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精選7篇)

來源:才華庫 1.0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著》讀後感(精選7篇)

《活著》讀後感1

說起餘華的《活著》,大約所有人能想到的便是生命的韌度,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在我看來,他更想表達的是那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我更情願把活著看作是一種體驗生命的過程,無論它是喜是悲,是苦是甜,人來到世界,更多的不是為了一個目而追求,即使你得到了一切,也終究逃脫不了自然的生老病死的迴圈。得到了也正如沒得到,目的本是作為我們追求之路上的終點,它不是路的重點,更不是全部,但我們很多時候更情願把它當做我們人生的全部。

作者評述自己的作品時說,這是一部講述“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的作品。命運賦予了我們享受生活,探索人生的權利,它所做的僅僅是賦予我們創造不確定的權利,更多的或許是冷靜地處在一旁,看著我們在活著這片森林中披荊斬棘,真正把我們和命運聯絡在一起的是它賦予了我們的確定。我們熱愛那些美滿的確定,憎惡那些缺陷的確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缺陷,但無論我們所經歷的是得到的美滿還是失去的苦痛,我們都獲得過,體驗過,自怨自艾或者是走向極端都是徒勞,與其如此,莫不泰然處之與命運為友。

富有波折的命運才完美。

命運總是這樣,它喜歡為我們創造一切可能,而轉瞬又可能會將其轉化為不可能,它也很樂於這樣玩耍我們,我們大聲地謾罵埋怨它,但我們何曾想過,當我們失去時,我們也曾擁有,我們同時體驗著得到與失去的兩種命運,誰又能說,這樣的命運不完美?莫非只有美滿無暇的命運才稱得上完美?

福貴,他從原本一個地主家的少爺,淪落為貧窮的農民,又經歷了無數的生生死死,最後孑然一生,命運將苦痛和快樂無以復加地給予了他。他曾那樣地過著浪蕩的生活,終日遊蕩於花街柳巷,過著浮華的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他也曾那樣,在窯子中將萬貫家私輸得精光,被人像狗一樣扔出來,精神恍惚,欲哭無淚;他曾那樣眼睜睜看著自己活蹦亂跳的兒子,因為給危在旦夕的人輸血而一命嗚呼;他也曾那樣以為自己能同唯一的親人(外孫)相依為命,看著這個孩子長大,然而,命運一如既往地讓他失去唯一的珍寶。失去了,又獲得,獲得了,再失去……這樣一系列無窮無盡的迴圈幾乎耗盡了他的一生,等到他老了,蒼老得無力再承受得起失去與獲得時,命運似乎才戀戀將他放手。於是,一人,一牛,一屋,一片田,度著所剩無幾的時光,幾乎可以說,一無所有。何以見得,他真的一無所有麼?在一系列的得到和失去中,他收穫了苦痛和喜悅,新生和死亡。幾乎人世所有的情感,他都無一例外地伴著血淚體驗過,也正是這一切命運所賦予他的,讓他長出一副強大的肩膀,一片足以承載起人世間一切得失的天空。他與命運為友,他感激它,因為它賦予了他如此豐富而完美的人生,他痛恨它,因為它讓他承受了無以復加的苦痛。

敢於鬥爭的人,方能贏得命運。

在《活著》這部書中,福貴父親的話幾乎貫穿了整本書——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長大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這樣發起來的。從雞到羊再到牛,無不經歷著不懈的鬥爭和努力。徐福貴也是如此,他輸得精光之後重新過起了人生,於是他有了雞,而後又有了羊,最後有一頭老牛相伴。老年的他除了一頭老牛外,還有安逸而自給自足的生活。而且他通過一系列地鬥爭,贏得了牛,贏得了命運。

因為敢於鬥爭,中華兒女能在屈辱中奮進,贏得了自由,主權,自己的命運,正如貨幣能交換商品那樣,只有鬥爭方能交換命運,因為敢於鬥爭,我們方能贏得命運,贏得它的尊重和友誼。

瀟灑對話命運。

老年的福貴養了一頭牛,併為其取名為福貴,他認為,那頭牛太像他,莫不如說,福貴看待牛的方式其實便是他看待自己的方式。他戲謔地為它編造出家珍和有慶完成耕田任務的謊言,以激勵他不要偷懶,他敢於,且樂於,向我們講述他的人生,並且當他講述他自己人生時,不帶半點過激的情緒,彷彿在講述別人的人生。即使命運賦予你太多太多無以復加地苦痛,即使苦痛能讓你的身心千瘡百孔,一切都已經經歷過,它們只是你人生中的體驗,痛苦也好,失敗也罷,都已成為一種過去,如果我能瀟灑地對話命運,我就是人生的強者。既成過去之事,說到底,已與現在的你毫無關係。在平日中,回顧起那些或輕或重的往昔,我們是否也能如福貴一般,對著天空瀟灑地放歌一曲?沒有什麼放不下。既然能瀟灑地放歌一曲,一笑而過,又怎不會同生命為友?

有一種情感,不同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再你一出生便將你同你的命運相聯絡,“互相感激,同時也可能互相仇恨,命運與你形影相隨,誰也沒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人生若白駒過隙,然而,命運都在這“隙”之中,將無數輕與重賦予我們。對於命運。我們無權選擇,或仇恨,或感激,我更願與命運為友,泰然處之。

《活著》讀後感2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著!但它的活著比死更難,活著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為只要你活著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氣、才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著!

《活著》讀後感3

第一次接觸《活著》這本小說,是在今年暑假。那時我看完書,百感交集,頓時覺得餘華過於殘忍,他就這麼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死去,只剩福貴一人。我讀《活著》,思考了“何為活著”“為誰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個問題。

下面就依次道來。何為活著福貴原本是個富家少爺,後因嫖賭輸光家當,面對親人的不離不棄,他頓時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兒子被害致死,女兒難產身亡,女婿事故死亡,最後孫子也不幸夭亡。這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獨留命大的福貴一人活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啊,從你擁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須活下去,去承擔生命賦予的責任,為了活著而活著。為誰而活

看完《活著》,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著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我”卻束手無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著。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貴,我會不會選擇繼續活著。我經常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但我總不能得到答案,借用書上的話:“人應該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當今社會,有太多的人一生只為追名逐利,為了錢與權,他們不惜互相殘殺,不擇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運的不公,對人生不抱希望,選擇了斷生命。而我認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須明白為誰而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得幸福何為幸福?

對《活著》中的福貴而言,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茶淡飯,也是幸福。從前的我總是認為家庭物質富裕,譬如住上豪宅、開上名車,飯桌上即使沒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魚肉雞鴨才有幸福可言。

讀完《活著》想想,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實在過於膚淺。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我才發現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擁著。每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著圓桌吃飯,何嘗不是幸福?課後同學們一起談笑風生,又何嘗不是幸福?原來,我一直擁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活出色彩一個人活著,應該活出生命的價值。

《活著》中福貴面對家庭的變故,選擇貧困潦倒地過完一生。這樣的小說結局是我倍感惋惜的。當我們面對挫折,只要一線生機尚存,我們都不應言敗,而要重拾鬥志,與命運坎坷抗爭。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是任務,活著無需理由,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理由。記住為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而堅強活著,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著》讀後感4

航班牽扯著億萬人的神經,鮮活的生命隨飛機如流星般在空中劃過後消失無蹤,讓人們寧願相信他們只是被什麼擄走而非亡逝。也許是因為有過類似的經歷,相對於失蹤者,我更關注的是他們的親人將要如何面對這驟然降臨的巨大變故和今後的生活?那種悲痛與茫然是非親歷者不能深刻體會的,可是誰又能說自己一生都不會遇到這類似的劫數呢?帶著這樣的心情,我再次翻開了餘華的《活著》。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們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於是,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一一死去。跟隨作者的筆調,目睹了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看到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角色們卻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讓我感觸最深的卻是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的是“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這個飽嘗艱辛痛苦的人,如野草一般地活著,沒有抱怨生活,也沒有感嘆自己的命運,只是近乎平靜與悠然。

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也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正如我們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其實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

對現時的我們來說那個結果已毫髮無傷,而現下的生活也能讓人覺得溫和從容,歲月靜好。面對生活,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平和的去面對。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的相比較,僅此而已。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的幸福;渴求過死亡的人,才能領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只要活著。

《活著》讀後感5

聽說此片一度因為政治原因被禁了。看之前也是抱著想看看究竟的心態的。

看完了,政治上的感受一點都沒有。或許因為更“反動”的影片都看過而有點見怪不怪了吧?

原來這部電影我早就看過了,以前看的是電視劇,好像是馬伊琍主演的,情節類似。只不過以前是一天一集,中間空餘好多時間能夠將那些感受無端“消化“掉。今天不一樣了,是電影,前面的感受來不及處理,後面的感受又累積上來,故能“一反常態”,能碼出這麼多字來。

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很不幸,好多時候,都將惰性“惹得禍”怪罪到身世。今天想想,自己較福貴較家珍較鳳霞較有慶較所有的人甚至是龍二都是幸運的。可是,他們誰有吭一聲嗎?有叫一聲嗎?命啊,自己去承受。

對,命……

人都無法預知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幕是悲劇抑或喜劇。誰能想到有慶能碰到那種事,誰能想到鳳霞那麼好的姑娘會失血而死。一切都是安排,今天是區長鎮長,明天卻有可能是走資派。誰能料到呢?鳳霞生產之前一切安好得讓我欣喜,卻沒想到上天安排了那些蹩腳的學生。一切都躲不住啊……

碰到喜劇固然是好,碰到悲劇卻是無力掙脫,就像電影裡家珍眼睜睜地看著鳳霞走了那樣,很多時候,我們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地……

躲不住的,那是命……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活著,好好活著……

《活著》讀後感6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朋友家的書櫃裡看到了一本《活著》,隨手一翻,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於是我就借回家細細翻閱。《活著》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浙江海鹽人,當代作家。餘華在八十年代主要從事先鋒文學化的寫作,實驗性很強。進入九十年代,他關注的重心逐漸轉向民間,開始對一些小人物進行貼近生活本身的觀察和審視,以平時堅強的民間視覺來反映艱難的現實生活,活著的艱難。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中死去。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福貴的老牛。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正真體驗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我有些戰慄。薄薄的一本書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合上書本之後,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寬廣,而活著必然要承擔諸多的痛苦,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

活著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當我們面對不一樣的苦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這是人面對生命而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活著》這部作品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然後又假惺惺的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然後又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來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豫,讓故事中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老人福貴講訴了他的一生,從抗日戰爭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滄桑,也看到了許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著,並且回憶。父親的死、有慶的死屬於人禍,母親的死、鳳霞的死、家珍的死為疾病,二喜的死是意外,至於苦根的死,似乎屬於一個故事。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脆弱,而且越敘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就越大,就更能體會到命運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這種活著本身就是苦難,可憐的福貴只有無奈的面對,艱難的活著。

世上的苦難大多都是爭對最底層農民的,自然選擇傳統中的民間道德,因此他們都是善良、仁愛、淳樸、誠實、講義氣的。但僅有這些遠不足以使他們在苦難重壓下自適自足。在這些優秀品質之內,他們有著樂觀的心態,也正因為樂觀,他們往往承認苦難存在的同時,認可命運無可改變的同時,對未來尚存有可憐的希望。因此,福貴孤獨的晚年還對自己苦難的一身感嘆到:“做人能做成這樣我也知足了。”他們的希望可憐而廉價,也許有的甚至有些自欺。但他們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固然不會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也不會理解知識分子孤憤絕望的戰鬥姿態,但是如果連希望都沒有,他們又以什麼去面對無盡的苦難呢?

我不知道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人為什麼而存在。但我認為一個人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故事中福貴的命運告訴了我們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既然如此我們不如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走好自己的道路。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他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只要我們追尋和享受幸福就是活著的最大意義,如果失去了它,我們活著將會沒有絲毫光彩。所以好好活著吧,因為我們可能需要用自己的一生來追求幸福,用一生來看遍世界萬物,人生百態。

《活著》讀後感7

在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閱讀過程中帶給我最大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說《活著》。

《活著》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說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說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裡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主義、大躍進運動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

《活著》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為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著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