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之上讀後感(精選5篇)

來源:才華庫 2.6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著之上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著之上讀後感(精選5篇)

活著之上讀後感1

好久沒有認真地讀書了,讀完這本書後覺著“讀書不一定讓你發財,但至少會讓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個人樣”。

《活著之上》從一個弱者寫起,讓讀者揪著一顆心,吊著一口氣讀,到最後一頁這顆心也沒有放下來。讀這本書時首先覺得震撼,其次是壓抑,並且這樣的壓抑一直持續到了結尾也沒有消失。想要看看一世清白而且不低三下四求人的主人公最終戰勝了這個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社會的結局,儘管到最後作者也沒有個明確的態度。可是慶幸的是聶致遠在這一生中還是儘量做到不卑不亢,曲折中還是實現了自己的追求。小說一直在敘述著聶致遠是如何與現實做著種種抵抗,是如何地堅守,這種堅守固然值得佩服,可是不免顯得缺少智慧。讀的過程中,時而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想要這個世界給予一個公平,可是時而又會覺得主人公太純粹怎麼能一點不去處理人際關係呢,在這個社會中不會八面玲瓏怎麼活得下去呢,看到最後我也不知道自己身處這個社會中會站在哪一邊,只能說做一個好人,最起碼對得起自己的利益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作品除了通過主人公聶致遠遭遇的各種不公來反映社會現實,另一個重點就是普遍存在的學術腐敗問題,令人深惡痛絕、無可奈何而又避之不及。理想與現實,責任與慾望,這都是複雜的東西。這些東西的複雜,是來自於人性的複雜。這本小說能引起人對於這點複雜的一點的思考,思考活著之上的東西。我們最終都要選擇一種活法,也要探尋活著的意義,更要找到除了活著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總覺得這句話很適合聶致遠:“即便你的人生被辜負了,也永遠不會失格”。希望生活中可以多些活著之上存在的空間,至於生活,社會無法遷就我們,我們也無法在朝夕之間實現理想國,理想怎麼實現關鍵還是看我們如何定位自己。每個人不可能無慾無求,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在空閒之餘思考點活著之上的東西,一切就都追其自然了。

活著之上讀後感2

閒暇之餘,讀了讀閆真的小說《活著之上》,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只是被小說的題目所吸引,沒想到,書中的內容更是讓我深有感觸,平和的心境下又夾雜著些許的悲涼。

書中主人公聶致遠是一個非常平凡的大學男教師,他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奮才邁進了令人神往的象牙塔內工作。起初,他以為憑著自己的高學歷和那股堅韌的幹勁兒,以及腳踏實地的作風,能完全得到同事和領導的認可,能順利地、按步就班的一步步提升。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大學校園這如此的一方淨土,卻超乎了他的一切預料,鑽營和以權謀利卻屢見不鮮。

他作為一介書生,有自己應有的做人處事原則,不願意在名利面前阿諛奉承,更不願意卑躬屈漆。但是,生活的窘迫和壓力,讓他感到無助,在萬般無奈的時候,他也只得委屈自己的內心,不得不放棄原則,低頭做人。這樣的他,內心是痛苦的,悽楚的。

作者在本文中很細緻地描述了一個沒有任何社會背景的一介書生在複雜社會人際網中生存的艱辛!現實中又有多少個象聶致遠這樣平凡的人,雖然一身豪氣,一身傲骨,可是在權勢中被碾壓,在艱難無助的生活重壓下被磨礪久了,也會沒有了稜角。一個純潔無瑕的靈魂無可避免地被沾染上社會汙淖的印記,難道要生活,要融入社會,就必須要付出這樣的代價嗎?!作者是在讓我們思考,同時也告訴我們,人活著並不是活著的全部,而是在活著之上,需要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更需要不失人格的自我存在和價值!

活著之上讀後感3

“生存是絕對命令,良知也是絕對命令。當這兩個絕對碰撞在一起時,你就必須回答,哪個絕對更加絕對。”這就是《活著之上》的文眼。

想必很多人在人生中總會遇到掂量“生存”與“良知”分量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決定人為什麼會貪,會逐漸失去自己的緣由。《活著之上》中的主人公聶致遠是生活的失意者,但他卻能在生活為他插下的條條荊棘中,始終堅守自我,扼守良知。這是我很佩服的一點。他像每個平凡人一樣,被生活,婚姻,買房等事困擾,處處艱難,舉步維艱。這本小說零距離的.貼近生活,讓我引發深思。

我們還沒有步入社會,享受的是社會帶給我們的關愛,也許不能理解一個人在外打拼有多艱難。學校也算一個小型社會了,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都備受挑戰。當你撿到錢包,裡面的大紅鈔票會不會使你心動?你會不會想要佔為己有?慾望和良知是直線上遠遠望不到頭的兩邊。在這個時代,做一個君子的原則與功利化的現在總是矛盾的。

居里夫人給了我很好的答案。她發現了鐳,那是她日日夜夜辛苦研究發現的鐳,最後她卻放棄了專利權,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也不在任何一項名利上盡情享受。她淡泊名利,視金錢為糞土,始終堅守自我。她現在雖然已經逝去,可她依然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永遠在。在《活著之上》中,曹雪芹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當年窮困到了舉家喝粥的地步,卻創造了《石頭記》這本偉大的作品。他不為名也不為利,過著“日暮西山餐暮霞”的清閒日子,那他是為什麼?心裡已給出了答案——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活著固然是活著的意義,活著並不是活著的全部。

我們也許會在將來步入社會中逐漸失去自我,但我們每個人心裡還是要有一根道德底線的,一個人喪失價值觀而去做違法的事是很危險的。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堅守自我,扼守良知。

活著之上讀後感4

很久就仰慕閻真的《活著之上》,上次去附中在書店又看到了它,作者閻真是湖南人,北大畢業,這就更加勾起了我讀這本書的慾望,於是我在百度閱讀中買來,不歇氣地讀完了它。

聶致遠和蒙天書他們兩是同學,聶致遠在大學時孜孜以求,老老實實做學問,而蒙天書卻在大學期間靠著同學聶致遠的“把試卷偏一點點”才能混到畢業,然後靠耍小聰明在聶致遠的面前軟磨硬泡要求換研究生導師,聶致遠就此善良了一回,因此糾結痛苦的人生開了頭,而蒙天書呢,卻靠著他天生的情商一路青雲直上。每當聶致遠遭遇生活的磨難時就拷問自己,拷問良心,拷問聖人,拷問社會,他做有良心的堅守是否值得?

本書為聶致遠同時也是為讀者樹立了一個道德的楷模即曹雪芹先生,他不僅淡泊富貴,更淡泊名利。也正是有這樣的道德楷模指引著聶致遠在這個人情社會、官本位社會、金錢社會中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最終恪守了做一個好人的底線。作者在本文中很細緻地也許很有切身之痛地描摹了一些沒有任何背景的小老百姓在強大的叢林社會中的生存之艱難,當我看到那些小人物為了一生中的一個極渺小的夢想走投無路痛哭流涕時,於我心有慼慼焉,因為我和聶致遠一樣,生長在農村,身處社會最底層,且還沒有他的顯赫的博士文憑,因此對文中所寫的以權謀私恃強凌弱深有同感。

我的青春時代就這樣在權勢中被碾壓了,人到中年也被磨平了,如今我的孩子也已長大成人,本科已經畢業,我在想一年以後等她碩士畢業,當她去找工作時,她用什麼去衝破中國的銅牆鐵壁的人情網呢?她是不是也會像書中描寫的那些弱勢群體一樣被碰得頭破血流呢?對此我憂心忡忡,女兒無爹可拼,無錢權可依,未來的路得靠她自己去打拼,這將是何等的艱難啊!雖然書中有一教授說了一句很勵志的話,只要你比別人優秀一大截,就不怕不公平,話是這麼說,可那一大截也要有人看得到啊,就正如聶致遠一樣,他也優秀,可也有被踩踏的時候啊,作者也正是按照這個標準最終讓主人公憑著自己的優秀站到了他人生的目標上,這是讓讀者在繁雜的社會中看到曙光,感到欣慰。

我認為《活著之上》不是一部小說,而就是對現實社會的描摹和對活在這個社會的人生的感想,書中就是告訴我們曹雪芹先生這類人是用來仰慕的,而不是用來模仿的,你如果想在現實生活中去模仿這樣清高的聖人,我們終將走入生活的死衚衕。活著的意義就是在於活著。作者高度評價了曹先生,高度讚揚了屈原,他們這些先賢,是我們生活在這蕪雜社會中感到屈辱時的一劑精神的療藥,暫時醫治現實之痛。

活著之上讀後感5

有的書真真是非買不能讀,你等著去圖書館能借閱到,那得猴年?也知看完也就罷了,未必有保留價值,但自新文化報介紹及在網上讀了幾章後,即生買心且兩天讀畢。想看閻真的《活著之上》,如飢似渴;看時,很享受,看後,意猶未盡。隨著畢業於京華大學,就業在麓城大學的主人公聶志遠在愛情、婚姻、事業諸方面,全方位的拼博、求索及始終“上下而求索”徘徊於“活著”與“活著之上”的關係而展開的“靈”與“肉”的掙扎、求索。

妻子趙平平是重點本科畢業,然在當地國小任教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入編”,發個獎金也是三六九等的,如:在編的4000元、區騁的800元、校騁的200元。且每逢節假日,在編的可以找各種藉口不值班,領導確可以命令式的通知你:“國慶這三天你值三天班吧,埋頭苦了”。想入編,考了多年,除第一次筆試沒過,其它都是面試刷掉。兩口子無奈買了六千元的軟中華去區教育局趙副局長家走門路,好在終解決了區騁。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她與他的共性是做事雖有追求,但是有原則、底線。當因“入編”一事請本校年級組長吃飯,對方想乘機“潛規則”一把,她馬上說:“那就不麻煩了,我再等等吧。”毅然離開飯店。其老公不也是在評正教授的關鍵時刻,在掌握了對手破綻——所謂出書是非正規出版社的重要物證時,任可此次評不上,也終不忍上告校方,置對方於“死地”。

再說聶志遠吧,始終以屈原、王陽明、雪芹 諸君為典範,雖不能致,心嚮往之。同讀博的蒙天舒,拿他的碩士論文稍加修改成就了優博論文並獲國家和學校的雙重獎金,後又經過與聶兩次交換讀研、讀博的導師,並藉此留校團委,進而成歷史學院院長助理。這人是代表“權”的。

還有讀博室友鬱明的,頭腦精明而非學業,看重古玩字畫等的鑑賞,為今後能增其學位鑑定等級而讀博,也接一些老闆的寫自傳等活,曾推薦過一單給聶,使其掙了四萬。但當其又接一單寫某地鐵礦老闆的祖孫傳時,卻因其祖父與日本人合作過滿鐵的事而堅決不寫,本來你要昧著良心寫可得十萬,立馬可拿五萬回家,車票也買好了,老闆之美女祕書以“別讓我為難”勸之,內心掙扎數度,猶如魔來擾佛,可最終還是對先賢信念吧使然,戰勝物慾而拒絕了,好嘛,車票也不給送了,女祕書的送站車也免了,自己一個人跌跌撞撞的摸黑打車去了火車站。這就是現實,殘酷。

上文說了,就算是人生的緊要處就那麼幾步的評正高時刻,他也沒有以犧牲“學銜敵”來成就自己,選擇放棄。人格啊,恐怕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吧?然天公地道啊,他這次還真評上正高了,1/4啊,金燕燕比聶早來兩年有資歷,但學術不靈,而另兩個為聶後面的學生少壯派,一為校長弟子,一為院長第子(博士生),聶報著基本沒戲的心態,只能寄希望於評委們的公來公正了吧,結果出來後兩個年輕候評者,一個嚎啕大哭,一個昏倒了。據說校長、院長都想其第子奪標,反倒成全了聶志遠評上正教授。此章節雖具戲劇性,但人間百態,賢愚高下,已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好書,好文章!

聶的感悟是,屈原、曹雪芹是用來崇景的,不是用來效仿的,人家可以不食人間煙火,而你我則不行啊,還有老婆孩子吶。書中說曹雪芹的姑姑嫁給了清的攝政王級別的,作為侄子,去稍加走動則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吧?有點錢能全家喝粥,有點錢能讓孩子病死嗎?然,屈、曹者流之所以為悲劇人物,正是困其在權與錢的巨輪以泰山壓頂之勢來襲時,他們是螳臂當車者矣。然而不唯此,屈原、王陽明、曹雪芹諸君的風骨、氣節又去哪了呢?或許,這是神性和人性的區別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