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薦】

來源:才華庫 5.17K

范仲淹的故事1

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范仲淹被朝廷撤去軍政要職,貶往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做知州。

范仲淹的故事【薦】

這一年,鄧州一個姓孫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憐。孫通判攜家帶口在鄧州做官,一向沒有什麼積蓄,後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間哭腫了眼睛,愁白了頭髮。范仲淹知道這個同僚生前清貧,立即帶頭捐出當月的薪俸,為孫通判治喪所用。其他官吏也紛紛解囊,各盡所能,總算給孫通判買了一口像樣的棺材。孫通判的老家遠在江西九江,他妻兒從鄧州乘船回老家最為便捷,走白河、轉漢水、入長江,一路順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買棺材之用,還有一些餘錢,正好僱一條船。諸事妥當,范仲淹派了一個捕快,隨船護送孫通判的靈柩和他的遺孀孤兒。

范仲淹帶著幕僚把孫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揮手作別,那捕快卻又跳上岸來,向范仲淹說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說,忘了什麼?”

捕快快人快語:“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個州縣都設有關防,盤查過往船隻。隨便找個藉口,就要你拿錢打通關節。大人不備足‘通關’費用,只怕這船出了鄧州境地,就寸步難行了。”

范仲淹皺了皺眉頭,對各地關防假公濟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對於孫通判的後事,官府已經給了撫卹,同僚們也已經捐過了錢物,這“通關”的費用又從哪裡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陣,嘆著氣走進了本州設在岸邊的關防公署。官署裡紙筆都是現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揮筆寫道:

“一葉輕帆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涼天。關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范仲淹把詩寫成之後,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給押船的捕快,說:“若遇關防盤查,你就拿這個應付。”

就這四句詩,能當銀子使喚?捕快雖然有些疑慮,還是接了。

捕快的疑慮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關防的官員,誰不知道範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憐貧詩,誰還好意思敲詐這孤兒寡母?捕快一路暢通無阻,很順利地把孫通判的遺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寫詩助貧解困的故事也隨之傳開。

范仲淹的故事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餚、豈、泱3個生字,會寫淹、嶽、粥、寢、凌、佳、餚、豈、咽、宰、泱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餚、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於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雲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準備:

簡報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餚、豈、泱3個生字,會寫淹、嶽、粥、寢、凌、佳、餚、豈、咽、宰、泱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餚、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於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能夠聽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雲山蒼蒼,江水泱殃,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幫助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掌握米粥、廢寢忘食、凌晨、佳餚、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於心不忍、清高、千載難逢、殿試等詞語。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出示《江上漁者》,讀這首詩,你能看出什麼?(作者對勞動人民的關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畫像,介紹范仲淹)

(1)讀讀這段話,瞭解了什麼?

(2)對范仲淹你們還有哪些瞭解?

 二、自主讀書

(一)讀課文,讀正確流利(學生自由讀)

(二)同組互讀,檢查讀書情況

(三)讀課文,想想文章寫了范仲淹的幾件事?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聽寫詞語

毫不介意粗茶淡飯廢寢忘食貧寒閉門不出

2.用上以上聽寫的詞語,試著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3.聯絡文章內容解詞

出示ppt:

劃粥割齏

(1)讀詞

(2)文中告訴我們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3)從中你能看出什麼?

出示ppt:

大夫

(1)齊讀

(2)大夫的大還可以怎麼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點水還可以換一部分,能有什麼字?

出示ppt:

隻身只得只煮米粥一隻

(1)讀準隻字在不同詞語種的音。

四、再讀課文,提出不懂問題

 五、佈置作業

1.讀課文

2.找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讀懂了什麼?

2.從這句話中看出作者什麼?

3.讀了這句話有什麼問題?

生:(1)為什麼這麼說?

(2)他是怎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

(3)他做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

(一)默讀課文,全文寫了范仲淹幾件事?(生:讀書)

(二)試著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事件。

1.隻身苦學

2.劃粥割齏

3.閉門不出

4.謝絕佳餚

 三、深入讀書

(一)自主默讀,仔細讀讀課文,用筆畫出范仲淹的言行(邊讀邊批註)

(二)討論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刻苦。

(1)對比讀,讀懂了什麼?

(2)讀到這兒,你能從文中舉例說明範仲淹十分刻苦的語句嗎?

生:從累了

生:從劃粥割齏

生:從五年未解衣

(3)課文讀到這兒,你有什麼疑問嗎?

生:為什麼他要這樣刻苦學習。

(4)再次深入讀書尋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說:我的志向,要麼當個好大夫,要麼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1)讀句子,想想他是怎樣說的,在說前加入語氣詞。

(2)練習有感情地讀這句話。

(3)從這句話中,我們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樣的人?

(4)包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再讀這句話。

四、總結全文

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

五、積累詞語

1.用筆畫出表示范仲淹學習刻苦的詞語,背一背。

2.聽寫練習。

板書設計:

16、范仲淹的故事

愛國愛民

閉門不出

謝絕佳餚

劃粥割齏

隻身苦學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簡介:

宋朝范仲淹,江蘇吳縣人,二歲時父亡,母親因家貧無力謀生,只好帶著他改嫁。及長,知此事後,即泣別母親,寄居佛寺苦讀。也因此善緣,範公從小就聞佛正法,守持淨戒,並刻苦自勵、發憤精進。長大為官後,非常篤信佛法,且樂善好施、廣修眾福。凡是他為官時所蒞守之處,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眾,帶動地方百姓信奉三寶,於興崇佛法上不遺餘力。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範公後世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範公的四個兒子不但貴為官卿、道德極高,且能遵父舍財濟世之風;其後代子孫在朝為官者亦屢出不絕,這都是得自範公的庇廕。世人若想後代子孫昌綿久遠,當學範公積善造福之方。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范仲淹未入學,母親和繼父就對他進行了良好的啟蒙教育,講述了許多古聖先賢如何立志、如何讀書、如何成就大事業的故事。每次他都認真聆聽,默記在心。聽後,他又總愛安靜地獨立思考。

商周時代,有國學、鄉學。秦漢以後,只重國學,鄉學多由民間自辦。州縣普遍興學,還是仁宗朝由范仲淹等先賢倡導的。范仲淹青少年時代,長山沒有官辦的縣學,有的只是富貴人家自辦的塾學,或民間籌辦的學宮。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年),母親便送范仲淹到長山城東南隅一所民辦學宮讀書。後人懷念他,金代泰和年間在范仲淹當年讀書之處建立懷範樓,元元貞元年(1295年)縣尹安惟洪修葺。這是後話。

范仲淹進長山學宮讀書後的一天中午,學宮旁邊一座廟宇前,湧滿了男女老幼許多人,說某某神顯靈了,人們虔誠地前來燒香磕頭,求籤問卦,神可以斷吉凶禍福,可以問前程未來。少年學子出於好奇,隨人流也進了廟宇。看到都在爭先恐後地求籤問卜,范仲淹鄭重地走到一個相士面前,抽出一簽,詢問道:“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相士回答說“不能”。周圍的人聽到這一問一答,不由得愣了,驚疑的目光投向了他。范仲淹又問:“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怎麼樣?”相士愣了,無言以對。旁邊一位老者十分歎賞這位貌不出眾卻志向非凡的少年,便仔細詢問了范仲淹的情況。在范仲淹看來,“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也” 。用吳曾轉述范仲淹的話來說:“能及大小生民者,固為相為然”,“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在封建社會中,皇帝職位最高。除了皇帝,當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居高位,最能為民造福的,當屬宰相;在民間,最能為民造福的就是良醫。良相良醫,儘管職位高低不同,在為天下人造福方面卻是一致的。

很顯然,范仲淹早年的志向不存在升官發財之念,其意向鮮明地表達了利澤生民的思想。這個少年時代願為良相良醫的人,在經過數十年宦海生涯之後,暮年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

孝水省親

范仲淹繼父朱文翰,字苑文,端拱二年中進士任平江府推官,不久京都召試館職,他便應試入館,授祕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編校。宋真宗趙恆繼位後,朱文翰得到信任,升為戶部郎中。郎中為皇帝的侍衛和隨從,地位較高。朱文翰為人耿介剛直,敢於直言朝政,得罪了權貴高官,受到誹謗中傷,景德初年被貶出京城,任淄州長史。

母親先去淄州的秋谷口照料繼父,范仲淹仍在長山讀書。秋谷口簡稱秋口,位於今淄博市博山城東荊山之麓。這裡群山懷抱,孝水中流,泉水繞城,景色幽美。長山至秋口,相距百餘里,中間由孝水聯結起來。孝水,又稱籠水,俗稱孝婦河。孝水發源博山顏神鎮,北流經淄川入長山縣境,繞長山城南,魚子溝水匯入,經城西北呂家莊,向西流經原樑鄒縣城(今鄒平舊口)西北,與濟水匯合,東流入海。范仲淹隨母遷居長山以後,與孝水結下不解之緣。讀書餘暇,每每邀同學少年,到孝水玩耍戲水,好不暢快。孝婦河的傳說,聽父老鄉親講了一遍又一遍:

顏文姜自丈夫死後,侍奉婆母特別周到細心。她每天到10裡之外的山泉挑一擔甜水,供婆母飲用。如此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無間寒暑,無怨無悔。這事感動了神靈,水缸處冒出一靈泉,甜水隨用隨長。文姜便用一個編織的籠子罩住泉眼,從此免除了她天天擔水之苦。久而久之,婆母產生疑惑,乘文姜外出,婆母發現了水缸旁的籠子,用力一掀,災難降臨,大水湧出,淹沒了房舍街巷,婆母也被淹死。文姜歸來,奪過婆母手中握著的籠子,向北一指,滔滔洪水北去,流成了一條河,這便是籠水,也就是孝婦河。孝婦河岸邊長大的人,誰不為顏文姜的孝道感動呢!

范仲淹特別孝順,母親的冷暖苦樂,時時掛在他心上。母親剛去秋口之時,他天天想念母親,寢食不安。一天,他請假要到秋口探望母親,老師與同窗擔心他路徑不熟悉。他說:這孝水不就是引路的嗎!他獨自一人沿著孝水河岸,溯流而上,走了一程又一程,過了一村又一村,大半天的光景,終於從孝水下游到了孝水上游岸邊的秋口。母子相見,淚流滿面。一段時間裡,他常常從長山步行百里到秋口省親,母親也常常順著孝水流去的方向張望。後來,繼父在秋口尋到一所學宮,把范仲淹接到秋口讀書。有時母親回長山朱家料理家務,時間稍長,范仲淹便又從秋口沿著孝水到長山探望母親。潺潺孝水,便成了連線范仲淹與母親的一條親情河。

范仲淹孝水省親的故事,感動了周圍的父老鄉親,人們讚不絕口,到處傳頌。范仲淹晚年知青州之時,他賑災救荒、掘井汲水、折錢納稅等惠民政績,感動了青州的父老鄉親。青州的藝人回憶起范仲淹孝水省親的往事,編寫了一段唱詞,唱詞中借用了初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改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口至長山一百。”63歲的范仲淹聽罷唱詞,不禁潸然淚下。請君試問孝婦水,思緒與之誰短長!

借讀醴泉寺

范仲淹從關中游學東歸長山之後,胸襟寬了,眼光高了,讀書求知的願望更強烈了。再到哪裡去讀書求學?哪裡有名師大儒呢?詢來問去,范仲淹終於做出了選擇。尋根溯源,要從五代說起。早在五代時期,鄒平人田敏,少通春秋,篤於經學,後梁貞明年間登科,歷任國子博士、司業、祭酒、太常博士、太常卿等高階文教職務。後唐時朝廷任命他為詳勘官,校勘雕印九經。歷經22年,終於完成一代偉業,周世宗褒揚他為“儒學之宗師”。顯德五年(958年),80歲的田敏告老還鄉。他身體特別健壯,耄耋(mào dié)之年不須拄拐仗,徒步往來於街巷和山野小道,講學於長白山中,每天親自為眾多學子講授經典,求學者紛至沓來。前後12年,田敏培養了一批飽學之士。一時間,鄒平學風大盛。與田敏同時,歷城人田誥在長白山西南麓的明水講學。因此,長白山一帶成為北宋初期講學成風儒學昌盛的地方。古時,許多佛寺的法師高僧幾乎都是飽學之士,有的是當地著名的儒學大師。地處長白山腹地的醴泉寺內,當時聚集著一批頗具儒學造詣的和尚,寺院的住持就是遠近聞名的儒學大師。

范仲淹到醴泉寺借讀的主意,先跟母親商議妥當後,整理了一下簡單的書籍衣物,背上包裹,便直奔相距50多里路的醴泉寺而來。醴泉寺是濟東的大佛寺,唐朝時期日本僧人曾來此求法拜佛。相傳南朝宋齊之間,由莊嚴法師所建立。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成之日,東山岩石間有泉水湧出,掬而引之,味甘芳,唐中宗特賜名“醴泉寺”。范仲淹來醴泉寺,拜高僧為師,學習儒學經典,寄居寺內,故曰“借讀”。寺院住持高僧與范仲淹見面敘談後,深感這青年為人誠懇,求學心切,而且心志高遠,便欣然收留了范仲淹這個儒學徒弟,給予學習及住宿的種種方便。初始,住持每天單獨為范仲淹講授一個時辰,其餘時間由仲淹自學。自學中遇到的疑難,第二天請教師父。師父根據仲淹提出的問題,即題講解,並且進一步拓寬思路,深層探究。范仲淹暗自歎服,師父講得透徹。每次講授,都使范仲淹覺得心地敞亮,識見大增,一天一個新的境界。

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繼父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今山東鄒平縣長山鎮範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齏劃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後來至應天府學院讀書時,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留守的兒子將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觀駕的情況,回家告訴了家父。家父讓兒子帶上官府廚師做的飯菜送給范仲淹。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去看范仲淹,發現他送的飯菜一點沒動,都發了黴。留守的兒子異常不悅地說:“我家大人聽說你生活清苦,特意讓我送來飯菜招待你,你竟然沒有吃,難道是玷汙了你,有過錯嗎?”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釋說:“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誼,讓我十分感動。但我長久吃粥已經成了習慣,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豐盛的美味佳餚,以後我怎麼能再安於吃粥呢?”留守的兒子聽罷,既感動,又驚訝:范仲淹所思所為,異乎尋常。

他讀書的時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沒有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就用涼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直提醒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的故事4

讀罷《范仲淹的故事》這篇課文,我的心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巨石,久久不能平靜。課文講述了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事。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他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全天下為己任。課文有一段寫到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都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去看,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舊埋頭苦讀。同學特地跑來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他一定再想,讀後感·我要努力成為在皇帝身邊做事的人,以後有的是機會見到他。再想想我們呢?讀書時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大驚小怪、東張西望。沒有專注力,學力效率會很低的。

課文中寫范仲淹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朋友送美味佳餚給他,他也沒吃,理由是:怕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就吃不下鹹菜、米粥了,真讓人感覺不可思議。想想我們,每天都有豐盛的飯菜,有時還會抱怨難吃。

范仲淹是人,我們也是人,只是他比我們能吃苦罷了,我覺得每個人都能成功,只看你用不用心了。學了這一課,我也想了很多,我決定從今天起,做一個有心人,將來一定也能有一番大作為。作者:賈怡萱

范仲淹的故事5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歷史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童年時代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入朝為官後,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深知他的習慣和家規。因此,結婚前夕,範純仁對婚禮大操大辦自然不敢妄想,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只買兩件稍微好些的衣服,這樣於父親。妻子兩邊都能說得過去。於是,範純仁將計劃購置的衣服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父親審定。

誰知范仲淹看過單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說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這與節儉有什麼矛盾?怎麼可以藉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費呢?”

父親的一番話說得範純仁滿面羞愧,他鼓足勇氣對父親說: “範家節儉的家風,孩兒自幼熟知,購置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可是如實稟報父親大人。新人想以羅綺做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範家家風,故不敢答應,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於他們的情面就沒敢再堅持下去。”

范仲淹聽後勃然大怒: “你知錯認改,我不再追究。但是範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如若堅持以羅綺做幔帳,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裡燒掉!”

由於范仲淹的堅持,範純仁的婚禮辦得十分儉樸,既沒有購置貴重奢侈的物品,也沒有舉得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的故事》選自語文S版第十冊第16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自強不息。課文主要講述了范仲淹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幾個故事,通過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有以下三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引伸拓展:

一是學習課文中培養學生充分利用小標題的形式,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主要故事予以靈活創新地概括。

在學生遇到困惑時,採用適當點拔、師生商議的辦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師情急之中給出答案。本節課我啟發性地讓學生針對每則故事用兩個詞語予以概括,這對我的教參與備課是個挑戰,但為了更加詳盡地表達故事的梗概,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積累適用的詞彙,何樂而不為?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總結出了以下不同於教參的答案:隻身苦學,拜師深造;劃粥割齏,和衣而眠;謝絕佳餚,粗茶淡飯;閉門不出,攻讀詩書。我要感謝同學們在本堂課中自主學習情趣的興奮表現,正是與同學們的努力合作,一個個小標題才會從我們的思考與解讀中誕生。

二是樹立大語文觀念,充分利用對比引導學生談談范仲淹的故事給自己的啟迪。

范仲淹的幾個故事,對於生活在現代小康社會的幸福一代實在是比較遙遠,難怪學生在讀書時,些許帶著質疑的語氣,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每讀一個小故事,指名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你有什麼啟迪或是看法?同時我在課堂上相機講述蒐集的關於范仲淹的材料,通過此種方式的交流,學生改變了起初的看法,也終於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學家背後的精神支柱——自強不息,勤奮讀書,對於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的意義,學生亦理解得比較深刻。

三是體現以讀為本的思想,學生並非讀不好書,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與引導是否到位。

課文中為讚揚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後人引用了範先生給予別人稱讚時的詩句“雲山滄滄,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讚揚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後人對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對範先生無限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學生在初讀時,絲毫未能體現出這句詩的深刻意義,我指名朗讀後效果依然平淡。誰能試著說說這句話的大意,終於在師生研討中我們基本弄清了此句話的大意,先生的人品與風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長。我用一段話啟迪學生:同學們,范仲淹是一個多麼謙遜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語言去評價讚揚別人,我們後人也只能用這一句先生的話來高度地讚揚範先生了!怎樣朗讀這句話才能表現出範先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樣才能讓我們永遠的記住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應當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好這句話。交流後學生再次齊讀,果然效果明顯,面對偉大的范仲淹我們豈能坐著朗讀?全體齊立恭敬地再來一次朗讀,氣勢更足了。最後我又和學生一起背誦了一遍,積累了這句讚揚范仲淹人品的詩。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勤奮刻苦的故事。

范仲淹心裡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故事一:劃粥斷齏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故事二:窖金苦讀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隻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覆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范仲淹的故事8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輕時極窮,生活艱難,心想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給貧窮無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讚此屋,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後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於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學堂,實踐了年青窮苦時想要造福眾生的宿願。

不久,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範家的曾孫都賢達顯貴,綿延不絕,傳至今已八百年了,蘇州一帶範氏後人依然興旺。

范仲淹善心為他人謀福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無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報給範氏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百倍、幾千倍,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行善的典範。

我們面對人生一再出現的抉擇,心裡曉得不管做什麼決定,都「無法」預知事情會如何發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會成功的事情。我們永遠活在不確定中,對於這樣的變化無常,我們只能「盡力」應付。我們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擇」中,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個辦法肯定能讓一個人不會逃出監獄,那就是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活在監獄裡。我們的監獄,就是不確定所做的事情是否會成功。讓我們逃出監獄,重獲自由,才能明白第七世紀的佛教大師月稱菩薩所說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機率是百分之百。」我們要承認,生命與事業是由一長串的工作組成的,我們需要一個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個必能獲得成功的訣竅,必須是要以「因果業力」的法則:「作善得福,作惡得禍」。

范仲淹的故事9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讚揚了范仲淹的高尚品德。

教學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通過題目,你認為本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誰?”從而引出范仲淹的生平簡介,讓學生對范仲淹有一定的瞭解。並且知道為什麼稱范仲淹是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瞭解了范仲淹的基本常識後,我又引出進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到底講了范仲淹的什麼事?”

學生通過讀書,能夠從課文裡找出答案,並且能夠用簡單語言來概括。這也反映出學生在一天天進步。當學生回答說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句子,並說出感受。

學生的回答都答到了點上,值得欣慰的是他們能夠將問題回答完整,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在學生說完自己的感覺之後,我再次讓學生朗讀課文的2--5自然段,給每一段加上一個小標題:隻身求學、劃粥割齏、拒絕佳餚、閉門不出(埋頭苦讀)。

之後,我又丟擲問題:“范仲淹這麼刻苦學習是為了什麼?”匯出他的志向,並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含義並知道這是對范仲淹的高度讚揚。

本書成功之處:

1.課堂範圍活躍。

2.學生在課堂上已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3、指導朗讀上還可以。

本節不足之處:

1.沒有更加強調本課的寫作手法。

2.對於後進生的關注不夠。

3.沒有及時將課後習題處理。

范仲淹的故事10

這個學期我讀了《范仲淹的故事》這篇課文。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打動了我。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他曾一人去山上寺院裡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據說,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正是這樣,後來他成為了宰相。范仲淹家境貧寒但他從來不抱怨,一心投入到讀書中去。他每天苦讀詩書,鑽研學問。他還有著心懷天下的遠大抱負。我的家境比范仲淹好很多,但我並不像他那樣熱愛學習,也不像他那樣有著遠大的理想。

在我的同學看來,我是一個學習自覺,成績優秀的好學生。但想想自己在家的表現,就不由得臉發燙。老師天天叮囑我們回家要安排時間讀書,可是我晚上讀書是罕見事。每次完成了書面作業就萬事大吉。剩下的時間看看電視,玩玩電腦。媽媽總是對我說:“別玩了,作業完成了就去讀書。”我回到房間,拿起玩具玩起來。奶奶見狀,又趕緊說:“別玩了,快讀書吧。”我不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讀課外書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的成績總是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上不去。

范仲淹因為自小立下了遠大的志向而每天苦讀詩書,最後實現了願望成為了治國為民的宰相,而我卻從沒有地想過自己想要什麼,也沒認真地想過長大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讀書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是被動的。如果我能想范仲淹一樣,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然後朝這個目標前進,每天多讀些書,多看看報,而不是在虛度光陰,那樣我的成績一定能上一個新臺階,也省卻了父母的擔心。何樂而不為呢?可以前我並不懂,也從沒有去思考過。

讀了《范仲淹的故事》,不僅讓我認識了范仲淹,而且還得到了新的啟發:我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從小就要多讀書,讀好書,且要學好本領,這樣長大了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范仲淹的故事11

今天,老師講《范仲淹的故事》,學完以後,我有了很深的領悟。

這一課令我感受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是第五自然段。這一個自然段主要講了: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都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去看皇帝,書院的師生也都放下書本跑去觀看。可是,只有范仲淹沒有去,他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他的一位同學特地跑過來叫他。但是,范仲淹只隨口說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說完以後,他連頭也沒抬就又繼續讀書。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試的資格,還參加了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

范仲淹的做法使我想起了我的不足。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正在家裡寫作業。突然,門外響起了一陣喧譁聲。我趕緊跑出門外看,原來是外面正在賣很便宜的菜。我嘆了口氣,回到了家裡,又開始寫作業。

我真的為我一聽到一丁點的聲音,就跑出去玩感到很失望。我以要好好學習,學習范仲淹的專注精神!

范仲淹的故事12

范仲淹簡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年少時家貧但非常好學,對天下有自己的抱負追求,常常勉勵自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在樂。”。

范仲淹在二十多歲離開家,來到應天府書院苦讀學習。五年之後考取了進士。做官之後,范仲淹一直在低職位上徘徊,沒有權力參與國家大事,自己的才華始終無法得到展示。在三十四歲時,他向上級毛遂自薦,以圖大展巨集圖。鹽水治水的成功證明了范仲淹的才華,這一舉動深得百姓的好評。

在位期間,范仲淹大膽直言,抨擊時弊,幾度遭到了貶職。出任祕閣校理,幾次批評章獻太后垂簾聽政的弊端,因此被貶為通判。等章太后去世後,范仲淹任左司諫,因批評仁宗荒地廢除皇后被貶到睦州。在任國子監時因批評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再次被貶。

任職期間范仲淹還通過自己的才幹修復了同西夏的關係,使得邊關外無一失。由於在邊關抵禦外來侵略立下的汗馬功勞,范仲淹被提升為參知政事,這個升遷為他實現自己的改革理想創造了條件。

范仲淹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改革方案,但沒到一年,就慘遭夭折。原因是改革出動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在奸臣和宦官勾結下,改革以失敗而告知。范仲淹也因此被罷免參加政事。

范仲淹六十三歲,疾病纏身,向朝廷請求到潁州任職。可是在徐州中途,因病加重,與世長辭。

范仲淹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章,最著名的就是名篇《岳陽樓記》。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生活艱苦。但他卻樂觀向上,刻苦讀書。他年少時在應天府書院讀書的時候,晝攻夜讀,面對觀望皇帝的眾人,他沒有隨波逐流,只道:日後再見,也未必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時就已目光長遠。做官後的范仲淹不辭辛勞為民治堰,整治學風,深得百姓愛戴。

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運鼎盛時期是他經晏殊推薦後任右司諫,上書言事無所畏懼,多次犯言直諫,被讒受貶,卻至死不悔,可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後來李元昊稱帝謀反,他平定叛亂,駐守邊陲立功,國家卻因邊防開支過於龐大而元氣大傷。他就認真總結提出改革,還得到了皇帝的允許。但改革損害了貴族官僚的利益,他們勾結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說傅作義的壞話,致使范仲淹被貶為知州。被貶期間的范仲淹應滕子京邀約寫下《岳陽樓記》。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是他一生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終了。他一生憂國憂民,值得後世的人們尊敬與學習。

范仲淹的故事13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S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六課《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一)課文內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美德為題材,以“學習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讓同學們能理解他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品讀關於范仲淹的名言名句,學習他“刻苦學習、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品德。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在第一課時已經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寫的場面。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教法

著名心理學家陳爾壽說:“教無定法,人各有法,引起興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1)分享收集資料,走近范仲淹。

(2)讀中感悟,想象說話,感悟其精神。

三、說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堂課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表達的機會,展示的舞臺。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談自己的理想,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之前,首先全班先談談自己的理想,再讓生猜猜范仲淹的理想,生想了解范仲淹理想而去深入學習課文,從而產生想更多地瞭解他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經歷的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受到他的啟發,讓生明白要刻苦學習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課始回顧複習,為細讀課文,感悟體會做好鋪墊。

讓學生複習生字,還複習一個問題,問題是課文講了范仲淹的哪幾個小故事?四個小故事既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又是體現范仲淹精神的重點篇章。回顧複習是為細讀課文做必要的知識準備。

(三)自主探究,品讀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品讀重點詞句來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學時,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對比讀並引導生在對比中明白哪句話更體現范仲淹刻苦學習?

第二步全班分四小組討論,最後交流一下四個小故事中分別有哪些句子能體現范仲淹刻苦學習的?交流環節採用“以學定教、隨機點撥、趁勢朗讀”的教學方式。

第一個小組彙報第一個故事“隻身求學”,學生說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飢。”“隻身”“廢寢忘食”等突出范仲淹的刻苦學習,我引導他們在感受的'同時發揮想象,想象范仲淹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這麼艱難,但是最後他還是能堅持刻苦學習,有感情朗讀重點語句,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

第二組的彙報第二個故事“劃粥割齏”,我播放了“劃粥割齏”的相關視訊,讓生更明白故事的經過,生再結合課文尋找重點語句、詞語進行理解,並且就“凌晨雞鳴即起”積累成語“聞雞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積累成語“廢寢忘食”,從而體會范仲淹生活的艱苦,生活如此的艱苦,范仲淹攻讀詩書始終不曾鬆懈,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

第三小組彙報第三個故事“拒絕佳餚”,就好友與范仲淹的對話引導學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難卻,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餚;但食品已變質,范仲淹卻一口也沒吃,第三次體會范仲淹的刻苦學習。

第四小組彙報第四個故事“閉門不出”,生找出這裡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他的刻苦,當全城轟動之時,范仲淹為什麼不為所動。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力求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讀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昇華本課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師語言過渡:“同學們,你們知道範仲淹為什麼要這麼刻苦學習嗎?引導學生說出范仲淹之所以這麼刻苦學習是因為他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理想他無論如何也堅持刻苦學習,他的理想實現後他提出並實施興國利民的措施、施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之後,教師不急於做出判斷,轉入第六自然段的學習“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教師出示范仲淹說的話,學生讀後談感受,這時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後教師追問:“此時,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出了一個一心為國,全心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麼了解到人物的這些品質的呢?”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的寫作特點。

(四)拓展延伸,學習其品質。

范仲淹有了理想,他的理想為什麼會實現?那同學們在上課前也談過自己的理想,學習完這篇課文,在范仲淹身上我們看到該怎麼做才能使理想變成現實呢?請同學們談談並寫寫。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課文重點,採用簡潔的文字,設計本課的板書,使人一看便對文章內容一目瞭然。

16范仲淹的故事

隻身苦讀

劃粥割齏

謝絕佳餚

閉門不出

六、說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刻苦學習。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總之,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

更加註重語文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並大力提高課堂的實效。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堅持“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學理念,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課程理念,採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

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願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生命價值的綠洲!說課到此完畢,謝謝大家!

范仲淹的故事14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一生致力於政治改革,在文學上也很有建樹。他為官時,更是嚴於律己,不徇私情。

明道二年,范仲淹奉旨去京東和江淮賑災,同行中有位沒有官職的學生叫富弼。一路行來,見百姓只能食野草為生,范仲淹心裡很焦急,馬上制定出方案,調糧救急。

有一天,糧食剛剛運到,還不曾發放,竟然被偷盜出兩擔。范仲淹極為惱怒,下令嚴查偷盜之人。後來,小偷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漢子。范仲淹大怒,正要責打偷盜之人,公堂外卻傳來哭喊聲。范仲淹將哭喊之人召上公堂,是一位老婦人。

老婦人跪在公堂之上,不停地磕頭說:“大人呀,我兒偷糧實屬不該,只是可憐我老婦人無依無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兒,老奴情願替兒服罪。”老婦人哭得哀哀不已,富弼抬頭,發現范仲淹已是兩眼含淚。後來,范仲淹將偷糧之人責打了幾十板子便放了,老婦人連連叩謝。

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時,以整頓吏治為重點進行改革。他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視全國各地,考察各地的官員政績,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便把姓名從官員簿上勾掉。有位官員,因為不稱職而被勾去名字罷免官職,結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湧上公堂,求范仲淹開恩。范仲淹面對哀號,不為所動,堅持罷免了那位官員。

已任官職的富弼恰好同行,就對范仲淹說:“你這樣一筆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痛哭,而你卻無動於衷。前番老婦一個人哭,你卻眼中含淚,這是為何?”

范仲淹回答說:“青年人偷糧食是為老母親,老母親哭是為兒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淚,是為青年人的孝心也為老婦人的舐犢之情,所以法外開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員的一家哭怎比得上一路(當時的一種行政區域,相當於明、清的省)哭呀。我撤掉一個不稱職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傷,我若讓不稱職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個地方,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一家哭總比一路哭好。”

范仲淹的眼淚,讓後人在他鐵面無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剛正不阿的秉性和寬容仁厚的胸懷,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范仲淹的故事15

他在這篇文章裡提出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 多年來這句話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警句。

范仲淹本來生活在一個官宦之家。不幸的是,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隨著家境的衰落,他的母親帶著他改嫁。范仲淹小時候很有志氣,為了讀書,他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幹活一邊苦讀,他經常讀到夜深有點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感到困難的就是每天的飯菜不要說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他每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後,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鹹菜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學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看見范仲淹生活那麼困難,學習卻那麼用功,心裡很是感動回家告訴了父親,然後父親就叫兒子去給范仲淹送好飯好菜。過了幾天,那位同學就去看望范仲淹,發現給范仲淹的飯菜放在地上,原封不動都快發黴了。於是那個同學就責怪道,君子不知小人送來的食物,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說,我現在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些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後來范仲淹,又到南都學舍讀書,學習更加刻苦,夜以繼日,有時通宵達旦,五年沒有脫衣服睡過覺,由於范仲淹勤奮學習,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范仲淹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抱負,當他還是個秀才時,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後來他當了諫官,大膽揭發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因此受到貶謫處分,後來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負宰相,積極推行新政,因觸犯一部分權貴利益而遭到排擠,回到陝西防守邊境,新政也就廢止了。

後來,他在嶽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篇紀念文章,范仲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