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精選8篇)

來源:才華庫 1.44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精選8篇)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1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學者對交通擁堵的分析,歸納總結出交通擁堵造成的成本,認為除了時間成本和交通意外成本外,更嚴重的是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及對資源造成的浪費。同時,本文著重研究不同車輛密度下的出行成本與道路交通流量的關係,交通擁堵均衡點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

交通擁堵;成本;均衡點

一、國內文獻綜述

首先,在定性分析上,張攀春認為擁堵產生的原因是資源過分向城市集中、城市的佈局規劃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公交系統等,郟國中從人文關懷、巨集觀調控、普法教育和經濟槓桿四個方面提出建議。治理交通擁堵。張文富從汽車消費主義視角探討了擁堵問題,認為是中國人濃重的汽車消費主義情節激化了城市交通矛盾。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常規方法,還需要人文思維。

其次,在分析交通擁堵上學者運用較多的是博弈模型。賈子若、宋守信通過建立交通參與者搶行的博弈模型、交通參與者出行方式選擇的博弈模型,對雙方的博弈行為進行了分析。進而從博弈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決交通擁堵的對策。曾鸚應用合作博弈相關理論對城市道路擁堵網路問題進行了分析。並分別討論了擁堵成本為凸函式和凹函式時的城市道路交通網路博弈,相應的對策建議是針對擁堵應如何收費提出的。羅群,黎玉琴也利用複製動態方程,建立公共交通與私家車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各方的行為。

再者,王思瑤,李若水,譚克虎運用迴歸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對交通擁堵指數的影響,並針對各因素分別提出緩解交通擁堵的方案。宋博,趙民通過構建模型。探討了造成擁堵的微觀機制,進而從公共視角出發探討解決擁堵的各種途徑。侯幸,彭時平,馬燁比較了北京搖號上車牌和上海拍賣車牌兩種機制的成本,為有效解決交通擁堵提出了合理建議。

二、交通擁堵的成本分析

交通擁堵在增加了額外的耗油費用的同時也理與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日益複雜的需求,迫使社會為此支付不必要的外部成本。

(一)時間成本

隨著城市現代化程序的加快,人們更加樂意到一二線城市或者城市的中心居住生活,原本是為了節約時間、方便工作和生活。然而,由於交通管理和道路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尚未人們的需求同步,反而因為人口在某區域內過度集中造成原本已經高負荷運載的道路更加擁堵,人們大量的時間被浪費在了路上。交通擁堵造成了出行者本身及他人巨大的時間成本。

(二)環境成本

保護環境、控制大氣汙染,關係到公眾的身體健康,同時也關係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高速度增長、高強度使用,機動車噪音、振動與廢氣排放問題日趨突出,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破壞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環境。由交通擁堵而額外引發的空氣汙染和噪聲汙染更是給城市增加了巨大的環境汙染成本。

(三)交通意外成本

以新疆為例,2012年平均每起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約為2494元,損失折款約1233萬元。死亡人數達到1932人,受傷人數5422人。機動車輛,尤其是私家車的迅猛增加,增大了交通事故發生的頻率,造成了巨大的交通經濟損失。同時,對傷亡者家人的精神傷害同樣無法避免。

(四)資源成本

城市交通擁堵對資源的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土地資源及能源的直接利用與消耗。土地資源是重要的稀缺資源,尤其是綜合運輸通道所處的區域,一般為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對土地的利用更加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城市交通擁堵的產生與蔓延會增加單位機動車的汽油或柴油消耗,在正常行駛狀態下,普通汽車每百公里油耗6~8升,而發生擁堵之後,每百公里油耗增加到10升以上。由此可見,交通擁堵造成了對土地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浪費。

三、交通擁堵均衡點分析

假設道路上的車輛密度與出行者的出行成本相關,如圖所示,D為交通出行需求曲線,MPC曲線代表在不同的道路行駛車輛密度水平下,駕車人所要花費的邊際個人出行成本(包括了駕車人承擔的貨幣成本和出行時問換算成本),MSC曲線代表駕車人的邊際社會出行成本,MPC代表邊際個人出現成本,交通擁堵會產生負外部性,因此邊際社會成本要高於邊際個人成本。當車輛密度小於Ka時,邊際社會出行成本與邊際個人出行成本相同,出行者互不干擾。當車輛密度大於Ka時,開始出現擁堵,由於每個出行者都按照邊際個人出行成本進行決策,因此此時的車輛密度為Kb,對應的交通流量為Qb。從社會最優的角度出發,車輛密度最大時對應的交通流量也應最大,而此時的交通流量並未是最大值。這是由於對應社會最優交通流量的均衡點為邊際社會出行成本與出行需求曲線D的交e,均衡車輛密度為Ke,對應的交通流量Qe為最大。因此,若按照邊際社會成本來做出行決策時,可以達到最大的交通流量Qe,車輛密度為Ke。點bce圍成的面積就是擁堵造成的社會損失。

參考文獻:

[1]張攀春.資源配置視角下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對策[J].商業時代,2013(15):126-128.

[2]郟國中.治理城市交通擁堵的社會學思考[J].中州學刊,2014(7):82-86.

[3]張文富.從汽車消費主義視角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破解[J].商業時代,2011(27):27-28.

[4]賈子若,宋守信.基於博弈論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分析[J].物流技術,2012,3(13):56-64.

[5]曾鸚,李(li)軍.合作博弈視角下城市道路交通擁堵收費研究[J].運籌與管理,2013,22(1):9-14.

[6]羅群,黎玉琴.交通擁堵現象的進化博弈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6):573-577.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2

【摘要】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呈現加劇之勢。本文以武漢市交通情況為例,深入分析了路網密度、道路級配、城市佈局、出行方式等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認為路網結構和空間分佈不合理帶來的出行結構不合理是導致交通節點擁堵的深層原因,提出構建小尺度高密度路網、減少長距離跨區域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公交出行結構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交通擁堵 路網密度 路網結構 快速路 主幹路

城市交通擁堵愈來愈嚴重,大都市變成了“大堵市”,交通擁堵成為一種“城市病”。產生擁堵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解決的辦法?無論專家還是普通市民都在思考。本文以武漢市為例,對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對策。

一、武漢市交通現狀

2010年底,武漢市戶籍人口為837萬,主城區人口483萬,主城建成區總面積447平方公里;軌道交通通車裡程28.5公里,城市道路長度約2724公里,道路面積7125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了國家規範要求(7—15平方米),位於中值區間。2010年底機動車保有量達到104.6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49萬輛。

武漢市道路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以過江通道為紐帶的主幹道上,城區中心的交通擁堵表現為從中心向外圍迅速擴散的趨勢,其中高峰小時流量大於5000輛的路口從2008年的68個增加到2010年的80個,年均增長6個;高峰小時流量大於1萬輛的路口從2008年的16個增加到2010年的22個。近五年來,武漢市道路執行車速呈下降趨勢。2010年三環線內平均車速為20.0公里/小時,較2009年下降0.4公里/小時、2%,較2005年下降6.3公里/小時、24%。

從擁堵的節點分佈來看,2010年武漢市交通易出現擁堵的80個節點中,主幹路上有64個,佔了總數的80%。主要為沿常青路—青年路—武勝路—武珞路一線,擁堵點達18個;解放大道沿線擁堵點14個;雄楚大街沿線擁堵點8個。表明車流、人流都集中於主幹道及其交叉節點。

二、城市交通擁堵的一般原因

對武漢市出現的交通擁堵進行分析,容易發現,武漢市具有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的一些重要原因。

1、道路網密度偏低

國家規範的道路網密度標準為5.4—7.1km/km2,武漢市2010年底主城區等級道路密度僅為3.2km/km2,只有國家規範最低值的60%。國際先進城市均非常重視構建高密度的城市路網,如東京、巴黎、紐約、柏林等城市的路網密度都超過10km/km2。

2、道路網等級結構不合理

根據規範,路網合理的級配結構比例,即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比例應為1∶2∶3∶7。2010年底武漢市路網結構比例約為0.7∶2∶2.3∶3.7,主、次幹路密度基本滿足規範,但快速路、支路相當欠缺,嚴重製約城市交通快速執行(不快),也影響路網整體效益發揮(不暢)。

3、公交出行比例不高

大城市的日常出行應以公交為主,其出行比例需達30~50%,特別是軌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要大。東京、巴黎、倫敦等大都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則達到了90%以上。目前,武漢市公交出行僅為23.8%,離建設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最低標準30%尚有較大差距。其中公交設施中最欠缺的是軌道交通,武漢市軌道交通通車裡程僅28.5公里,且不成網,與國內大陸地區2010年軌道通車裡程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廣州236公里等差距十分顯著。

4、停車位嚴重不足

2010年武漢市機動車擁有量達104.6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49萬輛),而停車泊位僅有31.5萬個。按照國際通行的1∶1.2的泊位供需比例,僅私家車就需要停車泊位59萬個,即使現有停車泊位全部用於私家車,缺口就達50%。而香港現有59萬輛機動車,但有63.86萬個停車泊位,是武漢的2倍。

5、人、機、非沒有嚴格分離,過街設施缺乏

武漢2010年三環線內人行立體過街設施126座,其中人行天橋85座,過街通道41座,與大城市的要求差距明顯。如香港現有1169條人行天橋及人行隧道,北京有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共620座,廣州現有人行立交規模也已超過270座。

6、管理措施還需加強

管理措施對城市道路交通暢通影響極大,武漢存在交通組織不盡合理、佔道經營、違章停車、車輛隨意變道、交通指示系統不完善、交通訊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交通組織還待進一步優化,道路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削減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7、都市計畫佈局結構不合理

就業崗位與居住的協調分佈、完善的生活設施配套等均能給交通帶來好的結果。目前武漢部分割槽域現狀功能較單一,以居住功能為主,不能提供相對平衡的就業崗位,增加大量的交通往返於中心城區與周邊組團之間。如後湖、常青、金銀湖、南湖等地區與主城區之間的交通,不僅出行距離長,而且其中機動車出行比例高,高峰時段道路雙向流量分佈不均勻,潮汐現象明顯,高峰時段易出現擁堵。

8、施工對交通的影響

武漢市處於大建設、大發展時期,多個建設階段並存,既有大規模的軌道建設,也有大規模的道路建設;既有快速路網的建設,也有次支路的建設;既有道路的新建,也有道路的升級改造。武漢市現有各類工地近5000個,其中在建交通專案約300個。這些專案基本位於城市幹道和交通的主流向上,施工將佔用一定的道路資源,減少實際交通供給,將給原本擁擠的道路新增巨大的壓力。

三、城市交通擁堵的深層原因

上述原因是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的一般原因,但路網結構和空間分佈的不合理帶來的出行的結構不合理,則是導致交通節點擁堵的深層原因。仍以武漢市為例,通過一些典型片區進行對比分析。

1、武漢典型擁堵片區分析

(1)青年路新華路片區。該片區指青年路(發展大道—解放大道)和新華路(發展大道—解放大道)所夾區域。長約4公里,寬約0.8公里,面積約3.3平方公里,公用路網密度5.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區內部路網),路網間距平均300米,最小間距180米,最大1000米,僅有2.5縱和10橫的道路網路,路網分佈極不均勻。是漢口地區典型的堵區。

其主要原因是該範圍內有中山公園、北湖、西湖等公園,又有多個大型居住小區。這些致使公用道路上一般長達300至1000米無連通道路,各小區都像一個口袋,各口袋的出口都連線到一條主次幹道上,同時利用同一條道路出行,導致擁擠。各小區內部道路不對外,利用率極低,致使小區外部公用主次幹道使用功能不明確,既當小區支路(短距離出行),又當幹道使用(過境交通),同時又是步行道和非機動道。這導致公用道路功能混雜,斷面過寬,道路寬度往往是50米以上,含6條機動車道+兩邊5米左右的非機動車道+5米左右的人行道。另外,因為小區以居住功能為主,內部不可能將各種設施配套齊全,小區居民對外出行率高,且主要依靠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車、電動車、自行車),這樣又導致私人交通工具購置率高和使用率高。

(2)中南路、武珞路、卓刀泉北路和八一路圍合的片區。該片區長4公里,寬0.9公里,面積約3.8平方公里,路網最小間距880米,最大2200米,僅有2縱和4橫貫通的道路網路,公用路網密度僅3.4公里/平方公里,路網分佈極不均勻。該片區分佈著武漢大學、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洪山公園等,內部道路均不能對外使用,公用道路貫通性極差。是武昌地區典型的堵區。

2、武漢典型暢通片區分析

(1)漢口老租界片區。該片長4.0公里,平均寬約1.0公里。該片區面積與常青路新華路片區相當,約4.2平方公里,公用路網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區內部路網),路網平均間距150米,最小路網間距100米,最大200米,有5縱18橫的道路網路,路網分佈均勻。

該片區除中山大道江漢路段擁堵外(為商業密集點),其餘道路均全日不堵車,且道路斷面均很窄,大多2車道﹢兩邊2—3米人行道,該區域多采用單向交通組織,公交線路佈置合理,交通順暢。

(2)青山區南乾渠片區。該片區長3.3公里,寬1.2公里,面積約4.0平方公里。該片區道路分佈均勻,平均間距200米,公用路網密度9.2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區內部路網),約為常青路新華路片區的2倍。該片區道路斷面均不是很寬,2車道居多,兩邊2—3米人行道,公交線路佈置合理,整個片區交通暢通,流量分佈均勻,市民出行便捷,步行也極方便舒適。

3、國際先進城市路網分析

日本東京都總面積2186平方公里,人口1300萬,汽車保有量460萬輛,人均0.36輛;北京市域面積1680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961萬,機動車保有量480萬輛,人均0.25輛。由於人口密集,交通堵塞也曾是東京市府面臨的難題。儘管現在也經常堵塞。東京都人均機動車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其解決交通擁堵除了靠公共交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非常完善的路網格局,緩解了高峰期的交通擁堵狀況。

東京中心城(區部)621平方公里(與武漢主城區相當),道路總長約1.18萬公里,道路總面積9834萬平方米,道路面積率約16%,路網密度為19.03公里/平方公里,約為武漢主城區的6倍。東京路網主要由街道、小區內部道路(是貫通的)和高速路組成。中心城區路網分佈均勻,道路平均間距為100米,很少有被大院分隔的情形,很多樓宇四周均有道路可通行,道路之間的間距為30—40米。

四、對策建議

從以上各片區路網和交通執行的差異分析可知,武漢市部分片區內的居住區、學校、醫院、公園等大單位自成體系,嚴重分割道路,造成路網格局不合理,從而形成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網,帶來長距離、跨區域的出行需求,而同時公交體系不完善又促使市民依賴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最後大量交通集中於主幹道上,且主幹道上交叉口主要依靠訊號燈轉向,容易引發主幹道交叉口的嚴重堵塞。構建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網,減少長距離、跨區域的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結構,這是改善交通擁堵的關鍵。為此建議:徹底開啟各居住小區、各大單位。城市的交通不能由房地產開發商主導,城市開發需要統籌安排,開啟各居住小區、各大單位,讓道路相互貫通起來,形成密集的路網,路網間距應控制在200米之內,路網密度應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一方面能夠有可能充分組織單向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還可提供大量的沿街商鋪,解決就業。減少甚至廢除主幹道。封閉的小區、大單位是造成堵塞的原因,主幹道+訊號燈的通行方式則是形成堵塞的載體。建議將目前規範規定的“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的城市路網體系逐步調整為“快速路+街區道路+街區內部道路”的體系,近中距離出行依靠街區道路,長距離出行依靠快速路、無訊號燈。通過路網結構的調整和改變,改變市民的出行習慣和方式,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結構。由當前的私人交通工具(大量小汽車、大量電動車、大量自行車)為主,公共交通為輔的模式,轉變為私人交通工具(少量小汽車、少量或無電動車、少量自行車)為輔,公共交通為主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武漢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院:2011武漢交通發展年度報告(藍皮書)[R].2011

[2] 鄧毛穎:廣州市交通執行特徵分析及改善途徑[J].城市問題,2010(11)

[3] 楊向前:民生視域下我國特大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研究[J].都市計畫,2012(1)

[4] 高明華、張正河:關於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解決途徑[J].城市問題,2009(10)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3

摘要: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劇增加,導致城市交通環境質量日趨惡化,城市交通己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制約因素。本文在綜合考慮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交通環境汙染、能源消耗和其他問題的背景下,從多種角度來重新審視交通規劃的變革方向,拓展城市交通規劃的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 城市生態交通規劃城市空間 生態足跡交通結構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問題不可能被與處在產生它們同一水平的認知能力所解決。”因此,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必須跳出對現有城市交通問題認識的框架,重新審視城市交通的發展。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交通問題,也都有為解決交通問題而量身訂做的交通處方與隨之發展的交通模式,這些交通問題、處方與模式看似迥然不同、各具特色,因為它們都是在各自獨特的社會脈絡與時空背景中逐漸長成的,但仔細分析實是相似,因為問題產生的本質與經歷卻是共同的。本節期望通過對北京市交通發展的分析,進一步深化對城市交通的認識。

1. 北京市交通發展特徵

儘管八十年代以來,北京的道路交通建設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交通需求與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的雙重失衡日趨嚴重,從而導致大範圍的交通擁擠阻塞和城市活動效率每況愈下。

(1) 汽車交通發展失控,道路建設難以適應超常增長的需要。

(2) 道路網結構和客貨運交通結構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擁擠阻塞。從北京市區道路網結構看,二環路和三環路雖己改建為半封閉的快速路,四環、五環快速路也已建成通車,但由於環路之間缺乏快速聯絡線,因而難以成網。

2. 北京市交通與城市發展互動關係的啟示

(1) 城市佈局與形態的發展固然與城市的歷史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形態與發展水平、規劃理念與規劃實施體制等自然、社會因素相關,然而也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與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供給條件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2)城市土地使用佈局的無序化發展,反過來又必然加劇城市交通需求的畸形發展趨勢(例如時空分佈的過度集聚),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對交通規劃建設決策做出誤導,迫使決策者在中心區的交通供給上進行更大的投入,而無力顧及引導外圍地區開發所必要的交通設施建設。

上述北京市的交通發展成功與失敗經驗的分析表明,人們對於城市交通的認識從開始忽視城市交通的作用到逐漸認識到其在都市計畫發展中的引導和制約作用,並全面考慮城市交通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城市交通,深化對城市生態交通內涵的認識。

3.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內涵

通過對國內外城市交通發展的審視,深化了對城市交通系統的認識,在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需要重新建立城市交通發展的目標和價值觀念。因此,本節通過對城市生態交通系統內涵的分析,探討交通對實現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和維護生態平衡的影響,為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特徵勾繪一個大致輪廓。

4.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概念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定義為:以城市生態學理論為基礎,考慮生態極限約束條件,以人和物的移動為目標的高效、公平、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系統。研究城市交通生態交通系統的目的就是通過研究城市交通各子系統間各種有機聯絡,掌握城市交通系統的演變規律及其影響因素,對城市交通系統現狀進行評價,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交通規劃方案,創造一個適宜居住的城市人居環境。

5.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特點

(1)以人為主體的交通系統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主體是人類而不是車輛或其它交通基礎設施,這是與傳統城市交通的根本區別,城市生態交通以提高人的可達性為目標,並引導城市向高可達性演變。

(2)人工與自然生態複合系統

城市交通系統的載體一城市環境由人工與自然生態環境複合而成,其主要部分是人工環境系統,不僅表現在城市人口、密度遠遠高於城市綠色植物和動物的密度,還表現在城市是人類創造或人類改造而成的,人類的各種活動時刻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與經濟系統的介面,包括與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的協調,與能源利用政策的協調,對城市產業結構與

佈局的影響等。

城市生系統的目標是把將城市視為線性、開敞的系統轉變為將城市視為閉合迴路或更平衡的迴圈。而城市交通是一個開放的線性系統,應該用輸入/輸出的觀念進行思考,考慮最小化輸入/輸出量,促進城市生態平衡系統的迴圈。

6.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發展目標

根據上述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概念與特點分析,其總體發展目標是建立一種合理的交通模式,既能提供快捷、舒適的出行條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滿足交通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地汙染與破壞,真正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城市成為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睦的理想人居環境。

7.城市生態交通規劃理論框架

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發展目標和價值觀念為我們描繪了城市生態交通規劃的方向和目標。由城市生態交通系統的概念與發展目標可知,城市生態交通規劃必須考慮交通活動對自然影響的生態極限約束,實現人和物的移動。因此,本文給出的城市生態交通能源和資源消耗的型式;二是中觀和微觀上,土地利用密度、混合程度和鄰里開發型式應以合理的客運交通供應結構為導向。主要是運用交通與土地利用一體化思想,通過研究城市居民總體出行特徵(出行次數、出行距離等)的變化及土地利用開發程度的變化,建立城市人口規模一土地利用佈局交通需求總量相關關係分析模型;研究城市規模(人口、地域面積)及城市形態(土地利用佈局、地形條件等)對城市交通用地的要求及對城市交通結構的影響。同時研究城市交通系統對人口集聚、土地開發的反作用,與城市戰略規劃相結合,確定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確定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後,就進入交通供給與需求預測分析階段。現代社會高度資訊化對城市居民出行特徵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對居民出行產生機理的影響及由此引起的居民出行目的、方式、時耗、分佈、密度等出行特徵的變化。同時城市居民總體出行方式結構又取決於交通發展政策如交通投資開發政策,土地開發政策,交通市場政策,交通環境政策等,因此交通總體方式結構預測實質上是個決策過程。

城市交通供給分析包括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供給分析,主要通過分析主要交通工具的執行特點,研究各交通工具的動態時空消耗模型及對道路網路、停放空間的需求,提出具體城市在具體道路空間和城市交通結構條件下城市交通系統總體容量。

在交通分析與交通需求預測分析基礎上進行交通供需平衡分析後,進入交通系統結構優化階段,這是城市生態交通規劃的核心內容。交通結構的優化受各種因素的約束,包括強約束條件和弱約束條件。強約束條件指規劃滿足交通需求目標和生態約束等必須滿足的約束條件,其中生態約束主要是通過城市生態足跡承載力供給分析與交通活動對自然影響量度計算(交通方式生態足跡分析)來確定;弱約束條件包括其它輔助約束如建設資金約束等,弱約束條件有時為了主要目標的實現而可以放寬。另外,城市總體交通結構、路網方案、交通流量、環境質量、能源消耗、土地佔用等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相關關係,因此總體交通結構優化是一個不斷反饋、調整的平衡過程,其貫穿規劃的始終。

在交通系統總體結構優化的基礎上進行的交通供應設施規劃包括以可達性為導向的綜合交通網路規劃和各單項交通規劃。當然這部分內容也要受生態極限的約束,體現在整個交通網路的資源、能源消耗、土地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約束上,該階段是保證巨集觀交通結構能滿足交通需求和生態約束等條件的重要環節,同時要注意進行多次交通供需平衡分析。

結語

從城市交通與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交通供需平衡原理,城市交通規劃地位的思考三方面重新審視了城市交通的內涵,認識到城市交通發展觀念需要更新,城市交通發展理念首先要明確交通的目的是促進現代社會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為代價。交通規劃不應以機動性為主要目標,交通服務的可靠性和可達性應被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加以強調。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4

【摘要】

新世紀以來,交通擁堵問題一直都是影響和困擾城市發展的主要難題,也是制約城市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這種現象在大中型城市表現的尤為明顯,由於交通擁堵而造成的時間浪費、經營成本上升、交通事故增加以及環境汙染加劇等現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更是增加了社會經濟成本,嚴重阻礙和制約著國民經濟發展。本文就城市交通堵塞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其存在原因和現狀做了簡要分析,並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與策略,以其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交通擁堵問題,從而使得廣大百姓受益。

【關鍵詞】

城市擁堵;交通問題;社會發展

就目前的社會發展分析,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成為一項世界性難題,而在我國,受到我國基本國情影響,使得這種問題表現的尤為突出。當前,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成為我國政府和相關工作人員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這些是當前世界各國研究的焦點,對於這一話題的研究也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可以說是一種百花爭鳴的局面。

一、城市交通擁堵概述

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城市化程序中面臨的普遍性話題,也是嚴重困擾和影響著社會經濟進步與發展的一個難題。在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我國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很多城市在發展中都出現了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尤其是西安等一線城市,其交通擁堵問題更是尤為嚴重。

1、城市交通概述

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中,城市交通這一概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被社會各界人士所熟知,成為一項眾所周知的話題。就目前的城市交通進行分析,其主要的工作內容和標準在於城市交通系統、道路以及客運流通的路線,但是因為受到城市的規模、性質以及結構的影響,使得各地的城市交通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和特點,但是其總的來說都是以客流量的運輸為主要重點的,都是在上下班為客運高峰時間段的一種發展模式。

2、城市交通擁堵概念

交通擁堵是一個世界難題,也是一個眾所周知的話題之一。新世紀以來,這種問題在我國各個地區都逐步顯現了出來,成為整個社會發展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和模式。一般來說,在目前社會發展中城市交通擁堵的蔓延已經成為一種定勢,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通常來說交通擁堵一般都是發生在一個路網的關鍵部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路交叉口,但是這種現象隨著車流的增加和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的延長和變動,有些時候甚至是蔓延到城市的各大交通要道。

3、交通擁堵的特點

在通常情況下,對於交通擁堵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髮現,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規律性:一般來說,城市交通擁堵現象的出現都存在著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主要體現在每天的上下班時間段,由於這一段時間人流量大,因此在短時間內會形成車流和人流的高峰期,這就造成了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同時每年的國家法定假日也經常會出現交通擁堵現象,若無其他影響,那麼這個規律就表現在年年如此。

其次、波動性:這種波動在通常情況下都表現在一週之中週一到週五的擁堵時間段是一致的,而週末由於休息的原因則表現得波動較為緩慢。

最後,週期性:一個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經常都是呈現出一定週期的,這種規律主要可以體現在周律性和月律性兩種。

二、城市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和解決措施

1、出現原因

1.1 城市用地不合理

居民收入增長刺激了汽車消費(對家庭而言,汽車消費其實是僅次於房地產消費,第二大消費專案,汽車消費的繁榮有利於擴大內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西安市區城市道路汽車承載量急劇上升,已經超出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但是不能因為目前道路出現擁擠就否定居民購車這樣的行為,更不應該認為這是造成問題的原因而剝奪更多的市民擁有汽車的權利。

1.2 辦公建築過渡集中

繁榮的經濟建設吸引了大量人口湧入城市,西安市區人口數量急劇加大。以高新區為例,每日早上9點之前,來自西安東、南、西、北主要城區的市民需要選擇私家車或公交車前往高新區工作,下午則需要以同樣的方式返回,這就對高新區主要進出道路幹道(集中在高新路和唐延路的南北方向)提出了最為基本的通行量要求。為更形象的說明問題,以高新路(從光華路十字至高新路高新區入口)這一段為例,距離大約200米長度,雙向3車道,平均車輛佔有道路長度為6米,那麼由南向北,此段路最多承載100輛車輛以10km/h的時速通過,一旦來自各個方向的車流都彙集到這一路段,數量超過了100,甚至幾百量級,那麼通行情況就極端惡化了,即使在十字路口布置4名交警甚至6名都無濟於事(況且,由於個人原因,多名交警在一個路口執勤還存在一個協調一致的問題),因為,超出了道路客觀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能力,只能讓車輛以極低的速度緩慢挪動通過。

2、應對策略

2.1 城市用地不合理改進建議

加大西安城市基礎建設。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加大對城市交通道路建設的投資,改擴建主要幹道,在主要路口全面實現立體交通樞紐。

西安主要路口仍然停留在地面環島方式水平(在德國,上個世紀70年代,環島立交就被認為已經不是用於大流量通行,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立體化立交),效率低下(南北、東西通行仍然需要繞行環島半圈才可以通過),應該對我市各主要十字路口進行立體化改造,不僅提高十字路口東西、南北向的無障礙通過能力,而且保障左轉和右轉車輛的無障礙通過能力。

2.2 發展協調城市

“十一五”期間受國家產業政策扶持而快速發展的汽車工業和支援的汽車消費刺激政策利好影響,西安居民汽車消費十分活躍,各類排量汽車銷售量快速增加。但是,與之配套的停車位建設卻沒有趕上步伐。這就導致大量機動車白天停在道路兩側、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上,晚上依然如此,只是換成小區周圍的道路兩側而已。交管部門對此進行了處罰也是不能解決問題。

因此,在“十二五”期間,西安市應該加強對停車場的建設,以公共停車場為主,允許並鼓勵民間資本進行停車場建設。新建停車場決不能以地面空曠地為主要形式,而應提倡立體化建設,提倡建設地下、地面、地上多層立體化建設方式,在最小佔地面積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使用率。

加大處罰力度,對於不按規定在非機動車道非停車位上停放的'機動車進行處罰,特別是在高峰時間段,處罰力度加大(每天都需要交警巡視,發現一輛處理一輛,持續一週,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這一點很重要。不處罰就不會有讓人遵守的規矩。

目前通過接聽交通廣播路況播報的方法有侷限性。路況播報不是實時的;大多數私家車司機思維上並沒有全域性道路概念。因此,建議在主要道路增設道路狀況實時指示牌,顯示前方道路及其周邊道路的擁堵情況,提前告知機動車司機,做好提前分流。

三、結束語

交通擁堵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尤其在大城市,交通擁堵及由此導致的時間浪費、運營成本上升、交通事故增加、空氣和噪聲汙染加劇等,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增加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嚴重阻礙了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做好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研究與優化至關重要,是解決城市發展隱患的關鍵所在。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5

摘要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是一個集工程技術與社會管理為一體,兼顧“硬”科學與“軟”科學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在建設創新型應用人才的背景下,將CAD技術引入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建設中,構建基於CAD技術應用的公安交通管理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不僅可以鞏固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能加強公安技能的培訓,為提升公安隊伍科學管理的能力奠定技術基礎。

關鍵詞

CAD技術;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實踐教學

1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現狀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是一門綜合性、系統性、社會性及動態性的專業,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兩個方面。交通系統是與整個社會經濟系統密切相關並相互影響的複雜巨系統,其自身又是一個由諸多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要素所組成的有機整體,是一個多目標、多約束、開放性的大系統。[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執法等手段,正確處理道路中的人、車、路、環境之間的關係,使交通儘可能安全、暢通、和諧發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是一個集工程技術與社會管理為一體,兼顧“硬”科學與“軟”科學的綜合性、實踐性專業。

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實際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我國高等教育雖有百年曆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終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創新、重條件輕管理、重區域性輕整體的觀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視訓練學生的警務執法技能,而忽略對決策性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一名卓越的警務人才,不僅需要靈活掌握警務執法技能,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的決策性創新實踐能力。

(2)資源配置不佳,教學條件有待提高。隨著公安院校辦學規模、專業數量、招生人數的擴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複雜性與艱鉅性日益突出,對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要求也必須隨之不斷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作為新興特色專業,由原來的大專變為本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配套條件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公安院校實習基地資源較為豐富,多為地市級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門,但是校內與之配套的實踐教學條件不佳,實驗室建設、實驗器材配備還處於初級階段。

(3)課程設計單一,實踐教學缺乏創新性。由於教學理念偏差、教學條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缺乏一定的創新性。浙江警察學院交通管理工程專業雖然也開設了相關交通工程設計類課程,例如交通工程學、道路交通控制學、交通組織與規劃、交通建模與模擬等,但存在單個課程各自為政、課程間交叉融合不足,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嚴重脫節,對學生決策性創新能力的培養停留於理論認識層面等問題。交通管理工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專業,目前的課程培養體系偏重理論講授,學生缺乏對理論的綜合應用及實踐能力。同時,由於交通具有不可實驗性和不可再現性,很難在實際中對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術進行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計算機輔助以及虛擬再現的手段,可以為交通管理工程相關課程的實踐應用提供技術支援。

3CAD技術對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現實意義

CAD(ComputerAidedDesign)技術,又稱計算機輔助設計是以計算機系統為支援,進行產品和工程的方案設計、解析計算、判斷優化、分析評估和詳細設計的一門技術。[3]CAD技術由於其綜合分析能力、邏輯判斷能力、優化評估能力以及虛擬模擬能力等特點,非常適合在交通管理工程這類綜合實踐性專業中進行應用,對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深學生對專業基本概念及理論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兩大方面,課程涉及數學、物理、運籌、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可以基本掌握專業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但是缺乏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工程的創新能力。通過採用CAD技術進行實踐操作應用,可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鞏固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同時加深對專業知識體系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交通規劃與管理”課程時,學生可通過對TransCAD軟體的學習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規劃“四階段”模型。

(2)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濃厚興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基於自身專業特點,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務人才。學生在進入本專業學習時,對專業的認同感較低,認為交警的主要職責就是路面執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專業本科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對於CAD技術的引入及學習,可引導學生開展專業相關的課程設計,例如交通設計、道路工程基礎、交通事故勘測、交通模擬等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濃厚興趣。

(3)提升學生的專業培養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內在機理具有高度的複雜性,這導致瞭解決方式的複雜與多樣。[4]比如在交叉口設計或交通事故勘測中,一般都需要處理大量的資料,繪製圖紙。這些設計任務的完成,若用手算筆繪,工作量很大,花費太多時間,侷限學生的創新思維。若在這些設計中增加CAD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理念與效率,也有助於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靈活運用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增強學生的公安實戰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培養的本科生畢業後基本都輸送到公安實戰部門,學生所需具備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在這樣的大背景條件下,在專業培養中增加CAD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可以增強學生的公安實戰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複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CAD技術在交通管理工程實踐教學中應用

4.1交通事故處理

AutoCAD軟體是美國Autodesk企業開發的一個互動式繪圖軟體,主要用於二維及三維的繪圖設計,[5]也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6]由於AutoCAD軟體操作簡單、繪圖精確,且提供二次開發環境,可與地理資訊系統(GIS)、交通模擬系統、交通誘導系統等相容,在交通行業有著非常廣泛的發展和應用。交通事故處理流程中,需要對道路交通事故進行現場勘測,繪製精確的事故現場圖作為事故處理的依據。目前,交通實戰部門人員主要通過現場手繪《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進行存檔,繪圖過程繁瑣且不精確,繪製的圖紙不易存檔儲存。因此,在交通事故處理中可以藉助AutoCAD繪圖軟體繪製現場勘測圖,如圖1所示為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測圖,圖中可清楚詳細記錄事故現場情況,對事故發生時的地點、車輛執行軌跡、碰撞型別等資訊一目瞭然。

4.2交通系統模擬

交通系統模擬可以動態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種交通現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為和各種型別道路交通流執行機理的基礎上,復現交通流的時空變化態勢,深入地分析車輛、駕駛員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徵,有效地進行交通系統的規劃、組織與管理、交通能源節約與物資運輸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藉助交通系統模擬對所提出的管控方案進行效果評估。因此,對於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課程設計中增加交通系統模擬技術的學習及應用。如圖2所示為行人過街行為模擬,通過VISSIM軟體對設計的行人過街訊號配時方案進行模擬模擬,並對方案進行評價。圖3所示為道路交叉口交通模擬,模擬交叉口的實際執行狀態,從而對優化方案進行評價。

4.3交叉口訊號配時優化

交叉口交通訊號配時優化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緩解道路擁堵提升路網執行效率的重要技術手段。利用交通輔助技術進行交叉口訊號配時的優化與評估,能夠有效提升交叉口訊號配時的效率與科學性,並能夠進行事前評估與對比分析,更好地為交叉口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依據。Syn-chro軟體是一款交通訊號輔助配時設計工具,並具備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模擬、區域協調控制、交叉口自適應控制等核心功能。同時,該訊號輔助配時軟體還具有與主流的交通模擬軟體CORSIM、TRANSYT-7F、HCS等的介面,具有較好的工程實踐價值。Synchro交通訊號協調及輔助配時設計軟體包含Syn-chro、SimTraffic、SimTrafficCI、3DViewer、Warrants等的元件,能夠實現交通模擬、三維場景生成、獨立交叉口評估等功能。Synchro相容HCM2010、MUTCD2009等重要的國際重要規範標準,為交叉口的評估與訊號優化提供了標準化的輔助決策流程。

5總結與展望

將CAD技術引入到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專業課程的建設中,可以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加強學生的公安技能培養,為交通警察隊伍輸送綜合型、應用型的警務人才。作為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的教育者,應該努力探索新的領域,挖掘新的技能。在專業培養的過程中,儘量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軟硬體設計條件,將應用和開發結合起來,將CAD技術廣泛並巧妙地應用於交通管理工程專業的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王煒,過秀成.交通工程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6).

[2]康君奇.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4):7-9.

[3]陳明輝技術的發展現狀與進展[J].廣東科技,2002(5):22-23.

[4]鄧明君,秦鳴.談交通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J].交通職業教育,2009.4:16-21.

[5]戴學臻.交通工程CAD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3.

[6]尚守平,吳煒煜.土木工程CAD[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8.

[7]雋志才.交通系統建模與模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4.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6

引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如何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 我國城市交通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城市交通綜合整治規劃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城市交通綜合整治是近幾年隨著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加重而發展起來的

研究方向,在實際應用中尚處於探索發展階段,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1)缺乏系統的概念,近期交通治理主要是針對現狀交通問題進行的應急性規劃,要求在短時期內能找到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途徑,容易陷入“頭疼醫頭、腳疼腳”的境況,使交通問題得不到根本治理,也許短時間城市交通問題得到一定緩解,卻加重了城市未來的交通負擔,甚至埋下更嚴重的交通隱患;

(2)在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中,沒有綜合考慮道路網的因素,多數是嘗試從問題的某一個角度來解決該問題,沒有把交通問題放到城市大系統中去考慮,沒有將城市快速道路系統、自行車系統和步行系統綜合起來,將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絡和相互影響的關係進行充分地分析,所採用的解決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

(3)對於城市交叉口交通問題的整治也忽略了系統的觀念,沒有把交叉口放到整個路網會考慮解決問題,僅從單純的一個點提出解決措施,進行交通渠化、訊號配時忽略了相近交叉口的協調設計;

(4)在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時忽略了出行效率與運輸效率之間的平衡,注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忽略了城市交通的管理,導致城市無法達到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平衡,交通問題日益嚴重。

二、城市交通綜合整治規劃的總體改善策略

面向近期交通綜合整治規劃的總體改善策略主要是針對現狀交通系統存在的問題,結合未來交通發展形勢提出。通過交通整治規劃使整治區域內的交通擁堵程度降低,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其總體改善策略如下:

(1)完善城市道路系統,建立佈局合理、規模適當、等級結構合理、功能清晰的城市道路體系;

(2)提高停車設施供應,滿足現有車輛的停車需求;

(3)完善公共場站、公交停靠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4)完善行人交通系統,構築以人為本的交通空間;

(5)加強交通管理,最大限度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

三、城市交通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設計

(1)道路系統整治規劃方案設計

道路系統是城市交通的載體,是城市交通暢通的物質保障,傳統的交通規劃就是道路網的整治,雖然已經暴露了其不足之處,但我們進行交通整治首先考慮的依然是道路系統的整治,一個完善的道路系統可以為城市交通提供一個良好的執行平臺,城市交通的高效、快捷執行提供物質保障。首先,進行要用系統的方法,把路段、交叉口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從巨集觀上對城市道路進行分析,有步驟、有層次的完善城市道路網,在規劃的層面儘量避免斷頭路、畸形交叉口的存在。具體進行方案設計時根據近期實施路網,考慮以下因素:加強過境通道的建設、有效分離過境交通,加強對外通道建設、強化與相鄰區域的聯絡,加強內部道路建設、強化片區間的聯絡,加強片區內支路的建設、改善片區內“微迴圈""。其次,由於歷史原因或者其他不可避免的人為因素,在路網完善的基礎上仍會存在一些不規範的路段、交叉口,此時,我們應在微觀層面上,結合整體路網改善措施,對交通擁堵路段、交叉口進行交通綜合改善設計,優化路網,形成一個暢通、高效的城市道路系統。

(2)停車系統改善規劃方案設計

隨著機動化時代的降臨,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城市交通問題不僅表現在“行車難”,還表現為“停車難"",“停”已經影響到了“行’’,因此,在治理交通時我們不能忽略對城市停車系統的整治。進行停車系統整治改善總體目標是加強社會公共停車場及貨車專用停車場建設,解決停車設施匱乏的歷史遺留問題。在加強硬體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停車管理,執行建築物停車配建標準及規範路內停車,總體上滿足停車需求。具體進行停車場方案設計時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嚴格執行建築物停車配建標準,保證新開發建設的建築物不再產生新的停車問題,改善已有建築物停車條件;

2)新、改建社會公共停車場,彌補行政辦公、商業公共停車缺口;

3)合理設定路內停車,對部分幹道採取禁停措施,充分挖掘部分支路道路資源,合理劃定停車位;

4)完善貨車停車條件,新改建貨車專用停車場,解決營運貨車亂停放問題。遠期配合貨運體系、貨運場站的規劃建設相配套的貨車停車場。

(3)公共交通改善規劃方案設計針對於面向近期交通規劃的公共交通改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城市公交分擔率,優化人們出行方式結構。根據整治區域公交的供需情況,實施公交優先策略,優化調整公交線網,完善公交場站建設,重新進行公交停靠站的佈局設計,提高公交覆蓋和服務水平。具體方案設計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優化公交線網。此專案的展開應參考該

區域的公共交通專項規劃,若公共交通專項規劃同期進行,整治規劃的公交線網優化提出一般建設性建議即可,對於一些重要道路,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公交專用道和訊號優先的設定。面向近期的公交整治一般涉及不到線網的規劃,只是對一些重複係數大的線路進行適當的調整,增加公交線路的聯通性。對於一些新增的線路要聽取群眾的意見,同時要注意這些新增的線路會帶來場站、站點的增加。面向近期的公交整治主要還是從場站佈局和停靠站改善來考慮,以提高公交運力和運能,為整治區域實現公交優先提供一個良好的執行平臺,更好的與公交專項規劃結駁。

2)加快建設公交場站

①以整治區域公交出行需求為依據,合理規劃場站佈局,增設場站;

②以提高公交覆蓋率為目的,調整場站佈局;

③以《城市公共交通站、場、廠設計規範》為指導,科學完善場站功能;

④在軌道周邊建設場站,加強與軌道交通換乘。

3)停靠站改善設計

①有必要、有條件一般都設定港灣公交站點:

②站點配套的整治設計,如站牌、以人為本候車設計等;

③交叉口進出口道公交站點的設定。

(4)行人交通改善規劃方案設計

同樣,行人交通整治也要從系統的角度進行考慮,從總體上把握,而不僅僅是針對某個交通問題進行方案設計。在確定總體整治思路時,分塊、分片區考慮,使思路清晰。針對我國城市行人交通的現狀特性,一般可分為商業區或中心城區行人交通規劃、對外主幹道行人交通、區域行人系統規劃等。具體包括人行過街設施整治規劃方案、人行道整治規劃方案、無障礙通行系統整治規劃方案等。

(5)交通管理改善規劃方案

交通管理是建立在整治區域路網條件上的,路網條件不完善,管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只能是階段性的排堵,隨著城區建築容積率的提高,城區道路面積率也應相應提高,供需矛盾仍會激化。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必須進行交通管理改善的研究。

結束語:

適應現代的城市發展要求,提高規劃設計的科學水平,推動城市交通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是21世紀我國城市交通“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沃爾什. 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79 ~ 116

[2]王煒,徐吉謙,楊濤,等. 城市交通規劃理論及其應用實踐.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1 ~ 10

[3]徐吉謙.關於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1:2,7-9

[4]馬健霄.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分析與改善技術[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1,25(2):71-74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7

[摘要]

隨著智慧型校園建設步伐的加快,學校僅靠門衛對機動車輛進行管理已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學校通過建設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利用電子裝置抓拍車牌號對車輛進行身份識別、分類管理,可以有效管控進出校園的車輛,極大改善校園交通環境。

[關鍵詞]

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校園交通;管理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進出大學校園的車量也成倍增加。校園空間大,停車基本不收費或者收費低廉,且沒有時間限制,除了學校公車和師生的車輛之外,很多社會車輛也隨意進出或者想方設法進校園停車。以揚州大學為例,目前,校內公車和師生擁有的私家車已達3000多輛。除本校機動車輛(以下簡稱車輛)外,還有一些社會人員以借用校內體育場館鍛鍊、周邊住宅小區停車困難、社會停車場收費較高等為由,千方百計將車輛駛入校園。相關統計顯示,學校4個校區的10個校門每天車輛進出量達一萬餘次。龐大的車流量,不僅給學校交通管理帶來困難,還給師生帶來安全隱患。其中,社會車輛借道穿行、不服從校方管理、不遵守交通規則行駛和亂停亂放問題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校方正常的教學、科研、生活秩序。學校如何有效管理進出校園的車輛,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1傳統模式下車輛管理的弊端

在傳統模式下,學校一般採用加強校門管理、印製《機動車專用通行證》等方式對進出車輛進行管控,但在實踐過程中,這些方法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車輛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有些門衛管理人員的責任心不強有的門衛認真負責,會認真詢問、查驗進入車輛;而有的門衛工作責任心不強,存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現象,甚至有極個別人在收受車主香菸等禮品之後就予以放行。

1.2《機動車專用通行證》辨識困難學校雖然在通行證的製作與發放上遵循號碼與車輛對應的原則,但是在實際檢查中發現車證不符現象不在少數,多為車主互相借用,更有甚者使用假證、偽證矇混過關。

1.3難以有效管控校外車輛進校學校對外交流廣泛,各類活動多,且情況複雜,而一些車主使用各種藉口進入校園,僅靠門衛詢問式的管理,無法對其進校目的進行甄別,也難以有效管控校外車輛。1.4夜間及節假日管理鬆散夜間及節假日,門衛人員的管理往往容易出現鬆懈情況,如校門處無有效的物理隔離,容易形成管理漏洞,一些社會車輛會趁機進入校園。

2幾種門禁管理系統對比

學校使用什麼型別的門禁管理系統比較合適呢?經調研,部分高校已建成並正在使用的門禁管理系統主要有刷卡式門禁管理系統、射頻式門禁管理系統、電子標籤識別系統和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這幾種門禁管理系統各有利弊。

2.1刷卡式門禁管理系統該系統採用近距離票箱機讀IC卡方式來識別進出車輛的許可權從而對車輛進行管控。其優點在於成本低、技術成熟,但卡片易磨損、壽命短,同時卡片容易被複制,無法做到卡與車唯一對應,而且外來車輛進出時需要取卡、換卡,通行速度較慢,容易引發擁堵。

2.2電子標籤識別系統該系統在校門處安裝接收裝置,通過遠端讀取車輛唯一的電子編碼(RFID標籤)來識別進出車輛的許可權從而對車輛進行管控。其優點在於識別率高,標籤本身價格低、體積小、無需電源支援,目前,很多城市在汽車年檢的綠標中加入了該項技術。但是,該技術的普及率不高,對沒有標籤的車輛識別和記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加裝其他的車輛識別裝置進行輔助管理。

2.3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該系統利用數字攝像裝置和計算機資訊管理技術,通過採集車輛牌照影象,完成車牌自動識別,實現對車輛的分類管理。

3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的特點和優勢

車牌號既是車輛的外在身份標識,也是其固有屬性,通過視訊抓拍車牌對車輛進行身份確認,是今後車輛識別的主流發展方向,其特點和優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車牌號具有唯一性,通過車牌號識別車牌身份,解決了一卡多車、卡丟失、卡損壞等原因帶來的難以管控進出車輛和識別困難等問題。

(2)車輛進出時,攝像機通過拍照自動記錄相關資訊,有效解決了因髮卡、換卡引發的車輛擁堵問題。

(3)與其他識別系統裝置連線方式相比,視訊車牌識別系統採用TCP/IP網路方式,佈線、施工、維護更加容易、便捷。

4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的網路架構和實現

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的車牌識別、車牌的有效性判斷、開閘指令的發出由攝像機獨立完成,有效降低了系統對網路和伺服器的依賴,增強了擴容能力,能夠適應學校多校區、多校門同時聯網管理的需要。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採用3層網路架構:第1層為管理中心伺服器,對停車系統集中管理設定,實現內部車輛准入授權,提供進出口通道引數、外部車輛收費方案等設定,能夠查詢、統計各種報表:第2層為崗亭客戶端,門衛可以對道閘進行工作監控與業務操作,實現顯示出口圖片,查詢相應的入口圖片、入場時間,計算停留時間及費用、收費開閘等功能;第3層由出入口硬體和前端檢測與資訊釋出裝置組成,通過接受管理中心伺服器的控制指令,實時資訊顯示。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主要由管理計算機、地感線圈、攝像機、道閘和資訊顯示屏組成,當車輛駛入或駛出通道時,車輪壓地感線圈觸發安裝在入口和出口的高清車牌識別攝像機,攝像機抓拍、識別、處理車輛的車牌資訊,並將識別結果傳送到管理計算機,管理計算機根據識別結果查詢資料庫。對於已輸入資料庫的車輛牌號,系統對比匹配後發出指令,閘機自動抬杆放行;對於未輸入資料庫的車輛,需門衛手工抬杆放行。

5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在校園交通管理中的作用及思考

視訊車牌識別管理系統的運用,實現了對進出車輛的分類管理。學校可以根據情況對車輛實時授權,由系統進行自動化管理。

5.1減少車輛擁堵現象系統內車輛在15km/h的速度下,攝像機可抓拍車牌並進行比對,道閘自動抬杆放行,從識別到抬杆放行約為2秒,從而減少車輛排隊擁堵現象的發生。

5.2對社會車輛精確收費社會車輛進入校園時,需經門衛手動抬杆放行;出校門時,系統拍照並自動匹配入校時的資訊,根據收費方案核算收費金額並顯示在崗亭管理程式介面上,從而實現對社會車輛的計時收費管理。

5.3杜絕社會車輛借道穿行和隨意進出現象多校門建設管理系統時,可根據校門實際情況分為有人值守和無人值守兩類。有人值守的大門設收費崗亭對所有車輛開放;無人值守裝置只對系統內車輛提供自動通行服務,車牌識別攝像頭在無人值守的模式下,自動完成車輛資訊核實、比對和道閘抬杆放行等流程,系統外車輛無法通行。圍繞視訊識別管理系統的安裝和使用,仍有一些問題需要加以關注和思考。

第一,系統建設佈局的合理性。學校校門空間有限,在系統建設過程中,除保證機動車進出的便捷性外,也要充分考慮行人及非機動車通道。學校畢竟是以學生為主,而學生進出校門一般採用步行和非機動車兩種方式,如果非機動車道預留過小,在上下班、上下課高峰時段極易造成交通擁堵,引起師生不滿。

第二,門衛工作內容的轉變與管理。系統建成後,門衛的工作管理內容有了新變化。一部分門衛從管理員轉變為收費員,校方需要根據業務實際做好人員選拔和專業培訓;另一部分門衛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對車輛和行人管理上,一方面要積極協助收費員做好對社會車輛的詢問和引導,減少因跟車太緊發生逃費現象,另一方面加強對行人及非機動車輛的管理,制止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進入機動車道,防止道閘落杆傷人。

第三,車牌識別準確率需要進一步提高。從實際的使用情況看,視訊車牌識別準確率達到95%以上,雖然誤差比例較小,但由於校園車輛進出量大,還是給管理帶來一定困難,一些系統內車輛因識別錯誤無法順利進出校園,極易引發車主的不滿。同時,除車輛車牌本身汙損無法辨識外,技術部門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太陽直射下車牌因陰影識別錯誤、字母識別錯誤等情況。

第四,符合學校管理要求功能的開發與實現。目前,管理系統平臺主要是針對社會停車場的情況進行功能開發,從車輛的分類及管理上看,相對簡單。而學校車輛多、類別多,情況複雜,有一些特殊需求系統暫時還不能實現,如車輛分校區、分時段的管理;對部分車輛限時、限校門進出;使用停車抵用券車輛多次進出的統計;同一車輛進出不同校區、校門的計時收費等。這些問題還需要技術部門進行專項開發。

交通擁堵方面的論文 篇8

摘要

近年來,城市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並且大量的人口開始湧入城市工作和生活,這就對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使交通建設質量得到保障,必須加強對材料及裝置的控制,同時還應多采用一些效果較好的維護養護技術。本文就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的探討,並且給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這些建議均是在實踐考察的基礎上得來的,可將其運用到交通工程的實施過程中。

關鍵詞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質量控制

引言

當前,各地區之間的聯絡日益緊密,出行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交通工程建設的規模和數量都在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卻經常出現城市道路和設施質量不過關的問題,嚴重影響車輛通行的安全性。為解決這一問題,除加強對施工過程的管理之外,同時還要做好後期的維護養護工作。本文就具體分析這一問題。

1施工管理

1.1方案優化

通常針對一項施工專案會設計出多個方案,因此作為投資方來說,其必須對各個方案的設計要點進行詳細的論證,並對其各自的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施工環境進行篩選,確保方案的合理性,若發現方案中存在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現象,必須與設計人員進行溝通並完善。還必須充分考慮到經濟性這一原則,儘量選擇一些既能夠保障城市道路施工質量同時又能夠節約資金投入的方案。

1.2材料控制

材料的質量與交通工程的建設質量之間有著直接關聯,因此應加強對材料的控制。①在材料正式進入施工現場之前必須對其質量和效能進行全面檢測,同時還要檢查材料的合格證書等必要證件[1]。經過初步檢測,材料進入現場以後還應再次經過檢查,可採取抽樣的方式,確保材料沒有任何質量問題之後才能用於施工。在檢測時必須針對不同材料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方法,並且配備一些專業的檢測人員,否則可能會使檢測效果受到影響。②材料進場之後必須對不同材料的名稱及重量等進行詳細的記錄,並安排合適的放置地點,避免材料因外界環境的影響導致質量受損。在材料放置一段時間之後,還應當定期進行抽查,檢測材料質量是否合格。

1.3全程監督

為使工程建設質量得到有效保障,必須對施工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的監督與管理,並且嚴格按照相關監理制度。監理人員工作執行是否到位直接影響著施工的質量,因此必須使監理人員明確自身所應擔負的責任,確保人員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只有其在專業方面達到行業標準並且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時才能使監管質量得到有效保障[2]。除選擇一些本身素質過關的人員之外,之後還應當對其進行全面培訓,使其能夠明確監理責任。

1.4養護工作

除確保施工質量之外,養護工作對於交通工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後期維護養護不當,必然會縮短道路和設施所能夠使用的期限,還可能引發一些嚴重的安全事故,因此,必須將維護養護工作落實到位。為使維護養護效果更好,應當首先組建一支高素質的養護隊伍,同時還要針對維護養護過程中所採用的技術和流程制定詳細的規範準則,使養護人員有一定的施工依據。除此之外,還應當多采用一些質量較好的養護裝置,並加強對維護養護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延長城市道路和設施的使用壽命,並且使交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質量控制

2.1質量檢測

為使交通建設的質量得到有效保障,必須事先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並且明確各施工環節的技術操作要求。同時,還可通過先進軟體對施工過程進行管理,進而使施工更加有序化。當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其對道路的要求不僅體現在質量上,同時也對道路和設施的美觀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當將技術與藝術進行融合,綜合考慮交通工程的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3]。另外,為確保施工人員的操作能夠規範化,可建立相應的責任制,以便直接進行責任的追究,針對一些在施工過程中表現較好的人員可給予其相應的獎勵,這樣能增強人員之間的競爭意識,進而使施工效果更好。

2.2施工技術

施工技術是影響交通施工質量的一項關鍵因素,儘管隨著我國交通工程的不斷髮展,在施工技術上取得一定的進步,但當前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存在較多問題,因此還必須加強控制,例如水穩層的配合比當前還不夠合理,為增強配合比的質量,必須在施工過程中反覆進行試驗,並對各個方案進行對比與分析,最終選擇出最佳的配比方案。另外,碾壓環節對於交通道路的質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此過程中必須把握好碾壓的速度,同時還應當確保路面各區域的均勻性,以免之後在道路正式投入使用環節的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性損害的問題[4]。另外,由於城市道路承受交通壓力較大,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質量上的問題,為使道路能夠儘快恢復,可採用一些先進的翻修技術,並對道路做加固處理,這樣能夠有效節約工程投資成本,同時還能夠為交通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2.3現場控制

交通工程涉及範圍較大,並且在施工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必須加強對施工現場的管理與控制,並且在每一個施工環節完成之後都必須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質量檢測,一旦發現不合理之處必須及時進行調整,確保施工質量符合要求之後才能繼續下一個環節的施工。這樣能夠使問題及時得到處理,避免在工程實施完成之後二次返工,這樣不但會造成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浪費,同時也使工程的安全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在對施工現場進行監管的過程中,還必須把握好天氣因素,及時做好防護處理,以免使材料和裝置的質量受損。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關係到整個城市的面貌,同時也起著緩解交通壓力的作用,因此為使其施工質量得到有效保障,還必須不斷完善設計方案,並且選擇效能較好的材料和施工技術,同時,還要做好後期的維護養護工作。本文就深入探究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文聰.探討交通工程專業建設與發展[J].新材料新裝飾,2014(4):45~46.

[2]朱鎖明.淺談交通工程施工技術的管理[J].民營科技,2015(8):128~129.

[3]苗婷.論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設施的作用及建設[J].黑龍江科技資訊,2012(6):174~176.

[4]張鵬.交通工程監理及施工管理研究[J].交通建設與管理(下旬刊),2014,18(11):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