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獲獎手抄報

來源:才華庫 9.29K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

端午節獲獎手抄報

端午節獲獎手抄報

端午節獲獎手抄報 第2張

端午節獲獎手抄報 第3張

端午節獲獎手抄報 第4張

端午節獲獎手抄報 第5張

夢逍遙——寫給屈原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怒而飛……——莊子

你因怒而飛,你的精魂飛入湘水。

你的靈魂順隨你的信仰漂流,讓人們看到你的正義與氣節、你的哀麗與豪壯。

那天,五月五日,你立於江畔,剛毅的臉上寫滿了無畏,大風吹開了你的三千愁絲,你騰舞飛揚的衣衫宛若一面堅韌不拔的旗幟。黑色的江水狂傲地在你腳下翻滾,你握緊了手中的青銅劍,萬千感慨澎湃胸頭。

曾經,你在一首詩中把風、雨、雪、電、雲、月作為自己的侍從,讓鳳凰和龍為你拉車,在太空中任意馳騁,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如今物非人是,所有的一切夢想全都已破滅,冥冥之中,哪裡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呢?或許自己本不該踏出茅廬;或許平靜穩定的生活才最適合自己,而自己也應該守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為人們、為歷史創作精華,繁衍文化。

賊兵的呼喊聲由遠及近,是該做出選擇的時候了。一江烏水折射出了生命最後時刻的空虛與充實、骯髒與華麗。

你的思想定格:如果真理和信念需要流血犧牲,那麼我願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實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子,裡面卻裹滿了蝨子。

於是,你就把自己作為一個高潔的化身呈現給世人:無論遇到了怎樣的狀況,正義與氣節是最神聖的,是最值得去維護的。

賊兵的`呼喊聲到了近前,你回頭望了最後一眼國破下的山河,而後高呼:“長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縱身跳入了為你而憤怒的江水中,瞬間,一江烏水空明澄澈……

湘水悠悠,無數的水鬼,冤纏荇藻怎能洗滌得清清,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非湘水淨你,而是你淨湘水。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濺起,汀芷蒲蘭流芳到現今。

我想,你本來就是一條魚,一條心胸寬闊、志向無邊的鯤魚,後來化為大鵬鳥,你的心胸、志向、理想依舊巨集偉無邊。而現在你又回到了水中,回到了原來就屬於你的位置上去,成為靈臺空明澄澈的真神,默默地為人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為人們樹立高尚的信仰。

於是到了後世,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活在歌裡、風裡、水裡——夢逍遙。

緬懷屈原的愛國精神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湧著向東流去,你的心隨著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湧,憤怒地拍打著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

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端午節。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為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粽子”一起成為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為中國的傳說。為了什麼呢?為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為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為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我為你而驕傲,又為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今天,我們仍然過著這耐人尋味的端午節,為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故事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我和媽媽冒著細細的雨絲去姥姥家過節。

來到姥姥家門口看到門前插著一些翠綠的植物,我的心裡冒出一個大問號,這是什麼?為什麼要掛在大門口?我忙問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說:“這是艾蒿,在端午節天亮前插在門窗上可以驅蚊殺菌,還可以辟邪驅鬼。”接著,姥姥給我和妹妹系五彩線,戴香包,她說:“小孩子帶上這兩樣東西可以避開蛇蠍毒蟲的傷害,保平安。”

過了一會兒,姥姥開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她先把洗乾淨的粽葉放進鍋裡煮十多分鐘,這樣可以除去葉子的青氣,增加葉子的柔韌度,在包粽子的時候才不會破。然後把糯米淘洗乾淨浸泡五六個小時。一切準備完畢後,開始包粽子了。姥姥把兩片粽葉稍作重疊放在左手中,用右手撈出適量的糯米均勻的攤在粽葉中央,再放上蜜棗和花生,兩食指向中間護攏糯米,卷至半圓柱型,兩邊葉子向中間摺疊在卷,用線纏緊,一個圓嘟嘟的粽子就包好了。等到所有的粽子包好後放進鍋中,煮上兩個小時,把火關小,用文火再煮兩個小時,再把火關住燜上兩個小時就可以吃了。

吃著香甜的粽子,姥姥又給我們講起端午節的來歷,原來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一種傳統方式。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他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情的屈原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為了防止魚蝦啄食他的屍體,駕著龍舟把粽子扔下江趕走魚蝦。從此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聽姥姥講故事,感覺到生活是多麼美好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