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壯族民居的影響論文

來源:才華庫 8.09K

壯族傳統民居是適應所處自然地理環境條件而形成和發展的,在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的地區,壯族民居建築會發展出適應環境的不同結構和特徵。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環境對壯族民居的影響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地理環境對壯族民居的影響論文

一、基於地形地勢的民居模式分類

(一)丘陵型丘陵型人居模式多分佈在山嶺之間的田峒或谷地邊緣的山腳緩地上,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桂東南、桂南、桂中一帶。桂中、桂西南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石山遍佈,人們多居住在盆地、河谷地帶,以便於將平整土地開闢為耕地。盆地聚落規模較小,河谷聚落規模較大,聚落形態較為規整。丘陵型民居建築大多是以土坯、夯土或石塊構築而成的半地居式硬山擱檁建築;有些地區由於漢化較深,如玉林地區、欽州地區以及南寧東部橫縣等地已選擇了硬山擱檁的漢式地居。

(二)山地型山地型人居模式主要分佈在高山峻嶺的山崖、山腰和陡坡上,如桂北、桂西北、桂西等地區。其建築選擇沿等高線分臺發展的聚落模式,儘可能地順應地形。建築一般為全木結構、底層架空,木柱落地支撐的幹欄民居形式最大程度的減少了挖方。採用二層幹欄式樓房,房屋分上下兩層,二層住人,設梯而上;底層架空,圈養豬、牛、羊等家禽。

二、民居差異的地理環境解釋

(一)地形地勢壯族傳統民居建築型別幹欄。因為各地地形地勢的不同,也會有所差別。在山地,為節約稀少的坡地(多開發為梯田),當地居民會選擇在較陡的位置建設民居,以幹欄式、半乾欄式為主。豬牛圈通常設定在幹欄底層,人在幹欄上層居住。人畜共居適應了山區平地稀少的情況,又可利用牲畜警惕性高的.優點預防山區的多發自然災害,如火災、滑坡等。在山區,多為單一民族聚族居住,民族特色濃厚。在山地,隨著地勢的升高,幹欄往往越建越小,這適應地勢越高風力越大的實際。山上的幹欄建築,獨立存在,互不連線,而山腳的多連在一起,相互間相隔較近,這是因為山上比山下災害多一些,房屋相隔遠點避免一戶發生意外災害事故連累鄰里。在平原或谷地,空地較多、地勢開闊,居民多采用人畜分居型,不需要牲畜來預防大的自然災害,也能建立較好的衛生居住條件。由於地形較平坦,交流方便,不同文化相互影響,人們思想開闊;該區域基本上不是民族聚族居住,居民來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其生產活動能力要強些,方式要複雜和多於山區居民,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多。

(二)氣候植被廣西氣候型別豐富多樣,北部屬中亞熱帶氣候,南部屬南亞熱帶氣候。桂北、桂西一帶多山,沿山勢海拔氣候呈現出垂直分佈的特徵。因為各地小氣候不同,人居亦體現出差異。桂西南地區氣候炎熱,日照強烈,體現在建築上,就必須考慮通風防熱,要求建築總體佈局和建築單體要儘量開敞、通透,向陽方向出簷較遠,底層儘量架空處理(幹欄建築)。該地區民居空間進深普遍比桂西北地區長4m-5m,且開窗較少,其目的是保證室內環境的陰涼;由於雨水相對較少,房屋屋頂坡度一般較小,東西面山牆常做成木骨泥牆來提高熱容量。幹欄式建築的晒排,是以大樹較大枝幹支起構築成的平臺,用於晾晒衣物及晒穀物,具有良好的通風性,適應了南亞熱帶多雨潮溼的氣候。桂北山區的冬季較為寒冷,其民居的門樓比桂西南地區的敞廊就顯得較為封閉,這是因為冬季防風的考慮。一些山區冬季有雪,與之相適應的的是。

(三)建築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傳統民居建築原則。壯族的幹欄建築,對木材的需求較大。桂西北地區,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合杉木生長,木材資源豐富,因此,這些地區的幹欄多為全木結構並以杉木為主材。在該地區,有足夠的木材可資利用,木製幹欄建築具備可持續性,所以,這些地區的傳統全木幹欄建築能較好的儲存下來並繼續發展。而在桂南以及桂中地區,石山環境不利於杉木生長,當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石材為主,用雜木結合夯土建築混合結構的幹欄,由於雜木也日漸稀少稀少,這些地區的幹欄建築逐漸減少和消失。在盛產石材的桂西北山區,建築民居時大量使用了石材,包括石築基礎和首層牆基,甚至柱礎採用石柱以防水防朽。在土壤較多的地區則根據土質的不同選擇夯土、土胚磚和燒製磚瓦等方式獲取基本的建築材料。各地區的壯族民居在建築材料上呈現出紛繁的地域特徵。

三、小結

壯族傳統民居是適應所處自然地理環境條件而形成和發展的,在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的地區,壯族民居建築會發展出適應環境的不同結構和特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改造自然能力、手段的得到加強,對自然地理條件的依賴性逐漸降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