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初探論文

來源:才華庫 1.18W

摘要: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能夠將課堂教學、課題、實踐等內容有機地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體現教學之外的以實踐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能力,培養其建立系統的專業知識聯絡功能,使人才培養突顯實踐動手能力、自我學習能力。這種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加強了創新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更體現本學院的辦學宗旨。

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初探論文

關鍵詞:工作室制度;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構想

環境設計是指對於建築室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和整合的一門實用藝術。根據建築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築設計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外環境。該專業是以培養從事室內外設計與裝飾工程設計,室內外裝飾施工、組織與管理工作、預算工程及相應多種工作崗位的高技能人才而定位設定的。據調研,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現狀為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設定依舊沿用最早的教學模式,缺乏靈活性;以單門的課程為主要構成形式,課程之間缺乏聯絡,教學的技能化不強、校企結合聯絡較差,社會與學校脫離,學校按現有的資源及認知培養學生,社會的真實需求不能與學校教學相互聯絡,學生與社會相互脫節。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突顯民辦教育的靈活機動的發展特點,可以利用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嘗試改變目前狀態。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可歸納為三結合一帶動,其中三結合是:課程內容與專案實踐相結合,將實際專案引入課堂;教師主導與傳幫帶相結合,互相提升;傳授方式與啟發式相結合,輔助日常教學。一帶動是利用競賽帶動整個年級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教學不僅侷限於課堂教學,利用工作室制進行教學以外的拓展和延續。

一、課程內容與專案實踐相結合

採用“引進專案”的教學方法,利用課餘時間,結合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真實或虛擬專案進行演練,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製作,教師充當專案總監的角色,掌握學生專案製作的階段性進展,全程進行設計、技術等問題的解決與處理。工作室的建立給予學生適合自身專業特點、實習實訓的良好平臺,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專業技能的積極性效果明顯。工作室與當地企業結合,既為企業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資源的應用場所,又為企業提供了實訓生產基地,節約了成本,創造了效益。建立設計工作室可以全面檢驗專業教學效果,提升實踐教學的針對性。

二、教師主導與傳幫帶相結合互相提升

工作室教師在專案實踐中起到主導作用,主要負責專案流程管理、專案時間節點稽核、安排專案時間進度等,解決設計流程中遇到設計與技術問題,整合資源,使專案達到良好的效果,保證學生在做專案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工作室成員公開選拔各個年級的優秀學生,成階梯形遞減。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的成員比例分別是3∶2∶1,由高年級較為優秀的成員負責帶動低年級成員,形成逐級負責制,並由此形成良性迴圈。工作室成員內部可以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習慣,為將來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三、傳授方式與啟發式相結合

工作室打破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教師只丟擲一個問題或是一個主題,讓工作室成員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設計或對問題的獨立見解進行分享,傳授正確的方法,使傳授與啟發式教學相互結合,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利用競賽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工作室利用課餘時間安排小組成員參加一到兩項設計競賽,以此結合日常教學,將平日所學課程做系統貫穿,使學生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熟悉設計流程,發揮創新意識,以點帶面地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可以解決藝術設計類教學和一般教學管理模式之間的衝突,尊重藝術創作規律,使教學更具特色、更加靈活;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同時,使校內教育與校外企業需求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專案式教學、國內外競賽、實踐等融為一體;強化以過程教學、實踐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習過程和動手能力,使人才培養突顯創新精神,更有利於精英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小建.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加速培養高技能人才,開創職業培訓新局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2]黃迎新.關於校企合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培訓,2006.1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