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泉州中小企業產業群競爭力論文

來源:才華庫 2W

內容摘要:本文以泉州市中小企業特色產業群的發展現狀為研究物件,就提升其競爭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如何提升泉州中小企業產業群競爭力論文

關鍵詞:問題 中小企業群競爭力 提升

美國經濟學家斯科特說:在當今的世界經濟版圖上,由於大量產業叢集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經濟馬賽克”,世界財富絕大多數都是在這些塊狀區域內被創造出來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泉州市以家庭企業和各具特色專業市場為基礎,在一定地區、一定行業中逐步形成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基地化生產、區域化佈局的特色產業叢集,成為推動工業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泉州中小企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泉州市產業叢集的發展經驗,為其它地區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產業群中雖然有較大總量規模和較高的市場佔有率,但都由幾千家甚至上萬家同類企業集聚在一起的,大多數以中小企業為主,其發展面臨著許多難題,這些難題既有自身也有外部因素。

自身原因分析

就自身不足而言,主要是技術開發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吸引高素質人才的能力十分有限;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經濟附加值不高;企業資產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不足,導致銀行貸款難;由於缺乏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特別是低端資本市場的支援(比如天使投資至今未引起重視),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資本集中的約束等等。

外部因素分析

泉州中小企業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就外部而言主要有:

國際性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挑戰。20世紀70年代以來,泉州因為緊緊抓住了世界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鞋業、紡織行業等)由臺灣、香港等地向中國大陸轉移的歷史機遇,充分藉助僑鄉的有利條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這幾年,泉州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圈“南北夾擊”之下,兼以城市定位、土地、稅收乃至政府服務等諸多因素的相對缺失,泉州一些大型企業如菲莉集團、七匹狼集團、勁霸時裝有限公司等總部紛紛外遷,使泉州區域產業經濟初步呈現邊緣化的潛在風險。

具體分析泉州企業總部外遷的形態,主要有三種:第一類選擇西北、華北等地“西進”,目的是追求更低生產、人力和土地等方面的成本,這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泉州頗具“殺傷力”。第二類是手頭有多餘的錢,但在泉州暫時找不到好專案,因此,想到外地投資。此類企業一般是搞“機會主義”打“游擊戰”或公司產業發展戰略實施轉移。第三類是當地中大型企業到外地開辦分廠、分公司或到大都市設立設計、研發、商務和品牌中心,以利於企業面對面地吸引當地在設計研發、品牌運作、資本運作等方面的高階人才,此類企業一般是“北上”北京或上海;“南下”深圳或廣州。同時,作為港商臺商投資最早的熱土,泉州在港商臺商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新一輪投資佈局中被“冷落”,臺資的熱點逐步向長三角、珠三角、華北等區域轉移。一般地說,一個地方產業結構優劣決定了區域經濟的盛衰,而產業結構自身優劣又主要取決於地區經濟主導專業化主體在整個行業壽命週期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如果主導專業化主體處於創新階段或發展階段,那麼這個地方的經濟就會高速增長,而該區域就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高梯度地區;反之亦然。面對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區域經濟的梯度推移和區域之間的競爭,泉州如何學會同長三角、珠三角既競爭又合作,以維持持續競爭力。

經濟增長的不穩定因素帶來風險。未來一個時期內,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性將繼續存在;國際匯率波動風險加大,美元走勢仍將成為不可預知因素;主要工業國都面臨著財政赤字龐大的問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依然存在,貿易摩擦還將起起落落,這些對於抵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企業都會有非常的影響。

對於提升泉州中小企業產業群競爭力的建議

經過分析,本文對於如何進一步提高產業叢集的競爭力,鼓勵和扶植中小企業的發展,提出如下的建議:

重視“二次創業”

中小企業生存並發展於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容量和就業投資彈性均明顯高於大企業。

據統計,目前中國大、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有機構成之比分別為1.83:1.23:1;資金就業率之比為0.48:0.66:1,即中小企業比大企業單位資金安置勞動人數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但是,今天的市場背景變了,“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總量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應不足共生,使中小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勞動密集型帶來的就業優勢將變為競爭劣勢。為此,提高中小企業的有機構成和科技含量,實現“二次創業”是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泉州企業“二次創業”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和企業管理模式,以突破和優化家族制管理、海內外上市、融資租賃和ODM加工等形式與跨國公司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潮流相配合,逐步擴大外向型比例,不斷打造在國內市場的品牌核心競爭力。

培養創新企業家

努力培植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企業家是推動企業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主體力量,必然也是推動產業叢集成長的主體力量。從理論上分析,產業叢集成長以大量企業組織成長為基礎,而企業組織成長過程就是企業家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推動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因此,一些地區企業組織競爭力不強,產業叢集成長較慢,經濟發展不快,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形成一批富有創業精神、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提高產業叢集競爭力,必須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由政府或民間組織與浙江、江蘇的中小企業進行交流,努力培植一批善於尋找創新源泉,注重提高經濟效率,敢於大膽學習模仿,精於捕抓市場機會的企業家隊伍。

具備戰略眼光

很多中小企業只重視策劃,而不重視戰略。很多的民營企業家信奉“策劃”。靠著智慧和策劃,無數的企業贏得了一時的勝利和輝煌。但過些年後再回頭看看,我們會發現當年佔據媒體每一個角落的英雄企業已所剩無幾。

西方的企業家則相信“戰略”及其嚴格的實施方能帶來成功。對市場的容量要仔細度量;對競爭對手要嚴格分析,對產品要嚴格定位;對自己的資源要嚴格地規劃,對企業的發展目標要嚴格地論證。通常,這類公司用於管理諮詢的費用,三分之一是花在戰略諮詢上。我們的經理人可以認真地問一下自己的企業是不是有一個核心的、系統的、可以操作的戰略。沒有戰略的企業是很難長久的,民營中小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重視戰略。不能漫無目的地盲目追求速度和“大而全”。

對於許多民營中小企業的老闆來說,企業文化雖然並不直接解決企業賺不賺錢的問題,卻可以解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企業文化的本質內涵是“以人為本”。民營企業更要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把人的潛力發揮至極,使追求企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相一致。企業文化要靠制度來體現和烘托,靠氛圍來影響,靠細節來體現,這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一種更高層次的管理。對於民營中小企業而言,技術可以仿製,管理模式可以引進,形象包裝和品牌建設可以交給專業公司打理,惟有企業文化,只能產生於企業內部,需要踏踏實實地積累和建立。

加大政府支援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叢集,不斷完善分工協作的生產體系。產業在一定區域集聚,並不意味著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和創新能力。只有以產業鏈為基礎分工協作的產業叢集,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益,增加創新績效,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

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的形成往往植根於特色,地區產業叢集競爭優勢的獲得同樣植根於特色。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優質資產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核心,通過資產重組、資源整合和品牌延伸等辦法,培育發展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集團、大公司。同時,要制定相關政策,扶持不同型別的中小企業更快發展,引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配套,同類企業通過產業聯盟形成專業化協作,努力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以價值鏈為紐帶,專業化協作網路為基礎的產業叢集。

但是對於產業結構的問題,筆者更加傾向於同意經濟學家樊綱的觀點。他在一次研討會上針對時下理論界與經濟界流行的中國應注意“提升產業結構”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對於整個中國來說,目前應注重“擴充”產業結構而不是提升產業結構,這樣才能保住和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對於絕大多數地區和城市,甚至在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也不能輕易多談“提升”產業結構。提升對於某些地區和城市也許合適,但要分析所在城市的特點再來得出結論。樊綱解釋說,我們毫無疑問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當中的技術含量,但即使我們有了新的較為高階的產業,我們也仍然不能丟掉那些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但仍有競爭力的`所謂“低階產業”。

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促進中小企業叢集發展。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是企業聚集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這些公共產品,不僅包括道路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還包括某些專業市場、公共研發機構、教育培訓機制等。當然,這些地方公共產品的供給,應該有當地企業的廣泛參與。地方政府應該鼓勵當地成立行業協會或領導性龍頭企業,使其成為叢集整體利益的代表,協調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利的外部環境。根據國際經驗,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加強叢集內上、下游企業、供應商的聯絡,甚至和區外、國外廠商的聯絡,促進企業間互助協作、同業對話,發揮企業間的協作效率。概括起來,這些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各種規範的諮詢和中介服務機構,如市場調查機構、技術諮詢機構、資訊諮詢中心、公用圖書館、公共實驗室、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智慧財產權事務中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創業服務機構,如建立創業投資基金,組建多層次的創業投資保險機構,規範和完善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等等;科技人才支援體系,如人才教育培訓體系、企業家市場體系、獵頭公司等;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如興辦地方性大學、科研院所和職業技術學院。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推動企業叢集發展。地方政府應該制定相關配套政策,誘導分散的企業逐步向叢集規劃區集中,推動企業叢集的發展。這些政策包括:利用產業鏈進行招商引資,改善叢集融資環境;實施供給管理政策,啟動民間資金,充分動員民間資本;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提高智慧財產權管理水平;要發揮政府採購對企業叢集發展的拉動作用;系統推動產學研網路融合,以鼓勵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創業,到企業兼職、任職或從事諮詢活動

培育有利的區域創新環境,促動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叢集的生命力在於創新,而區域創新的可得性不僅來源於區域資金、人才和技術等資源要素的有效供給,更重要的還來源於區域創新的產業氣氛。這種產業氣氛一旦形成,就具有難以模仿和複製的特點。區域創新的產業氣氛通常具有以下特徵:專業化和開放型的生產方式;高速的人才流動;誠信與合作的人際網路;對失敗的鼓勵和寬容;敢於冒險等等。

只有在特有的地區經濟文化中,泉州地區的中小企業產業群在當地政府的扶持幫助下,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自身的競爭力才會得到持續的提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