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的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6.96K

(一)

《雅舍》的讀後感

啞舍,這個既是書名有時古董店的名字,第一次看到它還是在朋友真悅家裡看到的,一看到啞舍的封面就被迷住了,深深的棕色為背景,給人以古樸的感覺,一個身穿赤龍袍的少年,黑髮鳳眼,右手食指輕輕放在脣上,被鮮豔的彼岸花簇擁著,身後是花紋繚繞的雲霧…沒有書名,卻有這樣的一豎排字:默然等待千年,只為再此相遇……就是這句話,讓我打開了啞舍的大門,去聆聽古物背後的故事……那些神話傳說中亦真亦假的奇珍異寶,曾一度遺落在歷史的長河裡。然而,此刻,它們就在這裡——名為“啞舍”的古董店:一面古鏡,可以連線兩個時空使人相見;一根香燭燃燒千年,也流了千年燭淚,只為等到那個人……

讓我最為深刻的是香妃鏈,因為我是一個丟三落四的人,一直希望有一件寶物能將我的東西找回。

香妃鏈的有緣人蘇晚落在一次偶然,也不應該說偶然,應該說是命中註定的機會下,她從啞捨得到了一條寶石手鍊,而這條看似平常的寶石手鍊,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寵妃香妃打造的手鍊,上嵌蛋白石、青金石、託帕石、月光石、橄欖石、石榴石、黑曜石七顆寶石,傳說戴上它便可找回七樣失去的東西。

蘇晚落首先失去的是寓意為不再哭泣的黑曜石,但她丟失的寵物狗狗——可樂回來了,可是她卻發現可樂當初並不是走丟了,而是被父母給丟棄了。她第二次失去的'是譽為友誼之石的託帕石,她當年的生日會錄影帶找到了,她以為找回了珍貴友誼時,卻發現很久很久以前就被丟棄了——當年那些所謂的朋友根本沒有把她當做朋友看。她第三次失去的是被譽為戀人之石的月光石,找回了同桌的傘,但她卻不知道,最後丟失的究竟是他的傘還是他……三次的找回,三次的失去,得到美好的同時,她也看到了美好背後的黑暗,這些使她明白了: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曾真正屬於我,我不會追悔,也不必惋惜。

事實證明其實失去的東西反而會顯得分外美好,而得到以後卻不知道珍惜。失去的東西真的是美好的麼?我的心中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其實丟東西是人的天性,而擁有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是人的慾望。淡淡的遺憾總是流連在腦海之中,但是有時候去可以的找回來,反而沒有記憶中的美好。

讀完啞舍我發現我其實不需要一個找回東西的寶物,因為我可以將自己對丟失東西的美好的回憶記放在心中,想象著這個樣東西被怎樣的一個人撿到,過著被人珍惜的生活。

啞舍裡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但是,它們都在等待……

(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題記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麼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徵: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徵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濛濛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濛濛,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把自己置身於世外,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緻,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