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習俗與杜甫的《登高》詩賞析

來源:才華庫 3.17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高習俗與杜甫的《登高》詩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登高習俗與杜甫的《登高》詩賞析

《韓詩外傳》卷七:“孔子游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山必賦,小子歌者何?’”《漢書·藝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而賦可以為大夫。”“登高必賦”或“登高能賦”就成為古代大夫必備的九種才能之一,於是登高與賦詩就緊緊地連在一起。

綜合歷史文獻,可知“登高”有三種情況:

1、籠統地說升至高處。如明代開國功臣之一、寫《賣柑者言》的劉基的《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這是隨意而登,不指明時間地點。

2、九月九日登高。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記載著一段傳說:“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這則道家的傳說顯然是要讓人們關心家人,要“常回家看看”。後人每至九月九日都要登高飲菊花酒,其內涵也泛化為對親人故交的懷念。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稱代表。

3、指正月初七(人日)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晉陶淵明《移居》之二:“春秋多佳節,登高賦新詩。”可見,登高賦詩的佳節,春秋都有。秋當然指九月九日即“重陽節”,春則指正月初七和十五。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登高賦詩。”《隋書·元胄傳》:“嘗正月十五,上與登高。”

總體上看,登高歷經魏晉唐宋諸代,都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而怨春和悲秋則成為主要題材。登高之作的總體基調也必然是憂愁、悲哀、痛楚,具有強烈的悲情特徵。其情感內容同社會生活的變化、國家的分合治亂有著基本同步的規律。周秦之際多是親情之念,如《詩經》中的《東山》、《陟岵》等篇,漢魏之時則偏於鄉國之戀,如王粲的《登樓賦》、曹植的《雜詩》,唐宋以下更多友情之思,如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確是佳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寫親情之念,鄉國之戀,友情之思的作品中往往飽含著作者對社會、國家、人生的憂患意識,使悲情更加濃重。杜甫的《登高》堪稱典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糅合了登高和悲秋兩大主題,登高是從空間上感受自然的博大永恆,悲秋是從時間上把握生命的脈搏。一位潦倒多病的老翁,在急風、哀猿、白沙、黃葉的肅殺秋景裡,抒發著沉鬱的家國之痛。而“不盡長江滾滾來”又讓我們頓悟出中華民族在生生不息地行進中,迸發出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力量,啟迪人們以超凡的心志,笑對人生世事的苦難。這就是杜甫!

拓展:杜甫《登高》優秀賞析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朝民間有云“唐朝詩聖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憐人、憂時傷亂的情懷註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詩人。在杜甫所有的詩作中,《登高》可以說是艱難苦恨、離亂悲愁的集大成者,詩歌寫於詩人晚年寄寓夔州時期,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抒發身世命運之悲和時局離亂之慨,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登高》遠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悲湧心頭;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緊扣詞句,逐層剖析。

首聯寫景,自成對比,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此聯描繪了兩幅畫面,一是高江峽口,秋風獵獵,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鳥翩躚,輕舞飛揚。後者的清麗精美、歡快明朗(樂景)反襯出前者的悽清勁厲、揪人心懷(悲情),於此勁風悲鳴、高猿哀嘯當中不難覺察詩人悽愴哀怨之心。“哀”字關涉全聯,籠罩全篇,讀來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頷聯仰觀俯察,壯景傳悲,寄寓遙深,措語天然。詩人仰觀天宇,無邊落木,蕭蕭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畫面之巨集闊蒼茫凸現人生的沉重悲壯。“蕭蕭”、“滾滾”,摹聲繪態,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詩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全聯狀夔州之秋,也分明隱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鬱悲涼,愴然至極。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勳,不是榮華富貴,飛皇騰達,而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弔,人生還有什麼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裡呢?

頸聯、尾聯抒悲,筆力千鈞,字字傳神,是血與淚的結晶,是悲與恨的沉澱。輾轉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難歸,此為“萬里”之悲;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此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災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此為“多病”之悲;登高遠眺,臨風懷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弔,此為“孤獨”之悲;落魄潦倒,艱難苦恨,愁生白髮,歲月不多,此為“霜鬢”之悲;時局動盪,生靈塗炭,憂國傷時,一籌莫展,此為“家國”之悲;異鄉飄泊,多病殘生,因病斷酒,添愁惹恨,此為“斷飲”之悲。……凡此種種,悲恨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縱觀全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