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論文

來源:才華庫 7.17K

摘 要: 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為高職體育教育指明瞭方向, 學校體育在終身體育的貫徹落實中, 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是終身體育思想貫徹落實的重要環節。 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 從體育理論教學、培養學生自主鍛鍊、 如何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和如何養成鍛鍊習慣等方面, 闡明瞭自己的觀點和方法。

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終身體育思想論文

關鍵詞: 終身體育 學校體育 思想 興趣 習慣

終身體育作為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 與國際終身教育思潮密切相關。 在國外, 早在 20 世紀60 年代 , “終身教育 ” 一說 , 經由繼續教育專家朗格朗首次提出, 體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隨終身教育順勢分娩自不待言。 終身體育這一思想的提出, 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體育學者的贊同, 並逐漸形成為一種新的體育思想。 在我國上世紀 80 年代, “終身體育” 伴隨中國改革和發展正式誕生, 隨時空延伸而拓展。

從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來看, 對終身體育思想的貫徹落實還不盡如人意, 一方面, 一些高職院校對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思想的貫徹落實不到位, 另一方面, 許多體育教師對終身體育思想認識模糊, 沒有把終身體育思想真正融入到體育教學實踐中。 同時, 我們還要看到, 我國中學教育還處於應試教育階段, 在此階段, 學生應該具備的體育意識、 知識、 習慣和方法並沒得到, 因此, 待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後, 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思想的貫徹落實顯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1、終身體育

其含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指人從生命開始至生命結束中學習與參加身體鍛鍊, 使終身有明確的目的性, 使體育成為一生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 以體育的體系化、 整體化為目標, 為人在不同時期、 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的實踐過程。

2、終身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係

青少年時期, 正是打好身體基礎的 “黃金時代”。 從人體自身的發展來看, 這一時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如果在這一時期裡應當得到的鍛鍊而沒有得到, 到了成年以後, 時過境遷再進行鍛鍊, 雖然也有效果, 但由於基礎未打好, 往往是事倍功半。 我們要放眼未來, 首先要從現在做起。 保證現在精力旺盛地學習, 同時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也為將來從事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準備。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 學校體育中學生處在 6-22 歲年齡段, 是從學齡兒童進入青春發育期的關鍵時期, 也是有目的、 有計劃、 有系統地全面鍛鍊身體, 促進身心健康, 掌握體育的知識、 技術、 技能, 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 培養體育意識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 身體生長髮育得如何, 直接影響著人的一生。 如果少年時期身體發育得不好, 如脊柱側彎、 駝背、 呼吸機能差等等, 到了成年以後往往無法彌補, 而成為終身的缺陷。 所以, 學校體育在終身體育的體系中, 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是終身體育的重要一環, 是人們奠定終身體育基礎的關鍵時期。

3、從理性角度加以灌輸強調

終身體育這一思想的提出, 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體育學者的贊同, 並逐漸形成為一種新的體育思想。 為了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思想得以貫徹落實, 必須安排一定的體育理論課, 以豐富多彩的多媒體形式, 以典型的體育案例, 從理性角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終身體育思想認識, 具體來說, 從以下二個方面入手。

3.1、人體自身發展, 需要體育鍛煉伴隨終身

人體自身的發展, 是有規律可循的。 人的一生一般要經歷三個發展時期, 即生長髮育期、 成熟期和衰退期。 由於體育鍛煉具有增進健康、 增強體質的作用, 對人的各個不同時期的身體健康, 都具有積極影響。 所以, 體育鍛煉要根據各個不同時期人體發展的特點, 提出相應的要求。生長髮育時期的要求, 是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髮育; 成熟期的要求, 是保持旺盛的精力與充沛的體力; 衰退期的要求, 是延緩衰退、 延長工作年限、 延年益壽。

不同的發展階段鍛鍊的要求不同, 鍛鍊的內容與方法也相應有所不同。 也就是說, 人的一生都應當伴隨著體育鍛煉, 不同的時期, 有不同的目標和要求, 不同的內容與方法。 鍛鍊身體不可能 “一次完成”, 更不能一勞永逸。

3.2、終身體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 對人們的健康狀況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由於體力活動減少, 工作、 生活的節奏加快, 精神過度緊張, 生活改善, 攝取的熱量過多等一系列的變化, 造成了高血壓、 心臟病、 肥胖症、 神經官能症等現代文明病的產生, 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人們為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 健康意識普遍增強, 使體育鍛煉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 防治文明病和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4、掌握體育的知識、 技能, 學會自主學習、鍛鍊

體育的知識、 技術、 技能, 是科學鍛鍊身體的手段和方法。 對增進身心健康、 增強體質, 不僅具有近期 (在校期間) 的效果, 而且具有長遠(走向社會以後) 的影響。 但是 , 由於不同年齡段身心發展狀況的。 差異, 鍛鍊身體的目標、 內容和方法也相應有所不同。 教師有必要學生在校期間教會且掌握必要的體育知識和方法, 以適應和協調不斷變化的情況, 取得預期的鍛鍊效果。

例如, 在已往的保健知識的教學中, 基本上是教師講解, 學生在聽, 很多學生認識模糊, 遇到創傷之後不知如何是好, 我在教學中, 是以小品的方式, 讓學生編排一些在體育課中意外受傷的情景短劇, 然後讓學生處理受傷的運動員, 在通過學生們之間的討論, 說出救治的方案和辦法, 然後教師對學生的方案給予評價和修正。 以小品編排的形式上課, 學生容易接受, 印象深刻。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很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 並能夠學有所用, 終生受益。

其次要教會學生把握好運動強度, 告訴學生如何監測心率, 不管是跑步還是游泳、 打球, 所有的運動歸根結底都是靠心率的變化來控制運動強度的。 如果強度高於平均值就不能獲得好的健身效果。 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鍊身體, 不僅會影響鍛鍊效果, 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測量脈搏最好的選擇是頸動脈部位的脈搏。 其測量方法是讓學生用一個手的食、 中二指觸控自己對側頸動脈部位的脈搏。 在未運動前先測量 15 秒自己的安靜脈搏乘以 4, 知道自己安靜脈搏/分; 然後開始有氧運動 20 分鐘, 運動結束即刻測量脈搏15 秒跳動的次數, 然後乘以 4, 可以據此推斷運動中的每分鐘脈搏。 目前計算運動適宜心率的方法是很多的。 一般常用的一種: (220-年齡) ×60%~85%, 例如 : 20 歲的男子運動後適宜心率為 (220-20) ×60%~85%, 即運動後每分鐘心跳次數為 110~135 次比較合適。 學生掌握此方法之後, 在自身的鍛鍊中可以科學的`檢測訓練強度的合理性。

5、培養興趣、 愛好, 養成鍛鍊習慣

興趣和愛好是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驅動力。中學以下的學生, 往往以滿足心理要求為主要傾向, 表現為以直接興趣為主, 即體育活動本身所引起的興趣, 如喜歡遊戲和球類活動等。 高職學生由於對體育鍛煉的目的性更明確, 間接興趣逐步成為主要傾向, 即對體育活動的結果發生興趣。 如認識到參加耐久跑能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 雖然跑起來感到又苦又累, 但仍然能堅持參加長跑。 高職階段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 努力培養間接興趣和愛好, 並且逐步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 在課堂上我會安排一定時間, 把長跑作為課練的內容, 首先要循序漸進, 逐漸增加距離,第一次課我安排跑了 500 米的 “長跑”, 學生很驚訝, 感覺這麼短的距離, 太容易了, 最後學生都高興並愉快地跑完了全程, 第二次安排 550 米的 “長跑”, 每一次課逐漸增加距離, 每一次課挑戰新增距離, 每一次課學生都在輕鬆和愉悅中堅持跑完全程, 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能輕鬆堅持跑下 2000 米的距離, 一年時間的堅持不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堅持跑到了 3500 米的距離,而且沒有一個掉隊的同學。 在課堂上, 我會告訴學生面對困難、 相信自己的潛能, 鼓勵學生到達極點之後, 往往再堅持一會兒就會突破自己的極限, 喚醒自己的潛力, 戰勝困難的信心, 這樣學生總能在每一次挑戰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此專案產生樂趣並能很好的堅持下來, 達到了鍛鍊身體的目的, 培養了學生鍛鍊身體的好習慣。

6、培養情感、 行為、 個性以及有關體育的社會交往和合作等能力

感覺、 評價和調控等心理過程。 “自我體育意識” 是終身體育的核心, 只有樹立起自我體育意識, 才能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和積極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

怎樣才能樹立正確的自我體育意識呢?

6.1、要在已經培養起來的體育興趣和愛好基礎上, 提高對體育的理性認識

高職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對體育的直接興趣, 而應當對體育的目的、 意義、 作用、 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 進而積極自覺地、 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 變被動為主動, 使自己成為體育學習和各種體育活動的主體。 在教學工作中, 我採取以下五個方式:

6.1.1、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和諧統一

課前我會給學生準備學習的機會, 培養預習能力。 比如: 在一項技術動作學習前我會把動作要領及需要掌握的知識告訴學生, 學生通過上網查閱、 觀看視訊、 小組合作討論, 課堂展示, 評議等, 教師找出優缺點, 及時給與指導與幫助。

6.1.2、學生自我管理

體育課堂採取 “多體委制”, 即在一個班級內, 由教師任命 4-5 名體育課堂負責人, 由這些體育課堂負責人 “輪流坐莊”, 協助體育教師完成教學工作, 特別在體育器材領送、 準備活動、課堂管理等方面, 以體育課堂負責人為主, 組織班級同學完成, 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實現自我管理。

6.1.3、採取小組學習方式

每個教學班分成 5-6 個教學小組, 小組長由優秀身體素質學生擔任, 其職責是輔導組內學生鞏固、 完成技術動作要領, 帶領本組與其他各組進行比賽, 其次比賽的安排、 秩序冊的制定、 裁判工作都交給學生來完成, 各小組負責人要及時向老師反饋各組學習與活動情況。

6.1.4、對教學內容進行課後延伸

各種技術動作要領往往不能在課堂上完全掌握, 需要課後反覆練習才能達到, 這種情況下,教師給出任務要求, 在小組負責人的帶領下, 課餘時間完成任務要求, 並且在下次課的時候, 各小組要進行總結, 針對課後的學習遇到的困惑與教師交流, 教師給出合理的建議及注意事項。

6.1.5、實施教學監督檢查、 評價、 激勵、 反思

學完技術動作後, 教師要檢查監督、 瞭解學生掌握情況, 各小組及學生之間要互相評價, 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 哪些需要改進和提高, 對完成好的小組及個人給與適當加分和獎勵。

6.2、要了解自我 , 認識自己身心發展的具體狀況和身體素質

運動能力、 運動技能的水平, 特別是要了解自己與同齡人相比較的特殊性, 善於分析、 判斷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層次和水平, 以便從自身的實際出發, 取長補短, 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鍛鍊。

比如: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 我會給學生建立運動檔案, 包括身高、 體重及一些身體機能指標等基本資料和身體素質的各項成績以及一些運動專案的掌握情況, 通過三年的學習與鍛鍊, 哪些資料得到提高, 分析學生運動優勢所在, 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終身體育專案。

6.3、自我體育意識是在反覆實踐中形成的

在反覆不間斷地實踐中, 加深對體育的情感體驗, 不斷提高體育的水平, 使體育鍛煉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

總之, 體育意識是在漫長的體育學習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教師要在教學中, 讓學生成為體育學習和各種體育活動的主體, 教會學生科學的鍛鍊方法, 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 努力培養間接興趣和愛好, 並且逐步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

為步入社會也能夠更好的自覺、 主動、 積極、 持久地參與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成為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身心完善的人才。 學校體育教育必然要主動地適應社會變化的要求, 貫徹終身體育思想, 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 更好地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 陳乃林.關於終身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 .江蘇高教1999, (4)

[2] 袁貴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北京成人教育.1999 (1)

[3] 鍾振新.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調研.中國體育科技.2003 (3)

[4] 朱瓊等. 《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 3

[5] 袁南寧. 《試論終身體育教育的教育學基礎及其發展趨勢》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1993, No6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