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論語演講稿4篇

來源:才華庫 1.38W

演講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的表達。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使用上演講稿的情況與日俱增,那麼,怎麼去寫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演講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論語演講稿4篇

論語演講稿 篇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學習了《論語》學而篇中這句話:”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格守信用 。這樣的人,即使他自己說自己沒有學過什麼,我也一定要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子夏的這句話提出了正確處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這四種關係的道德標準。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 不能做到:”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這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也可以認為他已經是個有良好教養的人了。這一句和上一句聯絡起來,就可 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

學過這句話我懂得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品質德行的修養,其次才是學習文化知識。一個人是否有學問,不是看他讀過多少本書,而是看他是否達到了做人的修養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想精通學問之道,要先從自己的品行的修養、待人接物上著手。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才能學有所成。即《紅樓夢》中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論語演講稿 篇2

大家好:

以前是不喜歡讀《論語》之類的”古董“經典書籍的,覺得生澀難懂,也不符合時代潮流。而這個寒假,卻對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愛不釋手,不僅是因為他把《論語》很好的詮釋出來,也因此讓我改變之前錯誤的想法,對中華名著產生了濃厚興趣。

看楊先生的這部書,開啟來馬上就能瞭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於研究之認真。《論語》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註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現,在註釋文字中,關於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據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後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於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孝道方面,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它忘掉,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論語》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國人,《論語》是我們的根。

論語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這個長達3個星期之久的寒假裡,我讀了一夲國學經典——《論語》。正像它的題目一樣,古代大文學家孔子用自己獨當一面的方式論述了“語”這個字。

開啟《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正向我們昂首走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 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偉人,他留下了許多供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永久反思並值得借鑑的文字。他的言行論及了孝道、治學、立德、為政,他的思想 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儘管他的思想言論尚不全部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為一面鏡子, 供後人們照出自己的面貌。

剛開始讀之品之之時,我覺得那些滿是“之乎者也”的句子和段落乏味之極,就像老和尚那樣念著無聊的經,但逐漸逐漸我被孔子的儒術渲染了。孔子注重的是 孝、學、德,而那些金錢與名義,在他的眼中只不過是糞土罷了。他的地位在文學界上很高,卻不是官場上的追獵者,他只不過是一個老師、先生,不斷以實踐教導 堂下的眾弟子。

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 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 ;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 僅安於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就是孔 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論語》是文化經典之一。它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今天我們讀《論語》,要做到繼承吸取其精 華,並賦予它新的時代內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才是學習、研究《論語》的現代價值所在。

論語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我終於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著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 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禮都在我的心底紮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 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並沒有什麼大的 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 ;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 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 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 ,要進過長時間的鍛鍊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 都是適用的。

《論語》是一本好書大家好好讀吧,我相信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