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論文

來源:才華庫 2.77W

一、創作背景

淺析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論文

貝多芬(1770-1827)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絃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的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因此他被尊稱為“樂聖”。

1807-1808年間完成的《第六交響曲》也稱《田園交響曲》,是為數不多的貝多芬親自命名的標題作品之一,我們耳熟能詳的《月光》、《命運》、《熱情》等題目都是出版社或者後人新增的。浪漫主義後期開始慢慢普及為交響曲命名,在當時也算一個不小的突破。從創作時間來看,那個時期的貝多芬飽受病痛的折磨,特別是耳疾,幾乎已經失聰的程度。耳朵對於一個音樂家特別是作曲家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已經不言而喻,這對貝多芬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性的打擊,以至於他甚至想到過結束自己的生命。最終這位音樂界的殿堂級人物戰勝了命運的不幸,最後發出了英雄主義的宣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完全使我屈服。所以貝多芬在這首曲子裡打破了以往一貫崇尚和遵循的英雄主義,返璞歸真,迴歸田園,帶領聽眾領略了一番鄉村田園之旅。

二、結構特點

《田園交響曲》第一樂章採用的是典型的古典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反覆的寫法,具有迴旋的性質,此種結構佈局雖不是貝多芬獨創,但是在當時也是十分具有前沿性的。主部主題為4小節,緊跟展開Ⅰ和展開Ⅱ,展開Ⅰ為11小節,展開Ⅱ為14小節,使主部主題得以充分發展。富有歌唱性的副部主題結構上與主部主題構成鮮明對比,副部主題採用卡農和賦格寫作手法,各種樂器交叉有序進入,使得聲部間的結合橫向、縱向不斷變化,產生新的音響。展開部結構層次清晰,引入部分、展開中心一、展開中心二、展開中心三、返回部分層次分明,符合當時古典奏鳴曲式的佈局結構。

再現部之後有一個規模相當的總結束部即尾聲,尾聲是本首作品中的'亮點,它的規模十分龐大,其結束規模將近一百小節。把主副部的材料綜合起來一定程度的充分展開,尾聲中的主題素材來自呈示部的結束部分115小節,這個主題在降B大調上展開,後在主調F大調上重複,漸慢、漸弱結束,構成開放性終止。這種龐大的結束部寫法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也是貝多芬大膽創新之處。此種與眾不同的龐大結束部的寫法有著特殊的意義:一方面,相當於第二展開部:結束部是相對於展開部的再次擴充,相當於第二展開部,這樣一來,使之整個展開部規模龐大,使展開部不僅有新的材料,還有對主部、副部材料的重新組合發展。另一方面,相當於第二再現部:結束部是相對於再現部的再次發展,相當於第二再現部,使再現部得以充分發展。

三、語言特點

和聲部分,整部作品中和聲中經統計發現,T、D、S、TSⅥ佔絕大多數,正三和絃多,副三和絃較少。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等連線處都是開放性終止。符合當時古典時期的以正三和絃為主的特點。

調式部分,整部作品主調為F大調,在呈示部中,副部轉到了F大調的屬方向C大調,尾聲部分又轉到了其下屬調降B大調。展開部轉換頻繁,降B—D—G—E—A—D—g—C—F,調性基本都是近關係轉調,轉調自然,再現部中調性又重新迴歸F大調。

力度方面,力度一直緊緊配合樂曲發展而變動,在展開部中的展開中心三部分,達到全曲最高潮,255小節開始,力度就變為255sfp,257sfp,259sfp,261sfp,263ff,265sf,267sf,269sf,271sf,273sf,樂曲進行十分緊張,與此對應的尾聲部分的第二階段,448-457小節,每個小節都是sf,最後結束的506-508小節,每個小節也是sf,509-512小節,力度逐漸降為p。基本重要的部分,每一小節甚至每一個音符的力度和演奏方法都有所標記,細微之處可見作者創作時的精心佈局。節奏運用非常巧妙,x xx xx的節奏用以模仿馬蹄聲,在主部主題的第一樂節中就已經出現,在17-25小節,僅僅力度從P—f—P產生變化,表現馬車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的過程,畫面感極強。另外在100小節中,還出現了馬蹄節奏的抒情化處理,使馬蹄節奏以各種形態出現,151-186小節,連續32小節由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分別演奏,使得這一節奏型始終保持。

151-186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151-174小節,上方聲部持續馬蹄節奏,有中音提琴和大提琴在下方聲部持續奏出三連音的節奏型,用以描繪坐在馬車上的人的心跳聲,馬蹄節奏與心跳節奏相互交錯,形成節奏錯位。另一部分為175-179小節,這5個小節屬於節奏華彩部分,力度ff,全部樂器強奏,上方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和中提琴,只有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一直持續馬蹄節奏,用以表現馬車上看風景的愉悅激動的內心活動

四、主題

主部主題建立在F大調上,發展充分,4小節主題蘊含無限發展,在主部主題之後就緊跟兩個展開,展開部中展開中心一、二、三和返回部分的材料均來自於主部主題的不同樂思。

這是整個奏鳴曲的核心主題,呈示部中主部開始部分的四個小節,7拍半,前面是休止,後面延長。作為主部主題,也是整個主題核心。它交代了整個樂章的基本材料,下面的發展基本上就是從這一樂句中抽取最原始的材料。從構成來看,可以將主題分為兩個樂思,每個樂思又可以劃分成兩個動機,共四個動機,整個主題由9個因素組成。兩個樂節中的第二個樂節的兩個小動機都是由第一個樂節發展變化而來,第一個動機6-7-2,7作為承上啟下的音,屬於闖入終止,先級進後跳進,闖入終止在本首作品中運用廣泛,這種創作技法加強了音符之間的聯絡,看似統為一體,實則內有區別。第二個動機1-76-5-1,先級進後跳進的結構方式與第一個動機保持一致,結束音1本樂節的結束音,又是下一樂節的開始音,這種魚咬尾的結構方式貫穿創作始終,使得整個4小節的主題平凡中透著不平凡,簡約而不簡單,細小之處蘊含作者的大智慧。副部主題出現在67小節,與主部主題形成明顯對比,主部主題節奏緊湊,由小提琴奏出,歡快跳躍,似乎在描繪坐在馬車上的律動感。副部部分運用了極為典型的復調手法,主旋律與另外兩個輔助聲部不停地變換位置和進入的時間使得橫向、縱向不停變換,產生新的組合形式,進而產生新的音響。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相比則有所不同,由大提琴緩緩奏出,十分悠揚,調性也移到主調F大調的屬功能調性C大調,副部主題採用了復對位、卡農等手法,體現了巴赫的復調思維,先後分別在大提琴、小提琴、長笛、圓號等樂器上分別呈現,聲部的疊置使得整個主題在橫縱線條上都有所運動,79小節開始,出現了小題琴與長笛的主題聲部疊置,83小節在兩個外音聲部出現了主題,長笛與大提琴縱向產生了混合音響,因為是樂隊中的兩個極端樂器,這樣就使交織輝映的副部主題旋律線條凸顯,縱向、橫向都有音響疊置,體現了創作者的縝密的創作思維。再現部中,從346-371小節,副部主題又得以分別在大提琴、小提琴、圓號上呈現。

五、結語

貝多芬作為西方音樂發展長河中舉足輕重的集大成的音樂大師,其重要性已不必一一贅述。《田園交響曲》展現了貝多芬用柔情歡快的樂觀精神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坎坷與不幸。也展示出這位錚錚鐵骨面對病魔的折磨,扼住生命的喉嚨時的傲人姿態。作為貝多芬首部標題作品,也是作者為數不多的表現自然風光的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在此之前,並沒有親自標註過曲目的名字,從田園交響曲之後,作者開始親自為作品註釋標題的創作,這使音樂所表現的情感開始了書面化表達的傾向。從創作時間來看,《田園交響曲》始於古典晚期,浪漫前期,它是整個古典時期最完美的結晶,同時對於整個浪漫主義時期的標題音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開拓性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