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 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01W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弟子規》有感 讀後感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

最近幾個星期, 學校組織我們高年級的同學一起誦讀經典——《弟子規》,而我也從中也受益匪淺……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發現,原來古人與現代我們的父母對兒女的要求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古人對兒女的管教非常嚴格,什麼事情都得幫父母做好,還要尊敬師長,與人交往得禮貌,對人真誠……總之要求可多了,而我們現代的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卻不一樣,有的還是向古人那樣嚴格;有的則是時而嚴格,時而鬆懈;還有的家長甚至置之不理,對孩子放任不管……

在這裡面,令我最難忘的有這三句話:

第一句:“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讀完了這句話後,我看了看下面的譯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褥。譯文看完後,我非常的驚訝,因為這與我們平時的生活習慣是完全相反的!在冬天與夏天的時候,是誰給我們蓋被子?讓我們暖和?讓我們涼快?是父母!不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哎,可惜這都是嬌生慣養後的結果……

第二句:“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下面的譯文是:早上要早點起來,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轉眼就老了,應該珍惜年輕時的光陰。是呀,人這一生,確實很短暫,一眨眼,就過去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間,努力學習,而就算多出了一點時間,這也許就可以幫助你學到更多的知識。

第三句:“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譯文是這樣的:不是高雅的書,要丟開它,不能去看,要不就會埋沒自己的才智,更會損害自己的思想和志向。是的,有時書籍就是這樣,只要它好,你也會學好;只要它壞,你也會學壞。所以,在讀書時,你也得要學會挑選書籍。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弟子規》這本書真的很好,它能讓我們明白做人的道理,也能教會我們與人相處的禮儀,而這也在告訴我們,古人非常的聰明,而且這些古代經典對我們也非常有益,其實,這些書就是一本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珍藏的一本書呀!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2

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

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3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凝聚著儒家千年處世哲學與生存的智慧。“孝”“悌”“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

它教導我們在家中要孝順父母,體諒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也要恭敬、謹慎。為人處世要講誠信,要博愛大眾,親近仁義,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做到“有則改,無加警”。假如還有餘力的話,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去研究其他的學問。

在中國古典文學這條滔滔大河中,也許《弟子規》無法與擁有上千年曆史的經典古著相比,但它也給我們很多啟迪,很多遐思,因為貫穿這本書始終的是儒家千年的智慧,是孔子的處世哲學。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什麼是“孝”。《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也就是說,如果尊長生病了,小輩要先把藥嘗一嘗,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邊,不要離開尊長的病床。看到這句,我十分後悔而且愧疚。最親的父母生病了,我也只是草草地問下父母身體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吃藥或是去醫院?父母通常也會為了不讓我擔心就說沒事。在這之後,我們心中會惦記著他們的病情嗎?不會!因為我們對父母不夠在意,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父母,就能發現長輩眼角多了幾絲褶皺的面板。我在看《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的時候,還看到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名叫《臥冰求鯉》。說的是王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並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這個兒子的不好,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努力滿足。有一年冬天,繼母依然想吃鯉魚,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個故事也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中。作為小孩子,現階段的“孝”也就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認真學習,讓父母少為我們操心。

讓我們一起遵守古人的道德禮儀,用行動彌補道德的巨洞,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做有仁愛之心的文明人。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4

《弟子規》是一本凝聚了中華美德的書,“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每天為我們操勞、奔波。如今他們銀白的髮絲,無情地佔據了他們的頭髮;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在他們臉上築成一條條橫溝;手上長滿了老繭,變得粗糙。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們怎能不知感恩回報呢?

回憶小時候,從只會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住宿,我們都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光著腳丫子在地上學走路,體會著父母細心的指導,第一次哭著在學校上課,內心卻想著父母來陪伴我們;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望著父母欣喜的笑容……這無數個第一次,也許已經被我們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腦海裡卻無法抹拭。無數個第一次,父母悄聲無息地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遇到挫折時,是誰鼓勵我們,給予我們信心?遇到傷心事時,是誰安慰我們,讓我們振作起來?遇到難題時,是誰幫助我們,使我們度過難關?是父母,是一生都在為我們操勞的父母,是連瑣事也會為我們擔心的父母,是投入了無數愛在我們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時嚴厲如法官、有時溫暖如太陽、有時慈愛如大地;父母的心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愛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汗水是為了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現在不盡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麼等到晚了,後悔就來不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為他們端上一杯溫開水;孝,是放學歸來,親暱地說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孝,是每天空閒之時,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只有付諸我們的行動,才能報答我們的父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祥;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裡的一枝最美的花。讓只會索取的我們,付出行動報答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感受我們熾熱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5

曉霧將歇,清風徐來,我邁著輕快地步伐來到學校。

當我輕輕拿起那本薄薄的《弟子規》時,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大聲朗讀裡面的每一節,每一個字!卻發現有好多的內容,令我慚愧。我已上八年級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了,理解能力已提升,怎麼會再看不懂這《弟子規》的內容呢?

我羞愧?書上說的規矩,我究竟做好了哪一樣?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面對《入則孝》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平時爸媽叫我,我總是慢慢地迴應,即使讓我做個簡單的事,我總是先皺著眉跟父母嘮叨一番,才不情不願地幹。我做的不對吧!父母教我,我還發瘋似的說他們煩的,他們有時就罵了我兩句,我都會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想著,想著,我鼻子酸酸的,接著往下讀,《弟子規》還告訴我們,與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懂得珍惜光陰,講誠信,有愛心,仁德兼備?

我不敢再讀下去了,也不敢再看一眼,惶恐之中把《弟子規》合起來。我捫心自問:我哪一點兒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呢?懺悔的同時,反覆思量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久,我又輕輕拿起《弟子規》,認真地讀了起來。

就從今天起,就從這一秒起,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把她作為我們一生言行的準則。

請大家跟我一起高聲朗誦《弟子規》吧!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前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誦過,年紀小也不知媽媽在說什麼就跟著她一句一句的說,她說什麼我就跟著說,暑假,在家又重新將這本書找出來,仔細的讀了讀,現在我已經能結合註釋看懂它了,這本書上講的全是一些教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待人接物的道理。

《弟子規》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範。 通過誦讀,可以使我們在孝親、友愛、誠信等優良品德和禮儀規範的教育中得到淨化和昇華思想意境,從而規範自身行為。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首孝弟這句話是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謹慎誠實。雖然書上這樣寫著但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這麼做,在我和爸爸媽媽在外吃早飯時就看見過一件事,一個人和他的父母又吵又鬧,還要動手打他的父母,太不孝順了。

泛愛眾而親仁的意思是博愛群眾是讓我們親近忠厚老實的人,做個忠厚老實的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的人;父母呼,應勿緩的意思是聽到父母的呼喚,我們要及時的回答,不能聽到不理,假裝聽不到;“父母命,行勿懶”的意思是爸爸媽媽讓你做什麼事你不能懶,不去做,要努力去做,面帶微笑著去完成,不能不想做,找藉口幹別的事;“父母教,須敬聽”的意思是父母教育他,他就在插嘴,還說父母整天說他煩死了;“父母責,須順承”父母批評我們,我們應該恭敬承受,有時爸爸媽媽批評我們,我們就會和父母頂嘴,還說爸媽煩。晨則省,昏則定,早晨要早早起不能睡懶覺,晚上要及時上床,不能熬夜到深夜,這樣對身體不好。居有常,業無變的意思想是,長大了,要安定下來,不能今天在東住,明天到西住,沒有穩定的住所,對家庭,對孩子都不好,工作也是今天這個工作幹幾天,過幾天再換個工作,還沒熟悉,就嫌工作不好,不努力,不認真。“事雖小,勿擅為”告訴我們不能因為一件壞事很小,就能去做。

在生活中,我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前不知道,現在讀過《弟子規》後,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7

小時候,媽媽教我背《弟子規》,那時候的我就像順口溜那樣一下子就背出來了,但裡面的意思,我卻不懂。上國小了,老師教我們背《弟子規》,還耐心的給我們講意思,那時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級了,我自己鑽研《弟子規》,這時的我,不僅背得熟,還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眾所認的“最有價值的書”,它們是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就有永恆價值的精品。書可以讓我們陶製性情,涵養氣質,培養人格智慧有著;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兒童,變得知道尊敬長輩,老師,關愛小朋友……

《弟子規》裡面的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而感受最善的則是出則悌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給我的感受最深。原來,我經常和弟弟搶電視,搶零食,搶玩具,經常鬧得不可開交。而讀了《弟子規》後,我就做什麼事都讓著弟弟,而弟弟也對我十分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時,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弟弟又哭又鬧的說他要看動畫片,我不想給他,為什麼都要讓著他呢?可轉念一想,《弟子規》裡面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於是,我說:“給,你看吧!”弟弟興高采烈地拿著遙控器,臉上突然從陰轉晴了。還巴結的說:“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來謙讓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讓我得到了家人們的誇獎和讚賞,也讓我養成了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原來我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別的事,只想著自己,可看了《弟子規》後,我在做各種事的時候,都讓這長輩,和小輩,它們都誇我懂事了,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大女孩兒了。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弟子規》這本書正是證實了這句話。讓人類的品性在道德中昇華,讓生命變得更具有價值!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8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你一定和我第一次讀它時的感受一樣,感到迷惑不解,不過,沒關係!你先看彩圖,在讀譯文,你的好奇心就油然而生了,然後,再跟著拼音把它們讀出來,一次、兩次,保證你愛不釋手,它就是《千字文弟子規》。

  《千字文弟子規》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兒童文化課本,適應各種年齡人誦讀,它不僅有注音、註釋,還有譯文和故事,讓我在學習中還可以瞭解到與此相關的典故,而且配有彩圖,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千字文》裡,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意思是:“不要總談別人的短處,不要總誇自己的長處。幫人要誠實可信,一言一行經得起檢驗,,心胸要寬闊,氣量要大度得讓人難以測量”。這兩句和我們學習過的《陶鑵和鐵鑵》的意義相近,都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有惜時的“尺璧非寶,寸陰是竟”。讀起來朗朗上口。我常常學著古人吟詩的模樣後背著雙手,搖頭晃腦地把它讀出來,然後在媽媽的詢問下把它們的意思說出來,必定會贏來一片稱讚,這時我忙引用《弟子規》中“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來表達我學習的目的。

  如果說《千字文》是用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巧妙地記錄了天文、地理、歷史、教育等知識,那麼《弟子規》更是形象地規範了我們學生的行為。

  你看“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則警”.教我們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而“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則教會我們讀書的方法和用學到的知識親身去實踐,不要華而不實。“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是我在學習中深得體會的一句。它彷彿一位和藹的老師,面帶笑容地告訴我:“讀書學習,時間要安排得多一些,但是仍然要抓緊用功。只要功夫到了,困惑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面對這樣一位“老師”。我焦躁的心能夠平靜地面對難題了。

  《千字文弟子規》不愧為我的良師。有了它,我希望自己“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你信嗎?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9

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裡,有許許多多的古聖名著,但是,有一本可以拯救世界、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和促進社會和諧,那就是《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了學習七大主修課,分別是“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入則孝”講了要孝順父母;“出則弟”講了在社會上能懂禮節;“謹”講了謹慎做事;“信”講了要有信用;“泛愛眾”講了愛一切事物;“親仁”講了向好人學習;“餘力學文”講了要學習其它有用的知識。表達了作者想教好每個人如何做人遠大志向。

我認為《弟子規》裡的“親仁”很重要。如果你有本事,不造福社會,也沒用。像地溝油,據專家分析,沒有博士學位的人是造不出的。這種人,就算他有一身本事,也是壞人。《弟子規》裡有一句我特別欣賞,是“不親仁,無限害”。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親近君子,就會沾染不良風氣,從而變壞。

《弟子規》牽連到我們的生活太多了。但是,沒有學過《弟子規》的人把一切都顛倒了,本來是兒女孝順父母,現在是父母寵愛兒女,舉一個例子,一名教師很寵愛他的兒子。一次,那名教師為兒子裝水遲了,兒子就大罵出口。但學了《弟子規》,兒子再也不罵了,而且很孝順。《弟子規》確實可以拯救世界。

我沒學《弟子規》前,我在街上見到垃圾也不撿,心想:別人會撿的。可我學了之後,主動撿垃圾,扔到垃圾桶去,並想:我是21世紀的學生,要品德好;沒學之前,我不主動上三樓收衣服,學了以後,每次放學,放好書包,就上三樓收衣服。

有的人會說,就這麼一本小冊子,可以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嗎?我的答案是:沒錯。我再舉一個例子。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竟然用七張一百同時燒掉,是為了點一根菸抽,這個人學了《弟子規》後,脫胎換骨,去做義工。這樣的人竟然也可以教好,你說,《弟子規》威力大不大?

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願意學,一定可以變好。相信吧。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0

最近,我讀《弟子規》有感。首先,《弟子規》裡許多教育我們做人的道理,其次《弟子規》還有許多傳統美德的教育,所以,在我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感悟很深。下面是我的感悟: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通過閱讀《弟子規》,我感悟道理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感悟還是不行的,還要有實際行動,還要有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1

讀了《弟子規》,我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要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那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了,父母親就少了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

己應該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樣才會做呢?那就要多學知識。我一定在平時好好學習,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那樣的話,我就會做得更好。我覺得《弟子規》對我的一生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

《弟子規》教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如何做一個寬容誠信、知恩感恩的人,教導我們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感受社會的美好,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養人們積極樂觀的心態。要我們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2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為戲可以反覆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才是真實的。《弟子規》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貫徹了國小生的生活。做為國小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在其間感受聖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說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臥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為怕別人說他望恩。而《弟子規》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援。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說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學習《弟子規》,將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融入學習。尊敬他人,虛心請教,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些不就是國小生要做的嗎?《弟子規》這一文化瑰寶,這一學習方向,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璀璨。我們在學習中也在完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觀點,思想也有了昇華的過程。

孝敬父母,愛周圍的人,信任別人,虛心請教,這個社會才更加和諧。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3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裡的內容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裡,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裡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於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4

《弟子規》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讀此文,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思想品德的過程。讀好勝於讀壞,背好勝於讀好,而真正理解,勝於一切,實際做到,更是上一個等次。每三字為一段話,兩字為一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些非華麗的語言,卻蘊含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間。當我認真品完後,反覆回想,深有感觸。

中國有一句俗語,“百事孝為先”。因此,《弟子規》首先講的是“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看了第一個篇章——出則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太多太多對不起父母的事……我們的一切是父母給的,不要再強求了。趁他們健在的光陰,及時行孝,歲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講的是兄弟之間的原則,我很是看重這一篇章。兄弟之間,要合為一心,相互幫助,團結相處,不要因為利益,而拋棄友情。金錢買不來友誼,切記!

”謹“這一章,講的是生活習慣。這點我認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極其重要,此章節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在現實社會中,失信往往會令朋友十分厭惡,我可是深有體會。一次,我經過長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約好一塊玩,卻遲遲不見他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打電話來說,他有事。就這樣,我被”放鴿子了,只好走回去,心裡很不爽。

“泛愛眾”講的是儒家學派的“仁”。這章裡有兩段話我非常重視: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斷一個人,而生活中,許多卻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質可能會勝於某位官員。

“親仁”告訴我們要向有仁德的人學習。

“餘力學文”是對學習方法的一種總結。

上千字,講的就是這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卻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證明你能做好的。必須牢記於心!

《弟子規》引導我們樹立各種優秀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窮……

讀《弟子規》有感_讀後感15

“你怎麼這麼懶啊?”

“又去哪瘋了?”

我坐在電腦前,心煩意亂地聽著這和鍋碗瓢盆混雜的此起彼伏的嘮叨。媽媽,您老消停會吧!“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在老師的領讀下,一字一句,整齊有序。讀罷,老師若有所圖的看著我們,“讀了這麼久,有什麼啟發嗎?”“自然是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嘍!”老師點點頭,“發自肺腑嗎?”那位同學不作聲了。鈴聲響了,我卻還未起身,若有所思。

我的媽媽,做事幹淨利落的樂天派,對於子女,她善於以理服人,可跟天下母親一樣的是---愛嘮叨。“上輩子,你是我的冤家麼?”這是她的口頭禪。

回到家,扔下書包,坐到沙發上,盯著正在廚房裡忙得不亦樂乎的媽媽,“喲,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還是電視沒電了?”我不語,看著刺冷的水一次次從媽媽的手上流過,看那紅彤彤的手,又看著淨白的碗碟,一向沒留意過媽媽的我,不僅鼻子一酸。我快步走上前去,磨磨蹭蹭的從口袋裡取出一副手套,“不貴,別說我亂花錢了。”我不敢抬頭望媽媽的臉,只是聽得:“等會把雞蛋吃了,你近來一直鬧冷,這會好點。”媽媽走出廚房。我端起那碗熱乎乎的酒雞蛋,記起了前幾日我一直鬧說冷,可卻被媽媽記在了心上,為此,她特地去了一趟馬宅村,買回了土雞蛋。記起了老師說的話:“為了父母,我們做了些什麼?”

媽媽的闌尾炎那幾天,奶奶特地從鄉下上來照料,爸爸則整日奔波於工作和醫院。那幾天,我總是往醫院跑,課也落下不少,媽媽心疼我們,硬是要出院。而我呢?放學回家後,自顧自看起了電視。到了6點,天漸漸暗了下來,這才想起了躺在樓上的媽媽。上了樓,媽媽正扶著牆,艱難地想要下床去,我心疼不已,上前握住媽媽的手,扶著她坐下。“你被老師留了嗎?我擔心你,打你們老師的電話,說你早走了。”我低了頭,“作業太多了,我在樓下做作業。”我支支吾吾地說。媽媽終於沒再問下去。

早上,媽媽早早起了床,揮動著戴手套的手,在爸爸面前炫耀:“看,女兒給買的。”我看著,淚水便淌了下來。

我從書架上鄭重的拿起《弟子規》,大聲讀了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