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青少年思想特點談高職院校學生教育論文

來源:才華庫 8.76K

論文摘要:本文就當代青少年一些普遍的思想特點,結合高等教育職業院校學生教育工作,討論高職學生教育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及應對措施,旨在從思想上深入瞭解學生,探討、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的方法,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效果。

從當代青少年思想特點談高職院校學生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青少年思想特點 學生教育

高等教育職業院校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程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08年底,中國大陸獨立設定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超過1200所,佔全國高校總數的70%左右,高職在校生超過1300萬,佔全國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這些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如何將這些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首要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的教育管理,直至現在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青少年的思想、觀念是客觀社會現實影響的產物[1],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徵。要解決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就必須從學生的思想特點著手。

一、從常態分佈看人生,克服自卑心理

根據我國現行的教育考試體制,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都是大學聯考的失意者,文化課成績的不盡如人意才讓他們選擇接受高職教育這條路。由於對高職教育缺少認識,絕大部分學生從心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感覺自己是被高等教育所淘汰的。看著其他同學進入本科院校,對比自己現在的狀況,心理失落感增加。其中90%以上的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家鄉獨自來到異地,生活方式上的轉變,周圍人際關係的變化,對新學校的好奇與陌生,均會加劇他們心理上的落寞併產生焦慮、急躁的心理,在學習、與人交流和生活事務等方面明顯缺乏積極性和自信心。

把握住這些心理特點,從開學伊始就必須加強和學生的交流。首先,明確告訴學生,高等職業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與必要補充,高職院校的學生數佔中國高等院校學生總人數的60%左右,是今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生力軍。其次,在社會發展史中,優秀的卓越人士和落後分子畢竟只是極少數,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社會發展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他們不僅推動了社會的變革,而且構成了社會的主體,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學聯考是人生的一道關口,這種經歷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在這條路上每個人都是成功者,每個人的感受不盡相同,這其中的收穫與體會必將讓每個人受益終身。

二、從他律到自律,增強獨立適應能力

現在的學生,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自理能力較差,而中學時代“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讓他們缺乏自由感,時時刻刻面對著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中學時代嚴肅的校規校紀,現在突然遠離了父母,不再緊張學習,學生就會習慣性地放鬆自我[2]。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約束能力差,經受不了外界的誘惑,最為典型的就是網路。網際網路在使青年人開拓視野,促進交流的同時,也會使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沉溺於虛幻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嚴重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習慣,耽誤學業,身體狀況也會受到影響,還會產生連帶效應,如一定數量的學生形成一個小的群體、幫派,這就給教育帶來很大的困難,只要其中一個學生沒有正確引導好,隔一段時間就會故伎重演,導致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都付之東流。儘管國家出臺很多政策加以限制,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2.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差。主要反映在打掃衛生時你推我、我推你,宿舍衛生無人管理;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作息時間,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

3.戀愛問題與學習問題的衝突。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日趨成熟,戀愛現象很多。但大多數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對性知識的瞭解少,責任感淡薄,根本不會考慮到事情的嚴重後果,很容易鑄成大錯。

以上這些現象在本科院校也會出現,但高職院校更為突出。本科院校擁有高職院所無法比擬的學術氛圍和人文氣氛,學習、教育的傳承性和延續性也很強,而高職院校學制兩至三年,週期短,對學生的教育往往還沒有收到成效,學生就已經步入社會,等到學生領悟後悔,大好光陰已經虛度,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其實這個階段的學生從思想上已經能正確地分辨是與非,在教育的時候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由於自控能力差,表現在行動上往往事與願違,人生觀與價值觀存在偏差。針對此,高職院校必須有更為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執行保障措施。處罰並不是最終目的,平時應該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從思想上著手,多接近學生、瞭解學生、深入學生,以預防為主。但對於那些違反者則必須給予相應的處分,以儆效尤,絕不能因為出現鬆散管理,讓一些學生產生僥倖心理。

三、互動平等,多樣化交流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青少年處於人生成長的變革期,兒時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社會的脫節,使得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問題愈發顯得突出。

首先,隨著社會的變革發展,新鮮事物不停地衝擊著青少年。接收能力強、做事情快的他們,往往把長輩們的小心謹慎看成是迂腐膽小,把長輩的經驗和教導當成耳旁風,不放在心上,討厭長輩說教式的指導。其次,由於獨生子女的增多,父母的過分寵愛使得很多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禁不起失敗挫折,眼高手低,總覺得自己一個人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但在真正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卻畏手畏腳,缺乏自信心,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但又礙於面子不希望別人給予過多的干預,也很容易意志消沉。

上述這些情況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提倡親情化教學,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架子,融入到學生中,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探討問題,這樣能讓學生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第二,通過學校、系部、班級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發掘每個學生的優勢,沒有人不渴望被重視,當一個學生的優點被老師假裝不經意發現的時候,就會對這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動力;第三,注重學生失敗後的開導工作,青少年習慣凡事都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有時候成功對青少年並不是好事,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失敗、學會從失敗中總結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垂頭喪氣,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適時地將自身的經驗與一些鮮活的事例講給學生聽,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就業導向化,明確學習目標

學生剛從中學進入高職院校,對一切都很茫然,不僅生活方式發生了轉變,學校教育的方式和自我學習的方法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教育部頒佈的《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高等職業院校要保證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進行頂崗實習。據統計,高職院校每年只有約15%的學生以專升本、專轉本等方式進入本科院校繼續學習,其餘學生幾乎都直接進入企業等用人單位參加工作,因此,高職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份合適自己的工作。

長時間的學習生涯讓很多學生從心底無法完成從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到忙碌的職場工作的轉變。從進校初對所學專業的.一無所知,學習過程中對今後工作產生的畏懼心理,金融危機產生的就業壓力,新聞媒體對一些自主創業大學生過分的渲染宣傳等,都使學生越來越感覺到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可能與今後的工作毫無關係,從而不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心思放在今後託人找關係找份好工作,或者和同學朋友合夥創業等不切實際的想法上,忽視了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培養,虛度了寶貴的時光。

要處理好這些工作,高職院校必須從就業抓起,而廣闊的就業渠道則是增強學生信心和學習動力的有效措施。專業技能的提高,在用人單位中自然會有好的反響,形成良性迴圈。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學生肯吃苦的工作作風、紮實的專業實踐動手能力一直廣受用人單位的青睞,這也是高職院校的立足之本。通過生產實習、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和多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枯燥的課堂學習搬到社會大學堂中,調動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零距離地接近用人單位,瞭解今後工作任務、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等,明確自己的欠缺和努力方向,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做到與企業無縫對接,畢業後直接上崗。

高職院校也可以通過規範化的活動,諸如“創業規劃設計”,“大學生校園集市”等形式,讓學生在學校體驗多種擇業方式,感受其中的困難與艱辛,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從而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成功。

五、加強師德修養,做學生表率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時候教師也許沒有在意,學生會無意識地模仿教師的動作言語。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教師必須時時刻刻地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傳授學生理論實踐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德育方面的修養,而德育修養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從自身做起,加強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為人師表,處處做學生的表率,這樣教師在學生中才會有威信,才能有助於更好地開展學生教育管理等各項工作。

六、結語

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重中之重[4]。社會在進步,學生的思想也在不斷地變化,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也會越來越複雜,作為職業教育的工作者,必須針對時代變化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從當代學生心理上去接近學生,瞭解學生特點,這樣才是真正地關心幫助學生,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高職院校在發展,對於高職院校學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不停地探索與進步,把握時代特徵,為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建設和諧、穩定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而共同奮鬥。

參考文獻:

[1]萬忠榮.淺談青少年的思想特點和教育[J].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7,(01):61-63.

[2]司慧積.高職教育中學生道德之解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9,(04):47-48.

[3]章穎,張斯為,呂建林.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內涵之辨析——兼談其社會背景及本質特徵[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1):29-38.

[4]何濟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資訊,2009,(08):506.

[5]劉旺洪.教育法教程[M].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0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