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需處理的關係論文

來源:才華庫 2.33W

【摘 要】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是新形勢下促進企業信用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工商部門轉變監管執法方式、提高監管執法效能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操作性很強的複雜系統工程。這項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應高度重視、認真實施、循序漸進,妥善處理好企業信用監管實踐中的關係。

論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需處理的關係論文

【關鍵詞】工商部門; 企業; 信用監管。

一、與工商部門自身職能的關係。

實施企業信用監管是提高工商管理論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執法效能的重要途徑,是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基礎工作的必要手段。企業信用監管應是工商職能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時能體現出現代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發展。從工作內容上看,一方面是對工商職能的充實、深化,通過信用監管,利用現代化手段使依法監管更為到位。如對法定代表人的任職資格的合法性審查,法定代表人的信用資料庫的建立,將提供查詢功能; 另一方面是對工商職能的提升、拓展,在依法監管的基礎上,體現以德監管,從處罰到處罰與激勵結合,從他律到他律與自律結合,從打擊到打擊與教育結合,從行政管理到行政管理與社會監督結合。

從實施形式上看,一方面在現有職能中相對突出、強化信用的要求,顯示出信用監管的特色; 另一方面,更是與現有職能的有機融合,將信用監管滲透在對市場主體監管的全過程,並通過工商業務工作的各個環節加以施行,如信用資訊的採集,就是在登記、年檢、各個專項治理、辦案等過程中同時完成的,分類監管就體現在基層工商所的日常巡查中。從戰略意義上看,一方面彰顯了服務型工商的本質要求,突出了公共服務型政府職能的再造,通過企業信用監管,促進企業信用建設乃至誠信、和諧社會建設,另一方面工商部門以信用監管為核心,著力制度創新,推進職能整合,實現全程監管,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監管機制,確保企業准入“優生”,存續“優育”,退出“善終”。

二、與管理資訊化的關係。

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工作是以工商系統自身資訊化建設為基礎,同時又對工商系統自身資訊化建設產生強大推動力。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是一個對企業的信用資訊進行徵集、儲存、加工並使用的迴圈反覆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順利實現,要以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的運用為前提,沒有資訊化的基本條件,沒有強大的資料庫,沒有高智慧的軟體,沒有互通互聯的資訊網路,企業信用監管的實施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應以“金信工程”為契機,努力創造工商部門管理資訊化的條件,加快系統資訊化建設的步伐。同時,由於企業信用監管對工商系統的資訊化要求高,它也成為加快工商行政管理資訊化程序的催化劑。首先,它促使計算機軟體的編寫、採用,促使在各項業務中運用資訊化管理,以保證企業信用資訊能夠在業務流程中實現自然輸入、交換、處理、共享; 其次,它促使計算機硬體的配置,由於企業信用監管將級別管轄與屬地管理相結合,最終通過基層工商所實現監管,這要求工商系統內部上下、橫向之間必須實現資訊交換,對外必須實現全方位地資訊輸入,促使基層工商所、視窗受理單位都具備接收、傳送資訊的條件,以保證對企業的信用監管工作落實到位。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體系的建設,要利用與資訊化共同發展的過程,搭建好技術平臺。

同時,要加大人員、財力投入,加強計算機人員培訓和專業人員的選聘,使電腦、人腦有機地結合。

三、與法律環境的關係。

加強企業信用監管作為工商職能的一個新探索,要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監管。首先,必須遵循行政執法的基本原則。一是行為法定原則,即企業信用監管的物件、內容、範圍和方式,要依法進行並對行為後果承擔責任; 二是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即對企業信用監管的依據、程式和形式,應當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監管,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三是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即對違法行為依法制裁的同時,要進行警示教育,從正面引導規範,不搞不教而誅,做到攻大奸戒小過。其次,必須依法運作。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規章賦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企業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的監管職責、已在工作中運用的檔案、報表等,是開展企業信用資訊徵集的基本依據和資料。二要創造條件規避法律問題。如信用等級評定結果的公開,最有影響的是等級好的、等級差的兩端。對等級好的,可以通過徵求意見的程式,以自願方式進行公示、提供查詢; 而對信用等級差的,因其一般都因違法違規受到行政處罰,則採取公佈其違法違規事實的方式,對其進行公示。三要注意內外有別。信用監管中的評估標準、等級、公示等,法律條件尚不充分,可作為內部監督措施實施並注意內部保密性,以避免引起法律訴訟。同時,要積極著手研究開發,為企業信用監管提供法律保障。可探索在立足內部管理後再依法、有序地向社會公開,從行政規章、法規最後到法律的立法過程。當前工作的重點,在於充分利用制定工商行政規章的空間,為企業信用監管創造條件。

如對一些報表的設計上,按照企業信用監管的要求,增加欄目,明確內容,便於資訊的處理; 對企業信用評估,可採取全系統統一指標體系、評估模型,但分地區分級統一引數的方式,以使評估既具有權威性,又能更切合各地實際; 對分類監管,可將企業的信用等級與工商系統內部已有的監管措施進行重新整合,使之配套一致。

四、與社會信用體系的關係。

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體系,其特點是: 一是基礎性。企業信用是社會信用建設的三大主體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部分,對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體系所涵蓋的企業信用,是收集、整合、儲存企業基礎的、動態的、全過程的信用,以及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的相關信用資訊,將為今後社會信用中介機構定性定量評估奠定堅實的資訊基礎,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二是先行性。社會信用體系是一項巨集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方方面面的環境條件,建設也是一個長期、艱鉅的過程。工商部門企業信用監管體系能夠成為一個有力的切入點,做到先行一步,能夠依託已有工商部門對企業的資訊優勢、計算機網路優勢、執法監管職能優勢,在較短時間不用更多的額外投入,就能實現對企業信用監管的全過程及全覆蓋,有利於較大範圍、較強力度地在全社會營造信用氛圍,同時也可在實踐中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系的理論、立法等進行具體的探索。建立一個與企業監管相關部門參與的政府企業信用監管體系,使政府對市場主體的各類監管資訊,實行有效的集中、互通、共享,將會既有助於提高政府自身對企業的監管水平,又能促進企業信用建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