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讀後感(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2.9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餘華《活著》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餘華《活著》讀後感(精選10篇)

餘華《活著》讀後感1

當代作家餘華的作品《活著》演繹的對活著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時,似乎還能感覺到夾雜在書頁裡那滄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後,那個坐在田埂上的老人,髮梢似乎都帶上了一絲蒼涼。陽光映在他已經發白的頭髮上,發出耀眼的光澤。夕陽下他蒼老落寞的背影,已經絲毫找不出當年春風得意的影子。這樣一個恬淡溫和的老人,誰又能想到他的曾經?

曾經的他——徐福貴,是徐家的闊少爺,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謂是上帝的寵兒,過著極盡奢華的生活,享受著榮華富貴所帶來的快意。但是金錢與物質的薰陶,往往會讓人恃寵而驕,迷失自我。福貴沉醉於充斥著銅臭味的賭場,沉溺在雜亂不堪的生活中。嗜賭成性的福貴最終輸光了家產,不得不過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艱難的生活。福貴的妻子是一個勤勞又樸實的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沒有離開福貴,可是福貴卻在母親病重時,因為抓壯丁被迫離開了家,過上了顛沛流離,惶惑不安的生活。槍林彈雨,食不果腹,一層一層的絕望和恐懼使得福貴非常想家。

曾經,戰場上,作為徵用民工的他,被子彈在身後穿梭不止,但又奇蹟般地地活了下來。當他歷盡艱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婦家珍的面前時,家珍已經老了許多,她眼角溢位的淚水讓人心酸。

對福貴的人生打擊,正如秋雨一般,接二連三,無休無止,使福貴幾乎痛不欲生。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的離開。最終,她的女婿,孫子也相繼死去。福貴親眼見證那麼多親人在他身邊死去,而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這是什麼樣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還能聽到風中飄蕩著福貴對老牛的輕聲細語。結局悲歡離合散盡,時間細數了他鬢角的白髮,磨平了他曾尖銳的稜角,福貴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經歷發生在中國大轉折大變化的時期,那時,人們把幸福看得如此簡單,吃飽穿暖被人們視為一件最幸福的事。可這樣的幸福卻顯得極其難得,家珍因為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陣子,當時真的很窮苦!

誰不曾活著呢?可是誰又能真正瞭解活著的意義?瞭解人生的意義?我們都不曾對活著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貴一步步的蛻變,他一次次痛苦的經歷,帶給他的,是對“活著”最盡然最透徹的感受。可能極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貴一樣活著了罷,也可能極少有人能比福貴更有資格談活著的真諦了吧?

書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純粹與書中刻畫的最鮮活的靈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動的追求。活著,是可貴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說,《活著》,是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我信之,且我還要說:《活著》是一部用深刻而強大的內心繪出來的作品,它對“活著”進行了最透徹的詮釋。

餘華《活著》讀後感2

最近拜讀了餘華的作品《活著》,作者認為: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認為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當向人們展示高尚。而他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異常冷靜地筆觸描述了福貴老人的一生,告訴我們活著就是活著。

翻開血紅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畫面清晰呈此刻腦海裡,合上書本已成記憶。福貴生於富貴家庭,年輕時放浪不羈,將家產揮霍一空,成為普通佃戶。後被強徵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樣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貴眼見著自我的親人一個個死去,最終只剩自我和一條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從屠夫手中買下來的,這印證了那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福貴承受住了難以承受的苦難,垂垂暮年與老牛相伴,和老牛唸叨著親人的名字,唱著歌謠: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來,生命是載體,而生活是資料。不管我們一生要肩負多少職責,或者經歷多少磨難,再或者享受多少輝煌,都是由生命來承擔。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看輕生命,同時還應當進取樂觀地去應對那些或好或壞的事情。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杯具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

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齊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向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所以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著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

餘華在書中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職責。”職責,是活著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所以不論活著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職責。

餘華《活著》讀後感3

提起餘華,就會想到他的代表作《活著》,有人說,一個好的演員是可以讓人記住他的角色名而往往不知道真名,同樣,一個好的作家可以讓人記住他的作品名而對於作家本人卻往往不甚關注,《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活著》。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主人公福貴從少爺變為農民的巨大反差,而正是這種文學性的對比,給予我們無限的感概與深思。一開始的他,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有著平常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煙花柳巷,紙醉金迷。當一切繁華都褪去時,福貴才開始腳踏實地的生活。

最經典的那一句:人一旦開始真實的活著,那不真實的也變的真實起來。家道中落前,他不知柴米油鹽的由來,不懂母親妻子的關心與勸誡,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所有的日子宛如夢幻一場,直到失去後才開始想要努力地活著。

而當人越想努力的活著時,生活卻往往不會那麼如意。一開始,所有的.錢財散盡,他那懷著孕的妻子被丈人接回,宣佈與他永遠斷絕關係;後來,他被蠻不講理的軍官強迫去打仗,顛沛流離多年後再回故鄉時卻發現自己美麗聰慧的女兒變成了啞巴;再後來,便是所有親人的一一離去,他的女兒因難產而死,他的兒子在醫院被人抽乾血而死,他的女婿工作時被水泥板砸死,唯一的外甥,也因吃多了豆子而撐死,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只剩下他孑然一人,也許人生便是由種種磨難構成,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的經歷,不斷的涅槃,嚐盡悲歡離合,體會人生百味。

福貴的一生,見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他成長於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內革命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文革時期、改革開放前期,在這種歷史的大背景下,個人的生死顯得尤為渺小,個人的命運宛如一根稻草,漂浮在那亂世中。在這種苦難的歷史壞境下,他的一生又充滿了戲劇性,因輸光了家產而逃過槍斃地主的命運,在大街上買藥被意外地抓去當兵……短短几十年間,他經歷了各種苦難,但他依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的面對人生。在他晚年的自述中,我看不到悲觀與厭世,有的只是他帶給我們種種思考。

當代的我們,所經歷的、所承受的有這位老人的多嗎?並沒有,但我們當中,依然有人悲觀厭世,鬱鬱寡歡,明明經歷的不多,感受的太少,卻要故作滄桑,與福貴相比,這樣的我們,真應該深以為恥。人本身是為活著而活著的,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這是一種生的使命。只有活著,才有資格去經歷,只有活著,才有希望。無論苦難還是死亡,都要直面面對,感受人生的喜怒哀樂,這才是活著。

餘華《活著》讀後感4

說實話,讀完《活著》,內心真的被餘華給震撼到了。是怎樣的一個人,經歷過什麼,才能寫出這麼一個偉大的作品。它描繪了二十世紀中國慘淡生活,讓我看到了當時社會的殘忍與底層百姓的無奈。同時,主人公福貴的不幸遭遇也令我感到痛心,儘管之前他有著種種陋習,但在社會背景下,終究學會適應生活。我驚訝於他於生活的勇氣,敬佩於他對命運的無畏,也因此懂得了活著,不僅僅是活著。

苟活,並不是唯一的生活目標。苟且地活著,沒有信念,就宛如一具具行屍走肉,肉體還在,靈魂卻不翼而飛了。就像魯迅所說的“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著。真正意義上的活著,不是簡單的生存於世,也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地生活下去,而是對生活,對人生充滿著希望,對未來充滿信心,不管他貧窮與否,但起碼他精神上是富有的。早期的福貴便是苟活於世,但後來經歷了大風大浪,終究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活著。對這個世界有付出,有努力,有信心,才能算是活著,活過。

不懼命運,努力活著。這個世界,向來是不平衡,不平等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家財萬貫,有的人奮鬥了一輩子還是一無所有。這是命運的安排。但是,命運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人活著,就是為了與命運搏鬥。著名的作家史鐵生與小說中的福貴一樣,便是這樣的例子。他因為某種原因,導致他下半身殘疾,只坐在輪椅上生活。命運給他開了個玩笑。但是他卻不服命運的安排,他通過文學創作,給我們展示了他強大的毅力和生命的偉大。

學會為自己,為他人活著。在你呱呱落地的那剎那,你註定不是一個人為自己活著的了。你有著父母,或許有兄弟姐妹,各類親戚,所以你代表著就不只是你一個人了。你活著的意義,也不只是為你個人而活。對於父母,他們撫養你長大,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為了感謝他們,你必須要好好活著,等他們老了,去贍養他們。對於兄弟姐妹和親戚們,要互幫互助,在他們有困難時,給與力所能及的幫助,不負你們流淌著的血液之間的關係。小說中的福貴,最後也明白了這個道理,在他身邊所有人都先他而去,只剩他自己時,用錢買下一頭老牛,作為自己最後的朋友終老。

活著,多渺小,而又多偉大的一個詞。不同的人,活著的方式都會不同。有人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人卻迷失在世俗中,無法自拔。在讀《活著》之前,我也曾對自己活著的意義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但是,《活著》一書卻給了我明白了活著的意義,小說中的福貴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例子。我想,從現在開始,我知道我以後該怎麼做了。

活著,不僅僅是活著。

餘華《活著》讀後感5

第一次接觸餘華的《活著》應該是大二下學期,那是我剛接觸文學作品,剛開始是當做小說閱讀,慢慢的,我才真正意識到,為什麼這個叫做文學作品,可以放在圖書館,而不是像路邊厚厚的小說,只能供人翻閱,上不了大雅之堂。

確實,看完這本書,讓我從新思考人生。讀到書中福貴悲慘的故事,我也情不自禁會流淚。主人翁的故事是一個悲劇結尾,看似離奇,稀有,卻映照出現實生活中很多執迷不悟人的命運。

福貴是幸運的,一出生就有一個好爹,不缺吃不缺穿,家庭富裕,有錢有女人,人人追捧。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幸運永遠是短暫的,尤其是這種幸運不是自己爭取而來的時候。

福貴是悲慘的,先是豪賭輸掉家業,隨後爹被氣死,娘病死,隨後幾年,兒子獻血死了、老婆軟骨病死了、女兒大出血死了、女婿泥塊壓死了,甚至連唯一的外孫子也是因為餓的太狠,撐死了。所有死法幾乎都讓福貴一個人遇到了,到頭來,孤獨一人,與一頭年邁老牛相依為命。

聽起來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我甚至懷疑作者心裡陰暗,為什麼把故事寫的如此悲慘,命運如此殘酷,竟在主人翁福貴年邁,已經反省之後,唯一外孫還是死了。讓我感嘆人生不易,世事難料,福不雙降禍不單行,一步錯,步步錯。

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悲之處,福貴的悲慘終究還是從年少的紈絝敗家開始,從氣死他爹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為開始,就註定他人生的命運之悲慘。時間不會倒流,有些事情註定不可改變,雖然,福貴之後醒悟過來,可為時已晚,唯一的財產已經被抵押,自己又沒有本事,只能任人擺佈。

福貴的錯,如果只是由他自己來承擔,倒還沒什麼,可,事實往往是,禍及家人,老婆、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都陷入深深的厄運。即使到最後福貴極力挽回,為保護家人做了很多犧牲,可已經有心無力,再也回不去,大好光陰已經失去,只能聽從命運安排。

這或許是主人翁的悲哀,也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福貴作為一個男人,始終沒能盡一個男人最大的能量去保護家人,始終讓我耿耿於懷。

但,福貴也是幸運和幸福的,福貴身邊的人沒有一個因為他的敗家和紈絝而離開他,仍然不離不棄,他的老婆家珍,甚至在福貴落魄的時候,堅決拋棄富裕的家庭生活,回到他的身邊,為他生兒育女。福貴也沒有讓家珍失望,努力改變,勉強過上了幾年幸福生活,可謂也經歷了人間稀有的真情和溫情。

直到故事結尾,福貴已經年近遲暮,仍然樂觀積極。嚐盡人家富庶,也嚐盡人家悲慘,福貴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家人一個個隨之而去的打擊,讓他徹底意識到人生無非就是為了平平淡淡的活著,已經沒有任何牽掛。

正像文章所寫:“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生不過是下山上山,平平淡淡才是真。

餘華《活著》讀後感6

生命有限,世事無常。《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太多生死離別。暮年的他只有老牛陪伴,卻能安詳地站在盛夏的陽光中,享受大樹好乘涼。哼出:“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的歌謠。閱讀《活著》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精神旅行。福貴,最初是個地主家的闊少爺。家裡有錢、母親溺愛、妻子賢惠,而他整日風流瀟灑以吃喝嫖賭為主。終於在一次和人賭博時被人設局,輸光自己的家產變成一無所有的窮光。

當他艱難的回到家中把這個訊息告訴家人時,這次他爹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只是帶著幾近哭腔告訴他賭債也是債,給他籌錢讓他去城裡還債。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出力,還是挑著銅錢去還賭債,肩膀磨出了血,腳也磨破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勞作做的辛苦。他突然明白了父親為什麼不用銀元,而要用銅板去還債。他知道了每一個銅板的來之不易。可又有什麼用呢,家裡現在再也沒有錢了。

父親是在他們搬去茅屋住後不久被活活氣死了,母親在窮困潦倒中病倒,福貴在去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妻子家珍一邊打聽福貴的下落,一邊下田幹活,艱難的養活兩個子女。幾年後,當他幾經波折回到家時,母親早已病逝。女兒鳳霞因發高燒成了成了聾啞人。在生活磨難的一次次打壓下,這位曾今的地主少爺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成了家裡的頂樑柱,為了生計,學起了幹農活,他白天在地裡幹活,晚上藉著月光還在地裡幹活。鋤頭、鐮刀劃破了手腳,泥巴成了最好的藥。

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兒子有慶助人為樂,血被抽乾而死。妻子家珍因患軟骨病而死,女兒鳳霞產後敗血而死,女婿二喜因工傷而亡,外孫苦根因吃豆子而撐死。不知是命運對他特殊的照顧還是對他的懲罰,讓他一人孤獨的活了下來。初讀《活著》我認為一家人的苦難都是因為他造成的,再讀《活著》時,我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社會底層窮苦人民感到不幸。福貴的悲慘命運,我不知道是應該歸結於那個時代,還是要歸結於他自己。對於一個經歷了從雲端跌入谷底的人,我被福貴那顆追求光明的心而感動,無論生活帶給他什麼,他都可以一一“忍受”,只是單純的活著。歲月的年輪在他的額頭刻下一道道歲月的痕跡,這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用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無論命運是多麼的殘酷,悲劇多麼沉重,只有活著的意志才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只有活著才能感知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才有機會去細品人間甘甜。大學聯考的勢利,感情的不順、生活的小坎坷……這些又都算的了什麼?一切都會被時間的長河給沖淡。

好好活著,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著,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餘華《活著》讀後感7

再讀《活著》,沒有泣不成聲,只是內心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讓我無法呼吸,這種感覺比酣暢淋漓地大哭一場還要痛苦。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讓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活著,對於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講是件簡單、再容易不過的事情。而在那個動盪、貧窮的時代,生活中的無情和殘酷,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可怕。

《活著》的內容的確是活著,只不過是活剩一個人罷了。小說的裡的人物一個接一個死亡,只剩下最該死的福貴。福貴曾是大富大貴的地主家少爺,吃喝嫖賭無所不幹,父親被氣死,母親病死,後來家終於敗光,成了一個連活下去都困難的窮光蛋。然而不幸的是,後來,兒女、妻子、女婿也都相繼離去,連那個可愛的小孫子苦根,也因吃豆子噎死了自己。最後只剩下兩個”——福貴和一直陪伴著他的那頭年邁的牛。想起這個場景,人生是多麼淒涼呀。風雲詭譎的命運就像一把鋒利的殺豬刀,悄無聲息地殺死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我無法釋然,甚至埋怨作者餘華,為什麼讓福貴一個人孤獨地活下來呢?他有一千次死的機會,也有一萬個自殺的理由,他給所有的親人送了終,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壓抑沉重的生活,未免太過殘忍了。

合上書,我掉進思考的黑洞裡,千萬遍地問自己:福貴歷經磨難,飽嘗悲苦,為什麼還能在夾縫中活著?作為大千世界之一我又為什麼活著?這也是我該用一生去回答的問題。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換作是我,早已無力活下去,沒有勇氣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災難。我沒有辦法像福貴那樣在一個黃昏的下午,向一個願意聆聽的陌生人,平靜緩慢地講述自己的那些或美好、或悲傷的回憶,然後再高聲唱出那首古樸的歌謠:“少年在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作者餘華說過:活著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著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餘華為福貴找出了一條活路,那便是忍耐和包容,活著是自然而然的事。

對於生命,我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敬畏。在一次課堂上,老師問我們怕死嗎?當然很多同學都回答怕死,我對死亡也充滿了恐懼。但是當前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自殺?為一點小事要死要活,成績沒考好被批評就跳樓,情緒失控就輕生,受了委屈就離家出走,因為學習壓力大而抑鬱……活著不快樂,生命便不再延續了嗎?也有很多的人,為了活著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活著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條尋找希望,追求幸福的路。

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的一生中總有遇到很多挫折和苦難,我們要堅強、樂觀地面對。活著,一切才有希望,才有力量,活著就是一種勝利。

我似乎明白了人為什麼而活著,好好活著,真實地活在當下,比什麼都強,為活著而努力地活著。

餘華《活著》讀後感8

《活著》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更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在城裡賭光了家業落得一貧如洗的境地,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半路上卻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兩年後被解放軍所虜,回到家鄉才得知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鳳霞卻因一次高燒不幸變成了啞巴。然而,故事沒有結束,真正的悲劇才開始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幾乎不能下地;兒子為救縣長夫人獻血時因抽血過多身亡;女兒鳳霞與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後,產下一男嬰,卻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安然去世;二喜在城裡施工過程中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在鄉下生活,生活艱難且常常食不果腹,福貴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時隔幾年,再一次重溫這部充滿滄桑與悲情的經典著作,心中的想法也發生了細微變化。起初不明白為什麼福貴在經歷了巨大的人生變遷後還能悠然地活下去,換做常人,倘若親人相繼離去,或許早就沒了活下去的勇氣,更何況福貴曾經經歷過三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切身之痛。在作者的筆下,福貴的人生從始至終都充滿了悲劇色彩,親人的相繼離去有時會讓讀者覺得現實的人生並非如此,甚至不相信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與福貴有著同樣遭遇的人,然而藝術的真實會讓人相信世間不但有過活生生的福貴,而且將來還會有很多。有讀者評論說福貴的一生不是“活著”,而是“倖存”,對於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的確,福貴的一生是悽苦的,是充滿著令人窒息的絕望的,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都沒有向生活低頭,始終對生活充滿了寬容和堅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反觀現代社會,物質的富足和親情的關懷往往使生活中偶爾出現的挫折和失敗被過分放大。面對挫折,有些人能夠泰然處之,而有些人則被壓得喘不過氣,甚至做出偏激的行為,給自己和周圍的親人朋友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殊不知,與福貴相比,他們的生活竟是如此莫大的幸福!福貴的一生,經歷過大富大貴,經歷過一貧如洗,經歷過動盪的社會局面,更經歷過生離死別的悲痛,然而生活的種種磨難都沒有打倒這位老人,福貴用一生向我們書寫著人生下來的使命就是要勇敢地活下去!

餘華《活著》讀後感9

活著,怎麼樣地活?為什麼而活?這樣的問題,只有我在無聊的時候,才會突然從腦子裡蹦出來。可是以我的資質,實在是想不透,想不明這麼高深的問題。

看完了餘華的《活著》,這樣的問題彷彿有了微微清晰的答案。整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就是平平淡淡的,沒有華麗的辭藻,每一個字眼都顯得那麼樸實,真摯。

主人公福貴這不尋常的一生,作者餘華用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而這敘說的語氣也是平靜的。

福貴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人世間最最悽慘的事情他都接連遇上了。從他敗家,爹孃死後,再到失去兒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兒,失去女婿,失去外孫。好在到最後,還有一頭老牛陪著他。作者在描寫餘華的親人去世的方式的時候,讓我頓時覺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貴的兒子在為縣長的老婆因懷孕大出血,在獻血時因抽血過度而死亡的片,所謂的醫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關的時刻,活生生的將一個孩子抽血抽到嘴脣發青直到最後沒了心跳,讓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在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我能隱隱約約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種種悲哀。從鍊鋼這一片段,可以凸顯出,人們的無知。可見作者對當時的社會也是批判的。

每當福貴的日子過得稍微好一點時候,打擊去不斷的接踵而來,而且死的方式總是那麼的突兀。在這樣一個殘忍的社會和漸進變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的生活勇氣令人驚訝。最後的結局是買了一頭牛和自己相依為伴。可能有些人面對這樣的事真的是會找根繩子上吊算了。福貴沒有這麼做,他仍然選擇活下去。他對生活還有期盼嗎?他的內心是如此的強大,在苦根死後,他還安慰自己,說家裡人全是自己送走的,這樣很踏實。福貴的有一句話讓我很印象深刻,他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掙這個掙那個,掙來掙去賠了自己的命。”他是拿自己跟龍二和春生打比方,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當代人也常常說,活著才是硬道理!就像餘華作者自己說的那樣,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財富是越來越多了,人們卻漸漸的迷失了,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為了錢,為了名,為了利而活,可是,當擁有了這些之後,他們還能為什麼而活呢?

活著,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包含這一種對生命的負責。當我們從競爭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經是一種生命。只有活著,你才可以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才可以回顧昨天展望明天,你才可以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溫暖。像福貴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可以靜靜地跟旁人講述自己的過去點滴……

餘華《活著》讀後感10

直到此時莫名的沉重感和震撼感充斥在心中難以散去,想起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想來用這句話來形容福貴一生的經歷真心恰到好處。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曾見證每次苦痛之後星星點點的亮光,像是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這些溫情脈脈的細節總是讓我們以為峰迴路轉,天真地以為噩夢終於不再縈繞他們,每每此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在他冰冷的筆下,角色們毫無徵兆地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瞬間粉碎讀者們微弱的希望。因為遠離那段動盪年代,因為從未有過真正的飢寒交迫的艱難與困頓,那些生離死別對於我們來說顯得那樣遙遠,卻又在餘華的筆下如此靠近。

但我相信,餘華是希望我們在這部充滿無情、絕望和死亡的故事裡,學會活著,學會生活。就如同故事主人公福貴,即使經歷了人生的各種痛苦絕望,也依然能夠笑對人生,這就是生命的張力。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說的,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他並不知道什麼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麼簡單。

是的,在面對苦難時,福貴——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普通人,卻能拾起如此之大的勇氣,不禁讓我們反思,現今的社會上,自殺比率的連年增高,而其中不乏被稱作“七八點鐘的太陽”充滿希望與朝氣的青年,為什麼會這麼容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當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是否能夠想起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一個月工資可能只有幾十塊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幸運的,但同時順利的生活讓我們禁不起苦難與挫折,讓我們往往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前人們那種頑強堅韌的生命的張力。

生活從來不缺乏希望,就好像在失去親人之後福貴還有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一起走在夕陽下,當你受到挫折時,不妨想想至少你還有父母親人和朋友,想想起碼你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如果這些都沒有,想想你至少還活著。

就像小丸子說的那樣,“只要活著,總會有好事發生的”。

餘華自己在序中寫到,“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生命的張力促使我們,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依然要學會堅忍、頑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