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姿態讀後感(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3.03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姿態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精選5篇)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1

新的一天開始了,學生們背上漂亮的書包,迎著朝陽,開心地走在去學校的路上。時代的發展、節奏的加快,可能使得他們無暇去欣賞道路兩旁的景色,然而,對於新的一天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會學到哪些知識,他們依然充滿著好奇,露出渴望的眼神。

來到了學校,走進了教室,他們將要在這間教室度過整整的一天。這一天,到底是快樂的一天,還是傷心的一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力量。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條生命,僅有一次的生命,他們的生命之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光芒,更有自己成長的規律與旋律。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努力呵護這“一朵朵鮮豔的、生機飽滿的花朵”,讓教室成為學生生命的培育場。

敬畏生命,去呵護每一朵花健康成長。“任何一個學生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經常上完課後叩問自己的靈魂:這堂課對學生盡職了沒有?因為在每個孩子的成長中,每一天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會再來一次,你的每一堂課都在影響著學生的生命成長。”於漪老師一直讓兩把尺子相伴,一把量自己的短處,一把量別人的長處,就這樣努力來提高每堂課的質量,因為她深知每堂課都會影響著學生的生命成長。這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這是在努力呵護每一朵花的健康成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鮮活的生命個體,“分”只是衡量學生某個階段的學習狀況,無法去衡量學生的生命成長。每個教師都應敬畏生命,唯如此,我們才會真正地引導學生“激發生命的潛能,捍衛生命的尊嚴,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

帶好放大鏡,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生命如花,青少年學生的生命更是一朵朵鮮豔的、生機飽滿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獨特的花香,同時又有自己開放的花期。教育無選擇性,無論孩子天資如何、基礎如何,都要呵護,都要公平對待。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帶好放大鏡,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長處,長善而救失。成績優秀的學生不等於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情感、意志、品性等都已十全十美;成績落後的學生不等於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落後,沒有優點可巡。更何況,學生是處於成長期的個體,他們的品性、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經歷的豐富而發生變化、發生改變。每朵花都有自己獨特的花香,我們要用心呵護培育這些花朵,讓他們的花香更加迷人。

錘鍊課堂,讓每節課閃爍智慧的光芒。學生每天走進教室,要上七八節課,“他們是否學有所得、學有興趣、學有方向、學有追求,不僅影響他們的發展、成長,更影響其生命的質量。”教師唯有去提高課的質量,才是真正地呵護學生的成長。精心備課、組織課堂至關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師強烈的責任心與科學的育人觀。教書育人,育人為根本目的,而育人需要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唯有錘鍊課堂,讓每堂課充滿了未知、充滿了張力,學生樂於去學習、樂於去參與、樂於去挑戰,這樣“即使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挑戰,他們也不以為苦,興之所至,樂在其中。”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真正地提高生命的質量。

教室,學生生命的培育場。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2

當我翻看教育家、國家首批特級教師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時,我就心喜不已,對她有相見恨晚之意,彷彿遇見了知己似的。兩天內一口氣把它讀完了,有感而發處就加批註和自己的感觸,當楊暉老師說要做讀書交流和分享時,我是主動請纓的,覺得吐一下心中的真言,才覺得對得起這本書,有利於理解和體驗她的教育思想。

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共分6部分,77篇文章,包括每一部分後一篇編者手記。這6部分分別為“椎心的憂思,竭誠的期盼”、“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人,活在價值體系中”、以及“記憶與情緣”。品味《教育的姿態》,我悟到了她美在高度,美在溫度,美在厚度,還有她在行走在教育路上的姿態之美。

首先,《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高度。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的高度在於她認為:唯有把個人的前途與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時候,自己才會變得聰明,才會在較高的地方思考問題,而且心中總是有一團火,就會有旺盛的經久不衰的內驅力。她能一生苦中作樂,因為她一直相信學生的成長就是她的成就,別人的需要就是她的價值,在這個高度的姿態下,她認定的讀書目的是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因此,她就為學校教育明確了這樣的價值所在---培養的是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在紛繁複雜的現象和躁動多欲的現實面前,她能保持足夠的清醒,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正因為這個高度,使她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有了推心的憂慮,也就有了竭誠的期盼。

讀著讀著,我感嘆她的濃濃的愛國之請,我明白於老師憂思的是教育的現狀,因為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她擔心“大片”文化、“薯片”文化、“晶片”文化等三片文化給孩子帶來的深重影響,於老師期盼的是祖國的未來,因而她大聲疾呼教育一定要培養出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再難也要把中華文化的血脈傳遞到下一代的心中,這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大事。我想愛國,不僅僅要體現在口頭上,更要體現在行動上。把優秀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悉心培養祖國花朵,讓他們散發出一種正氣、朝氣、勇敢、自信的精神,讓他們成為會尊重人有擔當求知慾旺盛的未來中國的合格接班人,為此我們努力著……

其次,《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溫度。於老師是一個慈愛的人,她主張“仁而愛人”,這種博愛讓人溫情滿滿,更讓她的學生感動並受益終身。我有理由相信,於老師的學生一定是“仁愛”的人,因為她的學生具有“人”的樣子,有人心、有人性、有情有義,能把握做人的底線。這種“人”的性格錘鍊於教育家於漪老師的潛移默化中,她與學生真誠相處,呵護他們,將心比心,遇到問題換位思考,要求學生做到的她自己一定先做到。她的溫度融化了孩子的心,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如果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像於老師一樣擁有人文色彩生命情懷及敬業精神,不僅“胸中有書”,而且“目中有人”,走近文字世界,走進學生世界,用自己學科素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師生心靈的共鳴,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瓊漿滴灌學生德行與智性生命的成長。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力爭讓每一節課都影響學生的生命質量,因為她認為現在的學習能影響學生一輩子的生命。向於老師致敬,向於老師學習,讓教育姿態中的溫度之美感化和淨化人的心靈。

再次,《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厚度。一個教師若德行和學識兼備,那她的人生就有深度,若她又善於反思,她所展示的教育姿態美得一定有厚度。於漪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她不僅善於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領學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而且還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啟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因為她深信課如果只教在課堂上,就會隨著教師聲波的消失而銷聲匿跡,她要求自己課一定要教到學生身上教到學生的心中,成為他們素質的一部分。

於是,她思考,她求索。在她的教育生涯中有兩個支柱,一根支柱是學而不厭,一根支柱是勇於實踐,兩根支柱的聚焦點是反思。很多教師也包括我自己在內,之所以平庸是自己甘於平庸,既沒有學而不厭,又不去探索實踐,更懶於反思。所以,要想改變現狀提升自己,學、思、行是關鍵。

還有我想說的是,《教育的姿態》之美美在她一直保持行走時的姿態---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學做教師,就是把課堂變成學生生命的培育場。學做教師,就要日復一日地在教育實踐中把學生的生命質量放在自己生命的槓桿上去撬動。

作為育人隊伍中重要角色的班主任,想把教育問題看得更清,就得站在高處。雖然我們只是小人物,無法有於漪老師那樣的教育立足點,但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情操,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修為。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視野和眼界,把育人工作與愛國情懷相連,我們才會鬥志昂揚。於是乎,我突然間頓悟班主任育人的真諦,不就是終身學習,在教育路上學思行,用自己的美好的德行去感染學生,用心靈去觸動心靈,用人性去催化人性,與學生進行真誠對話,並以自己深厚的學識去啟迪學生,啟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內驅力和求知慾,激勵他們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從小要立志為建設美好家園和祖國偉大復興而努力讀書。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3

翻閱今世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本,最大的感觸便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廣博的教育情懷。他們仰視星空,勾畫夸姣的教育願景,一起又兢兢業業,事必躬親,盡力地為學生的生長奠基,並竭力協助青年教師的生長。

翻閱著這些令人沉思的文字,感觸著八十多歲白叟的廣博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椎心的憂思,誠摯的希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覓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回憶與情緣”6個專輯的標題,實在便是對“教育的姿勢”最好的詮釋。

一頁頁讀過,合上《姿勢》,嗅一嗅書香,大愛無疆這四個字悄然顯現於腦際。

本書是於漪教師有關我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沉思。作為教育家,於漪教師用她對教育作業的酷愛和崇高任務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靈亮光。作者一向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協助學生完成精力的提高,生命的開展。

為人師者,咱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求怎樣的“愛”呢?“在校園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終身”,這是於漪教師以人為本的起點。漫漫60年的教育生計中,她回絕各種利益的引誘,哪怕在80高齡仍然活潑在教育變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她深愛著學生。在她的眼裡,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抱負。“教育目標無法挑選,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咱們都要誠心誠心、一心一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教師一生據守的信仰。

什麼是實在的懂學生?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實在的懂,要事必躬親,實在做到才是懂。於漪教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拋棄陪同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教師的師愛是逾越親子之愛的,儘管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著祖國的希望、公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不遺餘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生長。她以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養好他們,不僅是職責,更是她的高興。

“班主任只要焚燒自己,才幹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信賴,每個孩子都有向善、進步之心,都有自己的亮光點,她使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抱負信仰,激起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戶造訪學生家庭,爭奪家長的活潑合作。看到孩子們的生長,於教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前史任務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久解讀不完的書,於漪教師精深的專業水平、深邃的教育思維是常人無法逾越的,但她的信仰、精力、品德以及不時流露的職責感和任務感,是我學習的模範。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4

“敘事者”11月共讀書目是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一字一句讀完,對封面上“60年教育心得”、“百萬師生受益”、“教師教育經典”、“為人為學聖經”這樣的精要書評有了更深的感受,對這位從教60年、聲名顯赫的特級教師有了更多的敬仰。

《教育的姿態》是於漪老師有關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全書分六輯,每一輯都是通過一篇篇小文章呈現於老師的真知灼見。無論是正面的讚頌還是直面的建議,無論是發自內心的歡欣還是發人深省的憂思,無不表現了這位教育前輩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細細讀來,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回味,每一段文字都令人深思。

然而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卻是於老師這句振聾發聵的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

於老師是什麼人,誰都知道:全國首批特級教師、教書育人楷模、勞動模範......光環耀人,令人敬仰。這樣的話,初讀無法不當作是自謙之詞。然而,讀完此書,你又不得不承認:這絕不僅僅是於老師的自謙,其實她始終是這樣做的,她一直在學做老師。

50年代的復旦大學畢業生,其功底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卻說學歷水平只能說明職前接受教育的程度,崗位上是要有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因她是非語文專業的,所以她天天學習,用了三年時間,把大學中文系全部課程學完。她每天都是9點以前搞工作,9點以後自修。這是何等的毅力啊!她一直是那樣的謙虛謹慎、好學不倦。

她一生上過2000多節公開課,但她認為沒有上過一堂十全十美的課。所以每次課上下來都會認真思考,都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錯誤。她說所以她從不敢有絲毫懈怠。

她上課從不帶教案,因為她認為拿著教案沒辦法面對全體學生,她在課堂上要察言觀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要做到這樣,備課要備得多麼深入,多麼熟練啊。她備課還做到了目中有人,為了研究學生的心靈,甚至去研究只有年輕人喜歡的周杰倫的歌。

於漪老師即使退休了,她還在發光發熱,真的是做了一輩子老師,一輩子都在學做老師,,所以她會具有那麼高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

我從教26年,一路走來也算勤奮,自己也喜歡學習,但是面臨的困惑還是很多的。

帶了20多年班,教了20多年語文,但是因為崗位變化,不得不放手班級,但心中的語文情節總讓我對語文念念不忘,所以只要時間允許,我想方設法聽語文課,評語文課。外出參加語文業務學習的機會很少很少,但是我藉助網路不斷學習,聽課、評課、研討,晚上的很多時間都是都是在網路學習中度過的。於漪老師說教師經常動筆,可以鍛鍊思維,錘鍊情感,增強認識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增強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參加敘事者,每週至少寫三篇敘事,一篇讀後感,其實就是在逼迫自己經常動動筆。

由於崗位的特殊性,我確實很忙碌,而這樣的學習、這樣的動筆似乎不是我所必須要做的,所以很多人看到我這樣忙碌、這樣勞累都不理解,甚至不止有人問過我:你到底圖什麼?很多時候,我只是笑笑,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能圖什麼呢?功利一點講,我什麼都圖不到。自己不在一線語文教師崗位上,指導老師也不該是我最主要的職責。到這樣的年齡,職稱也基本到頭了,由於崗位的原因,即使我有發表文章,哪怕再多,也不可能有任何獎金。理解一點的人可能會說我比較好學,不理解的人即使說我不務正業,沒有分清工作主次也似乎不為過。也曾想到過放棄,但是又放不下,給自己找了個理由,那就是“喜歡”,因為喜歡,所以堅持了下來。

讀完《教育的姿態》,發現於漪老師這樣一位譽滿教育界的名師,一輩子都在學做老師。學和寫不也是老師的基本功嗎?我這樣的行走,不也是在學做老師嗎?選擇了老師這個職業,一輩子學做老師,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種內驅力的需求,跟所圖無關,跟功利無關。這樣一想,頓時豁達了很多。

當然,於漪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這樣的經典名言對於現在的年輕教師更加有現實意義。

現在的年輕教師,不是研究生就是本科生,學歷確實不低,而且都是都過層層考試才走上教師這個崗位的,知識應該說也不會少。然而崗位素質和崗位能力還是得在實踐中不斷鍛鍊,加上現在的社會、家庭和學校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年輕教師更加需要具有“一輩子學做老師”的精神。我想這也是於漪老師對廣大教師的一種希冀和激勵吧。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5

姿態不等同於姿勢,它還包含態度、氣度。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子。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可以理解為教育所應有的樣子?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子,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不過,於漪先生的《教育的姿態》,則可以理解為是教育者應有的姿態。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子,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子。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一定要說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現在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閱讀中體悟、在閱讀中成長。

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敬畏的。於漪認為,教師是“以人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來引導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這裡,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學文化素養紮實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僅此3點,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們便很難做到。

更重要的是,於漪先生提出了“敬畏每位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這一教育的核心命題。她認為,一個人知識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彌補,而道德缺陷是無法用知識來彌補的。因此,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只有“敬畏學生的生命”,才能真正在學生心靈深處滴灌生命之魂——德行。

好一個“滴灌”啊!它不是生硬灌輸,也不是空洞說教,更不是機械操練。它是走進文字世界,走進學生世界,用學科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撥動學生的心絃,引發他們心靈的共鳴,用文化的甘露和智慧的瓊漿,促進學生德行和智性生命的成長。簡潔地說,只有注重薰陶感染和潛移默化,方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應當受到尊重與呵護是所有教師與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他們的生命,對他們發展成長的規律,應胸懷敬畏,認真研究,精準地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進行教育,才能真正托起明天的太陽。”內心深處知曉孩子的成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才能真正地去尊重孩子的成長,而不會“拔苗助長”。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樂此不疲地“幫助”學生‘長分’呢?提高學生的分數本身並沒有錯,關鍵要看我們教師的引領方式,我們是否在提高學生的分數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健康?是否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讓孩子對學校、對教室充滿了畏懼之心?如果是這樣,我們不但沒有幫助學生成長,而且是扼殺了孩子的成長。教師唯有掌握學生的成長規律,對學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會真正地去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摸清學生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成為了破雞蛋;而從內部打破,則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摸清學生的成長規律,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義務與責任。

於漪先生有一句名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在做教師的道路上,她永遠保持著行走的姿態。

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靜靜地品讀《教育的姿態》,我們不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構、行走這三種姿態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編排者的細節之中體味教師的情懷。該書6個專輯的題圖分別是鬆、竹、梅和桃、李的果實,它實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向我們昭示:鬆、竹、梅是教師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師的成就。

走近於漪,細讀《教育的姿態》,感受著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們也多少感悟到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我們的教育人生當更加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