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范仲淹的故事

來源:才華庫 1.21W

范仲淹的故事1

在我學過的許多課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每次語文早讀課,我就先翻開這篇文章,反覆閱讀和思考。

【推薦】范仲淹的故事

文章說了當時的生活多麼清苦,但范仲淹爺爺不怕艱辛 ,沒日沒夜地讀書。你看:他累了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飯充飢;雞叫便起攻讀,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每天煮一鍋米粥,等粥凝凍後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而我們累了有父母靠靠;餓了宵夜;太陽升起來後才起床;晚上早早就睡覺去了。

范仲淹爺爺的好友給他銀子,他不要;給他飯菜,他也不要。我們卻把父母的血汗錢大手大腳地花出去;好吃的東西輪不到別人品嚐,一會兒就被我消滅的無影無蹤了。

范仲淹爺爺當宰相後,提出了許多興國利民的革新措施,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我們連屁都沒放一個,更別談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了。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深體會到: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也成為像范仲淹爺爺那樣的人才!讓別人也用“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讚頌我們。

范仲淹的故事2

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給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讚譽。可是他幼年卻很不幸,出身貧寒,無力上學,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

在寺廟讀書期間,他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戶,手不釋卷,讀書通宵達旦。

由於家貧,生活得也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生活如此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專心於自己的讀書學習。

後來,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艱苦仍好學不輟,就回家告訴了父親。同學的父親聽說後,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貧窮處境,於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魚肉等好吃的東西,叫兒子帶給了范仲淹。

那個同學將做好的魚肉送給范仲淹,說:“這是我父親叫我送給你的,趕快趁熱吃吧!”

范仲淹回答說:“不!我怎麼能夠接受你的東西呢?還是帶回去吧!”

那個同學以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辭,連忙放下東西,就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同學又來到范仲淹的住所,發現上次給他送的好吃的東西絲毫未動,已經變壞了。就責備范仲淹說:“看,叫你吃你不吃,東西都變壞了,你為什麼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說:“並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經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餚,以後再過這種艱苦的生活就不習慣了,所以我就沒有吃。感謝你父親的一片好意。”

那個同學回家,將范仲淹的話如實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誇獎說:“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呀!”

范仲淹正是憑著“斷齏畫粥”這股苦讀的勁頭,最後終於成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范仲淹的故事3

故事一:

宋朝的范仲淹從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剛好他去算命,走到一個地方看到一位算命先生,他索性就問那個算命先生說,「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這位算命先生可能這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宰相,也嚇了一跳。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怎麼口氣這麼大?」後來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接著又跟他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算命先生有一點納悶,怎麼差這麼多的志願,就問他,「你為什麼挑這兩個志願?」范仲淹就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一(這)個孩子念念想著要救人,所以算命先生馬上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一顆心,叫真正的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諸位朋友,你相信范仲淹可以當宰相嗎?我絕對相信他可以當宰相,為什麼?因為他從什麼時候就在做準備了?從小他的志向就很堅定,勇往直前。

一個目標就好象海上的一個燈塔,船隻能夠跟著這個燈塔的方向去走,就能快速到達目標。假如那個燈塔都找不到,每天開往東又開往西,很多的時間往往就耗損掉了,所以有志向的人,他的學習一定非常的紮實。

范仲淹在念四書五經的時候,念念是想著我如何把這些經典讀通之後,用經典的教誨去造福於民,所以他讀書的深度跟廣度一定比其它的讀書人要多得多,這樣子積累個幾十年真正去考試,差距絕對會很大,所以范仲淹確實當了宰相。

立志當存高遠。子曰: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立志有恆。志不強者智不達。庸人常立志,聖人立長志,立志不改。

故事二:

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在孩童時期,讓一個算命先生給他算命,他說:“先生,請你給我算一卦,看看我長大以後能不能當宰相”?算卦先生一看,這小孩子,口出狂言。就看著他不說話。

范仲淹馬上改口說:“先生,如果我長大以後不能當宰相,請你看一看,我長大後能不能當郎中”?這個算卦先生感覺很奇怪,把這個小孩子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打量了一番,說:“你這個小孩子,怎麼一會天上,一會地下,一會口出狂言說要當宰相,一會又是要當郎中,為什麼呢?”

范仲淹回答說:“先生,不瞞您說,如果我有當宰相的命,我將來要為全國百姓謀幸福,我要全心全意的為老百姓做事情。如果,我沒有當宰相的命,那我情願當一名郎中,為老百姓去除疾病,治病救人。”

算卦先生聽了他這番話,非常感慨:“這個小孩子,年紀雖小,有這麼大的理想抱負”。 於是,就對范仲淹說:“你呀,長大了一定當宰相!”

據瞭解,范仲淹宰相的後人,已經延續到了三十多代,現在依然子孫昌盛。

往往一個人,從孩童時期就能看出他的心量和抱負。這也是過去世的善習等流而來。一個心懷天下的人,即使這一生生命結束了,來世他依然能夠為一切眾生謀幸福。實際上,范仲淹宰相,他是一位早已覺悟真理的大菩薩示現,為了教導我們後人,希望後人能夠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范仲淹宰相在《岳陽樓記》中有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教導我們凡事,先考慮疾苦眾生,而不是先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

范仲淹宰相,就是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有這種心量抱負,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為一切眾生而奉獻,這就是一個人的氣度和境界。就是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心量大小不一樣,所以,所受的果報也不一樣,都是隨心應量。所以,大家明白了此理,就不應該嫉妒比自己好的人,也不應該輕慢比自己差的人,按照如來藏法理來說:大家都是一個本體,沒有誰不是誰,都是一念心所變現,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自他不二,別人和自己根本處都是一個心。

所以,勇於為眾生奉獻的人,也不會因為吃虧而餓死,凍死,窮死,反而會受到眾人更加殊勝的回饋。自私自利的人,也不會因為佔了一點便宜而活的更好,反而,他生生世世都會越來越貧窮下*。這就是因果定律。沒有人能吃虧,也沒有人能沾光。

范仲淹的故事4

學了《范仲淹的故事》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課文裡面講述了范仲淹從小都十分刻苦學習,他還去著名的學院求學,為了進一步的深造。餓了就用稀粥充飽,冷了就用冷水洗臉,五年未解衣就寢。

有一天范仲淹在吃飯的時候,一位好友來看他,還給她送了些好菜,范仲淹就說不要沒事,我吃這些西中就行了。想想自己,每天光想著吃點好吃的,真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像范仲淹這樣,刻苦認真地去學習,認真對待每一天。這樣才對得起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爸爸媽媽。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而且還要勤學苦幹,還要能吃苦,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好學生。

學了《范仲淹的故事》這一課,我想了很多,我明白了——學習不是為爸爸媽媽學的,而是為自己學的。只有好好學習,長大考上了大學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我覺得范仲淹身上的精神只要能學會一點,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范仲淹的故事5

19歲那年,范仲淹離開家鄉,前往河南的一家書院求學。由於經濟拮据,他每天只煮一鍋粥,粥冷了以後,就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配幾根酸菜,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

當時,在書院裡,有一個同學和范仲淹走得特別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兒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艱苦生活後,回家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留守官聽了非常感動,就叫兒子把自家好吃的東西送些給范仲淹。范仲淹推辭不掉,只好收下。

過了幾天,留守官的兒子來到范仲淹的床上取書,無意中翻開了一個包裹,裡面竟是自己送與范仲淹的食物。這些東西,范仲淹根本沒吃,還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有的都腐爛變質了。他非常生氣,跑到學堂裡質問范仲淹:“你怎麼可以這樣呢?好好的東西都讓你白白糟蹋掉了,這是你的待友之道嗎?”

范仲淹等他冷靜下來後,歉意地說:“謝謝你們一家人對我的幫助,我很感激,只是因為我長期吃粥已經習慣了,如果突然享受到這麼美味的食物,以後我還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嗎?另外,我之所以接納你的食物,就是因為我非常珍惜我們之間的友情,害怕讓拒絕傷害到你啊。”

原來,范仲淹“不領情”背後的原因是這樣啊,留守官的兒子慚愧極了。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遇到確實無法拒絕的情形時,不妨像范仲淹一樣,笑著接納,但背地裡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立場,堅持著自己的初衷。這樣,你才能既不傷害了友誼,也不會改變了自己。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劃粥苦讀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貧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逝世,為了生活,母親再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沒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幹活,一邊苦讀,常常讀到深夜。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覺得為難的就是每天的飯菜,不要說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因為當時是非常寒冷的冬天,於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凍住的時候,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著鹹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探訪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他看見范仲淹生活得那麼艱苦,學習卻那麼用功,心裡很受感動,回家告知了父親,讓父親派人給范仲淹送去好飯好菜。

過了些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現給范仲淹的飯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黴了。於是,那位同學就責備道:“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說:“我當初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靠著這種精神,范仲淹終於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兒子範純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兒子,他把他取名叫做範純仁,中國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期許,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許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著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範純仁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因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裡有五百斗的麥子,就叫範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結果在中途當中,剛好遇到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故友,他父親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狀況告訴了範純仁。他的父親的朋友家裡面,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然後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困。範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把這些錢就拿給他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幫人要怎麼樣?送佛要送上西天,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這個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結果範純仁處理完之後,就回京城見他父親,跟父親坐下來,他就開始跟父親報告,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親的故友。就講到他最後決定把五百鬥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他兒子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範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吃虧了嗎?沒吃虧,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所以,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裡變?從心!

范仲淹的故事7

讀了《范仲淹的故事》這篇課文。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打動了我。

課文裡面講——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他一個人去附近山上的寺院裡讀書。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飢……據說,他從五年未解衣就寢。

一天,范仲淹的一位好友去看望他,給他了一些美味佳餚,而他把食物放發黴了也不吃。范仲淹怕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再也咽不下粥和鹹菜了。真的讓人感覺不可思議。我想要是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不過我也能學到一點吃苦精神,以後挑飯,吃完飯就用心學習。

那年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別人都爭先恐後的去看。只有范仲淹一個人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這讓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天,我回到家做完了家庭作業,沒有檢查,就去看電視了,而我的書沒有收到書包裡。風扇一吹,他直接翻到了《范仲淹的故事》這一課。我就拿起書讀了一下。范仲淹在這麼艱苦的日子裡就能好好學習,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學習呢!所以我就關掉電視,馬上去複習。

我們要像范仲淹學習,學習他那勤學苦練的精神。我也要下定決心為社會,為國家做點貢獻。

范仲淹的.故事8

宋代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讀書心切,衝破重重困難,到吳縣城郊長白山的一個僧人的門舍中讀書。

因米貴,他吃不上飯,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結成塊,他就用一條竹片將塊狀的粥劃成兩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沒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點鹽煮煮,生活很苦,書卻讀得很甜。

范仲淹的艱苦生活,被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知道後,深為同情,便從家裡送來了好菜好飯,范仲淹表示感謝,收下了飯菜。

幾天之後,留守的兒子來看范仲淹之時,看見自己送給他的飯菜還在那裡,都已壞了。范仲淹急忙解釋說: "您贈我好飯菜,實在感激不盡,但我平時吃稀粥慣了,並不覺得怎樣苦。現在我如果貪食這些東西,吃好的食物慣了,我將來怎麼辦呢?"

范仲淹的故事9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賴。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長大以後,他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給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讚譽。可是他幼年卻很不幸,出身貧寒,無力上學,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

在寺廟讀書期間,他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戶,手不釋卷,讀書通宵達旦。

由於家貧,生活得也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生活如此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專心於自己的讀書學習。

後來,他的一個同學看到他的生活如此艱苦仍好學不輟,就回家告訴了父親。同學的父親聽說後,被他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同情他的貧窮處境,於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魚肉等好吃的東西,叫兒子帶給了范仲淹。

那個同學將做好的魚肉送給他,說:“這是我父親叫我送給你的,趕快趁熱吃吧!”

他回答說:“不!我怎麼能夠接受你的東西呢?還是帶回去吧!”

那個同學以為他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辭,連忙放下東西,就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同學又來到他的住所,發現上次給他送的好吃的東西絲毫未動,已經變壞了。就責備他說:“看,叫你吃你不吃,東西都變壞了,你為什麼不吃呢?”

他答說:“並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經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餚,以後再過這種艱苦的生活就不習慣了,所以我就沒有吃。感謝你父親的一片好意。”

那個同學回家,將他的話如實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誇獎說:“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呀!”

他正是憑著“斷齏畫粥”這股苦讀的勁頭,最後終於成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范仲淹的故事10

認一認

粥 磋 凌 佳

餚 豈 泱

詞語採集

毫不介意 廢寢忘食 粗茶淡飯

和衣而眠 千載難逢 於心不忍

凌晨 宰相 泱泱 米粥

清高 殿試 佳餚

... ... ...

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全文寫了范仲淹幾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事件。

隻身苦學

劃粥割齏

閉門不出

謝絕佳餚

理清脈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紹范仲淹在我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主要寫范仲淹少孤,家貧,讀書十分刻苦。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講范仲淹的遠大志向和從政後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後人對他的稱頌。

... ... ...

細讀感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①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

②從這句話中看出作者什麼樣的品質?

“劃粥割齏”

①文中告訴我們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②從中你能看出什麼?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十分刻苦。

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從小讀書刻苦。

①對比讀,你從中讀懂了什麼?

②你能從文中舉例說明範仲淹十分刻苦的語句嗎?

... ... ...

拓展學習

1.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

2.用筆畫出表示范仲淹學習刻苦的詞語,背一背。

3.蒐集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課堂練習

一、看拼音,寫詞語。

yān mò xī zhōu líng chén

( ) ( ) ( )

jiāyáo gōngtíng fèiqǐnwàngshí

( ) ( ) ( )

二、多音字組詞。

zhī ( ) dà( )

只 大

zhǐ ( ) dài( )

yān( ) huá( )

咽 劃

yàn( ) huà( )

三、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切磋( )寶貴( )

讚頌( )往常( )

著名( )傑出( )

范仲淹的故事11

《范仲淹的故事》選自語文S版第十冊第16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自強不息。課文主要講述了范仲淹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幾個故事,通過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有以下三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引伸拓展:

一是學習課文中培養學生充分利用小標題的形式,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主要故事予以靈活創新地概括。

在學生遇到困惑時,採用適當點拔、師生商議的辦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師情急之中給出答案。本節課我啟發性地讓學生針對每則故事用兩個詞語予以概括,這對我的教參與備課是個挑戰,但為了更加詳盡地表達故事的梗概,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積累適用的詞彙,何樂而不為?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總結出了以下不同於教參的答案:隻身苦學,拜師深造;劃粥割齏,和衣而眠;謝絕佳餚,粗茶淡飯;閉門不出,攻讀詩書。我要感謝同學們在本堂課中自主學習情趣的興奮表現,正是與同學們的努力合作,一個個小標題才會從我們的思考與解讀中誕生。

二是樹立大語文觀念,充分利用對比引導學生談談范仲淹的故事給自己的啟迪。

范仲淹的幾個故事,對於生活在現代小康社會的幸福一代實在是比較遙遠,難怪學生在讀書時,些許帶著質疑的語氣,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每讀一個小故事,指名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你有什麼啟迪或是看法?同時我在課堂上相機講述蒐集的關於范仲淹的材料,通過此種方式的交流,學生改變了起初的看法,也終於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學家背後的精神支柱——自強不息,勤奮讀書,對於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的意義,學生亦理解得比較深刻。

三是體現以讀為本的思想,學生並非讀不好書,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與引導是否到位。

課文中為讚揚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後人引用了範先生給予別人稱讚時的詩句“雲山滄滄,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讚揚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後人對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對範先生無限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學生在初讀時,絲毫未能體現出這句詩的深刻意義,我指名朗讀後效果依然平淡。誰能試著說說這句話的大意,終於在師生研討中我們基本弄清了此句話的大意,先生的人品與風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長。我用一段話啟迪學生:同學們,范仲淹是一個多麼謙遜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語言去評價讚揚別人,我們後人也只能用這一句先生的話來高度地讚揚範先生了!怎樣朗讀這句話才能表現出範先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樣才能讓我們永遠的記住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應當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好這句話。交流後學生再次齊讀,果然效果明顯,面對偉大的范仲淹我們豈能坐著朗讀?全體齊立恭敬地再來一次朗讀,氣勢更足了。最後我又和學生一起背誦了一遍,積累了這句讚揚范仲淹人品的詩。

范仲淹的故事12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年輕時極窮,生活艱難,心想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給貧窮無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他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讚此屋,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後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於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改作學堂,實踐了年青窮苦時想要造福眾生的宿願。

不久,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範家的曾孫都賢達顯貴,綿延不絕,傳至今已八百年了,蘇州一帶範氏後人依然興旺。

范仲淹善心為他人謀福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無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報給範氏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當時所付出的幾百倍、幾千倍,是范仲淹毫無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無意之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行善的典範。

我們面對人生一再出現的抉擇,心裡曉得不管做什麼決定,都「無法」預知事情會如何發展,知道自己只是在做「希望」會成功的事情。我們永遠活在不確定中,對於這樣的變化無常,我們只能「盡力」應付。我們的人生是一直在「抉擇」中,古老的西藏典籍指出:有個辦法肯定能讓一個人不會逃出監獄,那就是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活在監獄裡。我們的監獄,就是不確定所做的事情是否會成功。讓我們逃出監獄,重獲自由,才能明白第七世紀的佛教大師月稱菩薩所說的:「所有事情的成功機率是百分之百。」我們要承認,生命與事業是由一長串的工作組成的,我們需要一個把工作做好的方法,需要一個必能獲得成功的訣竅,必須是要以「因果業力」的法則:「作善得福,作惡得禍」。

范仲淹的故事13

北宋時期,西夏王元昊經常侵犯宋朝邊境進行挑釁。當時,名臣范仲淹擔任延州經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給范仲淹送了一封信來,范仲淹開啟一看,這封信是寫給皇帝的,元昊讓范仲淹把此信轉交皇帝。此信寫得極其傲慢無理,對皇帝及宋朝極盡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沒宋朝皇帝的尊嚴。范仲淹看完此信後,二話不說,當著送信來使的面,把信燒了,然後命人將送信來使送出邊境。但此事後來被范仲淹的政敵們知道了,他們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說“范仲淹只是邊境地區的一個官員,竟然把敵國的外交信件燒燬而不上報,所以應該將范仲淹斬首。”皇帝得此奏報,也怪罪下來,派人調查范仲淹。於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摺子替自己辯解,范仲淹在摺子裡說:“元昊的那封信,對陛下極盡辱侮,汙言穢語,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須立即發兵與其交戰,這樣才能捍衛陛下及大宋朝廷的尊嚴;如果不發兵,就等於向天下人承認了元昊對陛下的侮辱,陛下因此就會顏面盡失,被天下人恥笑。但依我朝現在的條件,尚無力發動戰爭。所以,我當著對方信使的面把此信燒掉了,是在告訴元昊,也是在告訴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沒有看到你的這封帶有侮辱性質的信。所以,這只是邊官范仲淹一個受到侮辱罷了。”皇帝聽了范仲淹的解釋,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表揚了他。

范仲淹在燒信的同時,把對方對皇帝及國家的侮辱也一同燒掉了。而且,甘願自己把侮辱承擔下來,既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智慧,也是一種令人仰望的擔當精神。

范仲淹的故事14

版本一(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作為自己的責任,發奮苦讀,有時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臉;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他壞話被貶官,由降職做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讀書、勉勵自己,每餐不吃兩種以上的葷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剛夠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版本二(原文)

,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繼,日昃再食,遂大通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貧困沒有依靠,改嫁了長山朱氏。他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動地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學習,五年未曾脫過衣服睡覺。有時他發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臉。他經常連頓稠粥都吃不飽,太陽偏西才吃第二頓飯。他於是博通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因此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范仲淹的故事15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勤奮刻苦的故事。

范仲淹心裡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故事一:劃粥斷齏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故事二:窖金苦讀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隻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覆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