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通用6篇)

來源:才華庫 2.8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通用6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讀書可以明智,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談話,而《明朝那些事兒》就是這樣的好書。

我閱讀《明朝那些事兒》是從國小二年級開始,作者當年明月,此書一共有七本。主要講述了從六百多年前爆發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直至三百多年前煤山山上崇禎自殺的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內容豐富,語言幽默風趣。

《明朝那些事兒》描繪了明初的戰火,作者當年明月在書中暗喻了一個國家的統治需要實力,沒有實力就會被推翻,一個王朝就是一個階段,大人物倒下了,又會有新的人物出現,一個王朝滅亡了,另一個王朝就會誕生,中國五千多年來就是這樣的規律。在這本書裡,這像是在輪迴,在作者看來,其實也是一種進步。原來世界“x規則”自古就有,弱的遲早被強國征服,所以,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增強軍事實力,穩固好國防。我的同學們,未來的小政治家們,你們一定要讀這本書啊。

這本書講到了氣節,于謙、王陽明、楊漣等人身上就有氣節這樣的東西,或許別的官員都不知道氣節是啥,就是混日子,是欠扁的,顯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員都是欠扁的(當年明月就是用這種幽默的語言描寫歷史的)。魯迅說:“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人的脊樑!”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想:“由這兩句話,我終於知道于謙、王陽明、楊漣等人現在還永垂不朽的原因了,而其他官員呢?真是令人深思啊!”而《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令人深思的不止這,它就像一本社會百科全書,引人深思的地方舉不勝舉,需要你親自去品讀,去感知,去體驗。

明朝,是一個輝煌的時代,而《明朝那些事》,是把明朝寫得更輝煌的一本書,所以我推薦它。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國小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著讀著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明朝那些事兒》是建國60週年來最暢銷的史學讀本,並榮獲了多個網站的最佳圖書,其網上的點選率還超過了擁有眾多粉絲的李宇春,可見其實力非同一般,在大片的支援聲中,我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認真閱讀了此書的第一部,從第一章開始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

第一部首先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說起,到永樂大帝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以往的史學讀本東比較枯燥、乏味,而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卻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加入小說的筆法,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以及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宮貴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面展示,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且又耐人尋味,使人讀來津津樂道,又不乏對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中朱元璋創立明朝的整個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朱元璋原是出生在農民家庭,但又因為受地主和官員的各種壓迫,父母雙亡,兄弟姐妹也都紛紛死去,這在他的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之後他曾做過和尚,也曾到外地乞討想要混口飯吃,但和別人不同的是他在外地乞討的過程中細心觀察了各地的地形和風土人情,一次偶然的機會,朱元璋參加了農民起義,憑藉他有勇有謀的精神和獨特的軍事直覺,他打敗了各種對手也克服了各種困難。經過多年的打拼,朱元璋擁有了自己的大片江山,隨後還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明朝,並從此蛻變成功讓人實在無法想象,而朱元璋卻做到了。

在這本書中,我欣賞他有勇有謀的志氣,也欣賞他不屈服,米對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他能從容鎮定的迎接每一次挑戰,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去攀登每一個高點。在戰場中勝利者只有一個,只有不斷堅持,不斷吸取教訓,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才能實現最後的目標。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同時也驗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是會發光”這句話,因為在這個充斥著“假、大、空”的出版市場,這本書脫穎而出且又成績驚人,僅從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讀者,讓人驚歎不已。同樣讓我認識到,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有自己的實力。

我還會繼續支援《明朝那些事兒》,也會繼續瞭解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是後人的借鑑,而我更能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我喜歡這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明朝,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倒數第二個階段,頂峰是清王朝。這兩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中有著不同影響,儘管都是壞的。

《明朝那些事兒》以朱元璋為主線,還有一些其他的人。講述朱元璋由一個貧農中的貧農,一步一步晉級為當時中國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後的'明朝結束。

其實我認為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麼會當上明朝的開國皇帝呢,不然怎麼會由一個貧農當上大地主呢。最開始朱元璋是沒打算參加農民起義的,一個世世代代為農民的後代怎麼會去農民起義呢,有什麼比一個安穩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個以剝削農民的社會,那個餓死他家人的社會,不起義似乎有點不合常理了。就這樣被逼梁山了。不過歷史是有他自己選擇的結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選擇的那個。這個集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於一身的人,歷史是屬於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峰,他把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個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規劃好了,盡職盡責,但到最後,似乎表明沒有最規範的制度,他制定的規章制度在子子孫孫的經營下破滅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鮮明,話語也很賦有哲理。如:“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不僅歷史這樣,我們每個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應該這樣。在許多方面,我們只有一次機會,一旦失去,便無法挽回,需要我們賭一賭,搏一搏。有時我們講認真就好,無論結果如何,或者有時候覺得機會很多,總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大學聯考一樣,機會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與後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義。第一次永遠是第一次,而後的是不能比的。

這本書不像其他的書要麼主要是自己的觀點,要麼純粹講歷史。這本書以幽默的口吻講,有時給一些賦有哲理的話,顯而易見,這本書更能吸引讀者吧。一本書不從商業價值來說,被寫出來的使命就是讓人看,沒人看那就不值得寫出來。

《明朝那些事兒》值得我們一看,雖然書很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看。多讀點書終歸是好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史書讀的不多,數來數去也就那寥寥幾本,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有趣味性的一本。

這和我的心態也密不可分,對於史書我總是帶著一種功利性去讀,恨不得吧所有內容都記住,為了考試而讀書。而史書總是一絲不苟,嚴肅的,讀來讀去雖說不會枯燥無味,但也很難做到樂在其中。

久仰《明朝那些事兒》大名,對於同學口中一致好評的史書,不免對此書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印證那句“歷史本來很精彩”。

花了不短的時間讀完7本書,心中感慨萬千。歷史是一個舞臺,當年明月用一種近乎調侃的語氣為我們描述了一場又一場沙場馳騁、指點江山之豪氣,勾心鬥角、奸臣當道之黑暗,成千上萬個人們在這個舞臺上出演過,有的人在歷史的舞臺上大放光彩,施展才華造福百姓;有的人卻是懷才不遇,窮酸落魄流落民間;有的人勾心鬥角,終於位極人臣。但不論是主角也好,士兵甲、炮灰乙、流氓丙、土匪丁也好,他們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歷史的舞臺劇,在他們的推動下一幕又一幕向前推進。

要說讀後的感受,真不知如何寫起。讀完書,更多的可能是惋惜吧。想當年,明朝國富民強,明朝艦隊之足跡遍佈東南亞,盛世的出現讓明朝不斷強大,可所謂物極必反,明朝終是沒有逃過一個滅亡。

當時學歷史的時候,對一些考試可能出現的活題進行復習時,就想過一個問題:為何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呢?看完明朝的歷史,我終於明白了。以我的理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英雄人物脫穎而出,不再是碌碌平庸之輩,而他們在各種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不斷變得更強大;國家亦是如此,最終,經過不斷地戰爭,終於有一個強國,取得了桂冠,一統各國,然後戰火銷聲匿跡,雖有小打小鬧,但無傷大雅。過了幾任皇帝,世襲制的弊端就出來了:總有那麼幾個皇帝如同紂王、隋煬帝一樣暴政,接著,農民起義、朝廷內鬥、邊境叛亂紛紛而起,又成為了一個亂世。歷史,就是一個圈。

對於書中的內容,不再多做評價,我只想高呼一聲: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然後鑽入題山題海中,尋找考歷史的精彩之處。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最近,我閱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該書風趣幽默的語言令我難忘。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很令我欽佩。在書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造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開啟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相信自己的決定,把握住了機會。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世上本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