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范仲淹

來源:才華庫 2.81W

范仲淹不僅僅是一名出色的文學家,更是一名愛民如子的清廉好官。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清廉范仲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清廉范仲淹

摘要:論述了范仲淹人生的二大成因:以民為本的思想和清正廉潔自律的作風。

關鍵詞:以民為本 清正廉潔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它一生清正廉潔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每到一處必先興學育人。范仲淹自幼喪父,艱苦備嚐民間疾苦,瞭然於胸懷,因而他作官的目的,不僅僅在於一家溫飽,而是著眼於天下的黎民百姓。正如範敬宜先生所說:“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聲名顯赫、政績卓著、彪炳史冊的傑出人物燦若繁星。然而能夠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於一身,傳教和辦事二者兼備,且道德風範堪稱一流,無可疵議者,卻廖若星辰,其中當首推北宋範文正公。”

范仲淹的一生與河南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特別是他在鄧州任職期間,“不以譭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分國擾於千里”為念,正是這種憂天下的思想境界,使他吟出“南陽風俗常苦耕,太守憂民敢不誠?”的感人詩句

一、情繫百姓,以民為本

范仲淹的民本思想體現在憂民上,他“屆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主要體現在慶曆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自請知鄧,得到朝廷恩准,在他上任後,鄧州自秋至冬數月乾旱,莊稼枯黃,百姓發愁,範公更是心憂如焚,“今之刺史古諸侯,孰敢不分天子憂,自秋徂冬渴雨雪,自奏空文漸轉郵”(范仲淹《依韻答賈黯監丞賀雪》)。范仲淹不但帶領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還每日三次向朝廷奏報旱情,憂民之心,可見一斑,待到普降瑞雪,他高興得像年輕人一樣,與賀雪的人們一起飲酒擊籌,且舞且歌,慶祝來年豐收。他在《依韻和提刑太傅賀雪》中寫到:

君起作歌我起和,天地和氣須充溫。

當年此樂不可得,與雪對舞攄平生。

共君學取雪好處,平施萬物如權衡。

范仲淹心繫百姓,一心一意為百姓辦實事,關心百姓的疾苦。一天,他在花洲書院給學子講完學後,來到書院北一里處的村莊走訪,發現不少百姓都生有一種怪病,遂問起原因,有老者說,他們這一帶水質不好,凡井水都苦澀,長期飲用,便生怪病,生的`小孩不少都患有呆疾,范仲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便帶領學子在書院周圍挖井尋泉。多次都失敗了,但範公仍不灰心,堅持天天挖井不止,一天,終於在書院內西側挖出了湧泉,而且泉水甘甜,范仲淹為了讓更多的人都能飲用甘泉,便在井上加蓋了鑿有三個孔的青石板,這樣,可以供三個人同時取水,同時青石板的三個孔形成了一個“品”字。並告誡學子像井水一樣清潔,做人更要有品德、品行、品格、品位,他企盼鄧州人“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范仲淹對井的品德給予高度評價,他在《易議》中說:“井,德之地。唯井施之而不寵,存之而不溢。”他還在《清白堂記》中讚道:“井,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為官師之規。”意思是說:井,品德高尚,無窮無私,施予別人,而不自滿,清白而有德,是為官為師的道德規範。范仲淹為了紀念這事,還專門寫了一首長詩《依韻符號提刑張大傅嘗新醞》以記之,其中曰,但願天下樂,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作羲黃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老百姓非常感激範公的恩德,便將此井,取名為範公井。

二、清正廉潔

范仲淹在孟子的“與民偕樂”思想上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提升,他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在23歲時,辭別了母親,求學千里之外的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當時的應天府書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並且是國子監學院。范仲淹在這裡如魚得水,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常以孔子的賢徒顏回為榜樣,一碗飯,一瓢水,不改其樂,一心只讀書聖賢書,廢寢忘食,晝夜不息,自春之夏,經秋歷冬。青年范仲淹已是有德飽學之士。

范仲淹由於胸懷大志,勤奮讀書,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一舉考中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初入仕途,他關心國家前途命運,中正耿直。改革社會弊病,平生奉行儒家修齊治平原則,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始終堅守仁義、清正廉潔,不謀私利,想民所想,急民所急,修水壩,平邊亂,抗強敵,屢立戰功,慶曆三年(1043年),大膽提出“十事疏”綜其要為改革仕官制度,重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解民困苦。渭之“慶曆新政”“新政”切中時弊,不矢為強國富民的良策。然而任何改革總會觸及部分統治者的既得利益,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也不例外,改革推行不久,就遭到了保守派的沉重打擊,致使改革夭折,范仲淹被貶陝西四路宣撫使兼知州,因患肺病不宜繼續留任邊地,改任鄧州知州之後又輾轉於杭州,青州等地,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直到生命終結,未曾為自己、為家人、為族人謀過私利,心裡裝著因家、百姓。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的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關心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這是一種大公的精神。數百年來,這種以天下為蒼生為念的思想哺育著中華民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情繫蒼生,心繫黎民。這種仁者情懷,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支援著民族的挺立和發展。顧炎武繼范仲淹之後,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焉”。時隔千年,當今時代,它仍在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為世界的和諧發展而不懈努力。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後樂,必須要有先憂後樂,必須要有識有志有膽,范仲淹的憂樂思想和榮辱觀正是其潔身自好,勤政愛民,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人民公僕”的精神基礎,我們從范仲淹的思想言行中,不僅看到的是一位古代偉人的形象,同時更感受到千年前一位朝廷重臣一生廉政勤政的凌然正氣,讓我們研究范仲淹,學習范仲淹,從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中走來,去擁抱廉政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的明天。

註釋:

[1]范仲淹史料訟編《鄧州謝上表》

[2]范仲淹《答趙元吳書》《范文正公譜,明道二年》

[3]《用天下心為賦》《依韻答賈黯監丞》

[4]司馬千《史記、孔子世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