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力量》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9.45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師的力量》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老師的力量》讀後感(通用5篇)

《老師的力量》讀後感1

“飲水思源”這部分一共收錄了梁實秋等九位文學名家追憶恩師、懷念學生時代的文章。文中描寫的基本都是他們中國小時候的老師。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時光之後,他們還能對自己恩師的形象、言行描寫得那麼詳盡,彷佛曆歷在目,足以看出這些恩師對他們的影響之深。不管哪個人,只要有過求學的經歷,這一生中也許都有那麼幾位老師讓他終身難忘。經年累月之後,難忘的不見得是老師的名和姓,更多的是這個老師帶給他這一生的影響。讀過這些文章之後,我覺得國小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重要基礎階段,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們應該努力做好很多工作。

一、做好學生的榜樣。

梁實秋在回憶他的啟蒙業師周先生時,詳細描述了周先生如何教他們習字,而且特別注意生活中的小節,衣衫、說話腔調、走路姿勢、本子的折角等等對學生都有嚴格的要求。同時周先生自己做了很好的榜樣,文中描寫“他布衣布履,纖塵不染,走起路來目不斜視,邁大步昂首前進,幾乎兩步一丈;講起話來和顏悅色,但是永無戲言”。周先生的良苦用心,這種榜樣作用,對梁實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國小生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還不強,但是他們有很大的可塑性。我覺得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在各個方面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應該做到,做好,做好榜樣,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對於以後學生步入社會分辨是非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說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都在“打壓”學生的個性。張天翼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描寫了自己小時候的學校生活,雖然在先生那裡的案件每天總有四五起,卻沒有被開除過,他歸因於自己的書法好。我覺得正是因為他的先生們發現了他的閃光點,而且不斷地加以放大,使得這樣一個富有個性的學生成了一位文學名家。

在我們的學生之中也許存在著以後的某某家,而且他們在某一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外露的苗頭,也許這些苗頭並不符合老師們的要求,作為老師,我們發現了之後是把這種萌芽扼殺,還是把它作為一個閃光點,讓孩子去發展,我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把握不好,也希望能聽到其他老師的想法,以解我的疑惑。

三、讓我們做一位善良溫情,讓學生終身難忘的老師。

蕭乾描寫的兩位老師,一位粗暴凶狠,一位善良溫情,他們是兩個極端,也是兩個典型,給學生的身心帶來的影響是南轅北轍的,但都是終身難忘。我覺得這兩種典型不僅僅存在於那個年代,現在也是兩種鮮明的對比。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心裡告訴自己:壓住火氣,別跟孩子們生氣,但是往往做不到,少不了對學生一頓嚴厲的批評,甚至就像那位“老鷹”一樣咆哮“哪天你不帶書來,哪天照樣揍,把書揍出來算”。讓孩子們懷著恐懼的心理上自己的課,處於這種境況中的學生,只是一味在恐慌,又怎能學習新知識?

讀了這一篇文章之後,我的感觸最深,作為一個班主任,在以後的工作中,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應該給孩子說話的機會,給他們解釋的機會。好多事情也許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學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我們應該試著去了解他們。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善良溫情,多年之後,當他們想起我們的時候,是滿懷感激的,而不是仇恨和厭惡。

《老師的力量》讀後感2

《老師的力量》這本書收錄了梁實秋、豐子愷、季羨林等名家追憶恩師、懷念學生時代的文章。書中共分飲水思源,幼年記事,一襲青衫,吾愛吾師,難得清高五個部分。內容豐富、資料詳實,雖然年代不同,但教育的智慧,大愛是相同的。每一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會遇見幾十位老師,而幾十年後還清晰記得,永不忘懷的老師才是影響他一生的,有感召力的老師。

梁實秋在《我在國小》中充滿深情地回憶了自己的國小時代,尤其是幾位曾對他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各科老師。這些老師在梁實秋的筆下真實地呈現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他們給予梁實秋的影響,尤其是施教著眼於學生未來的培養,可以說是用心良苦。

張天翼在《學校》一文中回憶了自己從國小到中學的生活經歷。儘管他在學校裡沒有一樣功課是好的,但老師們說他將來可以當“書寫家”,由此看來,素質教育在那個年代似乎也是一個受到關注的話題。如何讓有個性的學生在學校裡健康成長,成才,直到今天,仍是需要老師們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繪事話童年》是關山月晚年的回憶文章,他在其中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如何喜歡上了繪畫,自己所生活的環境和身邊的親人是如何教育和影響了他的成長和創作。他的父親可以說是他的第一位老師,但對他從事繪畫不僅反對,而且粗暴地壓制。怎樣引導孩子的興趣,使其得到健康的發展?對於今天的老師和父母來說,這個命題同樣值得深思。

《難得清高》是張夢陽對學者黃修己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他從難得清高這一書法橫幅出發,探尋了知識分子的精神要求和道德情懷,也是對當今教師最真誠的激勵。……

有力量的老師總是有著種種不一樣的故事。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演繹了一個“師者”應有的形象。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我們教學相長,與時俱進,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有學識的力量型老師。

《老師的力量》讀後感3

在《老師的力量》中,那些質樸無華的老師們都給學生以人格和修養的影響,並陶冶了他們童年的情操,他們的精神魅力是永恆的。因此,要培養出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優良高尚的人格的學生,就必須有優良高尚的人格的教師。那麼作為一名教師要如何才能塑造出理想的人格魅力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1、自我塑造是最根本的途徑。要塑造教師理想的人格魅力,最根本的途徑是加強教師自身修養,進行自我塑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沒有教師自身積極主動的學習實踐,將外在的規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品質,不斷地摒棄不符合規範要求的思想和行為,就不能真正地塑造良好的教師人格形象。

2、要終生學習,不斷提高學識魅力。這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基礎和前提。教師的人格魅力首先體現在淵博的知識、靈動的智慧上。知識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識的承載方能顯出迷人的風采。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日新月異,教師作為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掌握最新學術動態,更新、優化自身的知識系統,使自己在教學和科學活動中更具主動和優勢,才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最優的精神食糧。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惟有教師善於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書。只教學生讀書,而自己少讀書或不讀書,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讀書方面,也得要求‘教師下水’”所以,身為人師應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寬學習領域,不僅自己所學專業要“精深”,相鄰學科也要“廣博”,向“博、大、精、深”邁進,真正成為專博相濟,一專多能的人。

3、努力培養堪為人師的高尚品德——這是教人格魅力構成的根本。“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標的,因此在擔當培養人的任務之前,教師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氣和傲然不俗的風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為教師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朗如日月,清如水靜”,積善成德。尤其是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從事教師這樣一個特殊的清貧職業,保持平和的心態尤為重要。努力培養這種甘於奉獻,甘於寂寞的精神。

4、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磨練,塑造自己的個性魅力。教師的個性形象是學生親疏遠近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內容包括善於理解學生、性格開朗、情緒樂觀、意志堅強、有耐心、有幽默感等,可以精簡為六個字:愛心、真心、熱心。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做到對學生要尊重、愛護,要關心,呵護。努力培養為教育事業,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平時要注重儀表,努力提高氣質,加強自身修養。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生相融洽,走進學生心裡,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自己的人格形象昇華並融入平凡的工總中。安於清貧,守住寂寞。

《老師的力量》讀後感4

國小教育是啟蒙教育,更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段經歷,它有時會因為老師的一個行為或一句話影響學生的一輩子,我們當老師的心裡都很清楚這一點。可是當老師久了,漸漸的變得“童心泯滅”,變得“鐵石心腸”,我們的心漸漸地與學生的心離得越來越遠,總是繃著臉,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眼睛裡只有那些成績好,聽老師話的學生,對待調皮搗蛋的學生只有嚴厲的批評。忘記了我們也曾經是一名學生,我們也曾上課打瞌睡,在自習時也會偷偷傳紙條,也會在天冷時賴著不起床……所以我們不能苛求學生太多。

我們要用心去愛學生,關心他們,與他們親近,要知道他們想什麼,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當與學生有衝突時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去看,與他們做好溝通。用溫暖的心去感動學生。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樑,也是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老師要教幾十個學生,放棄這個學生對於老師來說只是放棄了幾十分之一,而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就是被放棄了百分之百。”所以我們要愛每一個學生。愛,有時是對學生的信任與鼓勵,有時是適時的表揚和褒獎,有時是理解和寬容,有時也是嚴厲的斥責和適度的懲,只要愛學生的心是真的,她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表情都是閃爍教育藝術的光輝的。

當時我們班上有一個性格開朗的女生,非常熱心班級事務,上課也比較積極,但是學習成績卻不怎麼理想。在期會考試後的講評課後,我佈置學生把語文期會考卷更正好,並請家長查閱簽署意見。第二天,課代表收好試卷交給我,我著重查看了幾個成績較差的學生試卷。忽然,我發現有一張試卷的分數已被改動過,接著往下看,幾處扣分的地方已經明顯改動,我看看名字,是她。我的心猛的一震,怎麼可能是她,她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我不敢胡亂預測,只好把她叫到辦公室,我害怕傷到她,以詢問的口吻問:“試卷的分數是你改的?還是同學改的?”只見她低著頭不敢看我,默不做聲,我又說:“你說實話,老師不會責怪你的。”她猶豫了一下,小聲地說:“是我自己改的。”我沒有批評她,反而安慰她:“你別怕,老師知道你這麼做是由於成績不好怕回家爸爸媽媽罵你打你,是嗎?”她的眼淚已經順著臉頰流下來,哽咽著說:“老師,我怎麼就是學不好語文呀,我真笨!”我知道,決不能讓學生失去信心,否則這個學生就徹底失敗了。於是,我輕輕地對她說:“要知道一個人的品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你想要好成績,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去得到,我相信通過你的努力,一定能取得優異成績的。這次的事老師就原諒你,也替你守住祕密,不會讓班上的任何同學知道的`。但是你父母那裡你自己知道應該怎麼做嗎?”我仍是柔和地說,“只要你能真正改正錯誤,在老師心裡,你仍是那個乖巧可愛的好孩子。”她點了點頭。第二天,課堂上她格外認真的聽課了。後來遇到了這位學生家長,我和她父母談到了此事,證明她是真正知道自己做錯了,而且一直在努力學習,爭取優異的成績。後來的日子裡,她的表現一直很好,對我也格外喜歡,對語文的學習也更喜歡了,一有弄不明白的問題總會及時向我請教,有什麼心裡話也都願意找我說,就這樣,課堂外的我又成了她的好朋友。

教育需要用愛,要讓學生心中充滿愛,首先要教師心中充滿愛,用愛去感動學生,也感化學生,這也許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吧。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老師的力量》讀後感5

近日,拜讀了《老師的力量》的第一部分“飲水思源”。從這部分內容中,我體會到老師對一個孩子成長之路的影響之大,更讓我覺得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性。

所謂個性發展,就是在個性差異的基礎上發揚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發展方向作出科學地判斷、準確地選擇,從而使自己的潛力得到發揮和張揚。

首先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定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既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區別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均衡性是指個性的和諧發展;綜合性從學科的角度來說,重視了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選擇性則是從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上提出來的,因為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它的本質特徵乃是素質教育個性化。

學生的個性差異表現在能力、氣質、性格、興趣、需要等各方面,若單以個體智育成績的好壞評價,不僅曲解了個性差異、增加了學生身心負擔、限制了他們的正常發展,而且違背了教育培養“人”的本意。當教師掌握了標準答案,成了知識、道德、規範和秩序的化身時,學生則完全喪失了獨立自由個體的地位,由“人”變成了“產品”,最終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同一個模板出來的、缺乏創見的。由此可見,教育在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當中,有三個重要功能,即促進個體思想觀念的社會化、促進個體智力和能力的社會化、促進個體職業和身份的社會化。把學生看作是人,是社會的人,就應當關注學生的發展,而不單單是關注學生的成績。

其次,我們要了解學生個性發展的途徑:

1、尊重學生個性是實施個性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在學校,教師接觸學生機會最多、影響最大,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方式直接影響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形成與發展。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真正使學生在學校處於主體地位,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只有把課堂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生完美的個性。

2、善待學生個體的差異

愛學生不僅是愛他的優點,更可貴的是要愛他的缺點。因為體現在孩子身上的缺點都是在學習做人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也是可以矯正的可愛的缺點。幫助學生需要真誠,心誠則靈;第二,要求教師沒有偏見,偏見常常容易遮蔽發現真、善、美的眼光;第三,要求教師要有預見,善於發現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潛在可能性,發現能夠幫助學生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徑和最佳方法。

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個性的核心是個人的創造精神。創造精神是追求、探索,追求負責任的、理智的自主。鼓勵了這種自主便鼓勵了個性的發展,抑制了這種自主就阻礙了個性的發展。而“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當前教育無視學生的正當權利,在令人窒息的學校氛圍中把學生培養成失去獨立人格的人。因此,在新教改中,個性發展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出獨立自主、有創造精神的個人,他們有選擇的能力和自由。

4、改善學習方式,促進個性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個性化的探究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的需求為前提,面向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與具體性,尊重他們的生活,帶著平常心走向大眾化。

總之,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是應該是人人成功、個個發展的教育,因而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使每個學生適應其能力水平、社會需求,實現其最大限度的發展。

熱門標籤