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記》 教案教學設計

來源:才華庫 2.72W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文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

柳宗元《小石潭記》 教案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2.借 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彙。(重點)

3.反覆誦讀課文,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和描寫角度。(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現代的遊記,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遊記《小石潭記》。柳宗元筆下的《黔之驢》大家還記得嗎?那麼,他筆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樣的風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學們前往一遊的雅興呢?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縣),人稱“柳河東”。他生在長安,晚年被貶柳州,亦稱“柳柳州”。與韓愈並稱“韓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等;傳記散文如《捕蛇者說》;山水遊記以《永州八記》為 代表。

2.寫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記》之一。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力圖變革。 變革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為了排遣鬱悶,他搜奇覽勝,把青山綠水作為自己描繪的物件,寄託自己的情懷,人們把他在永州寫的八篇散文稱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原文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讀 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環(pèi)  清冽(liè)

為坻(chí) 為嶼(yǔ) 為嵁(kān)

佁然(yǐ) 幽邃(suì) 俶爾遠逝(chù)

往來翕忽(xī) 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點詞義。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遊無所依:依託。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

岸勢犬牙差互:交錯。

四面竹樹環合:環繞合抱。

5.閱讀課文,注意下列一詞多義現象。

(1)全石以為底     (用)

卷石底以出 (相當於“而”)

以其境過清 (因為)

(2)全石以為底 (作為)

為坻,為嶼…… (成為)

(3)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過清 (冷清)

(4)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

不可知其源 (能夠)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依據遊記線索,給文章劃分段落。

明確:第一段:寫潭,寫樹。

第二段:寫水,寫魚。

第三段:寫源頭,寫岸勢。

第四段:寫感受,抒憤懣。

第五段:綴述了同遊者,屬遊記的一般格式。

2.讀完本文,你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嗎?

明確: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等景物,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

(二)理順序

通讀全文,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本文按遊覽順序來描寫景物。先點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見竹林,聽到水聲,便“伐竹取道”,見到小石潭。接著寫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狀的特點來描繪,著重寫石。再接著寫潭中之景,著意描寫魚和水,動靜結合,寫近處所見。然後寫溪流水源,寫遠望之景。最後寫潭上的氣氛,借景寫情,抒發了作者悄愴悲涼的心緒。

(三)理角度

課文寫水、寫木、寫石、寫魚……細膩生動,得益於作者多角度的描繪, 你能說說作者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嗎?

明確:繪聲: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繪色: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繪形:全石以為底,……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繪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繪神: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潭石——異彩紛呈

潭水——聲悅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祕

潭境——清幽淒涼

五、課外拓展

課文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你能結合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解嗎?

示例:“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特徵,鮮明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法。(重點)

2.理解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行文的照應和語言的樂感。(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讓我們一起探討。

二、自主預習

1.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是怎樣的?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循聲而至,砍竹成路, 下見小潭;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2.閱讀了這篇遊記之後,你認為小石潭風景奇特在什麼地方呢?

明確: 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 合作探究

(一)寫作手法探究

1.點面結合手法

作者寫潭石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你能具體分析一下嗎?

明確:“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 ,為嵁,為巖”是點,由面到點,有序地體現了作者的感知。

2.動靜結合手法

作者寫游魚的時候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運用的嗎?有什麼作用?

明確:寫魚“影布石上,佁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 。

3.行文照應

課文行文的照應,既使全文結構緊湊,又令景物特徵鮮明。行文照應有行蹤來去的照應、方位上下的照應、景物分合的照應、環境明暗的照應,你能找出來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照應嗎?

明確:①行蹤來去的照應: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來,“乃記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應:如“下見小潭”間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則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覆交代觀賞的視角,暗示潭的範圍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應:如“青樹翠蔓……參差披拂”是分寫樹,“四面竹樹環合”是合寫竹樹。

④環境明暗的照應:如:“隔篁竹,聞水聲”為暗,“伐竹取道,下見小潭……”為明。

4.虛實相生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似與遊者相樂”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方法,你能說說哪是虛,哪是實嗎?

明確:表面純粹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歷歷在目,則水澄澈透明,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二)語言探究

課文語言自由靈活,讀來“如鳴佩環”,極富音樂的美感,這種樂感的形成源於句子的整散相糅,長短交錯,試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 ,聞水聲,如鳴佩環。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是整齊的三字句,後接散句“如鳴佩環”,時整時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明確:“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樹環合”是長句,“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是連續的四字句,勻稱而不呆板,節奏明快而又富於變化,讀起來起伏變化 ,流暢婉轉,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賞 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

思 小潭源流—悽—潭中氣氛

五、課外拓展

大家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請試著寫出一首,並進行簡單地賞析。

示例:遊園不值

【南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作者遊園不成,紅杏出牆的動人情景。不但表現了春天有著不能壓抑的生機,而且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描寫出田園風 光的幽靜安逸、舒適愜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