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中教學創設情境做法論文

來源:才華庫 1.32W

一堂好的國小數學課,課堂框架的構成,知識點的呈現,數學思想的傳遞,學生數學技能的提高,思維能力的形成與鍛鍊,往往離不開一個好的數學情境做載體。根據教材特點,創設一個好的數學情境,串聯起整堂課的所有環節,讓數學知識的邏輯性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教師設計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策略。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創設情境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做法談談自己的觀點。

國小數學中教學創設情境做法論文

一、利用名人創設情境

名人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他們所從事職業的公共效用,所取得的令人仰慕的成就,是大多數學生都想知道或者樂於瞭解的。巧妙利用名人創設情境,串聯起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會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這一內容時,可以創設如下情境:第一步,乒乓球奧運冠軍張繼科來我校給同學們指導乒乓球的攻守技術,我們全班同學負責手持彩旗舉行歡迎儀式。如果從校門外每4米站一名同學,同學們都應該站在哪些點?學生自然就會根據倍數的知識找到:4、8、12、16、20、24、28、32、36、40……第二步,老師想如果每4米站一名同學,由於全班同學人數少,自然站的距離短,顯得不夠熱烈。所以老師想改為每6米站一名同學,同學們應該站在哪些點呢?學生依然會找到:6、12、18、24、30、36、42……第三步,為了迅速把第一種站法改為第二種站法,其中哪些同學可以原地不動?學生從線段圖上觀察到不動的同學有:12、24、36……第四步,老師提問:這些同學為啥可以不動?據此順利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從而完全達到本節課的授課目的。

二、利用“師生互相猜”一猜創設情境

有老師參與的“猜一猜”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學《0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藏起自己的書寫工具(鉛筆、自動鉛、中性筆等),然後教師猜一猜個別學生的',並板書出實際的數量。然後讓學生也猜一猜老師口袋裡的書寫工具數量。當學生猜出不同的數量以後,老師公佈謎底:老師的口袋裡一支筆也沒有。接著提問:該用哪個數表示呢?數的認識教學比較單調、乏味,當學生和老師有了這個互動的環節以後,學生對這種貼近生活的活動很感興趣,就會積極地去思考、去分析,從而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創設這樣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利用師生互考創設情境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是教師考學生,如果在教學中能設計學生考老師的環節,必然會引起學生廣泛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環節: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徵,今天我們要學習3的倍數的特徵。平時都是老師考你們,今天你們也任意寫一些數考考老師,看老師能不能從你們寫的數中找出3的倍數?當學生寫出後老師很快找出3的倍數並做上記號,然後讓學生分組驗證(學生通常會列除法算式)。接下來教師再出幾個數字,讓學生判斷。學生有的會利用2、5的倍數的特徵只看個位,有的會繼續列除法計算。然後老師問:你們和老師比,老師判斷得又快又準確,你們想知道老師的祕密嗎?接著老師告訴學生:老師其實並沒有列除法豎式,而是先口算了加法,然後口算除法或乘法。接著拿例項找出規律,本節課的難點就迎刃而解。由於教師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在師生互考中,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興致盎然。

四、利用求同存異創設情境

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技能,在新授課時,充分加以利用,找出新舊知識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做到求同存異,同樣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這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通過演示把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在轉化過程中,雖然形體發生了變化,但是體積和底面積以及高都沒有變,根據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就自然地推匯出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再進一步對比類推,讓學生髮現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都可以用底面積×高計算。

五、利用自制教具創設情境

最直觀的教學手段莫過於實物,它能充分體現教學原則中的直觀性原則。對於抽象理論,通過實物演示,可以使學生一目瞭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物演示情境應用廣泛,特別在國小數學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如在教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安排學生動手用木條做成四邊形和三角形,讓學生親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特徵,然後舉例說說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運用,並出示相應的實物畫面,讓學生動手動腦解決“怎樣使四邊形不變形”這個問題。這種利用實物演示創設教學情境、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六、利用觸覺與思維的配合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時,教師可以設計緊扣新知、過程簡單、取材方便的操作內容,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操作過程中,使他們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可以事先把學過的一些平面圖形做成卡片,另加一張圓形的卡片都裝在不透明的袋子裡,叫學生來摸出一張與其他卡片不同特徵的卡片。學生摸出圓形卡片後,師生通過對比,自然就能探究出圓的曲線特徵,圓心到圓周的等長特徵等,也為後面的學習搭建了很好的平臺。通過這一活動,學生獲得了圓的鮮明、直觀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了圓的特點,發展了思維能力,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總之,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教學,服務於教學,要做到以境導學,以境促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出發點。好的情境創設可以使我們的課堂變得富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當然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我們應遵循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避免一味追求新奇而忽略學生認知的規律。教師只有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不斷地積累經驗,學習已有的成果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加以應用,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靈感,才能創設更好的教學情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