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春》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46W

巴金的《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家》延伸,讀了些《春》。讀完這本書,書中的很多情節一直在我的腦海裡,書中的人物更是深入我心。讀完這本《春》那些原來沒有表達出來的一種抑鬱的感覺又重新湧上了心頭,一種不平、一種壓抑、一種心痛。

很是喜歡淑華,這個看得很開的三小姐,她沒有淑英的心裡焦慮,沒有淑貞的膽小怯懦。她很少為覺新的遭遇而感到痛心,很少去站在淑英、淑貞的立場切身體會她們的無奈。開朗活潑的淑華每天在這個壓抑的高家公館裡享受自己作為小姐的難得的一點快活,會把克定夫婦的爭吵當作熱鬧看。也許淑華是沒有琴那種改變時代的抱負,也許是淑華沒有淑英那不服命運的反抗,也許是淑華沒有淑貞對於爸媽不和的懼怕。在那個女子不能拋頭漏面的年代,淑華的優良的心理素質給她帶來的是相對滿足的生活。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被他的生活環境和人生經歷所決定的。當覺民要帶那群小姐們出去見見世面的時候,淑英對於父親的懼怕、淑貞對於沒有和好父母的擔憂,只有淑華自己主動向覺民提出內心的渴望,我不要緊的,媽不會阻撓我的。淑華這句話說出來是挺讓淑英淑貞嫉妒甚至有點不顧他人的感受,但同時也是這句話道出了淑華和高公館裡公子小姐們的不同。淑華不是淑英,沒有那個把自己往火坑裡推的父親;淑華不是淑貞,要求裹足底母親,沒有整天吵架大鬧的爹孃。淑華有的是橫豎不會干預她很多但同時自己認命的周氏作為母親,有覺新這樣會承擔的作為哥哥,有覺民的逃婚作為借鑑,有覺慧的出逃作為榜樣。在高公館裡,除了覺民覺慧,淑華是這一代裡最敢於追求自我的,但同時由於缺少對於社會的深入認識和對周圍人的體貼感受,淑華對於這個家這個社會沒有那麼多的失望。淑華不是高公館最自由的也不是最有思考能力的一個,但她肯定是最幸福的。

覺新也許是大家最同情的一個吧。大哥到處敷衍,見人就敷衍,敷衍了一輩子,仍然落得這樣的結局。想要照著家庭給安排的路線走下去的覺新就這麼敷衍著,為了敷衍高老太爺,覺新放棄了深愛的梅娶了那個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鈺,當對生活逆來順受的覺新漸漸的和那個自己並不熟悉的姑娘發展出感情,摩擦出愛情的火花並經營起自己溫馨幸福的小家的時候,又是封建禮儀破滅了他的希望鈺和梅這兩個平生最愛的兩個女子的離去有把他扔進絕望的深淵;和乖巧的兒子海臣相依為命也許是覺新那僅有二十多歲生命的最終結局,但是上天不甘啊,他不甘願讓這麼一個悲劇的人就那麼平靜的度過下半生。腦膜炎,現在聽起來還有點讓人心有餘悸的字眼,就那麼突如其來的降臨到覺新那討人喜歡的小兒的身上。

看著唯一的寄託就那麼痛苦著,一向敷衍的覺新不再有那麼多的顧慮,親自去請了西醫,當我還在為覺新能夠不顧高公館最有威望的三爸反對去找那內箔的.西醫而有些許欣慰的時候,隨著覺民的回家,這個不幸的訊息洩漏了出來。海臣對琴、淑英姊妹們的親熱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海臣一直不同於覺人覺英的調皮,他會聽爸爸的話放棄再玩一會的渴望,快快睡去;他會立即離開會講故事的琴,當爸爸告訴他琴的離去的時候;他會在病痛中忍住哭聲,只是因為覺新的不讓。我不敢想象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夭折會變成什麼樣子,象父親一樣向家庭向社會妥協的懦夫?象覺英一樣的對打罵麻木的紈絝?很難想象他能夠同覺慧一樣激烈的對抗這個令人極度不滿的社會。上天對於覺新就是這麼的殘忍,覺新比誰都更懂事,他接受可以給家族幫助的政治婚姻,他接受妻子在外面艱苦的生孩子的迷信,他接受海臣被庸醫耽誤的死亡常常感傷的覺新總是被命運傷感。從前不曾擁有的事務在失去後總會使人感到悲傷,沒有人能夠做到就當從來沒有擁有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