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15篇

來源:才華庫 1.53W

范仲淹的故事1

范仲淹二歲時,父親範墉因病去世,母親謝氏貧困無依,只得改嫁給山東的一位朱姓大戶,他也改名為“朱說”。范仲淹成年後,從傲慢的朱家孩子口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激憤之下,發誓“男兒當自強”,要自立門戶,重振範家,“乃感泣辭母,去之應天府”求學。雖然應天府是“公費讀書”,但范仲淹生活費用還得自理,“依戚同文學”,過得十分艱難。他只能吃薄粥,深夜睏倦打瞌睡,就用冷水洗面,激醒自已,繼續攻讀。一個同學是應天府留守(官階相當於今日之“市委書記”、“市長”)的兒子,看不下去,便好意送了些美食。他卻一口不嘗,聽任食物變壞。同學怪罪起來,他長揖致謝,道:“你的好意,我都心領了,謝謝!但我只怕自己一旦學會享受美餐,日後再也吃不得苦!”

范仲淹的故事15篇

范仲淹在應天府讀了五六年書,成績優異,便有了一個遠大的人生理想。據《能改齋漫錄》記載,范仲淹應試前,特到祠堂求籤,諮詢能否當宰相,籤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暗中祈禱:“如果不能當宰相,希望能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於是,他惱火了,擲籤於地,慨然長嘆:“男子漢大丈夫,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還有什麼活頭!”這就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名言的來歷。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后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后祝壽,一會兒要求太后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范仲淹是一個銳意進取、熱烈執著的人,眼看自己年已五十而碌碌無為,未免有點灰心、有點牢騷。一天晚上,他看著《三國志》,突然覺得十分沒勁:這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只得三分天地,“人世都無百歲”,還不如“劉伶一醉”!第二天,他叫來好友歐陽修。兩個人喝得醉醺醺的,手拉手到大街上唱歌,那是他新作的《剔銀燈》。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他到鄉間散心,看到百花洲四周鮮花盛開,鶯蝶飛舞,就自嘲起來:“我是到了桃花源吧?我也做做陶淵明!好笑的是,當年的理想竟是什麼良相、良醫!”又作了一首《定風波》,節缶高歌: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但這種頹廢消極的狀態還沒有持續多久,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就發生了,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略大宋。兩年不到,宋朝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元昊氣勢囂張,揚言要滅了大宋。國難當頭,范仲淹立刻忘了那個“桃花源”,毫不猶豫地站起來,強烈要求上前線。大宋朝廷對這場戰爭措手不及,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趙禎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危難之際,趙禎匆匆召見了范仲淹,先給他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再榮封一個“龍圖閣直學士”,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防禦西夏。康定元年(1040)秋天,五十二歲、滿頭白髮的范仲淹,緊急掛帥,風塵僕僕地趕往西部戰場。秋天的邊塞,與繁華似錦、車水馬龍的京都宛如兩個世界:萬物凋零,到處都可見斷壁殘垣、屍骸廢墟、難民流離。范仲淹登高一望,但見斜陽下,寒霜滿地,孤城默然矗立,長煙寥寥,連大雁也不想停留,嗚咽著向南飛。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夜失眠,挑燈填了幾首《漁家傲》,寄給在京城的歐陽修,開頭都是“塞下秋來”,現流傳下來的卻只有下面這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五代宋初,盛行的都是柔婉綺麗的“花間詞派”,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氣勢悲壯蒼涼,意境雄健剛烈,可謂是“大宋第一首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歐陽修非常欣賞,讚歎之餘,又戲謔道:“希文,你動不動就是‘塞下秋來’,真個窮苦的邊塞主兒!”歐陽修到底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人,無法體會“孤城閉”、“歸無計”、“征夫淚”的苦難、淒涼和悲痛,以為取勝真的是“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竟然羨慕朋友上戰場“真乃大元帥之事也”,還急切地祝賀他,“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

范仲淹的故事2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書裡講的是:范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幼年時,家境貧冷,兩歲時父親不幸往世了。范仲淹從小就很有志氣,讀書非常勤奮。由於日子過得很艱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幹活,晚上點著油燈讀書。為了節省糧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燒一鍋粥,等粥涼了以後,用力劃成四塊,天天早、晚各吃兩塊粥。

後來,為了開闊眼界,范仲淹決心到外面遊歷求學。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窮苦百姓艱難困苦的生活。後來,他進了南都學舍,繼續食粥苦讀。一個同學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訴了做官的父親,這位愛才的官員叫兒子送給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謝盡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經南都,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個人閉門讀書,不聞不問。一位同學特地跑過來叫他往看,可他卻說:“現在我的頭等大事是讀書。見天子的機會多著呢,以後再見也不遲啊!可是書沒讀,時間浪費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負有心人,26歲時,范仲淹考中了進士,成為了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個有志氣的孩子,固然生活艱苦,卻不能磨滅他的鬥志。一心讀書,努力學習,終於功成名就。范仲淹這種艱苦奮鬥,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地努力讀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今天,我們生活富足,條件優越,坐在明亮的教室裡,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讀罷《范仲淹的故事》,內心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巨石,泛起層層波濤,久久不能平靜。內心深處不禁為范仲淹面對錦衣玉食不改其志;面對皇帝的駕臨能夠一睹芳容,能夠堅守內心的平靜繼續讀書;小小的一介草民,能夠從小立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堅守志向,一步步實現夢想而激動不已。

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著名的《岳陽樓記》就出自范仲淹之手。可是這一切榮光的背後是無數的艱辛,是面對無數誘惑的堅持和堅守,是能夠忍常人無法忍受的苦痛、寂寞、閒言碎語和不屑。

一歲就獨自到寺院讀書,這可以說對於我們來說太難太難,遙想那時的你我,哪一個不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一兩歲,別說是離家,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哪一樣離開父母的操勞,更別說粗茶淡飯了。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能堅守自己的夢想,不斷的讀書。夢想不斷地堅持並付諸於行動是成功的唯一途徑,范仲淹就是這樣堅持和努力的。應天府書院讀書經歷就是最好的例證。那時享用的是劃粥割齏,但絲毫沒有影響他日出聞雞而讀,落日與月相伴而臥,春華秋實,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從不改其志。面對朋友的好意,先是拒絕金錢,而後是不敢嘗試錦衣玉食。內心深處總能夠繃緊警覺自省的弦,不至於一兩次的口腹之快,而改變長期粗茶淡飯的處境,以至於讀書救國夢的破產。如果說這些都是好克服的,現在的你我都能做到,但是面對前呼後擁威風八面的皇帝,你能夠禁住自己夢想的助推人,理想實現的總舵手的誘惑,總保持一顆警覺的內心,有一種理智的聲音提醒自己,現在神馬都是浮雲,只有付出努力,最終還是實力說明一切。因此,他可以面對傳說中的皇帝不屑一顧,可以平靜面對未來的頂頭上司的光顧,內心堅守當前的一切,把握自己當前應該所做。

我不敢想象,如果換做我會怎麼樣,也許不會那樣的清高,偶爾品嚐人生百味,但我不會迷戀其中的酸甜苦辣。因為我相信,只有經歷過,才能體味各種的滋味。但我也會像范仲淹那樣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正確的道路上堅持,前行,無論人生道路崎嶇與坎坷,只要生命不止,我想一定要繼續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它就像一顆指路的北斗星,為我的人生指明瞭方向;它就像那永不停息的馬達催我奮進;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塊鮮明的路標,使迷茫的我不在徘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上路前行。

假期間,我讀了《范仲淹的故事》,故事中的范仲淹令人難忘。

范仲淹幼年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帶著他改嫁到了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從小就喜歡讀書,由於日子過得艱辛,他白天只好替富人幹活,晚上點著油燈看書。後來,為了開闊眼界,他決定到外面遊歷求學,一路上,他看見了許多名川大山,也看見了農民艱苦的生活。此後,范仲淹進了南都學舍。一個同學看見了范仲淹清苦的生活,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他父親看重了范仲淹的人品,就叫兒子給他許多好吃的,范仲淹謝謝了他的同學,但是沒有要那些好吃的。有一天,皇帝來到了南都,同學們都在外面看皇帝,只有范仲淹閉門看讀,不聞不問。之後,范仲淹考中了進士,成了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俗話說:“有志者事競成。”雖然范仲淹家庭貧困,但是范仲淹很有志向,始終沒有忘記讀書,最後成了一個文學家、政治家。

范仲淹很有志氣,一心讀書,並且有這種向上的精神,和懂得剋制自己的意志,我要學習他。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割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范仲淹的故事4

范仲淹意志堅定,他的一生就像是陡峭懸崖上的小草,於逆境中生長,一往無前。

范仲淹年僅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給了一位朱姓人家。朱家是當地富戶,范仲淹原本生活無憂,但是他為了磨礪自己,一心求學,於是離家寄居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讀書。早起晚睡,一心學習,給寺廟裡的僧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寺廟中生活清寒,住的沒有家裡好,吃的也不怎麼樣。那時候的范仲淹,比之窮苦人家的孩子更慘。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將粥放涼之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著鹹菜和醋汁進食。一日兩餐,一餐只兩塊涼粥,這種日子還是很難想象的。

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讀書。在書院中就讀期間,也專心向學,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那時候他有一個同學,是南京留守的兒子,家庭條件很好。看見范仲淹每天鹹菜稀飯的,就給他送了些飯菜。范仲淹雖然接受,但是飯菜都放餿了也不會吃。那位同學對此就十分生氣,自己好心好意,卻被范仲淹如此糟蹋。

有一次那同學就問范仲淹為何如此,范仲淹先是道了謝意,隨後表示。若是吃了這一頓好酒好菜,日後自己又如何能接受粗食雜糧呢?聽了這番話,大家都對范仲淹很佩服。

大中祥符七年,范仲淹高中進士,不僅開始了自己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也開始了一段坎坷艱難的官途。范仲淹在為官之時,基本就是升貶升貶,再升再貶的節奏。

及第之後,范仲淹先為司理參軍,後遷泰州海陵西溪鎮鹽倉監官。當地不僅荒涼,而且還長期風浪海嘯之災。范仲淹提議修建堤壩,隨後發動人力物力實踐。然而這項工程卻並不簡單,先是遇暴雪天氣,後又遇大海潮,吞噬百名民工性命。在一片反對聲中,范仲淹固執己見,最終憑藉自己的堅持完成了這項利民工程。

天聖四年,生母謝氏病逝,范仲淹回鄉服喪。喪期滿之後,經晏殊推薦榮升祕閣校理。這個職位,相當於皇帝的文學侍從,靠近皇帝的職位,都是很有前途的。

范仲淹若是老實待著,將來肯定會受到重用。但是他卻發現了一些政治內幕,雖然宋仁宗已經二十多歲,朝政大權卻被劉太后把持。面對此景,他直言上諫,最終因為觸怒劉太后被貶河中府通判。

三年之後劉太后去世,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右司諫,也就是言官。戴上言官的帽子之後,范仲淹進諫越發無懼。宋仁宗時期發生廢后事件,寵愛尚美人和楊美人的宋仁宗,因被郭後頂撞而下令廢后。

面對宋仁宗的堅持,大臣們都不敢多說。這個時候又是范仲淹站出來,不顧妻子好友的勸諫,反對廢后。如此自然觸怒皇帝,再次被貶離京。

後來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范仲淹再次調回京師。經歷兩次貶謫,范仲淹若是圓滑一點,就該老實待著,但是他並沒有。

那個時候,丞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導致朝敗不堪。別人都攝於呂夷簡的威勢避讓,偏偏范仲淹每次都毫無懼色的對上呂夷簡。最後別呂夷簡構陷,再次外調。後來西夏崛起,范仲淹被調鎮守邊疆,開始了自己風吹日晒的兵戎生涯。

西北局面稍稍轉危為安,面對常年對峙對國家的破壞,范仲淹又接受宋仁宗進行整治改革的命令。他與富弼和韓琦連夜起草改革方案,總結自己從政二十多年的經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

改革,古來有之。但是在中國,要進行改革卻困難重重。范仲淹此次改革自然也一樣,遇到了許多挫折和阻力,最終失敗。而改革失敗的范仲淹,外放為那州知州。

年老之時,范仲淹積蓄已盡,最後在貧病交困中離世。

范仲淹的故事5

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諡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歷史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出生在蘇州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童年時代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入朝為官後,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兒子範純仁深知他的習慣和家規。因此,結婚前夕,範純仁對婚禮大操大辦自然不敢妄想,他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只買兩件稍微好些的衣服,這樣於父親。妻子兩邊都能說得過去。於是,範純仁將計劃購置的衣服列出清單,壯著膽子交給父親審定。

誰知范仲淹看過單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說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這與節儉有什麼矛盾?怎麼可以藉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費呢?”

父親的一番話說得範純仁滿面羞愧,他鼓足勇氣對父親說: “範家節儉的家風,孩兒自幼熟知,購置奢華貴重用品,兒子知錯。可是如實稟報父親大人。新人想以羅綺做幔帳,孩兒知道這不合範家家風,故不敢答應,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兒礙於他們的情面就沒敢再堅持下去。”

范仲淹聽後勃然大怒: “你知錯認改,我不再追究。但是範家幾十年來,以節儉自守,以奢侈為恥。用羅綺做幔帳,豈不壞了家風?情面事小,家風事大,你可以告訴,如若堅持以羅綺做幔帳,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裡燒掉!”

由於范仲淹的堅持,範純仁的婚禮辦得十分儉樸,既沒有購置貴重奢侈的物品,也沒有舉得隆重奢侈的婚禮,不僅范仲淹的家風得以維持,同僚們也從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的故事6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師生以***的誦讀結束了16課《范仲淹的故事》的教學。我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心中升騰起一股熊熊燃燒的火焰,那是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胸懷,點燃了我心中的火炬。我這把火炬又點燃了五十八把小火炬,照亮了我們師生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軌跡 課堂上,有學生深情地講著范仲淹的故事,有學生點評著,有學生提問著。一學生剛講完“劃粥割齏”的故事,有學生就提問:為什麼范仲淹對這種清貧的生活毫不介意?眾多學生回答:因為他心中有遠大的志向,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麼高水平的回答,即出乎我的意料,又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我的學生們課前預習充分,他們早已被先生刻苦學習、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感化了,走近先生,近距離和先生對話了。

是啊,自立自強、勤奮好學、奮發向上、胸懷大志……這些人類的美德,像一顆顆鑽石,在歷史的星空中永遠閃亮。作為老師,帶領自己的學生仰望星空,擷取那一顆顆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星星,點燃起心中的火炬,照亮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軌跡,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嗎?

做老師真幸福!

范仲淹的故事7

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國小語文S版第十冊第三單元中的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自強不息”。 文章通過敘述范仲淹的四個小故事,讚揚了他勤奮好學的優秀品質,歌頌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深入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通過相關語句的品讀,領會人物的美德。

2.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對人物言行的刻畫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的。

3.總結全文,拓展延伸,啟迪學生向范仲淹學習,立下遠大志向,刻苦讀書。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 樹立這樣的志向和抱負。

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選用現代教育新技術——電子白板,採用直觀式教學法、情境式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語言文字入手,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讀議結合,體會情感,領悟寫法,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上課前,我和學生蒐集了很多關於范仲淹的事蹟以及名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備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快捷實用的特點,準備了一些圖片、文字資料,力圖為學生開啟一扇認識歷代名人的大門。

二、教學環節

1、名句匯入,欣賞品質;

整堂課從天下名樓之一——岳陽樓的出現開始,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隨後出示文學名篇《岳陽樓記》的片段,告訴學生,這就是范仲淹的作品。接著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進行批註,請學生解釋“憂”和“樂”,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加以點撥,讓學生充分了解句子的含義,再朗讀句子,初步欣賞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優秀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品讀語句,感受品質;

圍繞這四個小故事,我的設想是讓學生自主閱讀故事,並從文中找出描寫范仲淹言行的語句,讀一讀,再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這是我使用PPT課件上這一節的情景,學生找到句子,並認真談論自己的體會時,我就忙著從課件的“返回”,“進入”下一頁,找出相應的語句,這樣既浪費了一些時間,也約束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播放視訊}

這一次,我利用白板應用的動態性和靈活性,隨著學生對課文的把握,以學生為中心隨時調整教學,學生自由選擇語句進行交流討論,我適時補充相關內容或資料,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抓住語言文字型會范仲淹的勤學苦讀精神,學生印象深刻。可以說,是白板讓我的課堂有效互動起來,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播放視訊}

教這四個故事,我始終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主線貫穿,例如:學生找到“劃粥割齏”這一故事中的語句時,我從資源中調出這一語段,請學生首先給這個成語注音,師生一起確定後,示範寫“齏”,通過回放,幫助學生形象的學習生字。再告訴學生“齏”的意思就是“碎末”,然後請學生自己說成語的意思,讓學生立體感知了詞語。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悟課文,我利用課前蒐集的已存入白板資源庫的圖片,設計了有利於拓展學生學習深度的活動——列舉自己知道的名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學生交流完,我出示其中一些故事名稱,請學生上臺拖動版面上的綠色方框,瞭解這些故事裡的主人公分別是誰,再出示故事插圖,請學生拖動圖片到相應文字下方,讓他們動手又動腦,對這些故事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3、賞讀名句,理解感悟;

充分品讀故事後,我會向學生質疑“范仲淹為什麼刻苦讀書呢?”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藉此引入他的另一名言““我的志向,要麼當個好大夫,要麼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又一次讓學生體會到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優秀品質。為了讓學生深入的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我讓孩子們回憶以前學過的范仲淹的詩歌,當學生唸到《江上漁者》時,我調出背景,選用毛筆和筆色,伴隨古典音樂《高山流水》的播放,開始即興書寫“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一富有意境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充分感受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更是讓課堂動了起來,美了起來。

4、拓展延伸,學習精神

孩子們剛剛享受了詩文給他們的震撼,我趁機請學生說說自己以後將怎麼讀書,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的情感。當我要學生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表達對范仲淹的無限敬意時,大家不約而同的大聲朗誦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飽含感情的朗誦,為本堂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教學反思

都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新的教育技術——互動式電子白板,在語文教學中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有效性。他有著強大的互動性、各種優越的功能,只要合理使用,能讓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的表現,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來調整教學,而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的課堂,精彩紛呈的課堂!

范仲淹的故事8

故事一:

宋朝的范仲淹從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剛好他去算命,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問那個算命先生說,「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這位算命先生可能這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宰相,也嚇了一跳。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怎麼口氣這麼大?」後來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接著又跟他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有一點納悶,怎麼差這麼多的志願,就問他,「你為什麼挑這兩個志願?」范仲淹就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一(這)個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馬上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一顆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當宰相嗎?我絕對相信他可以當宰相,為什麼?因為他從什麼時候就在做準備了?從小他的志向就很堅定,勇往直前。

一個目標就好象海上的一個燈塔,船隻能夠跟著這個燈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達目標。假如那個燈塔都找不到,每天開往東又開往西,很多的時間往往就耗損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學習一定非常的紮實。

范仲淹在念四書五經的時候,念念是想著我如何把這些經典讀通之後,用經典的教誨去造福於民,所以他讀書的深度跟廣度一定比其它的讀書人要多得多,這樣子積累個幾十年真正去考試,差距絕對會很大,所以范仲淹確實當了宰相。

立志當存高遠。子曰: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立志有恆。志不強者智不達。庸人常立志,聖人立長志,立志不改。

故事二:

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在孩童時期,讓一個算命先生給他算命,他說:“先生,請你給我算一卦,看看我長大以後能不能當宰相”?算卦先生一看,這小孩子,口出狂言。就看著他不說話。

范仲淹馬上改口說:“先生,如果我長大以後不能當宰相,請你看一看,我長大後能不能當郎中”?這個算卦先生感覺很奇怪,把這個小孩子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打量了一番,說:“你這個小孩子,怎麼一會天上,一會地下,一會口出狂言說要當宰相,一會又是要當郎中,為什麼呢?”

范仲淹回答說:“先生,不瞞您說,如果我有當宰相的命,我將來要為全國百姓謀幸福,我要全心全意的為老百姓做事情。如果,我沒有當宰相的命,那我情願當一名郎中,為老百姓去除疾病,治病救人。”

算卦先生聽了他這番話,非常感慨:“這個小孩子,年紀雖小,有這麼大的理想抱負”。 於是,就對范仲淹說:“你呀,長大了一定當宰相!”

據瞭解,范仲淹宰相的後人,已經延續到了三十多代,現在依然子孫昌盛。

往往一個人,從孩童時期就能看出他的心量和抱負。這也是過去世的善習等流而來。一個心懷天下的人,即使這一生生命結束了,來世他依然能夠為一切眾生謀幸福。實際上,范仲淹宰相,他是一位早已覺悟真理的大菩薩示現,為了教導我們後人,希望後人能夠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范仲淹宰相在《岳陽樓記》中有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教導我們凡事,先考慮疾苦眾生,而不是先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

范仲淹宰相,就是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有這種心量抱負,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為一切眾生而奉獻,這就是一個人的氣度和境界。就是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心量大小不一樣,所以,所受的果報也不一樣,都是隨心應量。所以,大家明白了此理,就不應該嫉妒比自己好的人,也不應該輕慢比自己差的人,按照如來藏法理來說:大家都是一個本體,沒有誰不是誰,都是一念心所變現,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自他不二,別人和自己根本處都是一個心。

所以,勇於為眾生奉獻的人,也不會因為吃虧而餓死,凍死,窮死,反而會受到眾人更加殊勝的回饋。自私自利的人,也不會因為佔了一點便宜而活的更好,反而,他生生世世都會越來越貧窮下*。這就是因果定律。沒有人能吃虧,也沒有人能沾光。

范仲淹的故事9

這一週學習了第十六課<<范仲淹的故事>>以後,受到很大的啟發,特別是他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不但讓我理解了內容,而且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給了我極大的教育。

范仲淹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通過艱苦奮鬥、刻苦努力做了大官,處處為群眾著想,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讓人最感動的是能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充分表明了他的胸懷是多麼寬巨集,表現出對廣大人民深厚感情的崇高品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比較計較個人的利益,凡事都先要自己先得到滿足,沒有達到目的往往就會不高興,有時候還會鬧情緒。在家裡常因為吃東西與小妹妹計較,甚至為了一個荷包蛋的大與小都要發牌氣;在學校也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爭吵,弄得面紅耳赤;有時還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顧同學的感受。

通過學習范仲淹的故事讓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以後我要向范仲淹學習,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遠大理想,多做對人們有益的事,在家要對妹妹多謙讓,有什麼時候好吃的東西儘量先讓給她,有什麼家務要爭取多做;在學校更要有謙讓精神,對同學要團結友愛,思想上要為班集體多做有益的事情,不能做損害班集體的事。要真正做到憂愁在別人前面,享受在人家後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好的品質,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好孩子!

范仲淹的故事10

讀罷《范仲淹的故事》這篇課文,我的心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巨石,久久不能平靜。課文講述了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事。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全天下為己任。想到現在的我,卻大不一樣了。課文有一段寫到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全城都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去看,范仲淹卻閉門不出,仍舊埋頭苦讀。同學特地跑來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這句話說明了范仲淹對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蘊含著范仲淹為國治民的巨集大志向。而我們呢?讀書時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大驚小怪、東張西望。還有,課文中寫范仲淹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後再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這便是成語“劃粥割齏”的由來。而我們,每天都有豐盛的飯菜,有時還會抱怨難吃。

朋友送美味佳餚給他,他也沒吃,理由是:怕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就吃不下鹹菜、米粥了。范仲淹少孤家貧卻從小立下遠大志向,並埋頭苦學,這種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如今我們有優越的學習條件,有優厚的生活條件,更應該埋頭苦學,掌握現代化知識,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范仲淹的故事11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不僅自己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極其嚴格。范仲淹一生歷任高官,但範家一直清貧儉約家風純樸。

天聖三年,范仲淹任興化縣令,負責治理水患。許多前任都是簡單地修修堤壩應付而已,范仲淹卻親自去海邊,與當地居民商討良策。民工們開始修堤築壩時,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現場指揮。

有一次,白天剛修好的堤壩,晚上就被海浪衝毀。民工們怨聲載道,不肯再修壩,有的則偷偷溜掉。范仲淹來到施工現場,不僅勸勉民工們要同心同德將壩修好,還將自己的薪俸拿出來,為民工們改善生活。民工們深受感動,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輕財重義,子女們也深受影響。范仲淹任開封知府時,曾派次子範純仁將一船五百斛的麥子運往姑蘇。

在丹陽停留時,範純仁偶遇文學家石曼卿,當時石曼卿家中連遭不幸,幾位親人相繼離世,他想安葬親人之後再回鄉,因為沒有盤纏而寸步難行。範純仁不加思索地將整船麥子送給了石曼卿,但石曼卿還是愁眉緊鎖,範純仁就問:“石先生若還有為難之事,不妨說來”。石曼卿眼裡含淚滿面羞愧地說:“兩個女兒已經找了婆家,奈何沒有嫁妝無法出門”。範純仁爽快地說:“石先生不必憂慮,只需將船隻賣掉,嫁妝也就有了”。石曼卿連連道謝,範純仁則兩手空空回了家。範家兄弟的善行,一直為百姓們所推崇。

范仲淹為政清廉,世稱范文正公,而他的言傳身教,也為子女們營造了良好的家風,從而有口皆碑代代相傳,為後世人所敬仰。

范仲淹的故事12

范仲淹刻苦學習,廢寢忘食地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他之所以好好讀書,是因為他正在為志向而奮鬥。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遠大目標,我的遠大目標就是當一名科學家,為人類造富,為國家取得榮譽。雖然我才上五年級,但是我正在想我的目標而奮鬥。

我覺得,全人類都應該向范仲淹學習。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之後劃成四塊並把鹹菜切成碎抹一起使用。范仲淹每天差不多凌晨即起攻讀詩書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范仲淹雖然家境貧寒,不像我們吃好的,穿好的,正因為他讀書十分刻苦,終於有了回報。

“有了苦上苦,才有甜上甜”我們一定要永遠記住這句話。

范仲淹的故事13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他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卒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終年六十四歲。仁宗時,他武官曾任樞密副使(大致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文官曾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是一位出將入相,文武兼備的人才。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雖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隨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種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他在博山的荊山寺刻苦攻讀。

范仲淹在範泉邊勤奮學習。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范仲淹在追憶他的少年生活時這樣寫到:"我過去和一姓劉的同學,在少年時代的學習生活都是極為艱苦的,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二塊。把鹹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鹽,燒熟當菜,就這樣的生活過了三年多" 。雖然範公少年時代的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學習勤奮,胸有大志。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又問:"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毅然出走"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應天府書院"讀書學習。當時他的母親哭著追出去很遠,他甚至都沒回頭看一眼心愛的母親。在南部應天府書院,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的舒適生活,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洗臉,再繼續讀。日常生活也非常艱苦,經常吃不上飯,他就以喝粥充飢,一位南都官員的兒子和他是同學,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便叫兒子把官府為自己準備的飯菜送一份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並說:"我吃粥慣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為苦了" 。就這樣他在南部應天府後院寒窗苦讀五年。

經過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這年他二十六歲,做官後,他清正廉潔,辦事公正。

范仲淹的故事14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是北宋的名臣,曾經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名言,概括了他憂國憂民的一生。他許多的生平事蹟,也被後人一代一代地傳頌著。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病逝了,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維持生計,他常常一天只能吃到兩頓粥。冬天時,將粥盛在盆裡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的,一頓吃兩塊。後來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後,他的生活就更加艱難了。

那時他借住在一間廟裡,晝夜不停地苦讀,疲乏時就用涼水澆臉驅除倦意,累了就趴在桌上或靠著睡,五年未曾解衣就枕。他經常喝粥度日,甚至在粥不充裕時,一天只喝一碗粥充飢。這種情形被他的一位同學發現就回家告訴父親,於是他父親就叫人給范仲淹送來許多的飯菜。可是幾天過去後,食物都壞了,仍不見范仲淹吃一口。那位同學問他為什麼不吃時,范仲淹說:“我很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習慣於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享受這麼豐盛的飯菜,那以後我還能喝得下粥嗎?”

有一回,宋真宗率領百官浩浩蕩蕩到了南京,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去看皇帝。有個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來看啊!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范仲淹隨口說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回地繼續讀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高中進士,見到皇帝了。

雖然處在貧賤中,范仲淹仍不為利益所動:有一次,他發現自己居住的房中藏著一甕白銀,就一聲不響地把它掩埋好。後來他做了大官,寺裡僧人向他募款時,他寫封信去說明藏白銀的位置,結果真的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這些白銀。僧眾見到這種情況,紛紛地讚揚說:“范仲淹為官,百姓就可以放心了”。

在蘇州做官時,他曾買下一塊宅地,準備造屋居住,風水師看到就道賀說:“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聽了以後笑著說:“與其獨佔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在該地創設學府,延攬名師講學。不久,造成空前盛況,各地也紛紛仿效。故後人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譽。

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見到一個風水師為別人選墓地時說:“這塊地上的巨石看起來像亂箭穿心、是塊絕地,會絕五代子孫的。“范仲淹一聽,心想:“我在朝為官,實在難做,不如讓我買下來做為祖墳,讓子孫從此不再為官。要絕就絕我一家吧!不要再害別人了。”於是就買下來做為祖墳之用。老百姓知道這件事以後,紛紛對天祈求道:“老天呀!你忍心讓範大人這麼好的人絕子絕孫嗎?”也許是他的善舉感動了上天,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突然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大作,把原本萬箭穿心的巨石統統豎立起來,成了”萬箭朝天“,絕地變成了寶地。因為天平山埋葬范仲淹的祖先,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天平山改名為“範墳山”。

范仲淹還有一個義田的故事。尚未富貴顯達時,他曾經立志設定義田,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直到後來他當了招討使,參與朝廷大政,才有足夠的俸祿和賞賜,來達成願望:他在家鄉附近購置一千畝的良田,然後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收付及資金的調配,以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且鄉親遇嫁娶婚葬,都有補助;曾當官而今退職在家,或等待新職的人,也給予救助;如果當官任職了,就停止補助。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都能繼承他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范仲淹雖然居高官、享厚祿,卻把薪俸都用來救濟貧民,以致一生窮困。他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而且死後入殮時,子孫也沒有餘錢為他辦好喪事。縱使如此,可是人們對他哀悼的場面是很風光的: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傷,且齋戒了三天才散去;因為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從政過的地方百姓也紛紛為他建祠畫像。老百姓在傳頌他的一生時說:“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范仲淹的故事15

北宋時期,西夏王元昊經常侵犯宋朝邊境進行挑釁。當時,名臣范仲淹擔任延州經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給范仲淹送了一封信來,范仲淹開啟一看,這封信是寫給皇帝的,元昊讓范仲淹把此信轉交皇帝。此信寫得極其傲慢無理,對皇帝及宋朝極盡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沒宋朝皇帝的尊嚴。范仲淹看完此信後,二話不說,當著送信來使的面,把信燒了,然後命人將送信來使送出邊境。但此事後來被范仲淹的政敵們知道了,他們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說“范仲淹只是邊境地區的一個官員,竟然把敵國的外交信件燒燬而不上報,所以應該將范仲淹斬首。”皇帝得此奏報,也怪罪下來,派人調查范仲淹。於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摺子替自己辯解,范仲淹在摺子裡說:“元昊的那封信,對陛下極盡辱侮,汙言穢語,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須立即發兵與其交戰,這樣才能捍衛陛下及大宋朝廷的尊嚴;如果不發兵,就等於向天下人承認了元昊對陛下的侮辱,陛下因此就會顏面盡失,被天下人恥笑。但依我朝現在的條件,尚無力發動戰爭。所以,我當著對方信使的面把此信燒掉了,是在告訴元昊,也是在告訴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沒有看到你的這封帶有侮辱性質的信。所以,這只是邊官范仲淹一個受到侮辱罷了。”皇帝聽了范仲淹的解釋,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表揚了他。

范仲淹在燒信的同時,把對方對皇帝及國家的侮辱也一同燒掉了。而且,甘願自己把侮辱承擔下來,既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智慧,也是一種令人仰望的擔當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