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及反思

來源:才華庫 2.89W

第一篇:李白《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初稿

李白詩《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材分析及設計理念:

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古詩詞三首》。詩句優美,淺顯易懂,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同時又借景抒情,抒發了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葉聖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進入詩的“境”,就等於聖賢晤面,開始進行對話。本詩教學,我主要通過朗讀來感受詩的語言美、韻律美,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為達到這一目標,我主要抓住以下兩點來落實:一是讓學生結合註釋、工具書等理解詩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詩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寓欣賞於朗讀之中,在讀中瞭解詩的意境。其次還要抓重點詞句,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詩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詩中詞意,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在理解感悟詩的過程中,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詩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孤獨寂寥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領悟詩意,感悟詩情(難點)。

教學過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學們知道李白吧?師出示李白圖片,學生介紹,教師補充總結

今天我們還要再學一首李白的詩,這首詩被稱為唐詩百花園中一朵清麗的小花。。

二、初讀古詩

1、齊讀課題《獨坐敬亭山》。

有誰知道敬亭山?你來說說。(圖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稱為“江南詩山”。自李白《獨坐敬亭山》這首詩篇傳頌後,敬亭山聲名鵲起。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梅堯臣、湯顯祖等許多名人慕名登臨,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歷代吟頌敬亭山的詩、文、畫達千數,敬亭山這座“江南詩山”,也因而飲譽海內外。

2、再讀課題:敬亭山前面加了個“獨坐”,應該怎樣讀?你為什麼這麼讀?

3、讀課文:帶著你體會到的情感,按自己的節奏自由讀兩遍。開始——

好!誰來試試!誰再來?同學們從他們的朗讀裡聽出了什麼感覺?我們一起來讀讀。

三、細品詩意

1、李白到底為什麼要寫這首詩?他寫這首詩想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走進這首詩——(齊讀課題)《獨坐敬亭山》。“獨”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2、這首詩裡分明寫了好幾樣景物,為何李白要說“獨自坐在”敬亭山呢?請在詩中劃一劃,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詞語。

好,你找到了什麼詞語?(“飛盡”是指——)是啊,所有的鳥都飛走了,敬亭山靜悄悄了。你呢?(“獨去閒”是指——),滿山不見一隻鳥,不聞一絲鳥鳴;遼闊的上空不見一朵白雲……這是一座怎樣的敬亭山?

3、讀讀這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李白久久地坐著,久久地看著,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地只剩下誰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

3、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裡,還有云麼?還有鳥麼?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句話是說——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來看去,誰也看不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雲去又何足掛齒啊!再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人山脈脈相望,緊緊融合。——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獨

好一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遊歷了那麼多名山,你曾豪情萬丈,你曾廣交朋友,為什麼此刻這麼深情地看著敬庭山呢?(孤獨)

你從哪裡感受到了“孤獨”呢?

1、我們一起讀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在李白的眼裡,那是無情的鳥兒在棄他而去,那是高傲的雲在棄他而去。

再讀: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其實在自然環境中,鳥飛雲走,是很自然的。為什麼這時候的李白卻是那麼孤獨?你想過麼?

(介紹背景)的確,這時正是李白橫遭冷遇,寂寞淒涼的時候。李白曾經七次來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遊玩,這首詩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10年以後再次來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滿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視為點綴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報效祖國的雄心,卻被一些權臣小人算計被迫離開長安,長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增添了孤獨與寂寞之感。

現在你明白了麼?誰再來讀讀前2句。

齊讀。

同學們來!(齊讀)

3、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兩個李白,分明是兩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麼話想對敬亭山說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麼話對李白說呢?

(1)練筆:

李白神情地看著敬亭山,輕輕地對他說:“……”

敬亭山深情地看著李白,輕輕地對他說:“……”

(2)引讀:

啊!鳥兒和雲朵也討厭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邊。(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們兩個人在這裡真有點死氣沉沉啊。(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問,一切都在不言中(齊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只有李白啊!”

五、課外拓展

《獨坐木瓜山》出示。自由讀,感受下這首詩裡是怎樣的李白?

你來讀讀。請你讀讀。讓我們齊讀《獨坐木瓜山》。

“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對這個孤獨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嗎?

李白,這麼多人在關心你啊,你要樂觀、堅強、開朗起來。

你還記得《贈汪倫》嗎?同學們齊——

還記得《靜夜思》嗎?

還記得《望廬山瀑布》嗎?

李白啊李白,我們都在懷念你,你並不孤獨!

讓我們再來齊誦這首詩《獨坐敬亭山》。

好,下課!

教學反思匯入簡單明瞭,但是隻有二三個學生站起來介紹,學生的參與度太小,不能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放在了細品詩意和感悟孤獨上,單課堂上上到“細品詩意”的時候孩子們已經能夠說出表達了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寂寞。接下來的環節設計要深入挖掘情感,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文,要超越課文,超越課堂,把孩子們的思想打通,交給他們自學的方法,在這方面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還有欠缺。同時課堂設計,缺少想象詩的畫面、感悟詩的情境之一環節。在詩詞教學中這一環節十分有必要,在想象畫面、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在創造感人的情境,學生練筆才有話可寫。詩詞教學要抓關鍵字詞,本節課我抓的是一個“獨”字,一個“看”字,什麼叫“獨坐”,從哪裡看出是獨坐?什麼是“相看”,明明只有李白一個人,他在和誰相看。李白一生遊歷過那麼的名山大川,宣州李白也來了7次了,為什麼一座小小的敬亭山讓他久久的坐著,靜靜地望著呢?環環相扣,教師只是丟擲問題,由學生思考,這樣既過渡自然,又避免詩詞教學一句句的翻譯的陋習。結尾設計的意圖是複習以前學習過的李白的古詩,結合本節課所學,勸導李白,最後昇華為我們對李白的敬意,對其詩歌的喜愛與傳誦。但是學生最開始可能說不出來。教師可以說一兩個句子做示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