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2.89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看見》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見》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看見》讀後感1

用時18個多小時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只因柴靜兩個字!

這本書中柴靜寫了發生在我國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聽說過,有些不知道。

通過《看見》的人和事,瞭解他人越多,個人的悲酸歡慨也就越不足道,在書中你看到千萬年來的世界何以如此,降臨在你身上的事不過是必然的一部分,還是那句話:“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佈。”

這本書裡,看到了我生活範圍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議”的事,讓我從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瞭解和理解著現在我生活的這個社會大家庭。並讓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發生,不僅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那麼簡單。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不是他(她),就無權去猜測和臆想別人,更無權去批判和指責別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這世上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壞事的人!”“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謝謝!

《看見》讀後感2

對於柴靜最早的結識不是《看見》,而是很多年前的一個演講視訊《認識的人,瞭解的事》。其實這本書在我的書架已經沉睡了很久了,最近閒來無事,無意間在飯後翻了幾頁,便一發不可收拾讀完了這本書。

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對有關她的新聞接觸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視的記者、主持人。當時看完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觸動,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紀實類節目《新聞調查》和訪談類節目《看見》。她採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銳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語言平靜理性但不失銳氣,往往能一語中的,直入人心。

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那些當時我通過電視、網路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輪廓,如今此書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書中敘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內容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誇大和說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著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銳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新聞裡到底是應該關注人還是關注事件本身也或者是事件的背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裡非典期間隨時面臨著生命風險的第一線從醫人員;“雙城的創傷”裡連續服毒自殺的孩子們;“沉默在尖叫”里長期遭受家暴後殺夫入獄的女人們;“無能的力量”裡默默無聞地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勇於質疑、盡力挖掘真相,帶著理解與尊重的將之呈現在我們面前,正是柴靜在她的採訪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這個資訊爆炸又繁雜的時代,她的新聞既保持著新聞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不帶任何偏見的報道,沒新增任何的個人主義色彩進去,卻又偏偏充滿了人味。

最後,我想說柴靜是一位有良心,敢說真話的新聞工作者,她有著犀利和敏銳雙眼、堅定與堅持精神。她冷靜客觀,有著一顆熾熱的扶持弱者的心靈,始終站在離新聞最近的地方,不怕危險,不向惡勢力妥協,是一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我們需要這樣的新聞工作者。

《看見》讀後感3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麼性感。我當時反覆看了無數遍。

然後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於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巨集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裡的人。裡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裡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醜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願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並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並以不學習為榮。而後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於是開始看各種型別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採訪物件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採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後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讀後感4

好久之前就已經買了《看見》這本書了,但基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好好翻閱過。假期這麼長,總算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比如說,花一個下午去看一本書。

柴靜的《看見》是多個章節構成的,可以說,每一章都講述一件故事,還有一些沒有在鏡頭前展示給大家的現實,更多的是作者本人的感受。於是乎,自己也彷彿親臨每一個現場,不再是一個傾聽者,而是見證者。很多時候,看著看著,內心不禁感到酸楚,我們會覺得社會不夠寬容,她無法顧及到每一個人,即便我們的經濟一直在增長,可不公平,腐敗等現象依舊還有太多太多。什麼時候,才能讓那些社會的弱勢群體得到他們應有的一切,但願這一天能早些到來。

對柴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說的,“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過後,她確實做到了。成長的過程不就需要不忘初衷麼?希望自己在以後的路上能始終牢記初衷,願一切安好!

《看見》讀後感5

以前只知道柴靜是一個很出名的記者。並沒有太多關注她。開始看她寫的《看見》這本書,才對她慢慢有了解。看完柴靜的《看見》,思緒萬千。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採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裡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裡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從剛開始的不諳世事到說出:“我知道我所能做到的事。”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裡歷程。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沒有做過她那麼多值得世人關注的事。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害怕長大,害怕離開校園,害怕走進社會,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佈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裡,就像我想的那樣,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艱難,但在最後我看到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在這物質繁華的社會,能讓內心平靜實在是難得,哪怕是片刻的平靜。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困難和挫折。

在網上看到別人評價柴靜的一句話:“柴靜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節目很有力量。”柴靜的節目我在之前從未看過,在看《看見》這本書的時候,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網上搜索了她的資料,看的是《告別盧安克》。在這個節目裡,她的出鏡率並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鏡頭前總是很冷靜,無論是煽情的場景還是失控的場面,她總保持一貫的冷靜客觀,在沒有用多少筆墨寫自己並且像白描似的《看見》裡面也一樣。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靜,這樣沒有裝飾和點綴的《看見》,也能讓讀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雙城的創傷》後,我的心情複雜,這種感情不深卻很沉重;在《山西,山西》一章裡,書記跟老頭兒的那一番“國家是先發展再治理”、“有錢就能治理”的話,不時迴響在耳邊;在《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一章中,看到那個沒能求出小女孩,最終只能夠給她兩個糖的記者在嚎啕大哭時,我雖沒有淚流滿面,但內心卻在沸騰。柴靜帶給人的力量,不是來自這些故事本身,而是來自於柴靜認識人,瞭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讓我們跟隨著她去認識我們自己。

在《看見》的宣傳片裡,柴靜說以前別人認為她是一個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揮灑自如的女強人;書中以前的柴靜是一個被批評後會強忍“眼淚打轉”的女孩,但現在的柴靜無論面對什麼都能夠鎮定自若;曾經的柴靜一個心氣高傲的文藝女青年,現今的柴靜已經化繭成蝶。《看見》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別人的故事,也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自己的故事。

《看見》讀後感6

“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能不能開啟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雙城事件,是整本《看見》裡最能引起我共鳴的章節。不為什麼,只因為我在那些接受採訪的孩子和父母身上,看見了我自己,和我家庭的影子。不不不,不是說我也因為失去朋友而服下老鼠藥,我沒這麼幹過。是我的內心世界也曾經是不被人所瞭解的,無人能說清楚它是什麼樣子,甚至我自己。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拒絕向其他人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不是我不想說,而是我不知道找誰說,覺得沒人能理解我。正如文中的小蔡陳述的一樣,“聽別人說話的人”才是我認為能理解我的人。那時候,我父母的觀念就像苗苗父親,“給她吃好的,穿好的,還要啥?”只在乎我的溫飽,不在乎我的感覺。而同學們對我又都是像小陳一樣,“班上的人多了,哪個都是朋友。”不甚關心。老師?他們就是一群板著臉的陌生人。簡單地說,我的想法就是“沒有人會認真聽我講,他們聽了只會笑我。”於是,懷著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感,我把自己的心鎖起來,門焊死,窗用磚塊堵上,認為“這樣就沒人會笑我了”。這樣一來,也確實沒人因為我說出心裡話而笑我了——因為我成了一個喜、怒、哀、樂都在心裡“解決”的人。心裡“解決”不了怎麼辦?我就主動遠離自己的內心,玩遊戲玩一整天,在成就感中忘記內心的想法。這樣過了很久,也就有了今天我的“嚴肅”表情。

我認為,相比起事件中的孩子們,我比較幸運。因為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經驗和知識儲備的不斷積累,我再度接受了這個世界,心靈又再次“對外開放”了,沒有因為自己的封閉而造成嚴重後果。而雙城事件中的孩子們,他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長期處於“沒人懂”這一狀態,只能抱團取暖,一旦團體中心的熱源消失,所有人都會受凍。事件中的苗苗,就是那個熱源。其他孩子,是圍著熱源一起抱團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和成年人們的不理解,是寒風。正是寒風吹滅了熱源,才讓孩子們接二連三地倒下,最終成為一個轟動全國的事件。

雙城事件的確已經過去很遠,但是跟這起事件中的孩子一樣的人,像曾經的我一樣也不信任這個世界的人,還有很多。怎麼樣去了解孩子們的內心,怎麼樣去引導孩子們相信自己是“聽人說話的人”。這的確,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只有每個人都面對了,寒風才不把孩子們逼上絕路。

《看見》讀後感7

翻到最後一頁才感嘆終於看完了。

本書一共二十章,在看前十章的時候內心極其痛苦,於是決定停下先去看一本其他的。起初不喜歡作者的咄咄逼人和自作聰明,但是題材是想要了解的型別,所以糾結著也就看下來了。看完其他的書再回來,發現後十章的感覺完全變了,不知是否也因為我的心情轉換了。我覺得作者變了,或者說在記者這個職業上成長了。她會反思自己,會認識到以前自己的問題並且試圖努力改正。她從一個冰冷的記者變成了現在有感知有溫度的記錄者。

因為贊同這本書裡的一些內容而標記分享了格外多的段落。對於書的內容有些想法已經邊看邊寫了,說說柴靜吧。有天看著她的一句感慨突然就想,在人的身上所發生的一切分配果然都是均勻的,這一生你要明白的道理要經歷的情感波動,該有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已經全部明明白白的安排在你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柴靜其實真的挺幸運的,被良師益友包圍,看到她的問題沒人逼著她一定要變成怎麼樣而是寬容,包容著她給她時間,讓她一步步自己主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成長這件事一定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夠完成的,每一個人都處在變化之中,我也不該在沒有了解她的時候就直接判定她就是如此不懂感恩不懂柔和的人。但其實每個人也都是她,誰會對聽來的道理聽來的勸解就直接乖乖遵從呢,誰不是撞了牆才知道找找是否還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呢。時間還很長,成長慢慢來。

但真的挺難的,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這件事。希望在慢慢積累的經驗中,能夠學會溫柔地看待每個人每件事。

有些亂,想到哪裡說哪裡了。

《看見》讀後感8

除了不斷重新整理朋友圈裡那些喧鬧浮誇的文字,另一種選擇是泡上一杯茶,用難得清閒的時光和清醒的頭腦靜靜一讀這篇曾觸動許多人的文章。初次接觸《看見》是在微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當你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時候,咱們就是平等的》,也是這篇文章使我記住了“柴靜”這個名字,也使我有進一步瞭解她的慾望,而《看見》使我得以滿足,既認識了柴靜也成長了自己。

《看見》是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講述自己在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書的封面是柴靜採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鬆地出現在鏡頭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在柴靜的簡介裡,寥寥幾句話寫完了她的工作經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在簡介裡寫滿各類榮譽、頭銜。通過這就給人以平凡有愛、簡單真實的形象。

最淺層的,通過讀《看見》確實“看見”了很多新聞採訪背後的故事。她儘可能誠實地描述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事件背後的人。使我們瞭解到社會最隱私角落裡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就不一一列舉了。通過這些人和事我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這都緣於柴靜的真實,以及由心而發的熱情和關懷。她關注的不是新聞,而是新聞中的人。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菸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準則,但卻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迴歸。因為從理智角度看,報道事件本身不能植入個人情感,否則就失去了事件本身的客觀性,但從情感角度,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冰冷的事件,唯有用理智的頭腦和一顆帶有感情的心才能看到世界的真實。情不自禁為故事角色痛心或愉悅,這就是柴靜。

而透過事件,我們站在柴靜的角度看這本書,我們會看到一個人不斷成長的經歷。從剛進新聞界的高度自我肯定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新審視自己找到定位。從早期的青澀、懵懂、“不接地氣”到後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澱。她用最樸實的文字記錄了自己的青澀、困惑,堅持和成長。書中的記錄不是簡單的敘述,它融合了自己對每件事件中所反映出的問題的思考,對人性的探究和對自己、對記者職業職責的不斷思索。柴靜對於記者職業的熱情和對自我不斷打破再糾正的態度令人感動。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態度和精神,雖然我們的工作不是記者,我們也要有這種對工作、對職業始終保持熱情的心態。對於自身的缺憾不足要敢於自我打破,審視自己矯枉過正。“生活裡怎樣是你的事,上了節目就不能有這個”。因為我們都一樣是普通人,會犯錯、會惶恐、會困惑,只有由內心而發的熱情才是堅持的支柱。不斷的自省和思考使我們學會去迴歸生活,去認識而不是去指責批判。

從更深層次的閱讀這本書,我看到了什麼是“韌勁兒”,它是對自己要求的堅守。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想,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只是避免成為偏見或附庸。柴靜是一個追求“精確”、追求深度的人。當然這也是在她不斷成長中所養成的,在她剛進入央視時同樣慘敗過。她做的第一期節目是關於剖腹產話題,採訪錄了三十分鐘,談完剖腹產怎麼不好就結束了。結果送審後被公開批評“你告訴人們剖腹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腹產?醫生和家屬,怎麼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選擇剖腹產是錯誤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層面,你找了幾個層面?”同樣我們在對待工作,處理事情時有沒有想過更深層面?是不是隻考慮眼前而不顧長遠?處理事情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這是我們需要深刻自省的。“真相往往就在於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精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的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人與人的差別就是從細微處開始的,多想一點,做好一點,終究造就不平凡!

《看見》是一本講故事的書,但在書中我看見更多的是關於人生的感悟,對世界的覺悟,以及如何對待工作,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最令人深思的是“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裡掙脫,這才是活著。”

《看見》。這是一本震撼人心,使人共鳴的書。沒有裝飾,沒有點綴,闔上這本書仍然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味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任複雜的情感與感動靜靜流淌。

《看見》讀後感9

大概是年初的時候,我在優酷上閒逛,無意中點到了一個演講視訊,《看見》的新書釋出會。那是第一次知道柴靜。

現在回想起當時,幾乎是一開始就被柴靜吸引。她的演講像是用安靜的聲音從你耳邊娓娓道來。她安安靜靜的說,你安安靜靜的聽,嬉笑怒罵,一切那麼清晰自然。聽完之後就發現徹底的認可了一個人。

後來看到穹頂之下,當時引起很大熱議的一部紀錄片。全篇看完只剩下對她的讚美。她的演講還是那麼清晰有力,情緒表達還是那麼自然。看起來她演講的一個停頓,一個情感表達都是那麼舒服,好像本來就應該在這裡發生。我甚至特意看了三遍。可是除了讚美之外,心裡始終有種隱隱約約約的彆扭感。隨著自己經歷的增加那種影影約約的彆扭感就愈加清晰。

前陣子剛剛讀完了《看見》這本書。封面是柴靜採訪的一張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長者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孩子撐著凳子在大家面前玩耍。柴靜似乎在和小孩打招呼。從看到這本書的章節名開始我就知道了一個事情,我喜歡這本書。柴靜用她慣有的語言來講訴她在央視工作十年看見的一些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她的文藝和理性都表達的恰到好處。柴靜是有這樣能力的人。這大概也是一直喜歡柴靜的地方。我喜歡陽春白雪,我本質確是下里巴人。

但是我讀完我就知道一直以來隱隱約約的那種感覺是什麼了。就像書中史努比所說的:過分得體。

這本書仍然是柴靜似的風格。她用她的語言將她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每個章節都寫的好,有的能讓你感動,有的能讓你傷心,有的能讓你憤怒,有的能讓你開心。就像柴靜希望的那樣,她希望每個故事能引起你的共鳴,希望你看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參與進來,而不是做為一個旁觀者。但是,拋開單章的內容,從整本書的結構上看顯得太精緻得體了,太過精心安排了。就像是一塊石頭,你把所有粗劣的東西全都去掉後彷彿每一個存在的地方都要有它應有的價值。

小時候我一直比較羨慕別人考試的時候能拿高分。我想如果把這本書拿來評分的話,我也會給很高的分。但是這種高分並不是我想要的。就像你搭了一個很漂亮的遊樂園,但我也許只喜歡山川河流。就像一個過分精心裝飾的花園總是容易讓人對它的外表更加感興趣,而容易忽略它散發的花香。我喜歡花香即將散發之前的那點遺憾,而不是外在表現出來的那點完美。

我喜歡這本書。也許是從第一眼開始甚至就帶點崇拜的喜歡柴靜的時候,也許是在書裡那些文藝又理性的文字引起我共鳴的時候。但我總想找出一些不喜歡的東西。一本書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應該是內容,而不是修飾。因為內容自有千鈞之力。

《看見》讀後感10

深藍色的封裝,村裡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01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稜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看這本書前,我沒認真去探究過一件事背後到底包含了多少東西,在這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時代,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反思的機會,沒有去深層次的剖析,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表面,對一件事的看法也永遠停留在人云亦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我,在工作中變得機械化,生活中變得冷漠化,就好像在看到《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這章中對非典時期的災情采訪時,我看到了在災情面前人的脆弱,頑強,看到了那些不顧生死的醫生、護士,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世界,看到了人類最原始的溫暖,這種震撼遠不是當時的新聞報道所能體現,也不是未經深入剖析的我們所能體會,未經剖析的背後是我們看不到的真相,顯示的是我們的無知。想想看,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若我們不去反思,不去深層次剖析,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又靠什麼去進步,當我們嘲笑他人無知時,我們自己是否也在被另一些人嘲笑。

在生活中,我們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個人,總是想把自己的感情、意識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過程中,我們忘記了什麼是客觀,什麼是多角度看人,看事情。從《看見》中看,柴靜一直給人一種冷靜客觀的感覺,這或許是作為記者必須具備的,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靜,這樣的沒有點綴和修飾的描述,也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這些故事的描述過程中,她沒有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其中,她呈現給我們的只是客觀事實,其他所有的一切,由我們自己去塗色。

用《看見》書裡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