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1.8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通用5篇)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1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由漢人所統治的封建制的國家,明朝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國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參觀了那裡埋葬著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兒,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讓我感受到了那種別樣的氣息。朱元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乞丐成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則從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並且完善了政治制度,發展了經濟,開拓了疆域,遷都至北京,編修了《永樂大典》,還曾派遣鄭和下西洋,他們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魄,令人們難以忘記。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歷史實物就應有文獻記載。老師寒假讓我們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中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術,會更讓我們深入地瞭解這段歷史。

讀完了整本書,其中有幾個故事和人物,讓我覺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幾個官吏走馬上任時,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來迎接他的到來。這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但明朝,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歡海瑞,不是因為其才能遠高於眾人,而是他有著那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執法精神。海瑞在臨終前,別人曾問他有什麼遺言,海瑞說的是欠了戶部5錢柴火錢。

這種精神在古往今來的社會中是少之又少的,人們總是認為自己能多賺,就多賺。如果欠別人錢,能賴就賴。而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愛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歡海瑞,更是因為他那種敢於進諫的勇氣。他對執法者的不滿和愚昧,表現得十分盡致,無話不說,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獄的原因。

還有,我認為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兩國的戰鬥,中日兩國從歷史上來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糾紛。遠至遣唐使近至釣魚島,中日雙方的對決總是那麼的激烈。尤其是幾次的戰爭,那就是史家之絕啊!雖然從激烈程度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上一籌。但在明朝的那段打擊倭寇的歷史同樣的悲壯與激烈。打擊倭寇最厲害的要數戚繼光,而一個天才,李成樑的兒子李如鬆則次之。憑藉幾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終將日本趕出了中國。

明朝,是一個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輩出的年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2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1582)至天啟六年(1626)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為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為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為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啟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啟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啟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為,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3

“朱重八,快來領取勤勞獎!”“哦,來了來了!”掌聲響起來……

這個暑假,我有幸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兒》一到七部,感受到了明朝二百多年間的歷史文化。這不,我專門為明朝的皇帝舉行了個頒獎晚會!

“首先,我們有請大明創始人,朱元璋先生上臺領獎!祝賀他榮獲勤勞獎!”至於朱先生的獲獎原因,請聽我慢慢道來:在朱先生執政的幾十年間,那可真是農民安居樂業,官員樂容常在。這是為什麼?我覺得和皇帝勤勞有關,每天起早貪黑地閱覽奏章,處理國家大事,一個人幹許多人的活。比如,本來忙的要命的內閣大學士,因為皇帝幫他幹完了活,所以整天都只要待在家裡,等著俸祿送上門來就好。朱先生能獲此獎,理所當然!

“接下來,有請我們的朱厚照大爺上臺領獎!”(轎子抬上來了,裡面出來了一個肥脣大耳,一肚子似蹦床一樣有彈性的胖子。)“恭喜朱大爺獲得無能獎!”至於朱大爺的得獎原因,真是令人感到幸福,尤其是學生這麼認為!要知道,朱大爺的一生可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玩。估計是他老爸的童年太黑暗了,所以就決心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而朱大爺老爸萬萬沒想到,他不是給了朱大爺一個快樂的童年,而是一生!由於朱大爺在童年只會玩,所以導致他一生沒有好好讀書,成了個文盲。既然成了文盲,還怎麼管理國家!“據說朱大爺臨終前還在釣魚,對嗎?”(朱厚照漲紅了臉)“被你發現了!”所以,無能獎給朱厚照大爺,實在是絕配!

“下面,我們還要為朱翎鈞同志頒發屬於他的壓抑獎!”(剛說完,站領獎臺上的朱同志就痛哭起來,還拿手機放了《涼涼》一歌。)就朱同志的人生,那真是一個淒涼!十歲父親便撒手人間,於是他便生活在張居正的控制下,假如張居正說東,朱同志可是連小半個西字都不敢說!而且,在他執政的十幾年間,倭寇猖狂,蒙古人大規模掄劫,朝廷內紛爭不斷,就連明朝三大疑案,也都是他的萬曆年代發生的!“你別說了!”(此時正站在旁邊的朱翎鈞又痛哭起來!)

下面,我們還要頒發智慧獎、迷信獎、懶惰獎、好戰獎……我忽然發現,獎臺下面多了個黑衣人,仔細一看,那不是當年明月嗎?看他在晃動的嘴巴,似乎說了一句:“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4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吸取古人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不重蹈歷史的覆轍!我也喜歡讀史書。去年從學校圖書館借閱《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時,由於搶手,基本沒按順序讀;今年暑假特意買了一套讓女兒讀,為了激勵她,我又重溫了一遍。明朝那三百年曆史,在當年明月的筆下,歷史很嚴肅,很深刻,深刻到人性;語言很幽默,很精彩,精彩的讓人感嘆歷史書也能這麼好看。

為師者,感嘆自己的課堂如果有《明朝那些事兒》這麼通俗易懂,百聽不厭就好了,學生覺得上課就是一種快樂,學習就是一種幸福——多好。這就讓我們為師者要智慧思考、不斷探索。當然我們要嘗試創設這樣一種氛圍,細心解讀教材,擴充套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能夠做到旁徵博引、高角度的看待教材,用知識的趣味性和知識的應用性讓學生感興趣。

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平等的課堂。孩子再小,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相信他們,讓他們感覺老師的尊重、喜歡和關心,特別是善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不足。讓他內心踏實的想象、思考、動手操作、提問回答……而不是總顧忌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和懲罰。在平等中,孩子會身心放鬆的.投入學習;在平等中,孩子們會充滿自信的主宰自己的學習。

讓我們的課堂成為互動的課堂。我們的知識需要互動,這樣的課堂是自然和諧的。讓孩子們主動參與,互相學習,讓老師成為孩子們的大朋友,去引領,去和他們一起探討,讓他們經歷自己學習知識、創造知識的過程,體會發現新奇現象的喜悅。

讓我們的課堂成為生活的課堂。數學的抽象會讓有的學生頭疼,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在學生的基礎下應該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要讓學生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決不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正如當年明月筆下的文章讓人回味無窮。

學校的課堂是孩子的課堂,讓我們老師和孩子們共同編織屬於自己的理想課堂。老師用自己的知識和責任成就孩子們美好的兒童時光,讓孩子們在課堂中享受快樂、享受成長!

《明朝那些事兒》優秀讀後感5

《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讓我們得以用另一種目光去翻閱,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不僅沒有普通史書獨有的一種無聊,呆板,深奧在其中,反而還有一種趣味性的語言文字來形容過去的往事,這種趣味使我們被從前那些“無味”的歷史給深深吸引住了。

從書中的字裡行間中無不透出一種帝王的尊貴威嚴。原來皇帝的江山也並非是只用一紙兵權,一大群人馬,一名優秀的指揮官就能得來的。為了一個稱謂、一聲高呼、一座江山…是要用無數鮮血和頭顱換來的。看了書後我才明白,朱元璋只是為了一塊地而與元朝作鬥爭,[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為了一塊地]而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是為了獨霸江山才與元朝作鬥爭。

朱元璋的一個死對頭,陳友諒。

陳友諒不像朱元璋那樣是以實事求是的戰鬥方式而是傳播迷信封建的方法來與朱元璋鬥爭的。在陳友諒的腦海中,親情、友情、信義、忠誠什麼的都是“天方夜譚”。那麼,這也就註定了他不會成功,這也就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應素之一。就書中的一段話來概括陳友諒的一生:“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裡,他的行為法者卻是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於將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但他卻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做盡,卻又敢作敢當。可惜,在那個亂世中,他只是個梟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在這部書的第一冊中,有一個小人物,但他在我心中是那麼的偉大,他的一封遺書讓我認識到,肉體的征服,不代表精神,靈魂上的屈服,他,就是文天祥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作者當年明月在書中寫了,他痛恨那種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很好看,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證明歷史的精彩!

歷史不僅很好看,也很耐人尋味,不是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