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歷史小論文

來源:才華庫 2.21W

與歷史有關的小論文應該進行撰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優秀歷史小論文,歡迎參考閱讀!

優秀歷史小論文

優秀歷史小論文1

摘要:“史論結合”是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策略。選擇多彩的史實,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教學,呈現多角度、不同觀點的史料,避免史論的唯一性,加強對學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思維的方法,有助於提升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國中歷史;史論結合;教學策略

近年來,各地歷史會考對“史論結合”的考查比重不斷加大。“史”指“史實”或“史料”,“論”指“結論”或“理論”。史實是史論產生的基礎,史論則是後人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歷史發表的看法。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在教學中將史實和史論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還歷史教學以本色。

一、選擇多彩的史實

學生的材料處理能力和歷史闡釋能力是建立在對基本史實理解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給學生提供的史實越豐富、越全面,學生掌握起來就越容易。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通過生動的語言、有針對性的圖畫和圖片、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藉助現代化的電教手段等方式,為學生展現多彩的史實。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能把握歷史事件的發展程序,也能對此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二、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教學

一切知識的學習均開始於對概念的理解,歷史學科也是如此。不全面準確地對歷史概念進行解讀,會使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始終停留在淺表層面,從而導致他們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無法找到準確的落腳點,無法在不同的知識概念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絡,更談不上對歷史學科體系的構建。因此,我們應當強化對歷史概念的教學,注意準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例如,講到中國近代史時,我們一定要為學生釐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則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是指形式上雖然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經在不斷髮展壯大。“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則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這樣解釋清楚了,學生就能結合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分析得出其對中國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三、呈現多角度、不同觀點的史料

如果是灌輸,無須呈現史料,更無須費力地進行史論結合;而要探究,則必須有探究的空間,有討論的餘地,有真理與錯誤的交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探究,而非灌輸,因此,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應當呈現多元的視角,要能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這樣,結論將會越辯越清,而學生也將會越來越聰慧。例如,在教學“如何評價大運河的開通”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給學生呈現瞭如下4則史料:【材料一】“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皮日休《汴河銘》)【材料二】“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宋史》)【材料三】“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胡曾《汴水》)【材料四】“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然後,我提問學生:“上述材料中的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否相同?他們分別持什麼觀點?”“隋朝的滅亡與大運河是否有聯絡?”“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大運河的開通?”細細研讀上述4則材料後不難發現,這些材料反映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所產生的影響,寫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了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材料一與材料二肯定了大運河的積極作用,它溝通了南北交通,有利於南北經濟的交流與發展;胡曾認為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這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因而對大運河的開通持否定態度;皮日休則在肯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如果隋煬帝不貪圖享樂,單憑這項功績,完全可以和大禹相媲美。我又適時予以了點撥:“同學們在評價某個歷史事件時,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一分為二地進行分析,尤其要看其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以‘開鑿大運河’為例,我們應當從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大運河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大運河在歷史上的地位等角度進行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是較為客觀的。”經我點撥後,學生又進行了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大運河的開鑿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在以後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裡,它都佔據了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地位;但是,開鑿大運河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遭到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朝的滅亡是隋煬帝眾多暴政的綜合結果,並非只是由於開鑿大運河所致。

四、避免史論的唯一性

有時,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不同立場、不同史觀、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是尖銳對立的。歷史評論既是歷史學習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歷史教學的關鍵處和著眼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側重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論,而不是隨意加以限制、強制,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應當鼓勵,儘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關於“辛亥革命”,既有人說它勝利了,也有人說它失敗了,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其實,教師只需要給學生提供4張圖片——《皇帝倒了》《辮子割了》《袁世凱率領百官祭孔大典》《簽訂“二十一條”》,學生就會形成較為辯證的認識。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社會風俗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辛亥革命之憾:民主共和沒有真正實現,民族獨立沒有實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讓學生根據材料各抒己見,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就是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辯論會,讓學生針鋒相對,展開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鍊,思維層次可以大大提升。

五、加強學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訓練

要想訓練學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其前提是教師精選史料,最好不超過4則。這些史料既可以是教科書上的歷史故事、歷史圖片以及引言、導語等,也可以來自課本外。這就要求我們多鑽研、多積累。此外,選擇的史料必須真實可信,要有可靠的出處,並且要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選好史料後,教師要圍繞史料設計1~2道探究題,最好通過由淺入深的設問層層鋪墊,引領學生在適度的新情境中,回顧已學內容,運用已會內容,或識別、判斷,或聯絡、區分,或歸納、分析,進而走向必要的創新生成階段。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兩則史料,引導他們在比較的基礎上,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趨勢或者隱藏在背後的內容。教師最好讓學生自行講解,講解時注意圈出關鍵詞句,從而將對史料的解讀規範化、系統化。

六、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思維的方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在瞭解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嘗試體驗探索歷史問題的過程,通過蒐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嘗試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每節課上,我們都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某段話或某一章節的主要內容,要求他們先理解文中所講內容,然後自己組織語言加以表達。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自行蒐集資料、整理資料,讓他們試著寫寫史學小論文,這是教會他們“論從史出”的有效途徑。這種寫作,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往往會提出一些新見解,甚至是某種新觀念。學生只有動手找了、動眼看了、動腦想了、動口講了、動手寫了,才能掌握歷史思維的方法,才能培養髮散性思維,才能提高學習能力,才能建立起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也才有可能將此能力由歷史學習擴充套件至其他領域,從而終身受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教學的基本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積極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鼓勵學生依據正確的歷史觀,結合史料,自主進行歷史評論。教師不要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學生,這樣,他們的歷史綜合素養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升,而這,也才是國中歷史教學所應提倡的。

優秀歷史小論文2

摘要:隨著中國教育體系的發展,學生的基礎教育尤為重要。新課標以教學中師生的“雙邊”理論為核心,指出了教師是“教”而學生是“學”的角色關係。這表明了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溝通是很關鍵的,這對加強教師和學生教學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策略

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說在新課標形勢下形成一套創新型的師生互動模式對教學質量來說尤為關鍵。國中歷史教師同樣要深刻地認識到這點的重要性,加強課堂的教學模式的能動性,全方位豐富教學內涵,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質,將互動教學作用發揮到極致。

一、目前國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教師沒有肩負起引導者的責任

歷史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詳細的課程計劃,尤其是針對課上的互動活動,都要提前做好籌備工作。部分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許能掌握好互動的規律,但是大多時候只有學生自己在行動,而教師缺乏指導能力的話,很容易讓學生偏離課程中心。所以說教師的主導性還是有一定作用的,給學生討論空間的同時更要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保證課程的正常開展,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躍的氛圍

有些教師雖然知道課堂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但是卻忽略了學生間的交流和互鑑。對於傳統的分組式學習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多學生不願意主動參與其中,就減少了交流探討的機會。教師可能覺得學生之間的探討過於淺顯達不到效果,無法抓住課程的重點,會延誤課程的進展。但是這樣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沒有學習的動力,沒有共享的學習過程著實讓人覺得無趣。

(三)課堂互動內容學習價值不夠高

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看出,一些教師單純地認為互動就是給學生提問題,太多的問題設定可能會使學生感到厭倦。教師過多地關注課程進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方式來給不同的學生講解,忽略了學生間的差異性,這樣會給學生拘束感。目前我們需要的還是更加深入的教學。

二、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一)創造融洽的師生關係

課堂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是共同學習的平臺,師生之間相互瞭解才是關鍵,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師要明白,與學生創造出融洽的關係對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師生關係處於比較和睦的狀態下學生會感覺更加輕鬆,學習起來沒有太大的壓力,和教師互動就像是一個交朋友的過程。學生會逐漸適應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氛圍,對歷史的學習更加有信心和樂趣。融洽的師生關係不僅可以給學生營造和諧向上的學習環境,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讓教與學變得更加簡單和容易,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教師要做好課前的預備工作

好教師不但要好好上課,更重要的是對於每節課都要提前做好課程計劃安排,提前想好互動的形式和方案,對於互動環節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要提前想好應對政策,以免正常上課時節奏被打亂。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問互答的環節之外增添多一點和歷史有關的遊戲環節。在瞭解學生學習狀態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分步分組地引導,讓學生儘快融入歷史學習的主題,教師監督學生把握好學習節奏,以最好的學習狀態上完這節課。比如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提示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提前預習一下,對裡面的精彩內容先進行一定的瞭解,然後在上課時可以讓有意向的學生現場表演,根據課本情節內容來進行自己的表演,增強大家對歷史情節的印象,有助於歷史課程的學習。

(三)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

現在的國中生可能處於比較桀驁的時期,對於這個時期的學生教師要用更溫和的教學方式指引他們。相對來說他們的思維形式比較獨特,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做出有效地應對方案。注意多帶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性活動,體會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樂趣。對於一些浮躁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責問學生,這樣會使學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師要多和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溝通,全面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的地方,多進行鼓勵,多發現學生的講課時要有歷史情節感,將學生帶入歷史的發展中。

(四)利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對歷史人物情節的好奇心,針對課本里的故事情節加以擴充套件,將學生帶入情節發展之中,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過程。比如說在學習《春秋》這門課時,教師課前收集好相關的典故,然後向學生提問,以講故事的形式將歷史知識滲入其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活動,還可以降低知識的難度,便於學生學習。對於學生的學習反饋,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改正和擴充,學生有哪裡不清楚不瞭解的要及時做出解釋。

(五)通過多媒體形式教學

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已經被應用到歷史課堂學習中,併成為一種比較流行的學習模式。這樣最大形式上優化了歷史教學。國中生相對來說比較活潑好動,比較注重形象問題,歷史原始的教材還是不夠有吸引力,書本上的文字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偉大,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更真實生動的歷史故事情節,以動畫視訊的形式展現出來自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歷史情感隨著教學視訊慢慢地發散出來,整個課堂充滿愉悅的氣氛。教師給學生播放《虎門銷煙》的視訊,學生通過幻燈片觀察硝煙的壯闊前景,同時思考當時的政治格局,瞭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在此過程中歷史的情感也得到了昇華。

三、結語

根據以上論述,在國中歷史互動教學不僅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還對學生本身的學習互鑑有莫大的益處。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送同學互相探討,得到更豐富深刻的知識,同時全方位加強了學生整體素質,對教師的教學經驗也有很大作用。教師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學習渠道給學生,以互動的形式交流自己的興趣點,活躍課堂氣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