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熱門】

來源:才華庫 2.01W

范仲淹的故事1

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范仲淹被朝廷撤去軍政要職,貶往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做知州。

范仲淹的故事【熱門】

這一年,鄧州一個姓孫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憐。孫通判攜家帶口在鄧州做官,一向沒有什麼積蓄,後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間哭腫了眼睛,愁白了頭髮。范仲淹知道這個同僚生前清貧,立即帶頭捐出當月的薪俸,為孫通判治喪所用。其他官吏也紛紛解囊,各盡所能,總算給孫通判買了一口像樣的棺材。孫通判的老家遠在江西九江,他妻兒從鄧州乘船回老家最為便捷,走白河、轉漢水、入長江,一路順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買棺材之用,還有一些餘錢,正好僱一條船。諸事妥當,范仲淹派了一個捕快,隨船護送孫通判的靈柩和他的遺孀孤兒。

范仲淹帶著幕僚把孫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揮手作別,那捕快卻又跳上岸來,向范仲淹說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說,忘了什麼?”

捕快快人快語:“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個州縣都設有關防,盤查過往船隻。隨便找個藉口,就要你拿錢打通關節。大人不備足‘通關’費用,只怕這船出了鄧州境地,就寸步難行了。”

范仲淹皺了皺眉頭,對各地關防假公濟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對於孫通判的後事,官府已經給了撫卹,同僚們也已經捐過了錢物,這“通關”的費用又從哪裡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陣,嘆著氣走進了本州設在岸邊的關防公署。官署裡紙筆都是現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揮筆寫道:

“一葉輕帆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涼天。關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范仲淹把詩寫成之後,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給押船的捕快,說:“若遇關防盤查,你就拿這個應付。”

就這四句詩,能當銀子使喚?捕快雖然有些疑慮,還是接了。

捕快的疑慮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關防的官員,誰不知道範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憐貧詩,誰還好意思敲詐這孤兒寡母?捕快一路暢通無阻,很順利地把孫通判的遺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寫詩助貧解困的故事也隨之傳開。

范仲淹的故事2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歷史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童年時代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入朝為官後,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深知他的習慣和家規。因此,結婚前夕,範純仁對婚禮大操大辦自然不敢妄想,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只買兩件稍微好些的衣服,這樣於父親。妻子兩邊都能說得過去。於是,範純仁將計劃購置的衣服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父親審定。

誰知范仲淹看過單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說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這與節儉有什麼矛盾?怎麼可以藉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費呢?”

父親的一番話說得範純仁滿面羞愧,他鼓足勇氣對父親說: “範家節儉的家風,孩兒自幼熟知,購置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可是如實稟報父親大人。新人想以羅綺做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範家家風,故不敢答應,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於他們的情面就沒敢再堅持下去。”

范仲淹聽後勃然大怒: “你知錯認改,我不再追究。但是範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如若堅持以羅綺做幔帳,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裡燒掉!”

由於范仲淹的堅持,範純仁的婚禮辦得十分儉樸,既沒有購置貴重奢侈的物品,也沒有舉得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的故事3

傳說他在秋口的時候,一次,與幾位朋友外出遊玩。在路上,他們經過一座廟,看到寺廟門口進進出出的人很多,大家很奇怪,一打聽,人們告訴說,這寺廟的神很靈,可以斷吉凶禍福,也可以問前程未來。出於好奇,仲淹也走到神前求籤問道:“我將來能做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不能做宰相,能做良醫嗎?”神仍說:“不能。”范仲淹對神籤的答覆不免有些掃興,不過他並不灰心,仍然刻苦讀書,以實現自己的抱負。

做良相、良醫是范仲淹從小就立下的志願。他認為,做宰相權位高,可以造福天下,普救黎民百姓於水火;做良醫,雖然無權造福天下,但可以給老百姓治病,幫助病人解除痛苦。照范仲淹自己的話就是“能及大小生民者,固為良相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朱文翰遷平江刺史 (宋代刺史乃虛銜,可不必到任)。同年,朱文翰解甲歸田。仲淹的母親謝氏是個賢良的女性,她看到家裡生活日漸拮据,丈夫年老多病,收入微薄,要養活一家十幾口人確實困難,就找仲淹商議,想讓他學些商賈技藝,自謀生計,這樣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又能夠多少掙幾個錢貼補些家用。仲淹是個孝順的孩子,他實在不願違背母親的意願,便勉強答應了。後來,有人介紹他到縣城一家店鋪裡去做學徒。在店鋪裡,范仲淹不怕苦,也不怕累,可就是看不慣這家商人的虛偽和姦詐,也幹不了欺騙別人的事,一個多月後他便回家了,哭著請求母親允許他繼續求學。這事被繼父朱文翰知道了。他覺得仲淹是個聰慧好學而志向遠犬的孩子,經商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沒有責備仲淹,而是對謝氏說:“不要為難孩子,硬要他去做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家這麼多孩子,就數他有出息,家裡再難也要讓他上學,”於是,仲淹又回到私塾讀書了。應該說,朱文翰不但為人忠厚,而且生活儉樸,為政清廉,剛正不阿;作為繼父,他絲毫沒有對仲淹另眼相看,而是關愛倍之,所以對范仲淹的影響很大,對范仲淹思想品質的形成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後來,仲淹聽說長白山醴泉寺有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便萌發了進山拜師求學的願望。第二年,他拜別了繼父和母親,經人介紹,來到了長白山醴泉寺。高僧見仲淹少有志向, 貧而篤學,愉快地收留了他。

在醴泉寺僧舍,仲淹晝夜刻苦攻讀,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臉,繼續學習。每天僧人早起做晨課的時候,他才合衣躺下休息一會。家裡日子困難,能供給他的糧食很少,他常常每天只煮一小鍋米粥,等冷卻凝結後劃成四塊,加些野菜鹽末,早晚各吃兩決。後來,高僧被他貧困好學的精神所感動,每頓飯送給他四個餅子。僧人給仲淹的餅子,他不肯一下子吃光,把省下的餅子放在几案上留給下頓吃,但後來發現餅子總是減少,心裡很奇怪。一天夜裡,他正在讀書,忽然聽到一種“窸窸窣窣”的聲音,抬頭一看,見一隻老鼠偷偷地銜了一角餅子而去。出於好奇,他跟隨老鼠來到殿前,見那老鼠鑽進荊樹東邊的洞穴中去。仲淹刨土探穴,發現一窖黃燦燦的金於。他不為金子所動,仍照原樣埋好。幾天後的一個夜裡,又見一隻老鼠偷了他的餅子,鑽進荊樹西邊的洞穴裡去,結果,仲淹又發現了一窖白花花的銀子,他仍照原樣埋好,繼續刻苦攻讀。直到三十多年後,他任陝西四路統帥時,一次長白山醴泉寺遭逢大火,老僧苦於重修寺院無錢,忽然想到已經成為鎮守西部邊關的大元帥范仲淹,少年時曾在醴泉寺求學,於是前往求助。及至,仲淹對老僧熱情接待,待若上賓,問寒問暖,關懷備至,並且儘量抽出時間與老僧交談,一塊弈棋,一起用齋飯。老僧住了些日子,見范仲淹與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儉樸。老僧雖然經常與仲淹談心,也說了寺院遭火災等近況,但是求助的話卻實在難以啟口。又住了幾天,老僧便提出回寺,仲淹因邊事繁忙,也沒有強留。臨行,仲淹取出一包茶葉相贈。

老僧回到醴泉寺,看看到處是火災後的殘垣斷壁,一片廢墟;想想自己千里跋涉一無所獲,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他拿起茶葉包看了又看,端詳了好一陣子。想想自己又不喝茶,有什麼用呢?於是順手將茶包丟到弟子們剛修好的佛閣裡。

長山知縣聽說醴泉寺老僧晉見範公回寺,專程從縣城前來看望。知縣到來,忙壞了老僧,可寺內一貧如洗,拿什麼來招待縣太爺呢?躊躇間猛然想起了范仲淹給他的那包茶葉,於是連忙拿來泡茶。等到開啟茶葉包一看,老僧呆住了,原來裡面有範公的一封親筆信,信上寫道:

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

一半修寺廟,一半齋僧人。

眾僧見信大喜,立即掄鎬去刨,果然刨出了一窖黃金和一窖白銀。他們很快修復了寺廟,餘下的錢購買了300多畝廟田,僧人們自耕自足,安然修行。

話再說回來。仲淹進山在醴泉寺求學的第一年,正遇上縣裡科舉考試。高僧滿有信心地讓仲淹去應試。他去了,結果被舉為學究。學究是宋朝禮部貢舉十科之一,大約相當於後來的秀才。從此,仲淹在縣裡名聲大振。但是心懷天下的范仲淹,對此並不滿足,回寺後,他更加勤奮學習了。為了學到更多更廣泛的知識,在高僧的指點下,他利用學習之暇,外出拜師訪友,求教學者名流,以增進知識,切磋學問,開拓視野。高僧還鼓勵他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機會,到聞名全國的應天府書院去求學。

成才南都

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第三年,繼父朱文翰因病去世了。他回家辦理了喪事,安慰了母親,便回醴泉寺去了。這年他已是2 3歲的青年,不但學業有很大的進步,而且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繼父去世後,家庭的擔子全部落到母親一人的肩上,生活來源枯竭,家裡的日於一天比一天更加困難了,所以仲淹很不放心母親,經常回家探望。

繼父朱文翰的原配妻子初氏,生有一子,繼娶仲淹母親謝氏後又生二子,仲淹就生活在其中。繼父與初氏所生的長子從小就失去母愛,父親長年在外做官,對他也疏於教誨,故而養成了不思進取遊手好閒的習慣。父親在世時對他還有些約束,父親去世後他就無所顧忌了。謝氏對他束手無策,請族中長輩勸說也無濟於事。

一次,范仲淹回家探望母親,從村裡人那裡知道了一些哥哥的情況,便找他談心,好言相勸。誰知他不但不聽勸告,反而惡聲惡氣地說:‘‘我花的是我朱家的錢,與你有什麼相干?”仲淹聽到話裡有話,也就不再勸了。為這事,他找母親想問個明白,可母親聽了只是哭泣,什麼話不說。仲淹更加奇怪了。他想了很久,後來找到村裡最要好的朋友那兒去問。朋友吞吞吐吐地說:“公乃姑蘇範氏之子也,太夫人攜公適朱氏。”並透露了一些真情,仲淹總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過去,他對自己的家就有些疑惑,但他只顧專心讀書,加上繼父對他從小就很關懷和疼愛,所以從來也不曾多想。這下完全明白了,他心裡很痛苦。這一夜,他輾轉反側,終難入睡,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繼父多年的養育之恩,將來一定要報答;想到了母親的痛苦處境,幾時才是出頭之日;想到了目前這個支離破碎的家,自己又實在無力挽回。想來想去,最後決定暫時離開母親,先去南都求學,等功成名就,然後自立門戶,再把母親接去奉養。

碧雲黃花,秋風送爽,正是美麗的金秋十月。范仲淹拜別了母親,又回醴泉寺拜別了高僧和寺廟主持,帶上必備的一點行李和琴劍,一個人直奔南都去了。

仲淹這一去渺無歸期,母親越想越不放心,兒子遠走千里何時歸來?在外又依靠何人?她後悔不該答應兒子出走,於是找到兒子平時最好的朋友,請他趕上去把仲淹追回來。那朋友追上仲淹,說明來意,再三勸仲淹回家。仲淹主意已定,對朋友說:“請回去轉告我母親,讓她老人家放心,請她保重身體,十年為期,我考上進士,一定會立即將她老人家接去奉養,臨別,仲淹再三拜託朋友,請朋友費心關照他的母親。

就這樣,2 3歲的范仲淹來了南都。南都位於今天的商丘南端,是北宋的發祥地,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地方,在當時十分繁華。范仲淹來到南都,進了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南都學舍),是當地人曹誠出資,在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故居旁興建的,規模巨集大,藏書數千卷,皇帝親賜“應天府書院“匾額,名滿天下。與嶽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

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讀書,有名師指教,與眾多的同學切磋學問,又有大量的書藉可供學習參考,真是如魚得水,心情十分高興,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伏天,他都是晝夜苦讀,自強不息,刻苦鑽研,從不懈怠。然而,生活是十分艱苦的。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粥。這種生活狀況是一般人無法忍受的,但范仲淹並不在意,他一心撲在學習上,以顏回自勵,“瓢思顏於心還樂”;他效法顏真卿“饘粥不繼”的精神。他有一位要好的同學是南都留守的兒子,回家時把范仲淹的情況告訴了父親。這位同學的父親很受感動,便關照差人給兒子送飯時也給范仲淹捎上一份。當那同學把捎來的飯給仲淹送去時,仲淹雖然十分感激,但他卻再三婉言謝絕,怎麼也不肯吃。他對那位同學說:“我吃粥吃慣了,過去在醴泉寺3年,我就是這樣過的,如今一旦吃上好飯,粥就吃不下了,那怎麼能行呢?請向伯父轉達我的謝意。”在南都5年,他堅持過著清貧刻苦的生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應天府朝拜聖祖殿。皇帝到達府城的訊息轟動了南都,大街小巷擠滿了成千上萬的人群,府學的學生們也紛紛湧到街頭觀看,誰都想看看皇帝是什麼樣子的。唯獨范仲淹沒有去,仍一個人留在學校裡讀書。同學們回來後問他為什麼不去看皇帝,他非常認真地說:“皇帝是要見的,但等以後也不遲,眼下我首先要完成當天的功課。”

刻苦勤奮地學習,使范仲淹“大通六經之旨”,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他2 7歲時以“朱說”之名考中了進士。

范仲淹的故事4

一、給下面的偏旁加部首組字,組詞。

奄()()夌()()冘()()

()()()()()()

圭()()已()()因()()

()()()()()()

辛()()央()()尤()()

()()()()()()

二、按課文內容填空,並回答問題。

那時,他的生活(),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這便是成語“()”的由來。然而,范仲淹對這種清苦生活()。他(),每天差不多都是(),攻讀詩書,直到夜半才()。據說,他曾五年()。

這一段話主要講了。

三、認真思考,回答問題。

後人曾用范仲淹為前賢題寫的詞句來讚頌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上面一段話中的“先生之風”是指:。表達了後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聯絡課文和生活實際,談談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的故事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2、體會其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領悟文章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談話引入

1、回顧課文,整體把握內容

師:板書課題,“故事?”講了哪些故事?通過彙報瞭解人物身份、地位及事件。引導概括:**的生活,**的讀書

2、回憶交流,初識人物形象

師:范仲淹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

師:作者用了一句簡潔的話來評價他:“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何為“傑出”?武:樞祕副使(國防部副部長),文:參知政事(副宰相)其實,他還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同學們,能成一個家就了不起了,光宗耀祖。所以,這句話算是很高的評價了,用一句話概括人物的特點或品質,這種寫法叫做“總寫”,值得同學們學習。

(設計意圖:此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回顧課文,再次加深對文字的印象,對學習新課奠定基礎;同時,評價人物特點,引出共同學習目標,喚起學生對文字閱讀的期待。)

二、精讀品味,體驗刻苦求學

1、提出問題,引導蒐集資訊

師過渡,結合板書引導:請同學們靜下心來走進文章,讀讀課文2——5自然段,重點抓住人物的言行(板書),感受范仲淹的可貴品質,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強調:勾畫表現他刻苦讀書的語句,標註重點詞語,寫好批註,作好交流準備。

2、學生自讀,師巡視指導

注意做筆記的方法引導

3、對話交流,體驗范仲淹刻苦求學的品質

按:“彙報句子——說原因(抓詞)——指導朗讀”

預設以下句子:

第2自然段:“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飢。”“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鑽研學問。”

抓重點詞,體會其刻苦學習的精神。指導朗讀。

第3自然段:

“極其艱苦”,理由?感情?讀。

“然而”:層次關係,側重點——發憤苦讀,寫法,感情,讀。、

第4自然段:

重點抓人物對話,挖掘“美味佳餚與粗茶淡飯”,引導體會感情,指導朗讀,感受“靜心讀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引導價值觀:拒絕誘惑:今天能拒絕**,當官後就能拒絕**,這是修養,更是人生價值觀。

第5自然段:

引導學生感受對比寫法,抓“轟動,閉門不出,千載難逢,隨口”

評價名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指導朗讀。

三、評價交流,感悟遠大志向

師:參加殿試,這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請看:課件介紹宋代科舉考試製度,並明確範高中進士,金榜提名,從此可平步青雲,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引:范進中舉)高中升官後的范仲淹是一位怎樣的官員?

1、瞭解志向

2、感悟愛國愛民的情懷(課件出示:愛國名言)

四、小結課文,積累語言

1、結合板書小結課文內容及文章寫法

總分總,用具體事例(典型事例),並在故事中通過(言行)語言、神態、人物對比、引用名言等方式來描寫人物特點。

2、佈置小練筆

通過一兩件事,寫寫身邊刻苦學習而成才、成就事業的人。

范仲淹的故事6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年少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我本課寫法上的突出特點。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刻苦學習。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一、《新課標》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裡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湧,妙筆生花”都在於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澱。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我就是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積累有關成語。如品味“鑽研學問”“切磋學問”等詞語。我們語文老師都能花上兩三分鐘的時間,做這樣一件事情,相信學生日後將終身受益。

二、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本文中句子——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這個句子中對“笑”字的理解,如果僅僅追求字面上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學生已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三、教給背誦課文和理解詞語的方法。背誦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著說說自己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背誦課文的片段,並在學生討論、交流後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進行背誦,達到較好的效果。同時,也把科學的背誦方法滲透打教學之中。此外,文中的詞語“飽學之士”“劃粥割齏”等嘗試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運用已經學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進行理解。

總之,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更加註重語文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並大力提高課堂的實效。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二歲時,父親範墉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給山東的一位朱姓大戶,他也改名為“朱說”。范仲淹成年後,從傲慢的朱家孩子口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憤之下,發誓“男兒當自強”,要自立門戶,重振範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求學。雖然應天府是“公費讀書”,但范仲淹生活費用還得自理,“依戚同文學”,過得十分艱難。他只能吃薄粥,深夜睏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繼續攻讀。一個同學是應天府留守(官階相當於今日之“市委書記”、“市長”)的兒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他卻一口不嘗,聽任食物變壞。同學怪罪起來,他長揖致謝,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領了,謝謝!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學會享受美餐,日後再也吃不得苦!”

范仲淹在應天府讀了五六年書,成績優異,便有了一個遠大的人生理想。據《能改齋漫錄》記載,范仲淹應試前,特到祠堂求籤,諮詢能否當宰相,籤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暗中祈禱:“如果不能當宰相,希望能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於是,他惱火了,擲籤於地,慨然長嘆:“男子漢大丈夫,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還有什麼活頭!”這就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名言的來歷。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后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后祝壽,一會兒要求太后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范仲淹是一個銳意進取、熱烈執著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無為,未免有點灰心、有點牢騷。一天晚上,他看著《三國志》,突然覺得十分沒勁:這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無百歲”,還不如“劉伶一醉”!第二天,他叫來好友歐陽修。兩個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他新作的《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他到鄉間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鮮花盛開,鶯蝶飛舞,就自嘲起來:“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淵明!好笑的是,當年的理想竟是什麼良相、良醫!”又作了一首《定風波》,節缶高歌: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但這種頹廢消極的狀態還沒有持續多久,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就發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揚言要滅了大宋。國難當頭,范仲淹立刻忘了那個“桃花源”,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趙禎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趙禎匆匆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十二歲、滿頭白髮的范仲淹,緊急掛帥,風塵僕僕地趕往西部戰場。秋天的邊塞,與繁華似錦、車水馬龍的京都宛如兩個世界:萬物凋零,到處都可見斷壁殘垣、屍骸廢墟、難民流離。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見斜陽下,寒霜滿地,孤城默然矗立,長煙寥寥,連大雁也不想停留,嗚咽著向南飛。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燈填了幾首《漁家傲》,寄給在京城的歐陽修,開頭都是“塞下秋來”,現流傳下來的卻只有下面這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綺麗的“花間詞派”,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氣勢悲壯蒼涼,意境雄健剛烈,可謂是“大宋第一首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歐陽修非常欣賞,讚歎之餘,又戲謔道:“希文,你動不動就是‘塞下秋來’,真個窮苦的邊塞主兒!”歐陽修到底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人,無法體會“孤城閉”、“歸無計”、“征夫淚”的苦難、淒涼和悲痛,以為取勝真的是“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竟然羨慕朋友上戰場“真乃大元帥之事也”,還急切地祝賀他,“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

范仲淹的故事8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S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六課《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一)課文內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以美德為題材,以“學習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悟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讓同學們能理解他在我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品讀關於范仲淹的名言名句,學習他“刻苦學習、胸懷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品德。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在第一課時已經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寫的場面。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教法

著名心理學家陳爾壽說:“教無定法,人各有法,引起興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1)分享收集資料,走近范仲淹。

(2)讀中感悟,想象說話,感悟其精神。

三、說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堂課我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表達的機會,展示的舞臺。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談自己的理想,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課之前,首先全班先談談自己的理想,再讓生猜猜范仲淹的理想,生想了解范仲淹理想而去深入學習課文,從而產生想更多地瞭解他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經歷的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受到他的啟發,讓生明白要刻苦學習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課始回顧複習,為細讀課文,感悟體會做好鋪墊。

讓學生複習生字,還複習一個問題,問題是課文講了范仲淹的哪幾個小故事?四個小故事既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又是體現范仲淹精神的重點篇章。回顧複習是為細讀課文做必要的知識準備。

(三)自主探究,品讀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品讀重點詞句來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學時,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對比讀並引導生在對比中明白哪句話更體現范仲淹刻苦學習?

第二步全班分四小組討論,最後交流一下四個小故事中分別有哪些句子能體現范仲淹刻苦學習的?交流環節採用“以學定教、隨機點撥、趁勢朗讀”的教學方式。

第一個小組彙報第一個故事“隻身求學”,學生說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飢。”“隻身”“廢寢忘食”等突出范仲淹的刻苦學習,我引導他們在感受的同時發揮想象,想象范仲淹獨自一人在外求學,這麼艱難,但是最後他還是能堅持刻苦學習,有感情朗讀重點語句,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

第二組的彙報第二個故事“劃粥割齏”,我播放了“劃粥割齏”的相關視訊,讓生更明白故事的經過,生再結合課文尋找重點語句、詞語進行理解,並且就“凌晨雞鳴即起”積累成語“聞雞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寢”積累成語“廢寢忘食”,從而體會范仲淹生活的艱苦,生活如此的艱苦,范仲淹攻讀詩書始終不曾鬆懈,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

第三小組彙報第三個故事“拒絕佳餚”,就好友與范仲淹的對話引導學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難卻,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餚;但食品已變質,范仲淹卻一口也沒吃,第三次體會范仲淹的刻苦學習。

第四小組彙報第四個故事“閉門不出”,生找出這裡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他的刻苦,當全城轟動之時,范仲淹為什麼不為所動。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力求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讀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昇華本課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師語言過渡:“同學們,你們知道範仲淹為什麼要這麼刻苦學習嗎?引導學生說出范仲淹之所以這麼刻苦學習是因為他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理想他無論如何也堅持刻苦學習,他的理想實現後他提出並實施興國利民的措施、施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之後,教師不急於做出判斷,轉入第六自然段的學習“有人曾經問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說:??”,教師出示范仲淹說的話,學生讀後談感受,這時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你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後教師追問:“此時,在我們的頭腦中浮現出了一個一心為國,全心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麼了解到人物的這些品質的呢?”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的寫作特點。

(四)拓展延伸,學習其品質。

范仲淹有了理想,他的理想為什麼會實現?那同學們在上課前也談過自己的理想,學習完這篇課文,在范仲淹身上我們看到該怎麼做才能使理想變成現實呢?請同學們談談並寫寫。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課文重點,採用簡潔的文字,設計本課的板書,使人一看便對文章內容一目瞭然。

16范仲淹的故事

隻身苦讀

劃粥割齏

謝絕佳餚

閉門不出

六、說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為己任、刻苦學習。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總之,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

更加註重語文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並大力提高課堂的實效。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堅持“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學理念,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課程理念,採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思。

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願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現生命價值的綠洲!說課到此完畢,謝謝大家!

范仲淹的故事9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他拋下家室與韓琦一起鎮守陝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在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山野嶺上,他也曾想過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的詩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裡餐風飲露度過了半輩子。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前去談判凶多吉少,考慮到國事至此,就不得愛身了。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祖國。他在《指南錄後序》中發誓:生不能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還在一首詩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范仲淹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祖國。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范仲淹的故事10

故事一:劃粥斷齏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蒜、野蔥、野山芹,還有莧菜、王不留、薺薺菜、苦菜、蒲公英、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容,下載的文件不包含此內容。每個關鍵詞後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尋引擎工具,方便使用者從多個垂直領域瞭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容。

1、蒲公英:蒲公英(拉丁學名:TaraxacummongolicumHand.-Mazz.)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錐狀,表面棕褐色,皺縮,葉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基部漸狹成葉柄,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花葶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總苞鍾狀,瘦果暗褐色,長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蒲公英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原植物多年生草本。根略呈圓錐狀,彎曲,長4~10釐米,表面棕褐色,皺縮,根頭部有棕色或黃白色的毛茸。葉成倒卵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20釐米,寬1-5釐米,先端鈍或急尖,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有時倒向羽狀深裂或大頭羽狀深裂,頂端裂片較大,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全緣或具齒,每側裂片3~5片,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通常具齒,平展或倒向,裂片間常夾生小齒,基部漸狹成葉柄,葉柄...頭條搜尋更多《范仲淹》的故事

2、范仲淹: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祕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後,於康定元年(1040年),奉調前往西北前線,鎮守邊境,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後採取“積極防禦、屯田久守”的方針,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最終迫使西夏議和,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慶曆三年(1043年),李元昊請求議和,西北邊事稍寧,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必應搜尋更多《范仲淹》的故事

3、故事: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故事: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陳述一件往事。故事圖片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範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說法認為,故事並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佈具有很大作用。語言富於動性。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複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作者始終要注意推進故事情節的流動,進展。語...頭條搜尋更多《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11

19歲那年,范仲淹離開家鄉,前往河南的一家書院求學。由於經濟拮据,他每天只煮一鍋粥,粥冷了以後,就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配幾根酸菜,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

當時,在書院裡,有一個同學和范仲淹走得特別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兒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艱苦生活後,回家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留守官聽了非常感動,就叫兒子把自家好吃的東西送些給范仲淹。范仲淹推辭不掉,只好收下。

過了幾天,留守官的兒子來到范仲淹的床上取書,無意中翻開了一個包裹,裡面竟是自己送與范仲淹的食物。這些東西,范仲淹根本沒吃,還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有的都腐爛變質了。他非常生氣,跑到學堂裡質問范仲淹:“你怎麼可以這樣呢?好好的東西都讓你白白糟蹋掉了,這是你的待友之道嗎?”

范仲淹等他冷靜下來後,歉意地說:“謝謝你們一家人對我的幫助,我很感激,只是因為我長期吃粥已經習慣了,如果突然享受到這麼美味的食物,以後我還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嗎?另外,我之所以接納你的食物,就是因為我非常珍惜我們之間的友情,害怕讓拒絕傷害到你啊。”

原來,范仲淹“不領情”背後的原因是這樣啊,留守官的兒子慚愧極了。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遇到確實無法拒絕的情形時,不妨像范仲淹一樣,笑著接納,但背地裡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立場,堅持著自己的初衷。這樣,你才能既不傷害了友誼,也不會改變了自己。

范仲淹的故事12

《范仲淹的故事》選自語文S版第十冊第16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自強不息。課文主要講述了范仲淹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幾個故事,通過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有以下三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引伸拓展:

一是學習課文中培養學生充分利用小標題的形式,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主要故事予以靈活創新地概括。

在學生遇到困惑時,採用適當點拔、師生商議的辦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師情急之中給出答案。本節課我啟發性地讓學生針對每則故事用兩個詞語予以概括,這對我的教參與備課是個挑戰,但為了更加詳盡地表達故事的梗概,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積累適用的詞彙,何樂而不為?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總結出了以下不同於教參的答案:隻身苦學,拜師深造;劃粥割齏,和衣而眠;謝絕佳餚,粗茶淡飯;閉門不出,攻讀詩書。我要感謝同學們在本堂課中自主學習情趣的興奮表現,正是與同學們的努力合作,一個個小標題才會從我們的思考與解讀中誕生。

二是樹立大語文觀念,充分利用對比引導學生談談范仲淹的故事給自己的啟迪。

范仲淹的幾個故事,對於生活在現代小康社會的幸福一代實在是比較遙遠,難怪學生在讀書時,些許帶著質疑的語氣,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每讀一個小故事,指名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你有什麼啟迪或是看法?同時我在課堂上相機講述蒐集的關於范仲淹的材料,通過此種方式的交流,學生改變了起初的看法,也終於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學家背後的精神支柱——自強不息,勤奮讀書,對於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的意義,學生亦理解得比較深刻。

三是體現以讀為本的思想,學生並非讀不好書,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與引導是否到位。

課文中為讚揚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後人引用了範先生給予別人稱讚時的詩句“雲山滄滄,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讚揚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後人對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對範先生無限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學生在初讀時,絲毫未能體現出這句詩的深刻意義,我指名朗讀後效果依然平淡。誰能試著說說這句話的大意,終於在師生研討中我們基本弄清了此句話的大意,先生的人品與風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長。我用一段話啟迪學生:同學們,范仲淹是一個多麼謙遜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語言去評價讚揚別人,我們後人也只能用這一句先生的話來高度地讚揚範先生了!怎樣朗讀這句話才能表現出範先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樣才能讓我們永遠的記住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應當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好這句話。交流後學生再次齊讀,果然效果明顯,面對偉大的范仲淹我們豈能坐著朗讀?全體齊立恭敬地再來一次朗讀,氣勢更足了。最後我又和學生一起背誦了一遍,積累了這句讚揚范仲淹人品的詩。

范仲淹的故事13

在范仲淹求學時,認識了一名劉姓同學。當時條件很差,每天只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而劉同學家境好,總是把好吃的給范仲淹。這樣範仲淹才勉強填飽肚子,得以繼續學習。而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年多。臨別那一刻,范仲淹暗暗發誓,將來如有出頭之日,一定要感謝劉同學對他的恩情。

范仲淹當宰相後的不久,劉同學找到府上,說家裡發生了變故,需要范仲淹的幫助。

因為多年未見,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歡敘舊,一邊喝酒一邊聊起過去的經歷。這時范仲淹說,幾十年未見老同學在哪裡高就?劉同學端起杯,一飲而盡,說,罷了罷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學,能夠謀個一官半職。想憑著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應該不成問題。

不料,范仲淹臉色一沉,說,劉兄家裡有幾個人,每年需要多少錢開支?劉同學回答,一百兩銀子足夠。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兩銀子,說,這些銀兩先給你救濟,如果後續有困難我會繼續給你提供幫助。

范仲淹的銀子解了劉同學的燃眉之急,他還了外債,家裡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在銀子用完後,他又找到了范仲淹,這次他直截了當地說,想通過他的關係做官。

但是范仲淹一口回絕,說如果家庭困難可以再幫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在劉同學離開時,埋怨地說,范仲淹一點不講交情,如果當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嗎?

而范仲淹說到做到,再取出一千兩銀子給劉同學。到最後,范仲淹也沒有給他一官半職,自掏腰包維護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14

學了《范仲淹的故事》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課文裡面講述了范仲淹從小都十分刻苦學習,他還去著名的學院求學,為了進一步的深造。餓了就用稀粥充飽,冷了就用冷水洗臉,五年未解衣就寢。

有一天范仲淹在吃飯的時候,一位好友來看他,還給她送了些好菜,范仲淹就說不要沒事,我吃這些西中就行了。想想自己,每天光想著吃點好吃的,真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像范仲淹這樣,刻苦認真地去學習,認真對待每一天。這樣才對得起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爸爸媽媽。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而且還要勤學苦幹,還要能吃苦,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好學生。

學了《范仲淹的故事》這一課,我想了很多,我明白了——學習不是為爸爸媽媽學的,而是為自己學的。只有好好學習,長大考上了大學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我覺得范仲淹身上的精神只要能學會一點,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范仲淹的故事15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劃粥苦讀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貧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逝世,為了生活,母親再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沒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幹活,一邊苦讀,常常讀到深夜。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覺得為難的就是每天的飯菜,不要說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因為當時是非常寒冷的冬天,於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凍住的時候,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鹹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探訪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他看見范仲淹生活得那麼艱苦,學習卻那麼用功,心裡很受感動,回家告知了父親,讓父親派人給范仲淹送去好飯好菜。

過了些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現給范仲淹的飯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黴了。於是,那位同學就責備道:“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說:“我當初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靠著這種精神,范仲淹終於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兒子範純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兒子,他把他取名叫做範純仁,中國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期許,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許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範純仁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因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裡有五百斗的麥子,就叫範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結果在中途當中,剛好遇到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故友,他父親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狀況告訴了範純仁。他的父親的朋友家裡面,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然後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困。範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把這些錢就拿給他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幫人要怎麼樣?送佛要送上西天,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這個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結果範純仁處理完之後,就回京城見他父親,跟父親坐下來,他就開始跟父親報告,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親的故友。就講到他最後決定把五百鬥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他兒子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範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吃虧了嗎?沒吃虧,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所以,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裡變?從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