回答,而學習好的學生回答一些挑戰性的問題。比如,在《自己的事自己幹》中,設計到自立的好處對我們自身所產生的影響時。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是我們每位老師應盡的責任。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拉近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名符其實的交流,進行各種思維、想法的溝通,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主動和更有生氣,從而更加有效。 2.討論互動的教學模式

所謂“討論互動”就是大膽分配上課的時間,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實驗、去總結,充分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在《自己的事自己幹》中,我通過正反兩方的辯論“父母是否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的費用”問題。強化學生思維要敏捷,思想要變通。從中強調了自立的必要性,最後老師總結,昇華了主題。

可以說,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建構了良好的知識結構。

三、互動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提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觀點,這一觀點也與我國當前進行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觀點緊密聯絡。尤其是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條件下,如何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競爭的需要,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這樣,有利於學生系統地學好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為其不斷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於教師經常與學生溝通訊息,瞭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有利於教學相長,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專業及相關知識,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教學技能;有利於保證教學計劃的貫徹執行,保證提高教學質量;有利於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學習,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個性,形成自己知識和技能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化[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3]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程曉樵.課堂互動中的機會均等[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5]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