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論文

來源:才華庫 3W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們堅持構建中國式的和諧社會,這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聲,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農村留守兒童論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農村留守兒童論文

[摘要]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都是長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託給老人或親戚或朋友,這些父母片面的認為只要孩子不缺錢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後果卻讓家長們始料不及。很多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護和引導,造成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難生,學習上的後進生,思想、行為上的問題生。為了減少上述現象的發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們堅持構建中國式的和諧社會,這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聲,尤其是廣大農民朋友的願望――這更突出的表現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上了。有人稱城市務工的農民朋友的子女是“無根的一代”,是因為他們既不熟悉自己的家鄉,更不熟悉農村,他們不可能再像父輩一樣在城市裡扎不下根就回農村去,這些“無根的一代”,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做城市的過客,這樣就導致他們在城市中沒有根,在農村也沒有根,衍生了他們的困惑和迷茫,也就多了些憤世嫉俗。生活的艱難,對前途的絕望,極易使“無根的一代”鋌而走險。據調查:農民工子女頻頻走上犯罪道路,並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今天已經有1億多農民進城務工,農民工第二代已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如果這個群體中有1%的人犯罪的話,後果就不堪設想。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遠比這些“無根的一代”更難,更欠缺,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無根的一代”,起碼還有父母的關懷,能體會父母的親情,但農村留守兒童連這最起碼的情感都沒有了,豈不更讓人擔心?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農村學校的教育問題了,這種現象顯然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目前,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其父母都是長年在外打工,把孩子全部交託給老人或親戚或朋友,這些父母片面的認為只要孩子不缺錢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更大的缺陷和後果卻讓家長們始料不及。調查顯示,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缺乏父母的關愛、引導和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以下一些問題:一是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的生活照顧和引導,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生長髮育得不到保證,身體健康也受到很大損害。二是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的自覺性不高,消極學習的現象和思想很嚴重,有的還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業偏差,嚴重的甚至還有逃學或輟學的。三是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留守兒童缺少情感溝通和疏導,情感和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困惑,心理極度不健康。四是道德行為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發生事情得不到及時糾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導,缺乏必要的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很差,甚至於缺乏是非觀念,違法違紀案頻頻發生。五是安全問題,據全國婦聯對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而經常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護。由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呵護和引導,造成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成了生活上的困難生,學習上的後進生,思想、行為上的問題生。為了減少上述現象的發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把我們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兒童的問題解決好。

首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是培養青少年品質的主要陣地,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決定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但留守兒童不僅缺少家庭環境,有的甚至於體會不到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當然就更不要說什麼家庭教育和引導了。我所知道的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學生,其父母就是長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引導,就形成了問題學生:雖然文化學習一直不錯,但行為和思想就出現了偏差。性格極度要強,經常稱王稱霸,對她自己來說,她看不慣的事,她一定出面干涉,干涉不聽就用武力征服。對她看不慣的人,就召集她的追隨者一個一個的對之進行懲罰,還不允許別人反抗。更不允許別人告訴其他人。否則就是違背了她的意願,就會變本加厲,她自己認為她是老大,所以她自己可以早戀,但絕對不允許她的追隨者也早戀,否則就是對她的大不敬。

留守兒童往往都是一些隔代教育,上代教育或自我教育,而這些教育方式往往都是一些不良的教養方式。比如:一些人一遇見孩子犯錯誤就簡單的以體罰就完事,但另一些人則完全相反,對孩子的錯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特別放縱孩子的過錯;對孩子的需要上,一些人是一味的拒絕,表現為極度的冷漠,而另一些人則是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生怕孩子不夠,尤其是在金錢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就使得這些農村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習慣。尤其是在缺乏感情和責任感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力差,易衝動,具有攻擊性,情緒不安,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等不良人格特徵。在家庭結構上,父母離異或一方亡故的家庭,使孩子缺少較全面的關愛和呵護,孩子的不良行為有時會得不到及時糾正,結果感情發展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偏激、仇視,衝突較多,對孩子的消極感情較多,這些都容易引發孩子的暴力攻擊性行為。因此一個溫暖而又和睦的家庭,將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徵。

家長也應該注意到,不要一味的把“忙”、“沒時間回家”作為理由或是藉口,一定要儘量抽出時間來和孩子溝通和培養感情,來自父母的親情和溫暖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取代的,而讓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長自身的關注和愛護,相關機構的關注和措施是治標不治本,只是輔助手段,從各個方面減少對孩子的不必要傷害。

其次,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關,學校教育是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的。青少年由家庭進入學校,在特設的教育環境中接受系統的教育,對青少年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關鍵之所在,所以學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擺正關係,讓德育教育到位,片面強調哪一點都有悖於黨的教育方針。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仍單純的以升學率來衡量一個學校的教育工作的優劣,結果使得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而擠佔其他副科時間,課外資料增多,忽略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家長也把眼光放在每所學校的升學率上而不注重學校的德育教育,造成教師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也導致了學校和教師重智輕德,造成學校德育“空殼”、“失控”,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就更不能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造成學生不僅僅視力下降,脊柱彎曲等生理殘疾而且形成了不關心政治,思想覺悟低,“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等思想殘疾和品德殘疾。所以學校德育工作必須落到實處,真正實施,貫徹德育為首,“五育”並舉的教育理念。

比如,有的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情況登記制度。各班級對在校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登記,瞭解和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對留守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建立校園媽媽(爸爸)代理制。動員全校黨員教職工根據學校留守兒童的人數每人聯絡幾名兒童,當好校園媽媽(爸爸),以一個家長的身份去關注兒童的成長,關心兒童的生活,密切注意兒童的心理變化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健康快樂的成長。開展以“感恩”、“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等為主題書信大賽活動,通過兒童發自肺腑的親情告白,抒發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親人的感激之情與感恩之意,以達到震撼心靈,培養健康情感的教育目的;開展“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的故事”為主題的故事會,讓留守兒童講述自己從父母那裡聽來的“在外打工的故事”,或邀請中途回家的家長講述,對兒童進行艱苦奮鬥的教育、感恩教育、成人成才教育;對留守兒童進行專門的法紀教育、自理自護教育,指導兒童雙休日合理休閒,安全遊玩、自覺學習;結合慶祝國慶,組織留守兒童編排大型舞蹈《太陽鼓舞》,豐富了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資源,利用網路把學生家長與這些留守兒童聯絡到一起,在網上面對面的談心交流,讓留守兒童在網路教室裡感受親情,去聆聽家長的教誨,體會父母的關心和愛護。

再次,社會是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現實課堂,社會“大課堂”的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無時無刻不在給青少年打上或好或壞的烙印.因此,社會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尤其是對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特別是輿論宣傳工具,報刊雜誌網路以及各種文藝節目,對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模範的推動作用。為了淨化他們的心靈,必須治理好社會環境,有人提出應當將留守兒童納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我認為是必要的;還應該加大法律保護監督力度。只有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方面都一起行動起來,緊密配合,步調一致,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上好社會這堂大課,才能卓有成效的培養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高覺悟的一代新人。

總之,只有讓所有的人,所有的機構共同努力,齊抓共管,才能把留守兒童教育好,為祖國的建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減少犯罪,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留守兒童是一個越來越龐大的群體,讓社會多一點關愛,而父母自身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用各種各樣的方式給他們的世界裡多一點溫暖,既然給了他們生命就也要給他們一方充滿陽光的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